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臺學(xué)院地理系 (054001) 楊印書
談日出日落時的太陽反應(yīng)
河北省邢臺學(xué)院地理系 (054001) 楊印書
《地理教學(xué)》2009年第9期發(fā)表了王永民老師“從海南高考試題看日出日落時的太陽方位”一文。王老師認(rèn)為,海南卷第7小題是有問題的,指出東南亞“‘某校一年之內(nèi)絕大部分時間∠MON接近直角’的說法是極為不準(zhǔn)確的”(見第40頁倒2行),并強調(diào)“地球上除極晝、極夜地區(qū)外,其余地區(qū)同一天的日出、日落太陽方位都是一樣的”(見第40頁倒一段第1行)。
鑒于王老師文中反映的觀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筆者覺得有必要就此問題談一點自己粗淺的看法。
筆者認(rèn)為,這道試題并無大問題。須知:全球各緯度(極晝、極夜區(qū)除外)同一日(春、秋分日除外)所見太陽升落的方位是不一樣的。東南亞“某校一年之內(nèi)絕大部分時間∠MON接近直角”的說法大體也是可以的。
太陽升落地平方位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它同許多自然現(xiàn)象如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日出日落時刻、晝夜長度、正午太陽高度、季節(jié)變化等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這是同一個問題的幾個側(cè)面。例如,在北半球,太陽直射點越靠北,日出日落方位越靠北,日出時刻越早、日落時刻越晚,白晝時間越長,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反之,亦然。因其較為重要,所以這方面的文章并不鮮見,出現(xiàn)的問題也較多。如有的認(rèn)為“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等于日出光線與正東的夾角”,又有的認(rèn)為“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南北半球日出的方位在東偏北23°26',日落在西偏北23°26';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是正東日出,正西日落;冬至日太陽直射23°26'S,南北半球的日出處位于東偏南23°26',日落處位于西偏南23°26'?!钡鹊取D敲磳嶋H情況又如何呢?
我們知道,由于黃赤夾角的存在,從而引起太陽直射點的周年南北移動,進而引起太陽升落地平方位的變化。
從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北移,全球各地(極晝、極夜區(qū)除外)所見日出點和日落點也逐日北移,到夏至日,太陽直射達到地表最北位置(北回歸線)上,日出點和日落點也達到一年之中的最偏北位置。從夏至日到冬至日,隨著太陽直射點的南移,全球各地(極晝、極夜區(qū)除外)所見日出點和日落點也逐日南移,到冬至日,太陽直射達到地表最南位置(南回歸線)上,日出點和日落點也達到一年之中的最偏南位置。這里,我們?nèi)f不可想當(dāng)然地認(rèn)為日出點和日落點的偏角(即日出點和日落點分別相對于正東和正西的偏角)的大小恒等于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值。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除赤道外,全球各緯度(極晝、極夜區(qū)除外)同一日(春、秋分日除外)所見日出點和日落點的偏角大小均不等于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值。現(xiàn)舉例說明。
1、赤道上。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所見日出點在正東方即偏角為零、日落點在正西方即偏角也為零;夏至日,太陽直射在23°26'N上,赤道上所見日出點的偏角為東偏北23°26',日落點的偏角為西偏北23°26';冬至日,太陽直射在23°26'S上,赤道上所見日出點的偏角為東偏南23°26',日落點的偏角為西偏南23°26'。
2、赤道以外各地(極晝、極夜區(qū)除外)。以北京(約39°54'N)為例,見下表:
?
顯而易見,除春、秋分日外,其它日期北京所見日出點和日落點的偏角大小均不等于當(dāng)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
前已述及,在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極晝、極夜區(qū)除外),所見太陽從東偏北升起、從西偏北落下;在北半球冬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所見太陽從東偏南升起,從西偏南落下;在春、秋分日,所見太陽從正東方升起,從正西方落下。但需特別強調(diào)的是:在同一日期,不同緯度處太陽升落地平的方位是隨緯度而變化的,即不同緯度處日出點或日落點的偏角并不相等。下表為二至日不同緯度處日出點的偏角值。
?
由表可知:
1、同一日期,不同緯度處,日出點或日落點的偏角并不相等。由赤道向高緯,隨著緯度的增加,向北或向南偏角逐漸增大。如夏至日,赤道、30°、60°、極圈處日出點的偏角分別是東偏北23°26'、東偏北27°19'、東偏北52°41'、東偏北90°。
2、同一日期,南北半球上相同緯度處,日出點或日落點的偏角相等。如夏至日,北緯10°和南緯10°日出點的偏角都是東偏北23°49';又如冬至日,北緯50°和南緯50°日出點的偏角都是東偏南39°31'。
3、除赤道外,不論何日(春、秋分日除外),其它緯度日出點或日落點的偏角均大于當(dāng)日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如夏至日,太陽直射23°26'N上 ,除赤道外各緯度日出點或日落點的偏角均大于23°26'。又如立冬日,太陽直射16°19'S上,除赤道外各緯度日出點或日落點的偏角均大于16°19'。
以上為太陽升落地平方位的一點粗淺分析。對此,老師們可根據(jù)公式 sinA= sinδ/cosφ做更多的探討。式中A為太陽升落地平的偏角,其中偏北為正、偏南為負(fù);δ為太陽直射點緯度,北半球為正、南半球為負(fù);φ為當(dāng)?shù)鼐暥?,北半球為正、南半球為?fù)。
綜上所述,全球各緯度(極晝、極夜區(qū)除外),同一日(春、秋分日除外)所見太陽升落地平的方位即日出點的偏角并不相等。由赤道向高緯方向,隨著緯度的增加,向北或向南的偏角逐漸增大。除赤道外,不論何日(春、秋分日除外),其它緯度日出點的偏角均大于當(dāng)日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
至此,海南卷第7題答案的是非就不難回答了。
由于同一日(春、秋分日除外)各緯度所見太陽升落地平的方位不同,這樣各地日出時旗桿影子OM的指向就不同,日出時旗桿影子OM和正午時旗桿影子ON的夾角∠MON的大小就不同。一年之內(nèi),不同緯度處∠MON變化的幅度隨緯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緯度∠MON變化幅度取決于夏至日和冬至日時日出點偏角的大小。如北緯30°處,夏至日、冬至日時日出點的偏角分別是東偏北27°19'和東偏南27°19',因此夏至日∠MON=90°+27°19'=117°19',冬至日∠MON=90°-27°19'=62°41',一年之內(nèi)∠MON的變化范圍是62°41'~117°19'。又如北緯60°處,夏至日、冬至日時日出點的偏角分別是東偏北52°41'和東偏南52°41',因此夏至日∠MON=90°+52°41'=142°41',冬至日∠MON=90°-52°41'=37°19',一年之內(nèi)∠MON的變化范圍是37°19'~142°41'。
顯而易見,除極晝、極夜區(qū)外,緯度越高,一年之內(nèi)∠MON變化的幅度越大。赤道是∠MON變化幅度最小之處,其范圍是66°34'~90°(注意:二分日正午時,赤道處不存在日影,故∠MON無等于90°情況)。試題給出的中亞、西亞、東南亞、南歐四地之中,東南亞是唯一穿越赤道的地區(qū),因此,東南亞“某校一年之內(nèi)絕大部分時間∠MON接近直角”是完全可能的。這里需說明的幾點是:
1、此處的某校理論上講應(yīng)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區(qū),不適于整個東南亞地區(qū)。
2、“∠MON接近直角”的界定問題。是大于70°算作接近直角呢?還是大于80°算作接近直角呢?甚至大于85°才算作接近直角呢?這一點,可能引起分歧。
3、題干中的“絕大部分”改為“大部分”可能更容易接受些。
最后指出的一點是,王老師文中主要問題在于把同一天不同緯度處日出點的偏角認(rèn)為是相等且等于當(dāng)日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了。實際上,持有這種觀點的老師估計不在少數(shù)。在這個錯誤前提下,得出其它一些錯誤結(jié)論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