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杜預著述考

      2010-03-22 14:51:32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北京100875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0年1期
      關鍵詞:益州晉書著錄

      ●方 韜(北京師范大學 古籍與傳統(tǒng)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杜預(222—284)字元凱,西晉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將領。他自幼好學,著述頗豐,在經(jīng)學和文學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其酷愛《左傳》,有“傳癖”之稱。晚年他更是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左傳》的注釋和研究,撰寫出《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春秋釋例》諸書,成為一家之學。雖然清儒對《左傳》杜預注的批評十分嚴厲,[1]但在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問世前,杜注一直是研究《左傳》的管鑰。然而,這樣一個魏晉經(jīng)學的重要人物,著作至今未得到系統(tǒng)整理,不能不說是件憾事。筆者有感于此,現(xiàn)將杜預的著作做一考述。

      杜預著作當時即形諸文字者凡十二種,著錄于《隋書·經(jīng)籍志》的十種,其余兩種見于類書。其中經(jīng)學著作五種:《喪服要集》《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春秋釋例》《春秋左氏傳音》《春秋左傳評》;刑律著作兩種:《律本》和《雜律》;雜傳著作一種:《女記》;地理傳記著作兩種:《汝南記》和《益州記》;文學著作二種:《杜預集》《善文》。

      1 《喪服要集》二卷

      《隋書·經(jīng)籍志》 (以下簡稱《隋志》)著錄“《喪服要集》二卷,晉征南將軍杜預撰。又有《喪服要記》二卷,晉侍中劉逵撰,亡”,《舊唐書·經(jīng)籍志》(以下簡稱《舊唐志》),《新唐書·藝文志》 (以下簡稱《新唐志》)均著錄“杜預《喪服要集議》三卷”,并是一書。又《北堂書鈔》卷九十二“葬類”引作“杜預《喪服要記》”,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以為“《喪服要記》與下劉逵書同名,疑訛,不足據(jù)”,[2]按丁說有理。

      《晉書·禮志》曰:“泰始十年,武元楊皇后崩,及將遷于峻陽陵,依舊制,既葬,帝及群臣除喪即吉……尚書杜預以為:古者天子諸侯三年之喪始同齊斬,既葬除喪服,諒闇以居,心喪終制,不與士庶同禮……于時外內卒聞預異議,多怪之。或者乃謂其違禮以合時。時預亦不自解說,退使博士段暢博采典籍,為之證據(jù),令大義著明,足以垂示將來。暢承預旨,遂撰集書傳舊文,條諸實事成言,以為定證,以弘指趣。”[3]623疑《喪服要集》即是杜預命博士段暢所撰集者。

      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儀禮編》從《北堂書鈔》《通典》《太平御覽》里共輯得《喪服要集》十四節(jié),分為一卷。

      2 《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

      《隋志》著錄“《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杜預撰”,《舊唐志》《新唐志》《經(jīng)典釋文敘錄》著錄(以下簡稱《釋文敘錄》)皆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杜預撰《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杜預撰《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后世多簡稱為《春秋經(jīng)傳集解》。

      《春秋經(jīng)傳集解》存世的宋元刻本雖多,但卷帙完整的較少。其中較著名的有:宋龍山書院刻本《纂圖互注春秋經(jīng)傳集解》共八冊三十卷,袁克文跋,書中附有陸德明《春秋左氏音義》,另有《春秋名號歸一圖》二卷。宋鶴林于氏家塾棲云閣刻元修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附陸氏《音義》共三十冊三十卷,李盛鐸、周叔弢跋,今存二十九冊二十九卷,缺第十卷一冊。元岳氏荊谿家塾刻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附陸氏《音義》共三十卷,另有《春秋名號歸一圖》和后蜀馮繼先撰《年表》一卷,周叔弢跋?,F(xiàn)存三十二冊二十八卷,卷十九、卷二十配明刻本。今《四部叢刊》影印玉田蔣氏藏宋刊巾箱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正文三十卷,前附有《春秋二十國年表》。《春秋序》據(jù)海鹽張氏涉園藏宋阮仲猷刊本補,《后序》據(jù)明依宋阮仲猷刊本補。

      除刻本以外,敦煌寫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殘卷今存三十七件,分散藏于中、英、法、俄四國。近來,李索先生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有《敦煌寫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校證》問世。另外,日本藏有初唐人寫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即金澤文庫本),首尾完整,彌足珍貴。竹添光鴻撰《左傳會箋》即以此為底本。

      3 《春秋釋例》十五卷

      《隋志》《新唐志》《釋文敘錄》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釋文敘錄》更言明有“四十篇”,《舊唐志》著錄“《左氏春秋傳例》十五卷”,應是一書。

      《晉書·杜預傳》曰:“既立功以后,從容無事,乃耽思經(jīng)籍,為《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譜第,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備成一家之學,比老乃成?!盵3]1031此文本諸王隱《晉書》,《三國志·魏書·杜恕傳》裴注曰:“王隱《晉書》稱預智謀淵博……乃錯綜微言,著《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又參考眾家,謂之《釋例》,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備成一家之學,至老乃成?!睋?jù)此,杜預曾另撰《春秋長歷》《盟會圖》等書。然細繹杜預《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序》(下簡稱《春秋序》),發(fā)現(xiàn)王隱之說與事實不相符。《春秋序》曰:“又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shù)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4]準此,《春秋釋例》理應包括地名、譜第、歷數(shù)等內容,《盟會圖》《春秋長歷》等均是《釋例》中的一部分,不應當與《釋例》并列。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曰:“凡四十部。集《左傳》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shù)、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fā)明尤多。昔人稱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盵5]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亦著錄“《春秋釋例》十五卷”,云:“杜預既撰《集解》,別集諸例及地名、譜第、歷數(shù)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唐劉蕡為之序?!盵6]53今觀晁公武、陳振孫之言,其親見之《春秋釋例》尚包括地名、譜第、歷數(shù)等內容,與杜預《春秋序》所說相合。今疑王隱撰《晉書》時有所疏漏,而唐人修《晉書》又沿其誤,今當以杜預《春秋序》為準。又《通志·藝文略》卷六十三著錄:“杜預撰《春秋釋例地名譜》一卷,《小公子譜》六卷”,《宋史·藝文志》著錄“杜預撰《春秋世譜》七卷”。疑此皆是從《春秋釋例》中散出單行者,故《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所著錄與《隋志》、新舊《唐志》皆不相同。

      《春秋釋例》自明以后散佚無傳。清人編《四庫全書》時,館臣從《永樂大典》中采得三十篇,并據(jù)《春秋左傳正義》等書所引條目補遺糾謬,仍分為十五卷,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清人莊述祖、孫星衍有校訂重刊本行世。今人虞萬里又據(jù)《永樂大典》補清人《春秋釋例·謚法篇》之闕數(shù)十則。[7]

      4 《春秋左氏傳音》三卷

      《隋志》著錄“梁有服虔、杜預《音》三卷”。疑“虔”字下脫“《音》一卷”三字。《釋文敘錄》曰:“服虔《音》一卷,杜預《音》三卷”,《舊唐志》亦曰:“《春秋左氏音隱》一卷,服虔撰;《春秋左氏傳音》三卷,杜預撰”,《新唐志》亦同。唯《冊府元龜》卷六百五作“杜預撰《音》一卷”,未知何據(jù)。今亡。

      漢魏之時,注音多用直音法。杜預《春秋經(jīng)傳集解》有注音三條,皆是直音。僖公七年《經(jīng)》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音如甯?!庇殖晒辍秱鳌纷ⅲ骸耙笠艚鼰?,今人謂赤黑為殷色?!卑Ч哪辍秱鳌纷ⅲ骸俺幸魬?,蓋楚言?!薄蹲髠饕簟冯m已亡佚,然其亦用直音法當無疑。

      5 《春秋左傳評》二卷

      《隋志》著錄“《春秋左傳評》二卷,杜預撰”,《舊唐志》《新唐志》均著錄“《左氏杜預評》二卷”,當為同一書。今亡。

      6 《律本》二十一卷

      《隋志》著錄“《律本》二十一卷,杜預撰”,《舊唐志》著錄“《刑法律本》二十一卷,賈充等撰”,《新唐志》著錄“賈充、杜預《刑法律本》二十一卷”?!堵杀尽沸蕹捎谔┦妓哪辍!短接[》卷六百三十七引《晉朝雜事》曰:“泰始四年,歲在戊子,正月二十日,《晉律》成。”《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五、卷六百五十、卷六百九十四所引《晉律》,疑或即是此律。

      《晉書·刑法志》:“于是令賈充定法律,令與太傅鄭沖、司徒荀覬、中書令荀勖、中軍將軍羊祜、中護軍王業(yè)、廷尉杜佑、守河南尹杜預、散騎侍郎裴楷、潁川太守周雄、齊相郭頎、騎都尉成公綏、尚書郎柳軌及吏部令史榮邵等十四人典其事……合二十篇,六百二十條,二萬七千六百五十七言”。[3]927《隋書·經(jīng)籍志》:“漢初,蕭何定律九章,其后漸更增益,令甲已下,盈溢架藏。晉初,賈充、杜預刪而定之。有律,有令,有故事?!盵8]974據(jù)此可知,《律本》由賈充主持編撰,杜預是重要的參與者。故《舊唐志》曰:“《律本》二十一卷,賈充等撰”,最為公允。杜預最重要的貢獻是為《律本》作注。《晉書·杜預傳》:“與車騎將軍賈充等定律令,既成,預為之注解,乃奏之曰……詔班于天下?!盵3]1026在杜預之后,晉世又有《律本》張斐注?!稌x書·刑法志》曰:“其后,明法掾張斐有注律,表上之?!倍?、張二律遂為南朝沿用?!赌淆R書·孔稚珪傳》:“江左相承用晉世張、杜律二十卷,世祖留心法令,數(shù)訊囚徒,詔獄官詳正舊注。”[9]835依孔氏之言,杜、張同注的《律本》本文或為二十卷,今諸史志著錄二十一卷,疑其一卷為目錄。《孔稚珪傳》又曰:“爰發(fā)德音,刪正刑律,敕臣集定張杜二注。謹?shù)Z愚蒙,盡思詳撰,削其煩害,錄其允衷。取張注七百三十一條,杜注七百九十一條?!盵9]836孔氏刪定刑律后,尚取杜預注解七百九十一條,則杜預原注遠多于此矣。

      今杜預注解《律本》僅存一條,見《陳書·儒林傳》:“范泉今牒述《漢律》,云‘死罪及除名,罪證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隱不服者,處當列上’。杜預注云‘處當,證驗明白之狀,列其抵隱之意’”。[10]

      7 《雜律》七卷

      《隋志》著錄:“梁有《杜預雜律》七卷,亡?!庇帧稌x書·儒林傳·續(xù)咸傳》:“好學,師事京兆杜預,?!洞呵铩贰ⅰ多嵤弦住?,教授常數(shù)十人,博覽群言,高才又善文論。又修陳《杜律》,明達刑書。”[3]2355據(jù)此,續(xù)咸所修《杜律》,當是杜預所撰,疑即是此《雜律》。今亡。

      8 《女記》十卷

      《隋志》著錄:“《女記》十卷,杜預撰”,《舊唐志》、《冊府元龜》卷五百五十五著錄皆同,《太平御覽》亦引作《女記》?!缎绿浦尽纷鳌岸蓬A《列女傳》十卷”,《晉書·杜預傳》曰:“又撰《女記贊》”,當并是一書。

      《隋書·經(jīng)籍志》曰:“又漢時,阮倉作《列仙圖》,劉向典校經(jīng)籍,始作《列仙》、《列士》、《列女》之傳,皆因其志尚,率爾而作,不在正史……魏文帝又作《列異》,以序鬼物奇怪之事,嵇康作《高士傳》,以敘圣賢之風。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眾,名目轉廣,而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今取其見存,部而類之,謂之雜傳。”[8]982魏晉之時,雜傳撰寫頗成風氣。據(jù)《隋志》所載,杜預前后僅就“列女”為題的,有曹植《列女傳頌》一卷,繆襲《列女傳贊》一卷,項原《列女后傳》十卷,皇甫謐《列女傳》六卷等,可見杜預撰《女記》也是受時代風氣所影響。

      今《太平御覽》共引杜預《女記》四節(jié),分別為《太平御覽》卷四百二十二載“漢丞相王陵母事”,卷四百四十一載“寡婦‘淑’致書兄弟明不改嫁事”,同卷載“同縣人上書縣令為大女緱玉替父報仇申冤事”,同卷載“漢光武帝姊新野公主戰(zhàn)中殉難事”。

      9 《汝南記》

      《隋志》、新舊《唐志》均未見著錄,疑此時已經(jīng)亡佚。今僅見《初學記》卷十七,《太平御覽》卷四百一十六的引文。兩書所引內容完全相同,其文曰:“杜預《汝南記》曰:李充兄弟六人,貧無擔石之儲,易衣而出,并日而食。其(筆者按:《太平御覽》“其”作“而”)妻竊謂充曰:‘今貧如是,我有私財,可分異獨居,人多費極,無為空自窮也?!湔埡糁T鄰里,室家相對,前跪觴告其母,便顧其妻,叱而遣之。婦行,泣出門去。”

      10 《益州記》

      《隋志》、新舊《唐志》并未有著錄。惟《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六,《史記·河渠書》張守節(jié)《正義》并引作“杜預撰《益州記》”。

      《隋志》曰:“《益州記》三卷,李氏撰”?!缎绿浦尽酚小袄畛洹兑嬷萦洝啡怼保队窈!肪硎?,《冊府元龜》卷五百五十五所引同。又《后漢書·郡國志》劉昭注,《初學記》卷六,卷二十四,《藝文類聚》卷三十八,卷六十四皆引作“任豫《益州記》”,《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五,卷三百八十六,卷五百三十四,卷八百十二,卷九百三十七,所引亦作“任豫《益州記》”。又《太平御覽》卷七百九十一有“李膺《益州記》”。據(jù)此可知,作《益州記》者當有數(shù)家。任豫、李膺等撰《益州記》之事待考,而杜預確曾親往益州,其撰《益州記》當有可能?!稌x書·杜預傳》曰:“鐘會伐蜀,以預為鎮(zhèn)西長史。及會反,僚佐并遇害,唯預以智獲免,增邑千一百五十戶”,[3]1025準此,杜預曾遠征巴蜀,必定熟悉當?shù)氐娘L土人情,其撰《益州記》,可信。章宗源、張文虎皆以為“杜預”為“任豫”之誤,章氏《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六曰:“杜預、任豫字形相近,易訛,自是一書”,[11]張氏《??薄词酚洝导馑麟[正義札記》曰:“穿二江《正義》:‘任豫《益州記》云,各本‘任’誤‘杜’,吳校改。’”[12]皆未有確證,或以臆改。

      《隋書·經(jīng)籍志》曰:“晉世,摯虞依《禹貢》、《周官》,作《畿服經(jīng)》,其州郡及縣分野封略事業(yè),國邑山陵水泉,鄉(xiāng)亭城道里土田,民物風俗,先賢舊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今亡。而學者因其經(jīng)歷,并有記載,然不能成一家之體?!盵8]988盡管在魏晉之初,地記之體尚未成熟,但是風氣卻已大開。據(jù)《隋志》記載,杜預之前已有蜀漢的譙周《三巴記》一卷,孫吳的顧啟期《婁地記》一卷,稍后有周處《風土記》三卷,陸機《洛陽記》一卷,賀循《會稽記》一卷等。杜預作《汝南記》《益州記》,也可謂是得風氣之先了。

      《史記·河渠書》正義曰:“杜預《益州記》曰:二江者,郫江流江也?!保ㄖ腥A書局排印本《史記》據(jù)張文虎《校勘記》改為“任豫”,似不妥。)又《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六曰:“杜預《益州記》曰:益州有卓王孫井,舊常于此取水煮鹽?!?/p>

      11 《晉征南將軍杜預集》十八卷

      《隋志》著錄“《晉征南將軍杜預集》十八卷”,《舊唐志》、《新唐志》并著錄“《杜預集》二十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已無《杜預集》著錄,大概此前已經(jīng)亡佚。其篇目可考者唯有《七規(guī)》和《酒論》兩篇,皆見于《北堂書鈔》。

      鐘嶸《詩品下》評“晉驃騎王濟,晉征南將軍杜預,晉廷尉孫綽,晉征士許詢”四人曰:“永嘉以來,清虛在俗。王武子輩詩,貴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風尚備。真長、仲祖、桓、庾諸公猶相襲。世稱孫、許,彌善恬淡之詞。”[13]鐘嶸把杜預和王濟、孫綽、許詢這三位玄言詩的代表人物放在一起評論,而杜氏的生年卒年均早于此三人,可推知杜預應是早期玄言詩的重要作者。遺憾的是,杜預詩作已經(jīng)全部亡佚了。

      明人開始輯錄《杜預集》,有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和葉紹泰《增訂漢魏六朝別解》。張氏《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十七《杜征南集》共輯錄杜預表、奏、疏、議、序、令、書三十一則,分為一卷。其中包括屬于《春秋釋例》的兩則,《喪服要集》的一則。葉氏《增定〈漢魏六朝別解〉》卷五十四《杜潘陸集》輯錄杜預疏、序、令共四則,與《潘岳集》、《陸機集》合為一卷。清人嚴可均輯《全晉文》卷四十三、四十四為《杜預文》,嚴可均除去張溥誤收和重出者,另加新輯數(shù)則,實得二十九則。其中包括屬于《春秋釋例》的一則,《喪服要集》的兩則。

      《七規(guī)》今見于《北堂書鈔》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八十三、卷一百、卷一百六、卷一百三十二、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四十四、卷一百五十四、卷一百五十五,共引有十數(shù)條?!侗碧脮n》孔廣陶校訂本與陳禹謨《補注〈北堂書鈔〉》本、俞安期舊寫本頗有出入:卷一百四十二、卷一百五十四孔本作“七矯”,陳本、俞本作“七規(guī)”;卷一百四十四孔本作“七規(guī)”,陳本、俞本作“七矯”,然其所引為“七矯”者都甚少,疑其為“七規(guī)”之訛。

      嚴可均《杜預文》共輯得七條《七規(guī)》佚文,然其所遺漏者仍甚眾,今補之于下:(1)立之以長幼,齊之以君臣。(《北堂書鈔》卷二十八)(2)厲之以義,敦之以仁。(《北堂書鈔》卷二十八)(3)營辟雍以崇禮,制庠序以啟微。(《北堂書鈔》卷八十三)(4)韓任術以作柄,墨率儉以篤俗。(《北堂書鈔》卷一百)(5)抗清聲而長歌,振輕裙而屢舞。(《北堂書鈔》卷一百六)(6)五味相濟,百變雜調。(《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二)(7)紅葩曜天。(《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8)仲夏草木萋萋(《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四)。嚴可均所輯不全者一條:薦以雕盤,盛以彝器,騰波傳觴,托水班類,撫瑤琴,擊玉缶。(《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五)今按:嚴氏漏輯后六字。

      《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八引《酒論》一條。張溥《杜征南集》輯有,曰:“重醖醇醴,沃土泉清,甜苦無常,五味相并?!眹揽删抖蓬A文》將其列入《七規(guī)》,實誤。

      《北堂書鈔》另引未注出處的杜預散句數(shù)條,細品其神韻與《七規(guī)》相類,現(xiàn)將其系于下:(1)民非賢則不治,俗非智則不振。(《北堂書鈔》卷二十七)(2)擢秀頸而長歌,聲中節(jié)而合度,逸清響于浮云,游余音于中路。(《北堂書鈔》卷一百六)(3)朱旗炫日,金鼓聒天,上耀三光,俯動九川。(《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一)

      12 《善文》五十卷

      《隋志》著錄“《善文》五十卷,杜預撰”,《舊唐志》、《新唐志》皆著錄四十九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文章正宗》二十卷”,曰:“自昔集錄文章,若杜預、摯虞諸家,往往湮沒不傳。今行于世者,惟梁《昭明文選》,姚鉉《文粹》而已?!盵6]458據(jù)此,《善文》可能在宋時就已經(jīng)亡佚。

      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曰:“《南齊書·晉安王懋傳》:‘賜子懋杜預手定《左傳》及《古今善言》’,是此書一名《古今善言》也”。[14]文氏此說有誤,《古今善言》別是一書?!端逯尽分洠骸啊豆沤裆蒲浴啡?,宋車騎將軍范泰撰”,《舊唐志》《新唐志》并同。又《水經(jīng)注》卷三十六曰:“范泰《古今善言》曰:日南張重舉計入洛,正旦大會,明帝問日南郡北向視日耶,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必不皆有其實,日亦俱出于東耳’”,[15]即是明證。故是宋人撰著此書,而齊人相饋贈。文氏不知《古今善言》為宋人所著,故有此一疏。

      杜預《善文》和摯虞《文章流別集》并為最早的文學總集。《隋志》曰:“總集者,以建安之后,辭賦轉繁,眾家之集,日以滋廣,晉代摯虞,苦覽者之勞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蕪,自詩賦下,各為條貫,合而編之,謂之《流別》?!盵8]1089而且杜預的年齒稍長于摯虞,很可能《善文》的編撰也略早于《流別集》。又《隋志》著錄《善文》五十卷、《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很可能《善文》的規(guī)模還大于《流別集》?!稌x書·杜預傳》曰:“當時論者謂預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唯秘書監(jiān)摯虞賞之,曰:‘左丘明本為《春秋》作傳,而《左傳》遂自孤行。《釋例》本為《傳》設,而所發(fā)明者何但《左傳》,故亦孤行?!盵3]1032從摯虞推崇“文義質直,世人未之重”的《春秋釋例》來看,兩人的文學觀念應該是比較接近的,因此《善文》的編撰思想也可能和《流別集》相近。

      今《善文》僅存的兩則佚文見于《史記》三家注,其內容基本相同。《史記·高祖本紀》司馬貞《索隱》曰:“按《善文》稱隱士云,趙高為二世殺十七兄,而立今王?!薄妒酚洝だ钏沽袀鳌放狍S《集解》云:“辯士隱姓名,遺秦將軍章邯書曰:‘李斯為秦王死,廢十七兄而立今王’也。然則二世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此書在《善文》中?!?/p>

      今天,我們在前賢的基礎上重新整理《杜預全集》,應該包括全部現(xiàn)存的杜預著述。其目如下:(1)《喪服要集》殘篇;(2)《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包括《春秋序》和《后序》,不再單計);(3)《春秋釋例》十五卷(今仍需依據(jù)裴骃《史記集解》、《永樂大典》等書繼續(xù)輯補);(4)《律本》注解殘句;(5)《女記》片斷;(6)《汝南記》片斷;(7)《益州記》片斷;(8)《善文》殘篇;(9)《杜預集》(張溥《杜征南集》和嚴可均《杜預文》所收的表、奏、疏、議、序、令、書二十三則以及《七規(guī)》殘句和《酒論》殘句)

      對《杜預全集》進行整理,為研究杜預的《左傳》學、魏晉的經(jīng)學和政治提供第一手的資料,應是我們古籍整理的一項重要工作。

      [1]劉家和.史學經(jīng)學與思想[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59.

      [2]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C]//二十五史補編.北京:開明書店,1937:3656.

      [3](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C]//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1707.

      [5]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5.

      [6](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虞萬里.學術集林卷八[C].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190.

      [8](唐)魏征,等.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9](南北朝)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0](唐)姚思廉.陳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2:439.

      [11](清)章宗源.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C]//二十五史補編.北京:開明書店,1937:4988.

      [12](清)張文虎.校勘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7:360.

      [13]曹旭.詩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385.

      [14]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C]//二十五史補編.北京:開明書店,1937:3795.

      [15]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834.

      猜你喜歡
      益州晉書著錄
      常用參考文獻著錄要求
      常用參考文獻著錄要求
      常用參考文獻著錄要求
      魏晉南北朝時期益州財富的非正常東流
      嵇紹重禮
      益州七友瀞園展——“益州”與“逸品”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12
      聞雞起舞
      “唐昌”草市與金馬碧雞之我見
      文史雜志(2017年3期)2017-05-06 21:15:48
      枕戈
      入唐僧瓦屋能光小考
      洛川县| 杂多县| 阿克陶县| 财经| 河间市| 瑞昌市| 寻甸| 张家港市| 河津市| 民丰县| 密山市| 静乐县| 新巴尔虎左旗| 萍乡市| 漳平市| 台北市| 古田县| 寿阳县| 公安县| 兴业县| 塔城市| 巴彦县| 绍兴市| 木兰县| 霍山县| 金门县| 公主岭市| 裕民县| 乌恰县| 文安县| 稻城县| 叙永县| 隆尧县| 衢州市| 涿鹿县| 河东区| 永定县| 新干县| 景泰县| 天津市|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