顧煦婷
教師對文本的理解和解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理解深度。當然,并不是說,教師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學生就一定要理解到什么程度,但我堅信,“學生能走多遠,作為教師,我們就有責任引導他們走多遠”。
那么,怎么解讀文本才算到位了呢?我想,解讀作品就是要解讀文本的文、道、質,即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樣的文字、什么樣的結構,來印證自己什么樣的觀點,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回過頭來,看看哪些值得我們借鑒,可以教給學生的。一般來說,解讀文本,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解讀作者、解讀文題、解讀作品。相比之下,解讀作品更顯重要。下面就以《青海高原一株柳》這課來談談我對解讀的認識。
一、 深入解讀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質兼美,有一定思想的深度。課文圍繞“神奇”展開。那么,這樣一株柳樹到底“神奇”在哪?初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奇就奇在:① 生長環(huán)境如此惡劣卻長得如此的高大粗壯;② 生長的過程是如此艱辛,它卻一一挺過來了。再反復讀課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作者眼里它的“神奇”遠不止這些,更在于它具有的那種不抱怨命運、不畏怯生存之艱險的內在品質。讀到這層,我們就會明白,作者是在借這一株柳樹來贊美具有這些品格的人。為了將自己的這種想法和觀點告訴讀者,作者運用了一系列的寫作手法,比如說,借青海高原環(huán)境的惡劣襯托柳樹的神奇;用家鄉(xiāng)柳樹和那一茬又一茬被旱死、凍死的柳樹苗子反襯這株柳的頑強與堅韌……
二、 恰當取舍文本
深入解讀文本后,我們大體知道了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內涵,接下來要思考的是,該教給學生什么,以及如何去教。
《青海高原一株柳》有兩個顯著的特點:① 篇幅長;② 有深度。如果一節(jié)課面面俱到什么都講,勢必產(chǎn)生兩個后果,不是講不透,就是來不及講。因此,在具體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還得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即如何對文本恰當取舍。
對一篇課文研究得越深入,你越會發(fā)現(xiàn)什么都要講,什么都重要,丟了什么都舍不得。但要讓自己的課堂精深,讓學生真正有所得,這個手術必須動。這篇課文中,有三處不是直接描寫這株柳樹的,分別是第1自然段,第3、第4自然段,以及第8自然段。但這三部分內容或用以襯托、或用以反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完全舍棄顯然會影響學生深入理解這株柳樹的“神奇”。即使在直接描寫這株柳樹的段落中,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比如說,作者猜測和想象的兩大段文字。細細讀讀,似乎每句話,每個詞都很有嚼勁,都能做番文章。怎么辦呢?我們可以參照寫作的方法,來一次詳略結合,即抓住重點段落,細細品味,對于作者略寫部分,我們也可以適當略教,讓學生思考一下,它們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點到為止,不必深究。
三、 合理選用方法
下面再來看看,該選用什么方法來巧妙地“舍”。
課文第3、第4自然段是描寫青海高原的環(huán)境的,如果不是生長在這特殊的環(huán)境下,這株柳樹長得再粗壯挺拔,也不會讓作者、讓我們心生出敬畏來。因此,這兩個自然段也顯得尤為重要。到底怎么處理才能做到既不花費過多的時間,又能用它反襯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呢?可先請學生邊聽老師配樂朗讀邊想象,然后描繪自己“看到”的畫面。通過交流,這株柳樹的“神奇”也逐漸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xiàn)了出來。自然就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寫這株柳,卻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這片高原。這樣,既省去了繁瑣的分析,又讓學生學到了一種語言表達的方式、一種寫作的技巧。
課文第8自然段,寫的是家鄉(xiāng)灞河邊的柳樹極易生長,用以反襯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存的艱難和它的毅力與韌勁。我們不禁會同作者一樣感嘆,“同是一種柳樹,生活的道路和命運相差何遠?”如果課堂上也要讀讀品品,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可用一個“當這株柳樹在高原的雷電風雪當中苦苦撐立的時候,它的同類——那些平原柳樹它們在干什么”的問題,一帶而過,以強化兩種環(huán)境下的柳的差異,加深學生對青海高原那株柳的印象,巧妙地突出主題。
教學設計的過程除了要根據(jù)自己的取舍來設計外,還應該考慮語文的學科特點,讓學生在接受人文精神洗禮的同時,語文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像課文中“鍛鑄”“撐立”等詞語的理解,對于寫作方法的滲透,對于利用句式的寫話和說話訓練,都必須有所考慮。
總之,我們應該從整體上去把握教材,從細節(jié)入手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實際適當滲透具有語文特質的內容。
(作者單位:太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