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在開放的語文教學體系中,課外閱讀不是游離于課內閱讀的點綴,也不是可有可無的軟任務,而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外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就是在課外閱讀活動中逐步培養(yǎng)孩子對于閱讀的內在動機,讓孩子渴望閱讀,在自身需要的基礎上自覺閱讀。筆者針對本班53名孩子開展了為期一年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yǎng)的研究,在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中形成孩子的閱讀興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 選擇合適圖書
選書是閱讀活動的開始。每一次的閱讀活動,都是從手邊的各種圖書資料的選擇出發(fā)的。
真正的閱讀是用一雙眼睛看世界,用另一雙眼睛看自己;真正的閱讀是讓我們從每一個故事中,找到自我,學會怎樣更好地認識自己。孩子只有在閱讀中找到自我,發(fā)現自我,才會有閱讀興趣可言。所以選書時,應該要用孩子的眼光選擇屬于孩子自己的書。我主要選擇了這些內容:
1. 兒歌引路
兒歌篇幅短小,瑯瑯上口,富有童趣。初期閱讀,可降低難度,便于孩子跨進閱讀之門。從學拼音起,我就選擇了《日有所誦》這本書,里面有短小的兒歌,也有兒童詩和古詩。學拼音時,我每天教一首兒歌,要求孩子背誦,這樣既鞏固拼音,又訓練朗讀背誦的能力。同時,也給相對單調的拼音教學增加趣味。孩子讀兒歌的勁頭遠比學拼音大,可謂一舉多得。在拼音學完之后,我開始鼓勵孩子自己拼讀背誦,一周五首,周六周日復習鞏固。每天的早讀課,孩子們總是捧起《日有所誦》大聲誦讀,樂在其中。這份閱讀之樂可是打開孩子閱讀之門的一把金鑰匙。
2. 繪本激趣
繪本,就是大家常說的圖畫書,它用美麗的圖畫,精煉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也在孩子心中撒下了珍貴的想象力的種子。好的圖畫書總能用趣味盎然的方式,呈現孩子喜歡的事物,讓孩子們清楚地看見,并且深深地被感動。而當他們看到一本內容精彩,而且描繪了他們想看、想聽、想體驗的事物的書時,一定會感受到極大的愉悅,自然而然地想讀書。當我給孩子們讀了繪本《我爸爸》,結果第二天班上就有了好幾本《我媽媽》的繪本,這種連鎖效應正是閱讀的興趣之源。
3. 兒童小說作輔助
僅僅閱讀兒歌、繪本,顯然是不夠的。為了幫助孩子們自然過渡,我通過朗讀的方式引導孩子閱讀一些兒童小說。如《小豬唏哩呼嚕》《大個子老鼠小個子貓》等。一方面,朗讀能再現文章的節(jié)奏和韻律,讓孩子們感受語言文字傳達出的音韻美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拓寬了孩子的閱讀面,照顧到所有人的需求。平時,我利用語文課上的幾分鐘、晨會、班會、午間等一個個時間段為他們朗讀,一年來孩子們聽讀了六本小說,興趣高漲,幾乎所有的人都自己買來了書獨自閱讀。這份熱情恰是閱讀興趣的動力所在。
二、 創(chuàng)設閱讀氛圍
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離不開反復訓練,閱讀同樣如此。這就需要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好閱讀的氛圍,讓孩子們習慣閱讀,讓閱讀成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
1. 取得家長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課外閱讀活動的堅強后盾。父母應在家里為孩子建立藏書柜,對于喜愛的圖書,孩子能觸手可及。同時,家長能夠陪孩子閱讀或讀給孩子聽,并參與到孩子的閱讀中。在其樂融融的狀態(tài)下,讀書成了親子交流的最佳方式。這種愉快的交往,會激發(fā)孩子更多地去進行閱讀。所以,我采用了這樣的方法:
首先,利用每次家長會,為家長推薦親子閱讀的書籍和網站,從理論上作引導。書籍如《朗讀手冊》《打造兒童閱讀環(huán)境》《心平氣和的一年級》等。網站則有親近母語、紅泥巴俱樂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螢火蟲讀書會”等。
其次,提出切實可行的要求,從方法上作指導。如,為孩子建立自己的“藏書柜”,每天陪孩子閱讀20分鐘,每周與孩子聊聊讀書的內容,讀完一本書后填“讀書卡”等。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所推薦的書籍和瀏覽網站。
2. 發(fā)揮學校優(yōu)勢
(1) 建立班級圖書角。所有的圖書由老師根據閱讀活動的開展提前選擇好,為孩子的閱讀提供方便。
(2) 開展“持續(xù)默讀”。將每天中午12:30~1:00規(guī)定為在校的持續(xù)默讀時間,期間所有人包括老師一起靜靜地閱讀。
(3)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融入一些課外閱讀活動。如早讀課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兒歌、成語等;平時上課增添一些“好書推薦課”“課外閱讀指導課”等,這樣做既為平時的語文教學增添了趣味,也為孩子們的課外閱讀做些指導,提供一些交流的平臺。
三、 上好課外閱讀課
每周一節(jié)的讀書課,猶如一扇打開的窗子,讓孩子們在自主閱讀的同時,和同學、老師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在讀書課上,我每次分為三個步驟:復習兒歌、講繪本、讀小說。其中復習兒歌重在形式,激發(fā)孩子參與;讀小說則是為了給孩子的閱讀指引方向,也是一種閱讀推薦。而講繪本則在保證讀書趣味的基礎上滲透簡單的閱讀方法指導,提升孩子的審美趣味。以繪本《我爸爸》教學為例:
【案例】《我爸爸》作者:安東尼·布朗(英國)
片段一:
(出示圖畫)
師:瞧,這就是安東尼的爸爸!你覺得他長得怎么樣?
生1:他長得很胖,看起來還有點呆。
生2:他長得蠻丑的。(邊說邊笑)
生3:他穿著睡衣,瞇著眼,長得一點都不帥。
生4:你看他一個衣領在里邊,一個衣領在外面,多粗心啊。
師:可就是這位你們看來有點胖、有點丑,還有點呆的爸爸,在安東尼的眼里是什么樣?
師讀: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棒”字放大變紅)
師:你覺得他棒嗎?
(全班孩子都搖頭,有的還捂著嘴偷笑)
師:可為什么安東尼說“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呢?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本書。
……
在小說中,人物的個性常常在具體情節(jié)的矛盾沖突中才能表現出來。當孩子在閱讀圖畫書時,自身的已有經驗或根據讀圖畫所產生的猜測與圖畫書中的文字描述內容形成強烈反差的時候就有了閱讀帶的矛盾沖突。這些矛盾沖突會不斷地激起孩子的閱讀期待。你看,上課伊始,孩子們由圖畫所猜測的爸爸的形象和后面作者寫的“在我眼里,他真的很棒”形成了強烈的矛盾沖突,讓他們滿懷好奇地想要往下閱讀。
片段二:
師:安東尼多會夸自己的爸爸呀!你瞧:
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我爸爸游得像魚一樣快。
我爸爸像大猩猩一樣強壯。我爸爸像河馬一樣快樂。
那他爸爸還會有哪些很棒的地方呢?你能學著安東尼這樣來夸夸自己的爸爸嗎?看看誰最會夸,夸得和別人不一樣!
生:我爸爸像馬兒一樣跑得快!
生:我爸爸飛得像鳥一樣高!
師:爸爸身手敏捷,健步如飛啊!
生:我爸爸像劉翔一樣跑得快。
生:我爸爸像蜜蜂一樣忙碌。
師:爸爸工作多辛苦,為了照顧這個家,很有責任心!
生:我爸爸的肚皮像大西瓜一樣圓。
師:勸勸爸爸多運動,這樣他就更棒了!
生:我爸爸的毛筆字寫得像書法家一樣好。
師:小朋友,你們看看自己的爸爸勇敢,跳得高,跑得快,強壯,快樂,還有剛才你們說的很多很多的優(yōu)點,我們的爸爸棒不棒?
生:(大聲說)棒!
……
圖畫書為低幼的兒童閱讀,所以它的語言特點在于精煉和反復。案例中,教師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再來說說“我的爸爸怎么樣”,由文本中的爸爸引發(fā)孩子自己生活中的爸爸,水到渠成。此時,繪本中的安東尼就是兒童的一個伙伴。教師將兒童帶入了這樣一個對話活動的過程中來,讓孩子通過對前面句式的學習遷移進行表達,這也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過程。既進行了語言訓練,補充爸爸“棒”的內涵,也豐富了孩子對文本的感悟。由閱讀到學習模仿再到練習表達,這不正是我們課外閱讀所追求的嗎?
四、 提供展示平臺
一年級孩子畢竟年齡小,需要不時地讓他們在閱讀中體驗成功的喜悅,與他人分享閱讀的快樂。我主要設計以下四種活動:
1. 讀一讀。讓孩子們將自己讀過的內容或者自己的日記朗讀給大家聽,既是一種展示,也是圖書推薦。有條件時可以開展《日有所誦》背誦比賽,成績優(yōu)秀者可以獲得借閱圖書角中最新圖書的機會。
2. 講一講。一年以來,孩子們是生活在故事中的。他們的腦袋裝滿了故事,急著與他人分享。所以可以適當舉行一些講故事比賽,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將故事講給同伴聽?;顒涌梢允敲嫦蛉嗟?也可以在小組內進行,孩子允許在家長協(xié)助下做好準備。優(yōu)勝者的獎品是新書一本,喜報一張。
3. 做一做。對孩子而言,畫畫是件再快樂不過的事了。于是在讀完圖書之后,我就引導孩子自己創(chuàng)作繪本,制作讀書小報和讀書卡等,天真的語言,奇特的想象,讓人嘆為觀止。
4. 寫一寫。大量的閱讀積累是寫的基礎。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下半學期,孩子自然地拿起筆來。有的仿寫,有的摘抄,有的寫下自己的點滴感受。孩子們的寫作能力也在閱讀中得到了提高。
這些活動貫穿于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僅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增色不少,還大大地激發(fā)起孩子的讀書興趣,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左海霞,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語文教研組長,南京市課外閱讀賽課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