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暢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浪漫主義開啟了近代英國詩歌理論的大門,在題材和詩藝上都突破了前人,不僅對西方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也給20世紀的中國文壇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西方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在中國的引進,是在20世紀的前20年,“五四”運動的發(fā)起及創(chuàng)造社的成立,使浪漫主義在中國奏響了絢爛的音符。
穆旦曾經引用并贊同艾青如下意見:“語言在我們的腦際縈繞最久的,也還是那些樸素的口語……而當我們熟視了散文的不修飾的美,不經過脂粉的涂抹顏色,充滿了生的氣息的健康,它就肉體地誘惑了我們。” 浪漫派詩歌是一次詩歌語言形式的改弦更張,以其簡樸、直白打動讀者,給人帶來別樣的審美享受。如果沒有華茲華斯的努力,英詩的詞匯將長時期被禁錮在新古典主義的華麗詞藻和委婉詞匯中。更重要的是,浪漫派的詩歌語言雖然好似日常語言,但其又不同于日常語言,這是因為在具體的語境中國浪漫主義主要是受西方19 世紀以拜倫、雪萊為代表的包含著強烈抗爭精神的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在強調自我表現,強調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基礎上,反抗階級壓迫,充滿了革命的斗志。
中國浪漫派詩人在歌詠愛情及表達生死觀的主題上,也明顯是受到了英國浪漫主義的影響。徐志摩對死亡的歌詠可以追溯到濟慈生死觀。濟慈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在實現其愛情的理想和詩歌創(chuàng)作事業(yè)理想之前就離開了人世,因此在其詩歌當中總是透著一種對可望而不可及事物的患得患失的彷徨心態(tài)。濟慈的詩歌也總是歌頌死亡,似乎只有在死亡中才能找到永恒,才能實現其對理想愛情的渴望。濟慈的《夜鶯頌》和《燦爛的星》都體現了這樣一種“比生命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p>
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正是法國大革命的熱情激昂高漲而后又被殘酷壓制的時期,而英國靠著18世紀奴隸貿易中和帝國主義的海上霸權所攫取的巨大利潤,成為了世界第一工業(yè)資本主義強國,新的資產階級體制無情地壓榨工人的血汗。浪漫派詩人對于現實世界的失望情懷直接導致了他們轉而尋求通過想象產生的理想世界的真與美,在想象的世界里找尋精神的慰籍。創(chuàng)造性想象是詩化這個世界的手段。一種對于感情生活的突現,它受想象活動的激發(fā)與引導,反過來,又激發(fā)并引導想象活動(卡扎明)。如此多的概念都把浪漫主義與想象聯系到了一起,可見想象在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中起到了怎樣非同凡響的作用。就連浪漫派詩人們,也都在創(chuàng)作背后的詩藝總結中強調了想象的偉大力量,他們高揚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獨特作用和魅力,突出想象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
華茲華斯提出關于創(chuàng)作的一條理論就是想象力的作用。他認為任何作家都必須能在外界的刺激停止消失的情況下,能通過想象這“內在的眼睛”在腦海中重新見到激動人心的鮮明景象。華茲華斯的《孤獨的刈麥女》就是取材于普通的蘇格蘭田園生活,但是在詩人豐富想象力光輝的照耀下,平凡的題材蒙上了非凡的異彩:詩人將蘇格蘭少女在田間勞作時之所唱比作了夜鶯與杜鵑的妙啼,這種類比不僅是贊美了少女的婉轉歌喉,更將其比作了只有小鳥才會發(fā)出的自然之聲,在孤獨刈麥的少女儼然成為自然中和諧的一份子,給疲憊的旅人帶來精神的鼓勵
浪漫主義的抒情詩大都采用以我觀物的視角來歌詠自然,體現了情寄自然的情懷,而中國浪漫詩人受到了英國浪漫主義自然詩風的影響,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采用的是以我觀物的主客體審美關系方式,追求的是自己主觀情感和主觀態(tài)度的強烈外露,蔡其矯曾說:“胸中燃燒著混合血肉和靈魂的感情,才產生詩。”浪漫主義詩歌所強調的強烈情感也并非是極端的個人的情感,而是一種理智的摻雜各種因素的情感,也需要有客觀對應物的意象來進行感情的表達。除了關于自然和想象作用的新觀念外,還有兩個因素培育了浪漫主義抒情詩:崇尚情感,追求自然。浪漫的情感總能在大自然中找到適當的意象,藉此抒發(fā)自己的情懷,
參考文獻:
《徐志摩作品精選:徐志摩的夜鶯歌》,長江文藝出版社
《論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對中國詩的影響》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