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豐
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習作”,要求寫秋天的樹葉。要想寫好,學生必須到自然中去觀察。為了合上時令的節(jié)拍,更為了等待“源頭活水”,筆者調整了習作的進度。
一、 等待——合上時令的節(jié)拍
不知為何,秋天姍姍來遲,第四單元都已學過,可樹葉絲毫沒有變黃,沒有在空中飛舞。筆者只得把第三單元的習作一推再推。直到一股冷空氣來臨,有些秋天的涼意,樹葉開始漸漸衰老,在空中舞蹈,漸漸地回歸大地媽媽的懷抱,筆者才讓學生寫這篇習作。等待,學生可以親眼目睹樹葉顏色的變化;等待,學生可以欣賞樹葉舞蹈的姿態(tài);等待,學生可以親身體驗……
二、 活動——零距離地觸摸
眼觀之,手摸之,鼻聞之,腳踩之,各種感官全方位地接觸,感受。孩子們像出籠的小鳥看著、說著、笑著、跳著、詢問著……學生看到了樹葉顏色的絢麗——紅的、黃的、青的、綠的、彩的……摸到了樹的形體——厚的、薄的、光滑的、粗糙的、帶刺的、柔軟的……感覺到了秋葉的變化——樹葉像人一樣,由青年邁入中年,又邁入老年,有的已悄然離去。是自然,為寫作積累了厚實的材料;是活動,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是活動,豐盈了學生的感知,觸動了學生的心靈;是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靈感,開啟了學生的智慧……
三、 交流——觸發(fā)學生的靈感
一個人所看到的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同學們能把自己的所見所感同大家一起分享,那么大家所得到的就更多。為此,筆者安排了同學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飛揚,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所見所感。
周晴晴說:“芭蕉樹葉像一把把巨大的蒲扇,看見它,孫悟空去鐵扇公主那兒借扇的情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芭蕉葉有的面容清秀,臉蛋柔嫩;有的可能因為調皮,經常和人打架,不知得罪了誰,竟然被破了相,可惜可惜?!?/p>
朱賀說:“竹葉是既摸不得又碰不得的,我一摸它,它就像害羞的小姑娘,閉上了嘴巴,遮住了面容;一碰,它就給你點顏色看看,像鋸一樣,在你的手上留下一道印痕?!?/p>
學生們在交流中,相互啟發(fā)、相互碰撞,就連平時不舉手的同學,這次也爭先恐后地發(fā)表了自己的所見所感。交流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交流是靈感觸動器,可以靈性飛揚;交流是電影頻道,精彩紛呈;交流是感性的聚寶盆,為寫作匯聚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 傾吐——盡顯個人風采
交流為學生匯聚了一泓源頭活水,而寫作是開閘后的暢流,一瀉千里,勢不可擋,靈性四射。
生1:秋風吹來,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像蝴蝶在空中飛舞,有的在天空中和彩云一起玩耍,還有的和鳥兒一起唱歌。
生2:咦?這是哪位跳傘兵?怎么跳到我的頭上來了!拿下來一看,原來是廣玉蘭葉,我一摸,滑溜溜的真舒服,背面摸起來毛茸茸的,用指甲一刮,一尾小毛就下來了……
生3: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擁有奇幻魔力的秋姑娘又來看望我們了……
如此美妙的比方,如此鮮活的語言,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神奇的自然,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
學生陶醉在美的世界之中,他們眼中的樹葉都是一位位活生生的人。所以,等待,令人神往;觸摸,是感性的積淀;交流,是靈感的交匯;傾吐,是靈性的張揚!
(作者單位:徐州市銅山縣新區(qū)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