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東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8)
和諧社會與刑訴價值觀的更新
崔永東
(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8)
在和諧社會建設的大背景下,需要樹立一種新的刑訴價值觀,它以“和諧”為最高價值、以“平衡”為最高原則,因為利益平衡乃是實現(xiàn)和諧的必要手段。在和諧價值觀與平衡原則的指導下,對來自西方的一些先進的刑訴制度進行借鑒很有必要,它將有助于完善我國的刑訴制度。
和諧 平衡 價值觀 刑訴制度
所謂和諧社會,是指社會各部分、各要素之間協(xié)調發(fā)展的一種狀態(tài),它體現(xiàn)了一種穩(wěn)定有序、和平安寧的社會氛圍。對和諧社會的追求,曾是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主題 (《國語·鄭語》有“和實生物”、《論語》有“和而不同”之語),而今人則賦予和諧社會以更加豐富的內涵,使之成為引領社會整體進步的核心價值。
有論者指出:“和諧社會是多元的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多元利益、多元觀念、多元群體共存。和而不同,則是承認多樣,承認差別,承認不同。承認多樣、差別、不同,也就意味著承認矛盾、沖突。而這種矛盾與沖突的解決,必然基于多元基礎上的利益協(xié)調與整和。沒有沖突,也就無所謂和諧。和諧正是在沖突緩解之后,新的均衡得以實現(xiàn)之時的一種狀態(tài)?!盵1]P10應當指出,傳統(tǒng)的和諧社會與今天的和諧社會有著相當?shù)牟煌?這種不同主要在于后者強調保障人權、以人為本,而前者則強調保護君權。“和諧社會,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貫穿著‘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這根紅線。說到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社會,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人權。和諧社會的核心應該是以人為本,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為公民的自由發(fā)展提供最大的空間?!盵1]P18這是對當今和諧社會之內涵的一種解讀。
和諧社會必然是一個法治社會,法治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與保障?!昂椭C社會的建立必須以法治為中心。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就是要消除社會中不和諧、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是消除社會中的不平等、不公正和非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探究公權力行使的界限與方式,探索私權利保障的途徑與程序。”[1]P12
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有賴于法治秩序的確立,而法治秩序的確立有賴于司法的保障。舊的司法體制已遠遠不能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因此,司法體制改革成為當務之急。觀念變革是體制變革的先導,司法體制改革需要樹立一種新型的訴訟價值觀,它以和諧為最高價值,其實現(xiàn)途徑需要貫徹“平衡”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通過司法途徑達到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或謂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維護秩序與保障自由等等)之間的平衡,并實現(xiàn)社會和諧。
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一種尋求“平衡”的智慧,它反對極端主義,提倡適度適中,主張通過利益上的平衡來緩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社會和諧。在其看來,司法就是一種利益“平衡術”,法官通過調解機制等等即可實現(xiàn)當事人雙方的利益平衡,并進而達到和解、促成和諧。儒家這一理論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
有學者指出:“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對刑事司法在犯罪控制上抱有高度期待,而對刑事司法的限度缺乏認識,一味追求犯罪的刑事化處理。這種認識與和諧社會的內在理念有抵牾之處。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現(xiàn)代社會秩序的維系并非源于刑事司法的懲罰與制裁功能,而是形成于社會的自主互動。在法治發(fā)達國家,這種認識最終轉化為刑事司法中的寬松刑事政策,相應地,各種針對犯罪的非刑事化處理方式應運而生?;謴托运痉ㄅc起訴猶豫制度便是典型?!盵2]P48
其實,過去我們基于國家本位的立場,在刑事司法上總是強調對犯罪的刑事化處理,致力于保持對犯罪的高壓態(tài)勢,追求除惡務盡、消滅犯罪,導致刑事政策上的嚴厲有余而寬容不足、打擊犯罪有余而保護人權不足,從而為社會和諧埋下了隱患??芍^代價高昂、教訓沉痛。學界通過反思,呼吁在刑事訴訟法方面應注意“平衡打擊犯罪與人權保障的關系”。有學者認為,自 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以來,雖然在刑事訴訟制度上比較重視人權保障了,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人權保障的程度還遠遠不夠,也未達到人權保障與打擊犯罪之間的平衡,這顯然與和諧社會所倡導的公平正義觀念相悖?!敖窈蟮男淌略V訟在總體價值目標上,應該根據(jù)和諧社會的要求,平衡打擊犯罪與人權保障,實現(xiàn)整個刑事司法制度體系的和諧,構建出國家、社會與公民個體三者在刑事訴訟中平衡的局面?!瓕τ诳刂品缸?我們不應該僅僅將其定位于一種單純地打擊犯罪,而應該從有效化解糾紛與沖突的高度來認識犯罪控制,實現(xiàn)最佳社會效果?!盵2]P48
上述所謂“平衡打擊犯罪與人權保障”實際上是說要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實現(xiàn)平衡?!按驌舴缸铩钡哪康氖潜Wo國家利益,“人權保障”的目的是保護個人合法權益(含個人自由)。過去在左傾錯誤思潮的影響下,我們的刑事政策強化了前者而弱化了后者,從而為社會和諧帶來了嚴重副作用。時值今日,在建設和諧社會政策的助推下,改變刑事司法理念、改革刑事訴訟法制的呼聲日益增強,而來自西方的“恢復性司法”為我們完善刑事訴訟法制提供了觀念與制度的資源。
恢復性司法 (Restorative Justice)也稱“復合司法”,起源于 20世紀 70年代的北美,如今流行于歐美數(shù)十個國家。它是一種通過在犯罪方與被害方之間建立對話關系、以犯罪方主動承擔責任以化解雙方矛盾、并通過社區(qū)等方面的參與來修復受損社會關系的替代性司法活動?;謴托运痉ㄗ非蟮氖恰盎謴托哉x”,它是對傳統(tǒng)“報應性正義”的一種反動。報應性正義強調通過對罪犯進行刑事制裁來伸張正義,而恢復性正義則認為犯罪不僅是對國家利益的危害,更是對被害人、社區(qū)及加害人自身的傷害,犯罪破壞了被害人、加害人與社區(qū)之間正常的利益關系,因此刑事司法程序應當恢復這一受損的利益關系,重建國家、社區(qū)與個人之間利益的平衡,使受損的社會和諧局面得以重現(xiàn)。
有學者認為,代表“報應性正義”的報應性司法,其基本理念在于:“國家是最主要的被害者,犯罪是對公共利益的加害,強調施加嚴刑峻法,以威懾或預防犯罪。結果緊張了被害人與加害者之間的對抗關系,被害者利益被漠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獲得的權利和發(fā)揮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薄盎謴托运痉ㄊ菍κ芎θ?、加害人和社區(qū)經(jīng)受的傷害和因此產(chǎn)生的一系列需要的統(tǒng)一的反映。首先要恢復被害人合法的人身權益和財產(chǎn)權益。被害人常常因為現(xiàn)有的刑事司法程序中權利保障途徑的局限,最終得不到實際的任何救濟,處于被遺忘、被忽略的境地。恢復性司法突破了傳統(tǒng)司法體制對被害人的漠視,深切關注他們的物質需要、情感需要和社會需要。可以這么說,被害人救濟的缺位是傳統(tǒng)刑事司法的硬傷,同時,犯罪從來都是對社會秩序的藐視和破壞,對社會游戲規(guī)則的挑釁。犯罪人生活的周遭環(huán)境,社區(qū)的人際關系,通常遇到最大的傷害,其中包括無形的精神損害和有形的物質損害,特別是嚴重的犯罪行為都會帶來消極的情緒等負面的社會影響?!謴托运痉ǖ淖钇D巨的任務莫過于如何恢復犯罪人的守法生活,預防其重新犯罪,極力推動犯罪人和受害人的關系復原。恢復性司法運動最大的貢獻在于盡量從內心喚醒犯罪人賠償犯罪損害的責任感,恢復社會安寧的義務感,鼓勵其懺悔,讓犯罪人主動地承擔由于自己的犯罪行為而造成的損失,并以此得到受害人的理解和諒解,以有效地恢復犯罪被害人原有的權利。”[3]P14-15
也有學者認為恢復性司法有兩個核心價值:“1.促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與寬容,彌合恥辱以維護關系,穩(wěn)定秩序。2.以‘以直報怨’而不是‘以德抱怨’的方式處理犯罪,通過對被害人賦予權利,鼓勵犯罪人真誠懺悔、承擔責任、主動賠償來彌補被害人物質和精神傷害,尋求恢復以達到實質正義?!盵3]P24另有學者認為,恢復性司法“這一概念的核心內容是協(xié)商和恢復。主張通過犯罪人和被害人及其家庭、社區(qū)的共同協(xié)商,來找到解決犯罪的對策,以恢復被損害的社會關系”,并將恢復性司法制度定義為:“在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案件中,在特定中立的第三方的調解下,受害人和犯罪人及其他任何受犯罪影響的個人或社會成員,共同積極參與解決由犯罪造成的問題,以使被害人的損害得以彌補,犯罪人的人格和社會角色得以恢復,受損社會關系得以修復的操作規(guī)程的總稱?!盵4]P165-166該學者還指出,所謂“恢復”內容主要包括:(1)被害人的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得到盡可能的補償;(2)因犯罪造成的社區(qū)和諧得到恢復;(3)犯罪人的人格和社會角色得以恢復,順利回歸社會;(4)犯罪人與被害人之間及其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得以恢復[4]P166。
通過上述,可知恢復性司法的主要內容是:第一,鼓勵當事人雙方之間的平等協(xié)商,促成雙方的和解;第二,關注被害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第三,由犯罪人承擔積極責任;第四,創(chuàng)建一種有助于犯罪人回歸的社區(qū)。簡言之,鼓勵協(xié)商、促進和解便是恢復性司法的主旨,它體現(xiàn)了一種寬恕與仁愛、和解與和諧的價值觀。這值得我們深思。
恢復性司法的理念與制度體現(xiàn)了一種“平衡”的價值原則,它致力于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是互相平等協(xié)商的結果,它打破了在治理犯罪的司法程序中代表國家利益一方主導一切的結構,而是把國家、社會與個人看成是彼此平等的主體,其間關系是平等協(xié)商、自主自愿?!耙坏┻M入恢復性司法程序,參與各方就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以協(xié)商方式解決法律問題?!謴托詤f(xié)議的達成,是與犯罪相關方平等協(xié)商的結果,任何一方不能強迫另一方接受或不接受某項條款?!盵4]P167
目前,國內學界對在審查起訴階段引入恢復性司法制度提出了設想,認為適用范圍應該是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社會危害性較小的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不大及人身危險性較小的犯罪嫌疑人,如初犯、偶犯、過失犯、脅從犯、未成年犯等等。適用的條件是雙方當事人出于自愿、雙方當事人處于平等的地位,并且由檢察機關同意和監(jiān)督?;謴托运痉m然注重受害者與加害者之間的平等協(xié)商,要求在雙方合意的基礎上中止訴訟程序,用一種非正式的程序來修復受損的社會關系,但這一程序的啟動必須經(jīng)過檢察機關的同意并由其對整個程序加以監(jiān)控,從而有利于恢復性司法協(xié)議的達成與落實,并最終由檢察機關作出對加害人不起訴的決定。
也有學者將恢復性司法制度與國內學界討論的“刑事和解”等同,認為“刑事和解體現(xiàn)了化解糾紛與矛盾的精神,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刑事和解體現(xiàn)了對被告人權利的關照,可以減少上訴與申訴,有利于刑事司法公正價值的全方位實現(xiàn)?!韵聝蓚€方面可以作為制度構建的重點。(1)除了自訴案件之外,也可以考慮將部分公訴案件納入刑事和解的范圍。在具體確定公訴案件適用范圍上,可以以犯罪行為可能處以的刑期 (超過 3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不能適用)與是否涉及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為界限。(2)具體的實施機制。根據(jù)刑事和解的精神,可以在結合刑事裁量的基礎上,由公交機關、檢察院與法院在各自的訴訟階段分別來實施。在偵察階段,如果被害人與加害人能夠和解的,公安機關可以將案件分流出刑事程序,做其他處理;在審查起訴階段,可以將刑事和解納入到酌定不起訴的范圍之中;在審判階段,可以規(guī)定對于可以刑事和解的案件,法院可以進行調解,被告人與被害人可以進行和解,法院應將刑事和解作為量刑情節(jié)?!盵2]P49-50
有的學者則把恢復性司法的適用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案件受理、立案階段。公安機關受理控告到立案前,當事人希望通過調解或和解解決糾紛的,公安機關可以委托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經(jīng)調解達成調解協(xié)議。被害人明確要求不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的,公安機關可以同意被害人要求,作出不予立案的決定。對于已經(jīng)立案但尚未進入檢察階段的,當事人希望通過調解或和解解決糾紛的,公安機關可以委托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經(jīng)調解達成調解協(xié)議,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公安機關可以同意被害人要求,作出撤銷案件的決定。(2)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在審察起訴階段,犯罪人與被害人愿意通過協(xié)商調解或和解解決糾紛的,可以委托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經(jīng)調解達成調解協(xié)議,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的,根據(jù)案情和犯罪人的悔罪表現(xiàn),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或建議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3)審判階段。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輕微刑事案件或當事人自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受理審判前,雙方當事人有愿意調解或和解的,人民法院可以委托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經(jīng)調解達成調解協(xié)議,被害人不要求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的,法院可以作免于刑事處罰處理,或建議檢察院撤回起訴,檢察院撤回起訴后,可以作不起訴處理或建議公安機關作撤案處理[5]。
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國學界對發(fā)源于西方的“恢復性司法”作出了積極評價,肯定了其正面價值,并主張將其引入司法實踐中去。論者認為,各國恢復性司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使犯罪人與加害人進行對話的模式,其步驟是:承認錯誤,分擔并理解有害的影響,在補償方面達成一致,就將來的行為達成理解。在此過程中,利益相關方充分參與,主導程序,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通過如上程序,被害人的復仇心理得以消解,賠償心理得到滿足,所受傷害得到治療,從而有可能寬恕罪犯,使罪犯得以回歸社會[6]。另有論者認為,“最重要的寬容就是國家對個人的寬容,恢復性司法的出現(xiàn)表明,國家已經(jīng)把視角從刑罰的懲罰、威懾作用轉移到了刑罰的預防和恢復作用,開始關注如何撫平犯罪造成的創(chuàng)傷,恢復受損的社會關系,讓犯罪人有機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順利回歸社會,這在刑事司法發(fā)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恢復性司法還體現(xiàn)了我國當前‘和諧’的主旋律。被害人與犯罪人平等協(xié)商,共同探討如何解決犯罪問題,犯罪人真誠悔罪,被害人損失得以彌補,達成具有約束力的恢復性協(xié)議,這本身就是以‘和諧的’方法解決‘不和諧的’問題,最終恢復社會關系的和諧?!盵4]P185
還有論者指出:“犯罪并不必然造成需要動用公權力追訴的地步,有時當事人之間的和解更有助于社會關系的修復。和解就是通過在公權力的框架下,尋求一種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這種結果應體現(xiàn)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間一定的意志,并且互相獲得了一定的滿足,從而恢復被破壞的社會關系與秩序?!謴托运痉ù_立的理論基礎主要基于兩個方面:其一,國家懲罰的無效果性,其二,社會關系得以修復。”[7]另有學者說:“恢復性司法旨在將犯罪人與被害人組織起來,建立使犯罪人和受害人進入對話狀態(tài)的有效模式,通過賠禮道歉、恢復性補償、社區(qū)服務等責任形式最大限度修復被侵害的法益,實現(xiàn)社區(qū)和平,它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有相當?shù)钠鹾??!盵8]P98
學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恢復性司法符合“正義平衡”的理論。這一理論要求“刑事司法體制中的正義應當以被害人利益保護為根本,設法使社會、犯罪者和受害者三方各自的權利和利益保護在刑事司法的宏觀系統(tǒng)內得到平衡,以促進刑事司法的整體公正性?!盵9]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恢復性司法實際上是在國家、犯罪人與被害人“三角”之間尋求一種利益上的平衡,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嚴厲打擊刑事犯罪的訴訟價值觀,而是主張通過一種平等協(xié)商機制達到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由此恢復受損的社會關系,實現(xiàn)社會和諧。這種追求和解、和諧的訴訟價值觀以利益平衡為基本原則,代表了人類糾紛解決機制的發(fā)展方向,是人類法治文明進步的表現(xiàn)。
辯訴交易 (Plea Bargaining)制度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這一制度也體現(xiàn)了一種“平衡”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價值取向。該制度的內涵,“是指刑事案件在法院開庭審理前,指控檢察官通過被告人之辯護人與被告人達成的被告人一方做有罪答辯,檢察官一方作降格指控、減少指控或者允許向法官提出有利于被告人量刑建議的協(xié)議的一項司法制度”[10]P294。該制度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表述,在德國它被稱為“刑事協(xié)商”,在日本它被稱為“司法交易”,在意大利它被稱為“依當事人要求適用刑罰程序”,在俄羅斯它被稱為“認罪程序”。在美國,《布來可法律詞典》對辯訴交易下了這樣的定義:“辯訴交易是指在刑事被告人就較輕的罪名或者數(shù)項指控中的一項或幾項作出有罪答辯以換取檢察官的某種讓步,通常是獲得較輕的判決或者是撤銷其他指控的情況下,檢察官和被告人之間經(jīng)過協(xié)商達成的協(xié)議?!?/p>
美國辯訴交易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1)指控交易。是指被告人作有罪答辯,檢察官作降格指控或減少指控。前者是指將指控的罪名由較重罪名降為較輕罪名,如將強奸罪降為猥褻罪等等;后者是指在被告人犯有數(shù)罪的情況下,檢察官僅指控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罪行,其余不予指控。(2)量刑交易。指被告人作有罪答辯,換取檢察官請求法官判處較輕的刑罰,如應當判處長期監(jiān)禁的判處短期監(jiān)禁等等。從美國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看,辯訴交易的主體是檢察官與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辯訴交易案件的范圍少有限制,任何性質的案件 (不管刑罰輕重)都可進行辯訴交易。辯訴交易的結局是不經(jīng)過陪審團陪審,而是由法官直接定罪量刑,控辯雙方都不可上訴。
有的學者說:“辯訴交易的核心特征是由控辯雙方參與協(xié)商,檢察官將不予起訴或刑罰減免作為換取被告有罪答辯的籌碼,與被告達成不起訴或量刑折扣協(xié)議的過程,在程序上體現(xiàn)為不進行審判或進行簡化的審判?!盵11]P18
日本一些學者將辯訴交易稱為“合意型的沖突解決方式”,中國學者解釋該解決方式“是通過沖突雙方的協(xié)商解決沖突,即沖突中的雙方由對立轉向對話,共同探討沖突產(chǎn)生的根源,開誠布公地討論雙方在沖突中的責任分擔,并找到解決沖突的辦法”[10]P311該學者還指出:“從世界范圍看緣于犯罪率的不斷攀升對訴訟效率的需求,同時也因為國家追溯目的從懲罰犯罪到控制犯罪的轉變,當今世界刑法的發(fā)展趨勢就是逐步擴大以刑事速決程序處理案件的范圍?!盵10]P311
有的中國學者提出了借鑒西方辯訴交易制度來構建中國式控辯協(xié)商程序的設想:(1)適用案件的類型??赡芘刑?10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與單處罰金的案件。(2)控辯協(xié)商的內容?,F(xiàn)階段主要應該限于量刑,不宜參與對案件定性、定罪的協(xié)商,同時還應細化刑罰的折扣幅度。(3)建立制約機制。要賦予被害人參與權和異議權,并賦予法院最終認定權[2]P51。
其實,辯訴交易強調控辯雙方平等協(xié)商,就相關法益討價還價,在被告認罪的前提下達成量刑折扣協(xié)議,從而化解了沖突,實現(xiàn)了和諧。該制度背后的訴訟理念仍然是一種和諧價值觀,并且也是把“平衡”作為一種價值原則。在辯訴交易過程中,代表國家利益的檢察官與代表被告人利益的律師進行的所謂“交易”,正是一種利益上的交換,雙方追求的結果恰恰是“利益上的平衡”。只有實現(xiàn)了雙方的利益平衡,辯訴交易才算成功,而利益平衡恰恰是通往和解和諧的必由之路。
沉默權制度是現(xiàn)代世界上許多國家刑事訴訟的基本規(guī)則,一些國家甚至將其直接規(guī)定在憲法中,使其上升為一項憲法性權利,從而為防止司法專橫、強迫公民自認其罪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斑@體現(xiàn)了刑法觀念的根本轉變——現(xiàn)代刑事法的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已經(jīng)不再是簡單的犯罪與社會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當事人的權利與國家權利的沖突和協(xié)調的問題?!盵12]P216
沉默權是指當事人在面對偵查追訴人員或審判人員的訊問時可以始終保持沉默的權利。當事人的沉默并不會自陷于不利的境地,也不會導致不利的判決后果。掌握司法權力的人員在任何時候都不得采取酷刑、非人道及有損人格尊嚴的方法強迫當事人就指控事實作出供述或提供證據(jù)。沉默權作為被指控者的一種權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以任何名義被剝奪,即使是以國家利益或公共秩序的名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43條規(guī)定:“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jù)?!蔽覈缎谭ā返?247條也規(guī)定了“刑訊逼供”罪和“暴力取證”罪。這說明,我國法律對強迫犯罪嫌疑人自證其罪也持否定態(tài)度。但是,我國法律并未賦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 9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顯然,將“應當如實回答”作為犯罪嫌疑人的一種法定義務,是對沉默權的否定。而且,我國法律把詢問犯罪嫌疑人作為檢察人員審查起訴的必經(jīng)程序,而法院審理案件的基本結構也圍繞訊問犯罪嫌疑人而構建,這顯然不利于沉默權制度的建立。
有學者主張對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 93條進行必要的修改:“實行不強迫供述或承認犯罪的原則,同時確立鼓勵如實陳述的政策。在法律上規(guī)定:訴訟專門機關有義務明確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保持沉默,同時又鼓勵他們如實供述和回答提問。從偵查階段開始到審判終結,即訴訟的全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應當享有沉默權。”[13]P298但也有學者認為,“供述義務不僅違背了現(xiàn)代刑事訴訟的基石——無罪推定原則,而且與控訴一方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相沖突,其實質是強迫被告人協(xié)助追訴方證明自己有罪。它既削弱了訴訟中控辯雙方的對抗性,貶抑了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妨礙了被告人辯護權的行使,又助長了司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過分依賴心理,而這種對口供的過分依賴正是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12]P220
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 12條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边@是對無罪推定原則的肯定。學界認為,根據(jù)該原則,一方面,證明被控方有罪的責任由控方承擔,被控方不承擔舉證責任;另一方面,被告人在法院判決前享有訴訟主體地位。就前者言,若規(guī)定被控方必須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就是自證有罪,被控方不應有此義務,否則案件尚未審理被控方就已成為罪犯;就后者言,那是程序正義的體現(xiàn),程序正義要求訴訟主體平等參與訴訟,被控方的人格尊嚴必須得到保障。“沉默權規(guī)則的確立,意味著通過刑訊逼供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取的供述歸于無效……在此之后,從沉默權制度中派生出來的證據(jù)規(guī)則,反過來又增強了沉默權阻卻刑訊逼供的力量?!瓕嶓w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已成為我國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重要指導思想。特別是憲法的修訂對刑事法治的健全和刑事司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刑事司法領域要貫徹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規(guī)則,就是要達到司法公正、程序正義、訴訟民主。而訴訟中的人權保障突出表現(xiàn)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保障,被告人一切權利的核心是辯護權,沉默權則是被告人行使辯護權的基石。因此,沉默權作為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真正享有辯護權的基礎,反映出一國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狀況和訴訟民主進步的程度?!盵12]P220-221
誠如其言,作為一種來源于西方的先進的刑事訴訟制度,沉默權帶有明顯的人道主義色彩,是法治進步與人文昌明的表現(xiàn)。它對抑制司法專橫、促進司法公正、保障當事人權利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正是其優(yōu)先保護弱者的制度設計,才使其面對強大的公權力時能讓當事人從被迫自證其罪的尷尬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效地捍衛(wèi)自己的正當權利,挑戰(zhàn)公權力可能對其施加的不法侵害,并由此實現(xiàn)了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平衡。這一平衡也就是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在刑事訴訟法領域的表述則是所謂“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沉默權制度的中國化將標志著中國刑事法治的重大進步,它將引領中國刑訴的民主化與司法的公正化,并助推中國法治文明的進程。可以斷言,在目前構筑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沉默權制度在中國司法領域的實踐化是可以期待的事情。
與沉默權制度密切相關的是“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它們可以說是刑訴制度中保障被控方權利的“聯(lián)璧”,不可拆分。因為“確立沉默權的實質是給予一個人道的環(huán)境,而反對被迫自證有罪,就是保持沉默的自由,即非法證據(jù)的排除,就是避免被迫自證有罪”。[12]P2231966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該公約第 14條第 3款規(guī)定:“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自認犯罪?!?984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 15條規(guī)定:“每一締約國應確保在任何訴訟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業(yè)經(jīng)確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為證據(jù),但這類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訊逼供的證據(jù)?!泵绹?20世紀 60年代即通過一系列的判例確立了非法證據(jù)的排除規(guī)則。1994年修訂后的《德國刑事訴訟法》第 136條第 3款規(guī)定:若對被告人使用非法折磨、疲勞戰(zhàn)術、妨害身體、服用藥品、拷問、欺詐或催眠方法、威脅以及使用損害被告人記憶和理解力的方法所得到的陳述,即使被告人同意,也不可以采用。
我國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 43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的方法收集證據(jù)?!?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 61條規(guī)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jù)。凡經(jīng)查證確實屬于采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證據(jù)。”《最高人民檢察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則》第 265條規(guī)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jù)。以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根據(jù)?!边@說明,在立法層面上,中國也確立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但實際上,在司法實踐中,這一規(guī)則并未得到真正落實。有學者指出:“我國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已經(jīng)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jù)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jù)’,但是因為沒有具體的操作程序,在司法實踐中未能得到實行。建議通過最高法院的解釋明確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操作的一系列問題,如操作和程序、非法證據(jù)的例外情況?!盵14]P260
我國當代刑訴法專家陳光中先生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一書建議將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 43條修改為:“禁止以下列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一)刑訊或其他使人在肉體上劇烈疼痛的方法;(二)威脅、誘騙;(三)使人疲勞、饑渴;(四)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方法。以上述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jù)不得作為本案提起公訴、判決有罪的證據(jù)。”并闡釋其理由:“之所以建議確立絕對的非法言詞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主要是因為:其一,非法獲得的言詞證據(jù),其真實性往往難以保障,也破壞了程序的正當性。運用非法獲得的言詞證據(jù)定案,不利于訴訟目的的實現(xiàn)。其二,德國、法國、日本等法治國家的立法對非法收集的言詞證據(jù),均采取絕對的排除規(guī)則?!蓖瑫r,該書還主張確立非法實物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建議在刑事訴訟法中增加以下條款:“禁止以非法方法搜查、扣押,非法監(jiān)聽,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以及以其他非法方法收集物證、書證和音像、電子資料;嚴禁違反法定程序進行勘驗、檢查。”[15]P332-333
從目前我國有關證據(jù)的規(guī)定來看,雖然對非法獲取的言詞證據(jù)明確進行了排除,但對非法獲取的實物證據(jù)卻并未排除,從而導致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現(xiàn)象的滋生。因此,在立法上確立“非法實物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成為勢所必然,它將有助于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并實現(xiàn)公權力與私權利的平衡。
公權與私權的平衡是達到訴訟和諧的基本途徑之一,這需要落實“當事人對等原則”。該原則“就是起訴人與被告人雙方在刑事訴訟中都處于平等地位,各有其權利和義務?!薄爱斒氯藢Φ仍瓌t是保障人權、人人平等、無罪推定等民主原則在訴訟中的體現(xiàn)?!盵16]P25-26它包含如下幾層意思:(1)在刑事案件中,起訴人和被告人都是訴訟主體,即使是代表政府行使起訴權的官員也與被告人一樣是當事人;(2)雙方當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權利、義務是對應的。
有的學者提出了“公訴權的平等性原理”并對之進行了分析:公訴權在本質上是一種程序性權力,是刑罰請求權,在刑事訴訟結構中與之對應的是被告人的辯護防御權,兩者對立統(tǒng)一,與審判權一起構成了刑事訴訟的“三角形”格局。公訴權的平等性是指控辯雙方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具有平等的訴訟地位,享有平等或對等的訴訟權利,法官應當平等地保障和便利控辯雙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公訴權的這一本質屬性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結構中即為平等原則的確立,這是刑事訴訟的核心機制。應當指出,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的檢察官在刑事訴訟中具有先天性的優(yōu)勢,也是造成控辯雙方實際不平等的重要因素。檢察官是國家的名義行使刑事追訴權,享有廣泛的訴訟權力,并且有國家強制力和國家司法資源作后盾,而被告人則是以個人名義及其有限的資源行使辯護防御權,這種先天不足就注定了其劣勢地位。因此,有必要實現(xiàn)檢察官的“當事人化”。它要求在刑事訴訟結構中將代表國家行使公訴權的檢察官的訴訟地位定位為與辯護方完全平等的訴訟當事人,徹底實現(xiàn)雙方在刑事訴訟中的程序平等,以便防止國家權力在刑事訴訟中過度膨脹和任意使用而導致踐踏人權。[17]P117-131
從目前的司法實踐看,雖然我們也追求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統(tǒng)一,但在“檢察至上型”的司法體制面前,這一目標難以實現(xiàn)。因為檢察官的權利并未受到有效制約,誰也不能保證其公正地行使其權力,而權力的濫用是權力制約缺位的必然產(chǎn)物,所謂“保障人權”又從何談起呢?保障人權往往是通過對國家權利的限制來實現(xiàn),正是未受制約的國家權力才構成對個人權利的最大侵犯。因此,在訴訟制度設計上必須將限制檢察權作為一個關鍵點,而檢察官的當事人化正是一種合理的制度安排,它將有助于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從而促進刑事訴訟價值目標的實現(xiàn),并進而推動法治社會的和諧進程。
無論是恢復性司法制度、辯訴交易制度,還是沉默權制度、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無不代表了訴訟價值觀的一種新的進展——因為制度的進步往往是觀念進步的表現(xiàn),對這一新型價值觀的內涵可用“和諧”二字表述,而和諧價值的實現(xiàn)需要在司法實踐中貫徹“平衡”的原則。司法上的平衡意味著通過司法途徑達到控制犯罪與保障人權、維護秩序與保護自由之間的平衡,而在本質上則是在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實現(xiàn)平衡。因此,“利益平衡”才是新型訴訟價值觀的核心原則,它將助推社會和諧。在刑事訴訟中,面對國家強大的追訴權,犯罪嫌疑人無疑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制度的設計者基于“平衡”原則賦予了犯罪嫌疑人一種有效的防御性權利,如沉默權及恢復性司法制度、辯訴交易制度中的平等協(xié)商權等等,以此來對抗國家的公訴權,從而提升了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和道德上的地位,體現(xiàn)了對個人權利、個人利益和個人尊嚴的重視,反映了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取向,并在人道主義的框架內實現(xiàn)了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八街?可以攻玉。”盡管上述創(chuàng)新性司法制度源于西方,但對構建和諧社會與法治國家的當代中國來說無疑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治,而法治進步離不開訴訟價值觀的更新,樹立一種以和諧為最高價值、以平衡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為最高原則的訴訟價值觀已成為當務之急,它是對過去“國家本位”訴訟價值觀的揚棄,是對國家強權的一種制約,是對公民權利的一種保護,是對個人正當利益的一種張揚。總之,新型訴訟價值觀是司法人道主義的勝利,凸顯了司法文明的進步!
[1] 李龍,蔡守秋.和諧社會中的重大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 左衛(wèi)民.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A].法治與和諧[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3] 王平主編.恢復性司法論壇(2006年卷)[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4] 李建波.司法和諧與社會主義司法制度革新[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5] 石先廣.構建中國式恢復性司法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司法,2007,1.
[6] 吳常青.論恢復性司法的制度資源與制度構建[J].法學論壇,2006,3.
[7] 孫萬懷,黃敏.現(xiàn)代刑事司法和解的精神基礎[J].法學,2006,4.
[8] 劉仁文.恢復性司法與和諧社會構建[A].法治與和諧[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9] 趙玉剛.我國引入恢復性司法的程序設計[A].王平主編.恢復性司法論壇[C].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10] 冀祥德.全球視角下的辯訴交易[A].法治與和諧社會建設[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1] 向燕.俄羅斯辯訴交易制度及對我國普通程序簡易審的啟示[A].法治論壇(第 12輯)[C].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12] 孫萬懷.刑事法治的人道主義路徑[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3] 周士敏.受刑事指控者的沉默權[A].陳光中主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批準與實施問題研究[C].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4] 陳光中主編.《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批準與實施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
[15] 陳光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再修改專家建議稿與論證[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16] 王以真主編.外國刑事訴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7] 郝銀鐘.刑事公訴權原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Harmon ious Society and the Renewal on Value Outlook of Cr im inal Suit
Cui Yong-dong
(Law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Beijing 100088)
We should set up the new idea of criminal suit in harmonious society.Its most important value is harmony and its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is balance.Interest balance is one of the way of harmony.In addition,we should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n criminal suit system.
harmony;balance;value outlook;criminal suit system
詞】DF0-052
A
(責任編輯:黃春燕)
1002—6274(2010)03—003—08
崔永東(1963-),男,山東樂陵人,法學博士、博士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政法大學司法理念與司法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中國法律思想史、中國法律制度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較、司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