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慧慧
前言
“5·12”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直到震后100天,四川電視臺全天候現(xiàn)場直播,風頭一度壓過了中央電視臺。并獲得諸多“傳媒致敬”。對四川媒體的致敬,不僅僅是因為四川媒體在有關地震災難報道上的準確、及時、客觀、恪守,還因為其對災難事件的報道愈來愈趨于理性。也使得新聞從業(yè)者沖破了新聞真實性與社會道德之間的“霧靄”。
喚醒媒介理性的重要性
我們欣慰地看到傳媒的角色正在轉型,正趨于理性的覺醒。美國佛羅里達中心大學新聞學教授羅恩·史密斯在《新聞道德評價》中說:“新聞業(yè)正在經歷一個艱難時刻。幾乎所有的民意測驗都表明公眾已不再尊重新聞工作者,他們懷疑自己是否還能信任新聞媒介。他們并非對我們的職業(yè)技能不滿,令他們不滿的是我們的道德和我們對自己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認識。如果公眾不信任你,那么作為作者、編輯或發(fā)行人所具有的技能就沒有太大的意義?!?/p>
面對文明世界的全局激變。傳媒如何做角色的轉型,傳媒工作是否應思考,不再只為單一而偏狹的物質文明服務。更要為“生活世界”里基層人民的意義需求、為各種人性的內化價值與“文化視野”而發(fā)聲。從“制式化現(xiàn)代生活”的維系者這種角色跳脫而出,轉而作出更全面的關照,成為“生活世界”整體價值的捍衛(wèi)者。
理性復蘇的途徑
新聞真實和社會道德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應該有機地融合在日常新聞報道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內化于新聞從業(yè)者的人格之中。真實的新聞,不僅應該符合新聞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也應該符合道德對新聞的客觀要求。
新聞報道的理性復蘇?!霸诳拐鹁葹碾A段。人們都去關注故事了。這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就喜歡看那些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是平淡的、沒有故事的,難道他們就不需要幫助嗎?”被稱為最美最讓人感動的四川衛(wèi)視女主播寧遠在節(jié)目之外。默默地為這些普通人做些事情。
誠然,地震現(xiàn)場會有許多條新聞線索。有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故事在發(fā)生,而且具有“現(xiàn)場感”的報道、圖片會讓報道獨樹一幟,具有一般新聞作品難以達到的新聞價值,可以被媒體用來提高發(fā)行量或收視率。但在這樣的報道中記者所表現(xiàn)出的對新聞人物、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與處理方式。不被社會公眾所認可、所接受。新聞真實對新聞報道運作層面而言是一種業(yè)務要求,而在新聞媒體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層面則是一種道德要求。
媒介角色的確立及職業(yè)自律。去年的地震報道中,也有一些媒體面對災難事件的發(fā)生,不顧災難親歷者感受如何,不看采訪時機是否合適的做法。不論是對災難親歷者還是對置身災難之外的普通受眾,造成了強烈的心理刺激,導致心理壓力增大。
陳力丹曾在其文章中指出,記者永遠無法照顧到與其報道內容利益相關的所有方。這是記者產生“道德兩難”問題的根本原因。因而,按照一定的職業(yè)自律程序做,是最合理的選擇。廣大新聞從業(yè)者,是新聞傳播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和組織者,也就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監(jiān)測社會環(huán)境、及時報告事實的變動是他們的職業(yè)意識所在。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進行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教育,使記者內化自己的職業(yè)角色,才是長遠之計。
媒介的人文關懷。正如前述中四川媒體在震后報道及地震周年報道中所體現(xiàn)的理性,在另一種層面也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懷,凸顯了媒體的道德自覺。一位前去采訪北川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馮翔自殺事件的記者在趕到馮翔的妻子、父母落腳的賓館時,隔著房門,聽到馮翔妻子、父母的哭聲和親人的安慰聲。“實在不忍心打擾。實在無法正視那一個個面帶淚痕的臉龐。甚至無法想象。當冰冷的鏡頭突然對著那枯槁的面容時,該是多大的一種冷暴力”,于是“記者選擇了舍棄,靜悄悄地離開”。
人文關懷精神在職業(yè)規(guī)范中的應用,是最基本和最普遍的。什么是“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權益。上述例子中的媒介工作者在新聞報道工作中就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精神,把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放在中心地位。在新聞報道活動中更新觀念,端正姿態(tài),改進作風。
無論是面對天災還是人禍甚至于日常報道。新聞工作者都應當正確把握報道的尺度。這個尺度。不僅表明了媒體立場,關乎輿論導向。還可能直接影響事件的發(fā)展,進而影響媒體自身形象和相對應的政府形象。另外媒體可以通過話題設置表現(xiàn)人文關懷,進而引導受眾關注人文關懷、思考怎么更好地實施人文關懷。
結語
新華社原社長郭超人曾經指出:新聞工作者“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毀譽忠奸,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人命關天”。新聞工作者手中的筆是利器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尺度準確、適當?shù)匕盐諔斪鳛闄z驗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道德水平、檢驗媒體傳播品位的一條重要標準。這就要求媒體在為公眾傳達信息的同時也要趨于理性,傳遞溫暖的人文關懷。讓新聞報道少一些惡意炒作,多一點人文關懷,關懷我們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12”地震及地震一周年系列報道中,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新聞自由度的日益擴大,看到了媒介的理性復蘇,這應當成為我們堅持不懈的追求。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