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玲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兩篇劇本體裁的課文,一篇是獨幕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另一篇是兩幕劇《負荊請罪》。雖然涉及的篇目不多,但通過這兩篇課文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劇本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弄清劇本和其他課文的區(qū)別,學會閱讀劇本。在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戲劇人物語言的特點展開教學,以達到深入揣摩人物性格,揭示主題的作用。
一、 抓住個性化語言,揣摩人物性格
戲劇人物語言具有高度個性化的特點。個性化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符合并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即什么人說什么話,聽其聲則知其人。個性化語言,是刻畫人物達到合理性、真實性的重要手段。例如《負荊請罪》的第一幕中,門客韓勃對藺相如遭廉頗侮辱卻毫不計較大為不滿,藺相如解釋說:“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們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要是我跟廉將軍鬧翻了,后果將會怎么樣?”作為趙國的上卿,一心只為國家利益著想,而將個人得失置之度外,這種顧全大局的寬廣胸懷,已從藺相如的這段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讀時細心體會,便能品出藺相如這一人物的高貴品質。此外,這一幕中韓勃的語言也極具個性。在與藺相如的對話中,韓勃的態(tài)度從“氣憤、不滿”到“不解”,最后“若有所悟”,從這一轉變過程中,可看出韓勃率直的個性十分鮮明。雖然在這個故事中,他并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通過他與藺相如的對話內容形成戲劇沖突,兩者的個性特點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反襯出藺相如這一主要人物的高貴品質,同時也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 挖掘潛臺詞,揣摩人物心理
潛臺詞即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實際上是語言的多意現象?!皾摗?是隱藏的意思,即語言的表層意思之內還含有別的不愿說或不便說的意思。潛臺詞不僅充分體現了語言的魅力,而且通過它還可以窺見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例如《負荊請罪》的第一幕中,韓勃對藺相如說:“想當年,秦王那么厲害,您毫不懼怕,針鋒相對地跟他斗,唇槍舌劍,寸步不讓,多解氣!”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韓勃的這句話,挖掘出其言下之意:如今,大人何必懼怕一個小小的廉頗,您只要一出手,就可以替自己出氣,廉頗也就不敢再當眾侮辱您了。韓勃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在他看來,受了氣就得出氣,而且藺相如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他沒有必要膽小怕事到處處避讓廉頗??伤恢?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個胸懷國家大計的人是不會計較這些小的得失的。一“小”一“大”的對比,又一次從細節(jié)之處體現出藺相如的高大形象。
三、 著眼動作語言,揣摩情節(jié)發(fā)展
動作語言也叫情節(jié)語言,是指人物的語言流向(人物語言間的交流和交鋒),起著推動或暗示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它不是靜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內在力的體現。比如《負荊請罪》的第二幕中,韓勃緊張地報告廉將軍來了,并說:“廉將軍他沒穿上衣,還背著一根荊條呢?!边@句話暗示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下文廉頗的“負荊請罪”做了鋪墊,從而引導讀者循著戲劇的矛盾沖突興趣盎然地讀下去。
(作者單位:揚州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