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芝 鄒 霞
摘要 人是處在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社會變化速度更快,因此要將學習貫穿人生的全過程,即終身學習。網絡環(huán)境下的互動學習,使已經失去正規(guī)教育機會的學習者方便地同其他學習者、相關專家交流,方便獲取學習資源,實現(xiàn)終身學習。
關鍵詞 終身學習;互動學習;網絡;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09)27-0111-02
Lifelong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Model To Explore Network//Wang Xiuzhi, Zou Xia
Abstract People are in a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ke a faster social change, so we must learn throughout our life, that is lifelong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make the learners who have lost the opportunity of formal education easil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learners and experts, to facilitate access to learning resources, to achieve lifelong learning.
Key words lifelong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network; mode of learning
Authors address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1 終身學習的生存概念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的羅馬舉行了“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在這次會議上采納的終身學習的定義是:“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边@也是第一次把學習提到“生存概念”的高度,這是人類對知識經濟社會的積極響應,也意味著未來社會的學習觀念將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應該把學習從單純接受學校教育的學習中解放出來,從階段性的學習擴展到人的終身學習,從被動的學習發(fā)展到主動的學習,學習應該成為所有人終身的行為習慣和自覺行動。學習不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社會的進步已經使人再也不能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人們必須通過終身學習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以“學會生存”。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就在于它的“未完成”性,這也就決定了人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和學習過程,為了求生存和求發(fā)展,他不得不繼續(xù)學習那些自然環(huán)境和本能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能。可以說人的未完成性決定了學習會貫穿人之一生,成為人的一件“終身大事”。“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情,早在遠古時代,這一思想就散發(fā)著耀眼的光芒:2 000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就萌發(fā)并實踐了‘學而時習之的信條;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提出‘人生應當自搖籃起學習到墓穴?!笨梢娊K身學習自古就是先哲的一種向往和追求。
人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歷史的轉折關頭,人們正要走進的時代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嶄新的時代是一種“學習經濟時代”。于是學習便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以具備掌握在新的社會形態(tài)中生存的能力。未來學家對未來知識經濟社會的預測,使所有人都將面臨生存的挑戰(zhàn),人們將要為獲得知識而學,為能更好地工作而學,為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世界而學,為能提升自我的人生價值而學。過去那種只追求高學歷的功利化學習將會被貶為膚淺、庸俗和狹隘的行徑。另外,隨著社會的日益發(fā)展與變遷,如果僅僅將學習限定在人生早期的學校學習階段,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在學校中學習的大部分知識都只是基礎,是供人在未來開展終身學習的基石;并且在學校中課本上習得的知識大多數是即將過時或已經過時的東西,在知識快速激增的現(xiàn)代社會里,僅僅靠在學校里學習課本是不能應對未來生存的[1]。
2 互動學習的優(yōu)點
1)互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參與意識的形成?;訉W習使學生認識到他人的發(fā)展和學校的發(fā)展需要自己的參與。學生通過參與他人的學習增強參與意識,增強義務心、責任感,加速個體的社會化。
2)互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互動學習,學生能夠體會到合作的快樂,促進各自的發(fā)展。
3)互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參與者在實踐過程中,隨著問題的出現(xiàn)、問題的解決,會產生創(chuàng)造意識,并且會逐漸增強創(chuàng)造的渴望。隨著創(chuàng)造行為的進行,創(chuàng)造能力將不斷增強。
4)互動學習有利于互動的雙方盡量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進而強化自我約束意識,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5)互動學習有利于學生資源共享觀念的樹立。信息時代的到來,資源共享意識的培養(yǎng)是迫切的。通過互動學習,學生會認識到一個人獨有知識并不快樂,只有大家共同擁有知識才是最快樂的[2]。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一個著名的教育理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一理論闡釋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一種重要的學習過程。教學的互動就是一種,即教師提問和自己解惑的過程。這與上面的提問唯一的區(qū)別就是教師提問替代學生自問。但如果學生的預習工作做得好,教師逐步引出的問題和矛盾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已有察覺,教師提問就變回自問。蘇格拉底是又一個提出互動學習的先驅,他提出產婆術的概念,他認為學生本身蘊涵真理。教師不用講授或灌輸,只需要引導就可以使學生自己說出真理。這就進一步完善了互動理論,從學生問教師答,到教師問學生答,最后學生學會自己提問自己回答。
3 網絡互動學習模式對于終身學習的意義
對于學習者而言,學習環(huán)境,特別是互動學習環(huán)境非常重要。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它的信息量浩大而博雜。作為一個知識庫,它可以彌補人們已有知識和經驗的不足。通過上網搜集相關的信息,可以擴大學習者的知識面,讓學習者有意義地學習知識,從而保持其學習興趣。學習者在BBS論壇、博客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實現(xiàn)與其他學習者交流觀點,相互啟發(fā),共同進步。在相互交流和探討中,學習者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的積累,學習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因此,網絡環(huán)境下的互動學習對于終身學習是非常重要的[3]。
4 網絡互動學習模式的建構
網絡環(huán)境下的互動學習,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網絡資源,包括在網上請教專家,并在網絡平臺上交流和展示學習者的研究成果,學習者之間進行在線討論交流經驗,從而實現(xiàn)各自學習經驗的延伸,為終身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3]。系統(tǒng)結構圖如圖1所示。
5 網絡互動學習平臺介紹
5.1 互動學習網(www.Hudongxuexi.com)設有互動學習區(qū)、資源中心、互動論壇、互動課堂、教學設計等幾個板塊,同時提供各種適用插件。其中,互動學習區(qū)提供小學、初中、高中數學3個方面的各類版本教材的互動園地;資源中心提供相關試卷、課件、教案等資源;互動論壇中,注冊的會員間可以就自己的疑難問題提出求助,以及探討交流某一問題,互幫互助;互動課堂中,不但提供相關知識內容,學習者還可以了解到自己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自我檢測以及相關的其他資源;教學設計板塊,可以參考和借鑒網站提供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案例。該網站適合從事及愛好數學教學及研究的人的終身學習。
5.2 學人教育社區(qū)(www.chinanet2000.com)設有在線學習、網校、在線互動、在線模考等板塊,同時提供考試軟件、考試圖書等資料,以及實地授課、職業(yè)測評等信息。在社區(qū)中,也可以按照想了解的考試類別的不同來有目的性地尋找信息,如工程類、財會類、醫(yī)衛(wèi)類、經濟類、計算機類、法律類、外語考試、學歷考試、企業(yè)培訓等。該網站適合于想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人的終身學習。
5.3 思庫學習網(www.superschool.net)擁有海量的學生、教師、家長相關的各類學習、教育資源,是中國領先的學習管理(Learning Management,簡稱LM)和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簡稱KM)服務提供商(SP);是中國最早研究、發(fā)展并商業(yè)化應用“個性化教育”和“學習型組織”解決方案的組織機構,專門致力于以量身定制方式為個人和組織提供LM與KM一體化服務。同時,會推薦教育要聞、文章咨詢和學習方法給瀏覽者。
6 結束語
網絡環(huán)境下的互動學習是一個社會成員一起來參與學習的過程,不單純是學跟教的結合,更多的是思考和互動,能激發(fā)學習者強大的求知欲,有利于自主學習;不但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也開辟一個新的溝通渠道,滿足社會成員的學習需求,從而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形成學習化社會,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良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吳芳.終身的學習化生存[J].科技信息,2009(10)
[2]黃樹林,馬治國.論中小學學生的互動學習社會[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1(10)
[3]張杰.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師生互動學習模式的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8(29)
[4]王永固,顧客.基于Web的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