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珠
教師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公開課好看,但學不來;羨慕,但望塵莫及。”聽課的時候,往往蠢蠢欲動,回來以后。老師們還是一遍遍地重復昨天的故事。近日,筆者有幸聽了由徐州市高等師范學校王鑫老師執(zhí)教的Module 3 Unit1 Task identifyingdifferent elements of comic strip(蘇譯林版高中牛津英語),深有感觸。為人實在、做事踏實的王老師給大家呈現(xiàn)了一堂樸素實在的公開課。我把自己的所見所思舉隅一下,望各位同仁不吝賜教。
思考一:“親民性”導入——關注學生的情感
這是教學開放日的一節(jié)課。等待上課鈴聲時,明顯能感覺到學生的緊張,王老師笑盈盈地來到學生中間,用英語和學生拉起了家常。王老師先給大家呈現(xiàn)了兩張照片,原來是她課前拜托其他老師拍攝的這個班級學生課堂表現(xiàn)的真實照片,在照片上,她圈點了幾位表情各異的同學,提問:Whatwere you thinking about?并讓學生揣測照片上老師張開的嘴形,提問:What was he saying?在此基礎上,她又拋出一個問題:Who can give us thetitle of the story?
【賞析】王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一個手勢語“彎的four”(wonderful)既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覺得外語學習有趣,同時于不動聲色中消除了學生面對諸多聽課老師的緊張焦慮,拉近了與授課老師的距離。在新課導入階段,細心的王老師出示了幾張學生上課表現(xiàn)的真實畫面,學生看見自己的影像出現(xiàn)在大屏幕上,被隨機抽到回答問題的學生更是受到鼓舞。教師精心又不花哨的教學設計貼近學生并生動地呈現(xiàn)任務?!瓣P注學生的情感”這一新課程理念在課前和新課導人的這一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
【啟示】在常態(tài)課中,教師只要把對學生的關注真正落實到教學行為中,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一句趣味英語,一張學生照片,面對自己天天見面的學生,這種家常式的交流和溝通很容易實現(xiàn)。
思考二:“快樂型”展開——趣味文本挖掘
文本內容是三組漫畫圖片,雖然形象但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差太遠,因此欠缺生動。王老師以小沈陽、雕塑圖片思考者、常見動物的聲音,學生很容易就被吸引,如小沈陽春晚小品上的名言“眼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哈……”,掌握了speech bubble;雕塑作品《思考者》的經典思考狀,王老師給出了參考“明天穿啥呢?”,學生明確了thought bubble的意思;在解釋sound bubble時,王老師配以補充閱讀。
學生看到這么有趣的文本,都爭先恐后地模仿起來。王老師恰合適宜地給他們配以圖片,糾正發(fā)音。而title這一概念的運用,王老師引入了德國漫畫家?!W·卜勞恩的系列漫畫作品《父與子》。這部跨越國界的經典漫畫老少皆宜,學生一看便懂,判斷兩幅漫畫的English Title便有理有據。
【賞析】文本展示時,結合具有真實感和生活氣息的圖畫,不是用告訴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新知,而是放飛學生的思維,嘗試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引導學生“探索”新知,無論是對speech bubble的確認,還是對sound bubble的模仿,學生積極踴躍,真正享受到英語帶來的快樂。
【啟示】常態(tài)課中,教師習慣“滿堂灌”講過了頭。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作一番認真的思考,作一番深入的感悟。
思考三:“用心設計”——注重學生綜合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
文本深入拓展階段,首先story-telling,圖文并茂,學生需要判斷說話者的會話內容,將其直接引語轉換成間接引語,完成填空;其次,listening,《父與子——拔牙篇》,六幅圖片,六個簡短對話,圖畫惟妙惟肖,錄音繪聲繪色,練習聽力——學生模仿——復習漫畫的基本要素,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箭三雕”。
最后,a surprise ending,文本為課文提供的《小女孩博物館歷險記》,根據圖片及候選答案,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故事的開始和發(fā)展部分的展示性提問,而最后的故事結尾給學生一定時間討論,參照性提問的拋出,鼓勵學生能夠有自己的想法,很自然地就過渡到了課堂的Discussion環(huán)節(jié)。王老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放羊”,而是給學生提供了貼近學生興趣指向的一些參考影片圖片:愛麗絲夢游仙境、阿凡達、白雪公主、灰姑娘。熱火朝天的小組討論,爭先恐后地續(xù)結局。課堂任務至此圓滿完成,水到渠成。
【賞析】教學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彰顯王老師的教學追求和體現(xiàn):“要將教師良好的專業(yè)素質轉換成對學生有效的語言訓練。教學踏實、嚴謹又不失輕松活潑,才能贏得學生的喜愛。”
【啟示】平時教學中,應該注意積累教學素材,跟上時代新鮮潮流,把握學生興趣“脈搏”,教學設計時才能結合自然,讓學生快樂學習,《父與子》的聽力材料是現(xiàn)成的,但王老師并沒有“現(xiàn)套現(xiàn)賣”,而是自己錄制,貼近學生的語篇展示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
一節(jié)有趣的平實的課堂教學結束了。但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迪才剛剛開始:示范性、可操作性,我們也許覺得“公開課”的“作秀”已成為不公開的秘密,但王老師的這節(jié)課,讓我們看到了公開課和常態(tài)課之間的零距離,相信只要教師用心,我們是可以讓課堂成為學生快樂成長的沃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