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靜
蔡邕,字伯喈,官左中郎將,被稱為蔡中郎。他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關(guān)于他的傳說頗為豐富。他精通音律,流亡吳地時發(fā)現(xiàn)焦尾琴;他工于書法,自成“飛白體”;他將萬卷藏書贈給王粲,留下“蔡邕之贈”的美名。從漢末至魏晉,蔡邕在士林中極有聲望,為鄉(xiāng)里所宗。南北朝隋唐時期,他因“事董”開始受到譏諷,在宋代更是遭到丑化,尤其是在戲曲《趙貞女蔡二郎》中,他被描寫成一個忘恩負義的薄行士人。蔡伯喈的這一反面形象在民間廣泛流傳,漸漸脫離歷史真實,成為“負心漢”的典型。陸游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一詩,描繪出蔡邕故事在民間被廣為傳唱的盛況:“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p>
“滿村聽說蔡中郎”故事中的蔡伯喈為了名利富貴,不惜棄親拋妻,而歷史上的蔡邕卻是一個孝子。正如《后漢書,蔡邕傳》中記載的那樣,蔡邕在母親臥病的三年中,衣不解帶地侍候,“不寢寐者七旬”。母親去世后,他在墳旁結(jié)廬,依禮居喪。他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xiāng)黨高其義。蔡邕至少有兩個女兒,一個是才女蔡琰(蔡文姬),一個是西晉景獻羊皇后之后母。蔡邕對子女非常關(guān)愛,并且親自教蔡琰讀書。蔡邕之妻是否趙五娘,已無從考證。從蔡邕對待父母、叔父、兄弟、女兒的態(tài)度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孝悌慈愛之人,對妻子應(yīng)該也是有情有義的吧。那么,宋代戲曲中何以將蔡邕塑造成一個“棄親背婦”的反面人物呢?這與戲曲文學本身的虛構(gòu)性有一定的關(guān)系,戲曲中的歷史人物形象,與歷史真實通常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宋代戲曲家有意歪曲蔡邕形象,杜撰了蔡伯喈拋棄趙五娘的故事。他們之所以在浩瀚的歷史人物中選擇蔡邕作為“棄親背婦”人物的原型,絕非偶然現(xiàn)象。
蔡邕為后人所稱贊的是他的文才、書法,至于他的人品,則是歷經(jīng)千年難成定論。后世儒家學者從名節(jié)觀上對蔡邕進行貶斥,是無可厚非的。儒家提倡忠孝仁義,在東漢這個經(jīng)學盛行的朝代,尚名節(jié)也就成了必然之理。正如《廿二史劄記》中所說的那樣,“蓋當時檢舉征辟,必采名譽,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茍難,遂成風俗”。按照東漢的這種士林風俗,蔡邕應(yīng)董卓之辟,并為其歌功頌德、鼓琴助興,可謂失節(jié)。然而,考慮到蔡邕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他的行為就可以理解了。他生活在順帝、桓帝、靈帝、獻帝四朝,這是東漢政治最黑暗的時代。生不逢時,無法施展抱負,對蔡邕來說,已屬不幸;而少時父母雙亡,缺少關(guān)愛,更使他的人生顯得悲涼。他雖然出身于世家大族,但卻在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時代遇到黨禍,不得不閑居家鄉(xiāng),直到38歲政壇稍穩(wěn)才得人公門。而后的兩次出仕,前一次獲罪受髡鉗之刑后被流放,后一次應(yīng)董卓之辟致使身死名敗。董卓是殘暴之人,蔡邕也曾想再次歸隱,但當時已是名滿天下,難以隱匿,因此猶豫不決。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誅,蔡邕為之嘆息,被王允下獄冶死。
后世學者對蔡邕的評價,由贊賞到同情,再到斥責、丑化,呈現(xiàn)出褒貶不一、歷代相異的特點。這是因為不同時代背景下,學人對待名節(jié)的態(tài)度有所不同,故而對蔡邕的評價差別很大。東漢末年至三國時,人們對蔡邕的評價是很高的。孔融是蔡邕的朋友,他身邊有一個虎賁士長得非常像蔡邕,孔融每次酒醉后,便與他同坐,說:“雖無老成人,且有典刑?!苯z毫沒有以蔡邕變節(jié)為恥,而是在他死后懷念不已。曹操更是把蔡邕視為自己的管鮑之好,專門派遣使者將他的女兒蔡琰用金璧從匈奴贖回,全然沒有輕視他的人品。太尉馬日昚聽說王允要殺蔡邕,立刻飛馳相救。盧植也勸阻王允,說蔡邕忠孝素著、所坐無名。蔡邕下獄后,士大夫紛紛前去救他,在他死后,縉紳諸儒莫不流涕。在家鄉(xiāng)陳留一帶,人們以畫像的形式紀念他。由此可見,蔡邕的“事董”并沒有引起士人的反感,相反,他是非常受士人敬仰的,在民間的聲望也很高。董卓專權(quán)時期,號為碩儒的荀爽、韓融、陳紀也應(yīng)董卓之辟,朝中官員大多數(shù)是順從董卓的,即使是后來設(shè)計誅殺董卓的王允在當時也是身居高官。因此,蔡邕的行為并不為時人詬病。難能可貴的是,在董卓死后,他依然感激董卓賞識之恩,沒有像多數(shù)人那樣及時轉(zhuǎn)舵倒戈攻擊董卓,實在是“真性實情蔡中郎”。
到了南朝宋,范曄在(《后漢書》中把蔡邕和馬融放在一卷中,除了他們兩個都是經(jīng)學家以外,主要的原因應(yīng)該是他們都是“變節(jié)”的士人。范曄這樣評價馬融和蔡邕:“季長戚氏,才通情侈。苑囿典文,流悅音伎。邕實慕靜,心精辭綺。斥言金商,南徂北徙。籍梁懷董,名澆身毀?!狈稌险J為蔡邕和馬融一樣,都是因為攀附權(quán)臣之勢,才使自己名節(jié)盡喪,已經(jīng)對蔡邕有所批評。但是,范曄對馬融、蔡邕所持的態(tài)度是有差別的,他認為馬融依附梁冀“為正直所羞”,故而“物我異觀,亦更相笑也”,充滿嘲諷的意味。對蔡邕則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同情之心,他認為蔡邕經(jīng)過流放逃亡之后,受到董卓重用,“屬其慶者,夫豈無懷”,乃是不忘董卓恩義,亦屬有情之人。同時,范曄以為蔡邕之行不至于被誅,王允殺他并非因其“事董”,而是怕他著史流傳后世對自己不利。由此可知,南朝時候人們雖然也認為蔡邕屈于董卓是不節(jié)之舉,而鑒于他“變節(jié)”的無奈,又對他的行為充滿了理解。馬融之所以受到當世人指責,是因為他生活在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桓帝年間,那時經(jīng)學還比較興盛,人們還很看重士人的名節(jié)。馬融投靠權(quán)臣梁冀,為他大獻頌詞,必然會遭到時人的批評。而到了東漢末年,經(jīng)學已是窮途末路,儒家名節(jié)觀念開始松動,明哲保身成為士人的處世之道。那么,生活在這一時期的蔡邕也就能被當時人所接受,并且許多±人選擇了和蔡邕一樣的道路。
后人對于蔡邕的評價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從褒到貶,同情的色彩逐漸消失。魏晉玄學消退之后,儒學思想重新成為時代的主流思想,忠孝名節(jié)觀念隨之增強。因此,到了南北朝后期,蔡邕的人品受到否定、批判。由北齊入隋的學者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文章》中說“馬季長佞媚獲誚,蔡伯喈同惡受誅”。顏之推認為蔡邕之死是“同惡受誅”,把他的品行歸結(jié)為“惡”。較之馬融的“佞媚”,“惡”具有更加強烈的批判意味。在這個時代的學者看來,蔡邕屬于同董卓一樣的惡人,他理應(yīng)受到誅殺。宋代理學興起,“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彌漫士林,蔡邕在這一時代自然屬于受打擊的典型。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在《趙貞女蔡二郎》中,蔡邕被描寫成一個忘恩負義、不忠不孝的人。明清也是提倡節(jié)義的,于是蔡邕繼續(xù)受到斥責。明代張溥在《蔡中郎集》題詞中說蔡邕是“噫嘆之下,身名并殞”,始終難以擺脫“杜欽谷永之誚”。魯迅也是在讀了他的《述行賦》之后,方才認為他“并非單單的老學究,也是一個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時的情形,明白他確有取死之道”。
后代學者多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場上,對蔡邕的品行進行論定的。因此,隨
著名節(jié)觀念的強弱變化,對蔡邕的評價歷代高下不同。同時,也有很多學者對蔡邕的遭遇表示同情。陸游一句“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把對蔡邕身后是非爭議不斷的感慨表達得淋漓盡致。明代徐渭的《南詞敘錄》對《趙貞女蔡二郎》作了介紹:“即舊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實為戲文之首。”徐渭認為蔡伯喈棄親背婦,為暴雷震死的故事是“里俗妄怍”,是戲文作者編造的傳說。他只是對戲文中蔡伯喈形象的虛構(gòu)性做了闡述,沒有評價蔡邕其人,但已經(jīng)將戲曲形象與歷史真實形象區(qū)別看待。
對蔡伯喈“棄親背婦”反面形象進行徹底顛覆的是元代的高明,他在《琵琶記》中對這一形象進行了重塑。元代士人地位低下,儒學不受重視,儒家的忠孝名節(jié)觀在這一時期又一次被淡化了,蔡邕從被批判的對象轉(zhuǎn)變?yōu)槭芡榈奈娜恕T凇杜糜洝分?,蔡伯喈面對五娘的指責,發(fā)出了這樣的心聲:“我哭哀哀推辭了萬千,他鬧炒炒抵死來相勸。將我深罪,不由人分辯,只道我戀新婚,逆親言,貪妻愛,不肯去赴選?!备呙魍ㄟ^描寫蔡伯喈拒婚請辭、婚后時時牽掛父母、不忘五娘這些場景,刻畫了一個雖然性格懦弱、卻始終有情有義的蔡伯喈。
可見,對蔡邕人品的評論,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學術(shù)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名節(jié)觀念松動的魏晉南北朝、元代,士人對他多持同情態(tài)度;在名節(jié)觀念強烈的宋、明、清時期,土人則對蔡邕進行了譏諷、丑化。蔡邕生活在名節(jié)觀念變淡和唯才是舉、不問品行的時代縫隙中,作為學壇的領(lǐng)袖,他的行為必然很受矚目,被人仿效,這使得他成了喪失名節(jié)的代表,也就難脫后世干夫所指的命運。沿著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縱觀人們對蔡邕的斥責,無疑是過于苛刻、過于絕對了。拿后世的道德標準衡量東漢末世的蔡邕,是極不客觀的。只有在漢末到魏晉的轉(zhuǎn)折中,從士人的風氣轉(zhuǎn)化中,歷史地觀察和分析,才可以看清蔡邕的品行。他不過是一個處在歷史轉(zhuǎn)變中的文人,是隨著時代道德觀念而變化的士人。他沒能灑脫地徹底拋棄名利、遠離朝廷,最終落得一身是非。他的不得善終,與光和元年遭受髡鉗之刑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對于一個士人來說,那是多大的恥辱,何等的凄惶。自此以后,蔡邕的名節(jié)觀念逐漸淡化,后來便有了“事董”之舉。這種欲高潔而難得的苦楚,與((琵琶記》中蔡伯喈在忠孝之間徘徊難決的矛盾心境頗為相似。
“滿村聽說蔡中郎”的故事,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悲歡離合,直到今天還在戲曲舞臺上演繹著。雖然歷史上并無趙五娘,蔡伯喈與戲中人也是截然不同,然而與歷史上的陳留名士蔡邕相比,戲曲中的蔡伯喈卻更加為人們所熟知。后世之人借東漢文人蔡邕之名,塑造了蔡伯喈這一戲曲形象,借以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他們對名節(jié)觀念的看法,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學壇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