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潮(浙江傳媒學院 國際文化傳播學院,杭州 310018)
圖書館擁有的豐富館藏資料是人類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得以流暢傳輸的重要渠道。被視為圖書館鎮(zhèn)館之寶的珍貴歷史文獻資料,由于年代久遠,保存困難,大多數圖書館已經無法向讀者提供原件的正常借閱,歷史文化信息資源的傳輸受到一定阻礙。因此,圖書館需要有效借助信息化時代的科技成果,開掘多種利用途徑,向讀者與研究者提供查閱和使用的便利,使之發(fā)揮最大的效能。本文以國內館藏傳教士中文報刊為研究個案,通過對其館藏現狀與利用途徑的分析,以小見大,以管窺豹,以期對館藏珍貴歷史資料在信息化時代的整理與利用提供借鑒。
傳教士中文報刊是指西方基督教(新教)與天主教傳教士或教會用中文出版印行的報紙和雜志,它的起訖年代為1815年到20世紀50年代初。近年來國內對其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和館藏價值形成了一些共識:傳教士中文報刊大量介紹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和先進的科技知識,在中國掀起廣泛的西學傳播活動;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報刊把西方近代報刊的辦刊理念、辦報經驗與模式帶到中國,成為我國近代報刊的先驅;傳教士中文報刊記錄著中國近代以來社會變遷的豐富資訊,留存了珍貴史料。因此,館藏傳教士中文報刊對于中國近現代的歷史研究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傳教士中文報刊在中國生存近140年的歷史,經歷晚清與民國,對中國社會以及中國傳媒業(yè)的影響主要集中于晚清時期,因此晚清時期的傳教士中文報刊較之民國時期具有的研究價值更高;同時晚清時期的不少報刊刊期短暫,印數不多,保存困難,在境內圖書館其館藏狀態(tài)是珍稀甚至是闕如。筆者例舉歷史最為悠久的鴉片戰(zhàn)爭前出版的傳教士中文報刊,大致可以反映出館藏的珍稀狀態(tài)和價值。鴉片戰(zhàn)爭前出版的傳教士中文報刊只有5種,其刊期最長的為6年,有3種只出1年左右即???。以時間排序為: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年英國傳教士米憐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的月刊,1822年停刊。這份報刊雖然辦在中國境外,但成為外國傳教士用中文出版的第一個定期報刊,被視為我國近代化報刊的肇始。其原件目前只有國外的如大英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等有收藏,國內圖書館沒有原件收藏。2005年5月15日北京中國書店舉辦的春季拍賣會上,曾出現來自英國一份不足10頁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藏品,最后為私人收藏家以28000元價格拍走,并未入藏圖書館中。
●《特選撮要每月紀傳》。1823年7月英國傳教士麥都思在印度尼西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創(chuàng)辦的月刊,1826年???。目前國內尚無圖書館藏有原件。國外大英圖書館藏有原件兩冊,為創(chuàng)刊號和第3期。
●《天下新聞》。1828年英國傳教士紀德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的月刊。1829年???。關于該刊的介紹僅存在于一些歷史資料中,“在各國的公私圖書館中,目前還無法覓得《天下新聞》的原件”。[1]詳細情況尚難以查考。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年德國傳教士郭實獵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月刊,1838年停刊。它是創(chuàng)建于中國境內的第一家中文近代報刊,在中國近代報刊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稏|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在國家圖書館有部分原件收藏。國外一些圖書館收藏有該刊,尤其以哈佛-燕京學社收藏最豐。
●《各國消息》。1838年麥都思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中文月刊,1839年??T摽H存兩期,為第一期和第二期,藏于大英圖書館,國內圖書館沒有原件收藏。
目前,我國館藏的傳教士中文報刊以20世紀出刊的居多,其館藏狀況有兩個特點:
第一,數量浩繁、分布廣泛。140年間,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了大量的中文報刊,出版地域從中國沿海城市逐步深入到內地直至首都北京,形成規(guī)模相當龐大的報刊出版網絡。以基督教(新教)為例:1889年統計有76種報刊,[2]20世紀20—30年代達到高峰期,出版了394種報刊。[3]222龐大的出版數量,使得國內許多具有一定歷史沿革的公共圖書館、檔案館、高等院校等,都擁有傳教士中文報刊原件藏品。目前相對收藏比較多的場館一是我國藏書量最為豐富的國家圖書館;二是當年曾作為開埠口岸和傳教士活動頻繁的沿海城市的,例如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等;三是一些曾有教會學校淵源或西方辦學背景的高校館,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等。
第二,卷冊殘散、難成系統。除了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等極少數場館,其他的場館收藏的報刊原件一般都不齊整,尤其是19世紀的傳教士中文報刊,大多為殘卷,幾乎沒有一份報刊在國內能夠形成從創(chuàng)刊到終刊完整的收藏。即便是20世紀的傳教士中文報刊,雖然稀缺程度已不復存在,但散殘程度依然如此。以《福幼報》為例:這是傳教士中文報刊中為數不多的兒童報刊之一,1915年創(chuàng)刊,1951年終刊。該刊存續(xù)時間長,發(fā)行量大,期發(fā)行量曾達到8000份,影響面廣,“它與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少年雜志》和中華書局出版的《小朋友》一道被公認為中國三大著名兒童刊物?!保?]252但就是這樣一份年代并不久遠、存世量較大的報刊,國內也只是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有一些零散的原件。
歷史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傳教士中文報刊館藏的殘散境遇:近現代時期的中國危機迭起、戰(zhàn)亂頻仍,許多資料損失在戰(zhàn)火與動亂之中;1949年后,由于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的因素,傳教士中文報刊的歷史價值未曾得到真正的認識。傳教士中文報刊星散各地、藏之深閣,這樣的館藏狀況,使得研究者若想對某一份報刊進行系統的研究,需要奔波于國內若干城市的若干圖書館,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得窺全貌。且由于年代久遠,史料珍貴,大多數的圖書館已經不再向讀者提供原件借閱。因此,相關研究活動的深入開展受到了極大限制,研究成果只是集中在少數保存較為完整的報刊,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一本全面研究傳教士中文報刊的專著問世。
館藏珍貴歷史資料文獻資料如何為讀者與愛好者便利地充分查閱和使用,以期發(fā)揮最大的效能,筆者通過對目前傳教士中文報刊現行利用方式與類型的研究,對這一問題提供參考借鑒的研究思路。
珍貴典籍經專業(yè)人士整理后重新出版,是保存和利用的最佳手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教士中文報刊的重新出版呈現了兩個特點:第一,研究者并不是簡單地影印出版,而是對資料進行編目、索引、研究文獻匯編等;第二,出版物已不再是單純的紙質形式,出現了紙質影印本和光盤等不同類型。
2.1.1 紙質影印本
影印報刊是一種保持原貌的再生性資源,由于影印出版涉及的人力、財力頗巨,因此一般只有十分珍稀和重要的傳教士中文報刊才得以重新影印出版。目前大陸境內可以查閱到的共有6種,分別是(以重新影印出版的年代排序):
●《中外新聞七日錄》。《中外新聞七日錄》由英國傳教士湛約翰在廣州創(chuàng)辦。1865年2月創(chuàng)刊,1868年???。它以刊載中外新聞、介紹西方科學知識為主,特別反映了當時廣州和香港的地方活動情況。這份期刊長期以來只見存目,未見原件,普遍被認為已經失傳,后來被臺灣學者在美國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圖書館發(fā)現了該刊的全套完整原件。臺灣華文書局于1969年將其影印出版。
●《萬國公報》?!度f國公報》由美國傳教士林樂知1868年5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其前身為《中國教會新報》,1872年更名為《教會新報》,1874年更名為《萬國公報》,1907年停刊,先后出版39年,累計出版近1000期?!度f國公報》雖不是中國最早的傳教士中文報刊,但卻成為傳教士所辦中文報刊中范圍最大、影響最廣、發(fā)行量最多的一家報刊。臺灣華文書局在1968年影印發(fā)行《萬國公報》40卷和《教會新報》6卷,基本反映了該刊的全貌?!度f國公報》的影印出版極大地方便了研究者,目前國內對傳教士中文報刊研究成果最為集中和深入的就是《萬國公報》。但由于《萬國公報》是在大陸以外影印出版,且出版時正值大陸陷入十年“文革”,對這種文化事件極少關注,因此,目前境內只有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少數幾家圖書館擁有全套影印本。
●《中西聞見錄》?!吨形髀勔婁洝肥窃诒本┑膫鹘淌拷M織“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創(chuàng)辦的機關刊物。1872年8月創(chuàng)刊,1875年8月??!吨形髀勔婁洝肥俏覈紫认驀鴥冉榻B西方文化、自然科學和科學技術的綜合性刊物之一,亦報道國內外新聞。它的重大意義在于這是創(chuàng)刊于北京的第一個中文近代報刊,外國人的辦報活動突破了清王朝的最后一個禁區(qū),進入了它的最核心區(qū)域。
《中西聞見錄》的原件在國內許多圖書館有收藏。1992年由南京古舊書店、南京圖書館、華東工學院合作,依原樣影印16開精裝4冊,印制發(fā)行。
●《格致匯編》。1876年英國傳教士傅蘭雅在上海創(chuàng)辦,1892年停刊。這是中國近代第一份科普報刊,其原件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有收藏。1992年由南京古舊書店、南京圖書館、華東工學院合作,依原樣影印16開精裝6冊,印制發(fā)行。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的情況上文已述。由于該刊地位非常重要,但“在國內極少收藏,學者們難以窺其原貌”。[4]因此,1997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將其列為資助項目,由原杭州大學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根據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拍攝的縮微膠卷,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圖書館和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所圖書館提供的資料進行整理,中華書局在1997年影印出版。
●《遐邇貫珍》?!跺谶冐炚洹酚捎⑷A書院和馬禮遜教育會在香港共同出版,1853年8月創(chuàng)刊,1856年5月???。
“此刊在中國已失藏”。[5]2005年上海辭書出版社根據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所圖書館提供的館藏《遐邇貫珍》底本,將其影印出版。
●《六合叢談》。《六合叢談》由英國的教會團體主辦,創(chuàng)刊于1857年1月,1858年6月??!读蠀舱劇肥墙虾5谝环菥C合性中文報刊雜志,內容包括科學、文學、新聞和宗教文章等,它向中國讀者廣泛地介紹了19世紀西方各國及其近代文明的情況,期發(fā)行量曾達到5000多份?!读蠀舱劇愤€是最早被譯成外文的中文報刊之一,出版后很快譯成日文在日本發(fā)行,影響很大。《六合叢談》的日文版稱《官板六合叢談刪定本》,簡稱《官板六合叢談》?,F在日本有20多家圖書館藏有《官板六合叢談刪定本》。
引導基金連續(xù)兩年榮獲中國政府引導基金20強,極大地提升了引導基金的知名度,吸引了一批著名創(chuàng)投機構如深創(chuàng)投、賽伯樂等和知名創(chuàng)投團隊(個人)如汪潮涌、張亮等來漢。一線創(chuàng)投機構、投資人布局武漢,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優(yōu)秀的項目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活躍了武漢市創(chuàng)投行業(yè),極大地推動了武漢創(chuàng)投產業(yè)發(fā)展。
《六合叢談》在中國收藏不全。200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以英國圖書館、日本宮城縣圖書館、長崎大學圖書館館藏《六合叢談》為底本,重新影印出版。
2.1.2 光盤
將館藏珍貴歷史文獻用光盤等非紙質的形式重新出版,是信息化時代館藏資源利用的新途徑。目前傳教士中文報刊出版了光盤版的是《女鐸》雜志。
《女鐸》于1912年4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由基督教在華出版機構中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的出版機構廣學會出版,1951年??霭鏁r間跨度近40年,是近代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一份女性宗教報刊?!杜I》雜志“以城市知識女性為讀者對象,介紹有關科學文化、文學、家政和宗教方面的知識”。[6]被譽為是研究中國社會史、文化史、婦女史、中西文化史及基督教出版史的珍貴資料。
《女鐸》以上海檔案館的收藏最為完整。上海檔案館在組織專家對一些館藏珍貴宗教資料的價值進行評估后,認為《女鐸》因其稀有性和所具有的重要研究價值可列為影印出版的首選資料。2003年《女鐸》重新影印出版之事開始策劃。《女鐸》共計412期,如果全套影印出版篇幅很大,資金也很成問題。最后,采取了出版光盤版的方式,由上海檔案館整理并承擔目錄數據的著錄,桂林貝貝特電子音像出版社承擔制作,于2006年正式出版。
原件查閱是最傳統的查閱方式,也是研究者得以了解歷史文獻全貌的最佳方式。目前,傳教士中文報刊館藏量相對比較豐富的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等還可以提供原件查閱。這些原件以民國時期的傳教士中文報刊為主,但基本上都不齊整,缺期很多,而且由于館藏數量有限,紙質脆硬,各圖書館視同善本,只能有限度地借閱。
縮微技術早已被廣泛運用于圖書、檔案、資料、情報的管理與收藏。一些早期的傳教士報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但在境內僅有原件的殘卷或者沒有原件收藏,甚至在世界范圍內也只有極少數的圖書館擁有館藏品,因此只能通過縮微膠卷將其攝制保存,提供給研究者研究,同時也可以通過復制,提供給其他圖書館收藏。
以歷史上第一份傳教士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為例,該刊在境內沒有原件的收藏,但境外如大英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等擁有館藏原件,通過縮微膠卷復制,使沒有原件收藏的境內研究者也終于得窺《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的全貌。目前國家圖書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資料室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擁有該刊的縮微膠卷。
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和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等,基本上是以縮微膠卷這種利用途徑向讀者提供傳教士中文報刊的借閱服務。
這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利用計算機技術實行館藏珍貴文獻資料利用的新類型。以上海檔案館為例:由于上海開埠較早,歷史上號稱十里洋場,傳教士云集,因此上海檔案館也保存了大量的傳教士中文報刊原件。該館將館藏的中文傳教士報刊資料數據輸入了計算機,讀者可以在館內通過計算機網絡快捷地獲取所需文獻資料。
隨著時代的變遷,館藏珍貴歷史文獻資料的利用方式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各種方式互有所長,傳統的方式并不能被新興的方式完全取代。為滿足不同需要而創(chuàng)新的各種服務方式,應視為發(fā)揮館藏珍貴歷史文獻資料利用價值的進取方向。
在原件需要保護不能輕易提供借閱的情況下,重新影印出版是呈現資料原貌的最佳方式。目前影印出版已不是簡單地對原始文獻進行復制,上文所述得到重新影印出版的6種傳教士中文報刊,在展現了文獻原貌的同時又融匯了歷年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信息。一般都是由研究者撰寫序言,并增加整理者做的總目和索引。尤其是《遐邇貫珍》和《六合叢談》,這兩部影印本的附錄中包括了中日學者所做的極為詳盡的漢字索引、人名·地名索引、語匯索引,解題,研究論文匯編等,其研究部分的篇幅和索引部分的篇幅超過了原始文獻的影印篇幅,實際上是集歷年來研究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的意味,使館藏文獻與研究者的成果達到了一種完美的結合。
光盤出版物具有查詢容易、保存方便、私人購置便利等優(yōu)點,尤其對于那些刊期長、篇幅大的刊物,其優(yōu)越性更為突出。例如《萬國公報》這樣的重要刊物,影印出版后達46卷之巨,大陸只有寥寥幾家圖書館購置,研究者查閱十分困難,如果能有光盤版的《萬國公報》問世,這一極其重要的早期傳教士中文報刊的利用率會更高。
從目前唯一的光盤版?zhèn)鹘淌恐形膱罂杜I》的出版情況來看,存在一個明顯的瑕疵:經過電子化處理之后,刊物的封面、封底、刊頭等都沒有出現。對于研究者而言,一份報刊所提供的歷史信息除了正文以外,還包括在封面封底的內容如刊期、編撰者姓名、編撰機構、編輯部地址等等。因此,珍貴館藏資料采用光盤等電子化手段出版時,如何保證歷史信息資料的完整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
以上各種利用方式的弱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原件查閱不利于珍貴文獻資料的保管;縮微膠卷必須在圖書館借助于器材方能閱讀,造成了使用受限;重新影印出版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因此,在信息化時代,借助計算機網絡體系實施珍貴文獻資料的查閱服務,是最具有時代特性,也是效能最高的方式。目前只有少數的圖書館將珍貴館藏文獻資料錄入計算機系統供讀者查閱,從使用情況來看,筆者認為其展現的優(yōu)越性以及今后應該進一步拓展的方向是:
第一,文獻數據錄入計算機系統后,可以迅捷地向讀者提供聯機檢索。原始文獻得到保護,讀者查詢十分方便。
第二,目前向讀者提供文獻資料計算機檢索方式的少數圖書館還都限定在本部門的局域網內。今后的發(fā)展應該實行聯網,使讀者可以實現異地查閱,這將節(jié)省大量的時間和財力。考慮到計算機網絡的建設以及文獻資料的錄入需要相當資金的投入,因此,在實行聯網異地借閱時,可以參考借鑒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庫、起點中文網等網站的運作模式,根據點擊率或下載流量等施行付費閱讀和下載,這樣可以使異地館際之間的計算機查閱系統保持良性的運行。
第三,傳教士中文報刊經年久遠、種類繁多,散佚于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中,憑借以往的技術條件,始終難以對其全貌作出清晰描述。因此,通過信息技術,對諸如傳教士中文報刊這樣特定的文獻資料,可以在館際之間實行館藏資源的搜尋與整合,編制出完整的館藏目錄,甚至還可能發(fā)掘出一些被認為已經失傳或者未為人們所知的資料。
[1](新加坡)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yè)發(fā)展史1815—1874[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44.
[2]中華續(xù)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1901—1920年中國基督教調查資料(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248.
[3]何凱立.基督教在華出版事業(yè) (1912—1949)[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222.
[4]黃時鑒.《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導言[J]//愛漢者,等.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3.
[5]松浦章,等.遐邇貫珍:附解題·索引[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封底.
[6]女鐸1912—1951年(光盤版) 編輯說明[CD].桂林:桂林貝貝特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