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正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使“全球變暖”這個嚴峻的問題再次聚集了全世界的目光。氣候變化近年來也逐漸成為世界電影人關注的重要議題。電影作為世界上影響面最大、傳播最廣的媒體產(chǎn)品之一,自然也承擔了警示世人的作用,“氣候電影”應運而生。這些“氣候電影”無論是忠實的記錄還是藝術的夸張,都在試圖達到宣傳環(huán)保的目的,以期能在噩夢成真之前喚醒人類。
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就是以一個4分鐘的“氣候短片”開場,用孩子夢魘中全球變暖的末日場景提醒各國代表,這次會議是達成具體協(xié)議、解決全球變暖的重要契機。片中,大地干涸龜裂,沒有一絲生機,周圍一片死寂,只有秋千孤零零地晃動著。小女孩緊緊抱著心愛的毛絨狗,驚恐地看著眼前的景色。突然間,地動山搖,大地裂開一道道口子,小女孩狂奔。烏云籠罩天空,暴雨傾盆而下,滔天巨浪襲來,小女孩只能抓緊風雨中干枯的樹干。然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還是折斷了,小女孩墜入翻滾的巨浪。
片中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的景象令人不由得聯(lián)想到此前熱映的災難大片《2012》。該片不僅在商業(yè)上獲得了巨大成功,更用逼真的電腦特效向觀眾展示了“末日”時的恐怖景象。
《2012》可稱得上是地球災難大集合,地震、洪水、火山噴發(fā)等新聞中常見的零散影像被集中在兩個小時的影片中,產(chǎn)生了驚人的視覺沖擊力。更關鍵的是,片中的災難是跨越國境席卷全球的,并非像《龍卷風》(圖1)和《活火熔城》(圖4)那樣局限在某個地域。全球性的災害只能用“科幻”的方式解決,幸存者也大多是那些掏得起10億歐元的“社會精英”。這種恐慌從側面帶給普通觀眾一種緊迫感,天災無可避免,但“溫室排放”這樣的人禍,還是可以靠每個人的努力共同挽救的。對于人類造成的氣候災害,災難片《后天》則更具針對性。
作為商業(yè)電影的“災難片”,可以說是“氣候電影”的一個屬類,其追求視覺刺激的特點如今看來并不算是夸張的杜撰。近年來災難片越來越多,本質(zhì)上也是迎合了人們對氣候變化的擔憂。
比起靠電腦特效吸引觀眾的“災難劇情片”,“氣候電影”更多的是忠實記錄氣候變化惡果的“氣候紀錄片”。這類影片旨在普及環(huán)保理念,不以商業(yè)票房為主要目標?!峨y以忽視的真相》借用美國前副總統(tǒng)戈爾的影響力,向觀眾講述“環(huán)?!钡闹匾浴慰恕へ愃杀O(jiān)制的《家園》,通過優(yōu)美的航拍攝影,細膩地展示全球變暖的過程與危害,號召公眾珍惜我們唯一的地球?!队廾聊甏罚▓D2)則從文明的起源開始,詳細講述了人類對環(huán)境的不斷破壞?!哆_爾文的噩夢》(圖3)、《藍色星球》等影視作品,都是從物種滅絕的角度,提醒公眾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失衡對物種多樣性乃至人類自身生存的危害。此類影片既真實又觸目驚心,帶來的震撼并不亞于災難劇情片中用特效渲染的氛圍。
“氣候電影”把人類“作惡”的后果觸目驚心地展現(xiàn)出來,能更直接地促使觀眾主動改變生活方式。畢竟誰也不想3年、30年后地球真的被洪水淹沒,《2012》里的景象發(fā)生在自己和子孫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