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現時期中國政黨制度的適應性變革
譚 融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 300071)
政黨是現代社會的產物,產生和發(fā)展于一個國家現代化和民主進程,具有整合與凝聚社會的功能。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以何種模式發(fā)展,取決于本國國情,呈現出其獨特性。任何不顧本國國情、照搬他國政黨制度模式的做法都會導致不良后果。長期以來中國的政黨制度保持著良好的合作性民主傳統(tǒng),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同舟共濟、團結協(xié)作。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黨制度要繼續(xù)跟隨時代的潮流,進行適應性調整和變革,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朝著更加健康和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政黨制度;合作;適應性;變革
政黨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是伴隨著一個國家現代化和民主政治進程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整合與凝聚社會的作用。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以何種模式發(fā)展,取決于本國的國情,呈現出其獨特性。任何不顧本國國情、照搬他國政黨制度模式的做法都會導致不良后果。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要隨著本國政治、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適時地加以調整,以跟上時代變遷的步伐。我國自20世紀40年代后期開始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已走過了60年的歷程。如今,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也需要隨著現時期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實現適應性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現行的政黨制度真正發(fā)揮其功能,從而使我國朝著政治更加民主、經濟更加發(fā)達和社會更加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政黨制度的發(fā)展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末時期的立憲派曾經追求過多黨政治模式,遭遇失敗。辛亥革命后,資產階級的立憲派和革命派進而傾向于英美的兩黨政治模式,認為兩黨制能夠代表民意,能夠使政府處于健康狀況。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中國出現第一次組黨高潮。從1911年至1913年,出現了300多個具有政黨性質的政治組織。當時的中國人吸取了西方的政治學說和政黨觀,嘗試了西方競爭型的政黨制度,然而卻由于并不真正懂得西方政黨制度的原則和實際運作,致使這300多個政黨如同流星,轉瞬即逝[1]。歷史表明,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必須適合本國國情。盡管民國初年以來,中國社會政治的變遷為資產階級的政黨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但中國并不具備實行西方政黨制度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基礎。
從經濟上看,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內,中國的民族資本未能發(fā)展到一個很高的程度,資產階級雖然具有一定的政治要求,卻并不強烈。脆弱的民族資產階級之舟無法承載西方的資產階級政黨制度。中國分散的小農經濟成為實行西方民主政治的經濟壁壘。
從社會政治文化的角度看,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封建文化使中國并不具備實行西方政黨制度的政治與社會文化基礎。封建專制政治文化的遺留、服從與順從的心理習慣、民眾參與意識和利益訴求的缺乏等諸種因素,使中國不可能形成西方式的政黨制度模型。
從國民素質的角度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國民教育處于不發(fā)達狀態(tài)。2009年,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24%左右,與很多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是比較低的水平[2],加上農民居于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此種情況決定了中國不可能有和西方國家一樣的代議政治和政黨政治。
中國自民國以來的政治實踐表明,西方國家的政黨制度(包括多黨制和兩黨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政黨制度必然要走一條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中國的政黨制度模式非屬效仿他國政黨制度的產物,而是中國自身社會、政治和經濟條件的結果。縱觀中國政黨制度發(fā)展的歷史,呈現出以下特點。
(1)具有政黨合作的特點。在中國政黨制度發(fā)展的歷程中,先后經歷了兩次國共合作。20世紀20年代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共同努力下,以摧枯拉朽之勢沖擊了封建軍閥勢力,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fā)展。20世紀30年代,在民族危亡之際,出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促進了全國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和形成,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抗日烽火中,在追求民主憲政的運動中,中共和各中間黨派在抗日根據地共同籌建了延安各界憲政促進會,實踐民主政治改革。并從1940年開始踐行“三三制”政權。所謂三三制政權即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叭啤笔且悦裰鳛檩S心的具有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政權,以共產黨的領導為前提,團結一切要求民主的進步政黨,包容多黨多派而組成。實施民主選舉、民主合作和民主政府,遵循政黨之間相互尊重和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成為中國共產黨追求民主建政的體現和中國早期合作型政黨制度的探索[1]68-75。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新中國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各民主黨派發(fā)展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政治聯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與之具有利益一致性的合作關系,進一步表現出合作性政黨政治的特點。
中國20世紀2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實踐表明,中國的政黨制度從發(fā)展伊始就呈現出合作性的特征,此種特征保留至今。
(2)一黨獨裁制不可行。20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兩次國共合作最終均為一黨獨裁制所摧毀。20世紀20年代和40年代,國民黨實施對政權的壟斷,在政黨關系上實行一黨專制和個人獨裁,借用國家機器打擊和鎮(zhèn)壓其他政黨;在思想上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國民黨的一黨獨裁統(tǒng)治與民主政治不相容,表現為政治上的保守反動和經濟上的極度腐敗,遭到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以及全中國人民的反對,以失敗而告終。歷史表明,一黨獨裁制不可能解決中國的國計民生問題,不可能得到中國民眾的支持。此種制度與世界進步潮流相悖,最終只能退出中國的歷史舞臺。
(3)民主黨派在中國國情中產生。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中國政治的跌宕起伏中,各種政治力量和精英群體在思考中國革命道路的同時,也發(fā)生著分化組合。國共兩黨的分裂,為民主黨派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政治空間。無產階級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以外的其他各社會階級和階層對社會變遷提出要求。他們舉起自己的旗幟,亮出自己的綱領,探索中國的自由、民主之路。20世紀以來出現的各種新思潮為一系列進步政黨的出現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新中國成立后,那些懷著自由、民主新思想的民主黨派發(fā)展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同盟軍,進而為推動新中國的現代化和民主進程發(fā)揮作用。
政黨是現代政治運行中的必要機制,政黨在現代政治和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利益表達與利益聚合、溝通政府與個人以及整合社會各種力量的功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以往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往適應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度集中的社會整合形態(tài)已無法適應日益市場化的社會條件。新時代的社會變革對執(zhí)政黨以往社會整合方式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適當轉換路徑去適應新時期的需要,成為擺在執(zhí)政黨面前的問題,中國的政黨制度面臨適應性變革的挑戰(zhàn)。
現時期中國的政黨制度首先面對的是如何通過主導價值的再構建來對社會加以整合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共產黨通過明確的意識形態(tài)來整合社會,使整個社會聚集在統(tǒng)一的旗幟下。伴隨著改革開放,社會日益多元化,一些外來意識形態(tài)也隨之進入,使以往執(zhí)政黨所倡導的主導意識形態(tài)受到沖擊,希圖以傳統(tǒng)的方法和僵化的思想來禁錮人們的頭腦、制約人們的意識已行不通。新時期中國社會應奉行何種主導價值,遵循何種道德倫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中國社會出現信仰危機,人們在思想上比較混亂,此種狀況導致人們在行為上無所遵循,社會缺乏認同。一個在價值觀、道德倫理觀方面缺乏認同和約束的社會具有陷入無序和混亂的危險。因此,構建有效的、符合歷史潮流的意識形態(tài)和主導價值,使之為全社會所認同和接受,成為執(zhí)政黨整合社會的基礎性工作。
其次是中國的政黨制度如何通過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去對社會加以整合的問題?!爸贫仁巧鐣幕緲嫵梢亍?,一個國家的制度的變遷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發(fā)展的結果,其制度選擇與制度設計,是一種新的價值、原則和規(guī)范滲透于社會的過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保證[3]。目前我國處于新舊體制轉換的過程中,新的、適應于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政治體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舊的、不適應于新時期發(fā)展的固有體制尚未完全消除。在這種情況下,稻稗并存,良莠同生,使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呈現為一種復雜的狀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了一些進展,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與之同時,較以往相比,“官本位”的程度明顯加大,官員腐敗的程度令人觸目驚心。它使執(zhí)政黨的威信急劇下降,使公眾對現行政權的信任發(fā)生動搖。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現行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已成為鞏固和發(fā)展我國改革開放成果的瓶頸。在新形勢下加大政治體制改革的力度,重新配置政治權力,消除不適應于社會發(fā)展乃至阻礙社會發(fā)展的制度因素和相應機制,成為執(zhí)政黨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
再次是現時期中國政黨制度所面臨的社會利益表達和利益聚合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階層日益分化,社會利益越來越多元化。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增強,諸種社會群體的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化,利益要求也日漸深化[4]。各國發(fā)展的經驗表明,在一個國家經濟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貧富不均和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社會邊緣化”群體。目前中國整體經濟水平還不高,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導致一些社會群體對現行制度不滿乃至產生某種離心傾向,使執(zhí)政黨面臨巨大壓力。作為執(zhí)政黨應該怎樣去疏通公眾利益表達的渠道,使利益表達成為一個有序的過程;如何將公眾所反映的散亂的多重利益加以梳理和協(xié)調整合,最終通過公共政策去實現利益關系的相對平衡,成為新時期的重要課題。
目前中國社會存在比較嚴重的腐敗現象,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門中的部分公職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和我國政治經濟體制中的漏洞為個人謀取私利。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在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濫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的現象均十分嚴重,公共權力嚴重異化。一些社會上層“精英”赤裸裸地將國家和百姓的資財攬入私人囊中,數額之大、明目張膽程度之強令廣大民眾深惡痛絕。此種現象與目前中國公共權力的制度化程度較低相關聯。公共權力的運行中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雖有諸多制度規(guī)定卻不能嚴格執(zhí)行,致使掌權者有較大個人恣意妄為的空間。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使財富和權力的不正當結合獲得可乘之機,市場經濟發(fā)育的不成熟也使超常權力的行使得到極大的便利。腐敗現象蔓延甚廣,成為我國目前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難以克服的頑疾。
在以上諸種情況下,民主黨派應該發(fā)揮何種作用,成為現時期中國政黨制度實現適應性變革的重要內容。早在1956年,毛澤東就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中國政黨“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5]的八字方針,形成了中國政黨制度的基本格局。1982年,中共十二大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6],成為處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關系的重要準則。所謂“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指各民主黨派應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諍友,與之同甘苦、共患難。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各民主黨派有責任、有義務與中國共產黨一起探討有關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與中國共產黨攜手探討和解決以上提出的諸方面問題。
關于十六字方針中的“互相監(jiān)督”,筆者認為,現時期應該更多地強調各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的監(jiān)督。作為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執(zhí)掌著國家政權,承擔著國家重任,其所作所為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各民主黨派應該關注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方略,對目前國家政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革的意見和建議。各民主黨派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各民主黨派對中國共產黨的監(jiān)督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為社會和廣大民眾對執(zhí)政黨及國家權力的監(jiān)督。周恩來說:“‘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實際上是擴大民主。”[7]“各民主黨派聯系群眾的方面不同,可以聽到一些不同意見,對中國革命和建設是有利的?!保?]349毛澤東說:“一個黨同一個人一樣,耳邊需要聽到不同的聲音?!保?]與此同時,各民主黨派也應該加強自身監(jiān)督,消除民主黨派內部的“官本位”傾向,減少和糾正自身組織的官僚化傾向。
各民主黨派要協(xié)助執(zhí)政黨解決現時期中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諸種問題,履行其參政職能,有必要提升自身的參政意識和參政能力。需要在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基礎上,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組織的清正廉潔,保持各民主黨派自誕生以來就具有的社會正義感和責任感,聯系和關心廣大民眾,關注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訴求,協(xié)助中國共產黨了解民眾疾苦,并有效處理社會民生問題。
中國的政黨制度在實現適應性變革的過程中,應該形成一種新型的溝通網絡,包括政黨系統(tǒng)的溝通網絡和社會系統(tǒng)的溝通網絡。政黨系統(tǒng)的溝通網絡包括在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之間構建新型的合作性政治關系;社會系統(tǒng)溝通網絡則體現為暢通社會溝通與交流渠道。2005年頒發(fā)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建設的意見》提出:“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tǒng)一”的參政黨[9]。這表明民主黨派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包容性。基于此,各民主黨派應該發(fā)揮自身作用,與中國共產黨一道調整和完善我國政黨制度的組織網絡,使之更有利于凝聚社會力量;一道構建并疏通社會溝通與交流渠道,使之有利于各種矛盾的及時反饋和處理,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
總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是中國國情的產物,是新中國誕生以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選擇。長期以來,中國的政黨制度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性民主傳統(tǒng),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同舟共濟、團結協(xié)作。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黨制度要繼續(xù)跟隨時代的潮流,進行適應性調整和變革,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朝著更加健康和有序的方向發(fā)展。
[1] 楊愛珍.當代中國政黨制度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17-27.
[2]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藍皮書:中國國民教育進入大眾教育新成長階段[EB/OL].http://www.chinanews.com.cn/edu/news/2009/12-21/2028677.shtml.
[3]楊義芹.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利益格局[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7(2):3-4.
[4]王邦佐.執(zhí)政黨與社會整合:中國共產黨與新中國社會整合實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8.
[5]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M]//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8.
[6] 李金河.多黨合作的歷史與現實[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178.
[7]周恩來.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M]//周恩來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1.
[8]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M]//毛澤東選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94.
[9]林青林.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多黨合作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8:255.
Adapted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arty System
TAN Rong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Party is the produc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which emerges and develops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of a country.Party has the function of social conformity and condensation.What a party system model of a country is depends on the situation of this country.Therefore,it must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China has been keeping a suitable cooperated party system.The other democratic parties unite and cooperat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China's party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contemporary trend,adjust itself and develop with order and health.
party system;cooperation;adaptability;transformation
D26
A
1008-4339(2010)03-0237-04
2009-11-05.
譚 融(1952— ),女,博士,教授.
譚 融,tanr@nankai.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