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強
摘要:新聞背景是“新聞背后的新聞”。重視背景寫新聞,雖然不是新聞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但運用得好,卻可以深化新聞主題,揭示新聞價值,提升新聞質量,是一個為受眾服務的問題。背景的存在形式和運用方法有很多種,沒有一定之規(guī),只要運用得巧,就能提升新聞質量,贏得受眾。
關鍵詞:新聞背景 新聞實踐 新聞事件 新聞人物 新聞主題 新聞質量
任何新聞都是在一定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中產生的,與新聞事件、新聞人物有機聯(lián)系的條件和環(huán)境就是新聞背景,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新聞背后的新聞”。有的新聞事實本身簡潔明了,一清二楚,就不必加背景材料;而有的新聞事實較為復雜,為了闡明事件的意義,看出事物的發(fā)展變化,這就必須交代新聞背景①。重視背景寫新聞,雖然不是新聞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但是背景運用得好,可以說明事實產生的原因和條件;可以烘托、深化新聞主題,揭示新聞價值,提升新聞質量;可以增強新聞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滿足受眾對信息容量的需求,讓受眾看得懂,了解得更多,是一個為受眾服務的問題。因此,在新聞實踐中,要善于巧妙運用背景。
背景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四種,根據(jù)新聞事實巧妙使用不同形式的背景往往會取得不同的表達效果。第一種,用于單篇新聞中,是新聞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二種,用于主體新聞之外,以“新聞鏈接”的面孔出現(xiàn)。例如,2009年8月3日《重慶商報》中《高中生課余調查1年寫出沙區(qū)“排堵方案”》在交代了主要新聞事實之后,又加上了新聞鏈接“交通擁堵成沙區(qū)‘瓶頸”(內容略),進一步點明了高中生代宇馳寫出“排堵方案”的意義。第三種,介于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這種新聞背景類似“新聞鏈接”,但用于主體新聞之中,獨立成段,并明確標明是“新聞背景”。新聞背景是為主體新聞服務的,通過不同視角、不同資料客觀全面地反映新聞事件的真實面貌和意義,讓受眾從時空上對新聞事件有一個立體的深刻認識。第四種,是指組合報道中,各個新聞之間互為背景,相互映襯,實現(xiàn)信息增值。如:2009年7月23日《人民日報》將有關7月22日日全食的新聞《日食“盛宴”》、《9時23分,我們看見“貝利珠”》、《當日冕之光穿越心靈》、《共同見證“日月之舞”》、《數(shù)字日全食》編排組合在一起,對日全食進行多方位報道,就形成了一個組合報道。這種組合報道的形式不僅更能引起受眾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受眾從有關日全食的若干新聞事件的聯(lián)系、對比、印證或隱喻中,獲得超越單篇新聞報道的啟示和教益。
對于單篇新聞來講,背景的存在形式又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將背景穿插于新聞標題中。如:1984年7月31日人民日報新聞《我國運動員奪得兩枚金牌》的引題“奧運會開賽第一天傳來‘零的突破喜訊”,其中“零的突破”是這則新聞的背景材料,對于中國體育界和中國人民來說自然具有特別的意義。
二是將背景穿插于導語中,與新聞事實本身的敘述緊密黏合在一起,黏合到導語中的背景常以詞語、句子成分或分句的面貌出現(xiàn)。如:1977年11月20日《紐約時報》報道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訪問以色列的消息時,其導語是:“埃及與以色列兩國領導人今夜在以色列國土上會晤,這兩個國家在20年內打過4次仗?!庇辛撕蟀刖溥@個背景的交代,一下子就把薩達特訪問的非同尋常突出出來,起到了闡明新聞意義的作用。
三是將背景穿插于新聞主體中。背景在主體中的出現(xiàn)是最為常見的,主體中的背景既可獨立成段,亦可與新聞事實融合在一起。如2009年7月27日新華網(wǎng)新聞《美國資深記者:中國30年最大變化是每個普通人》:
美國資深記者、《芝加哥論壇報》前副主編蒂姆·麥克諾蒂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時隔30年再訪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印象深刻。
蒂姆說:“30年后再回中國,走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我發(fā)現(xiàn)有太多的變化。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固然令人驚訝,但是人們充滿自信的這種變化更是令人深思?!?/p>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改革開放,蒂姆作為《芝加哥論壇報》常駐中國記者,與其他7名美國記者率先獲準進入中國。他們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到中國常駐的美國記者。他回憶說,當時從香港進入中國內地時,就像到了另一個世界,人們的穿著極其單調,大街上行駛的小轎車極少,都是自行車,能夠看到的西方電影也只有《尼羅河上的慘案》等很少的幾部。
2008年,當他和妻子再次來到北京,他們對城市里壯觀的車流、現(xiàn)代化的建筑感到震驚。當他深入城市,通過和各行各業(yè)的中國人交流聊天,蒂姆發(fā)現(xiàn),眼前的現(xiàn)代化基礎設施還只是中國外在的變化。
蒂姆說,“和不少中國人交談后,我才認識到30年來變化最大、最深刻的是中國人,每個普普通通的人”,“每個人都樂于交談,樂意告訴我他們對各種各樣事情的看法,包括文化、生活、經濟,以及對西方人的看法等”。他還說,“在30年前,被我采訪的中國普通人不愿意多談。如今,人們都愿意講述個人感受,我感到這是個開放、自信的民族?!?/p>
蒂姆感嘆:“美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用了一二百年時間,而中國僅在30年的時間里就變得足以讓世人驚訝!”他祝愿,美中兩國人民的交流越來越多,雙方能更深刻、全面地相互了解。
這則新聞中,第二段是獨立成段的背景,主要介紹蒂姆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到中國常駐的美國記者的情況和中國改革開放前的社會概況。而30年前的中國普通人不愿意多談、美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所用的時間等背景則是根據(jù)敘述的節(jié)奏和需要,與新聞事實融合在一起出現(xiàn)。
四是將背景安放在新聞的結尾處。如:路透社中文網(wǎng)2008年5月23日的新聞《中國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險放射源》:
中國環(huán)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周五表示,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工作人員已經找到50枚危險放射源,但其中15枚尚未被回收。但吳曉青堅持稱,狀況處于控制之下,沒有發(fā)生輻射事故的危險。
“35枚放射源進行了收貯,另有15枚放射源已經確立了位置,尚未收貯?!眳菚郧嘣诒本┡e行的記者會中表示。
“15枚中有3枚由于建筑物垮塌被埋,尚無法收貯。另有12枚處于危房中,現(xiàn)場人員無法進入。”他補充說,“目前,現(xiàn)場的監(jiān)測表明,放射源均未發(fā)生因放射失控造成輻射事故?!?/p>
在地震災區(qū)之一的綿陽,擁有中國最大的核試驗室,另有幾處秘密核設施,但當?shù)貨]有核電站。
最后一段就是這篇新聞的背景,其作用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義,引起受眾關注,同時補充民眾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增強了新聞的后勁,使讀者回味無窮。
運用背景材料,總的要求是真實、實在、自然、貼切,緊扣新聞主題。只有緊扣主題,精選精寫精拍精編新聞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起到烘托、深化新聞主題的作用,也才能扣住觀眾的心弦②。怎樣才能巧妙運用背景材料?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將背景材料化整為零,靈活穿插于對新聞事實的敘述之中,使之一點一點地自然呈現(xiàn)于受眾面前。在《美國資深記者:中國30年最大變化是每個普通人》中,“人們的穿著極其單調,大街上行駛的小轎車極少,都是自行車,能夠看到的西方電影也只有《尼羅河上的慘案》等很少的幾部”、“在30年前,被我采訪的中國普通人不愿意多談”、“美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用了一二百年時間”等背景材料,都是根據(jù)新聞表達的需要,被化整為零,靈活穿插于新聞的各個部分,與新聞事實融為一體,對新聞事實進行解釋、說明、對比、映襯,幫助受眾加深了對中國普通人的變化的認識,達到了深化主題的目的。
第二,將背景材料融會到新聞人物的情感之中,借抒情來交代背景,使之生動活潑,饒有興趣。一個好的新聞背景,往往能夠實現(xiàn)情與景、意與境的有機融合。無論是借景、借物還是借事抒情,都能以情動人,塑造特定鮮明的形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在《美國資深記者:中國30年最大變化是每個普通人》中,作者將蒂姆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前后變化的感受進行了對比,其結論是“印象深刻”、“令人驚訝”、“令人深思”,又引用蒂姆的話將中國普通人改革開放30年前后“不愿交談”與“愿意講述個人感受”進行對比,讓蒂姆“感到這是個開放、自信的民族”,最后將中美現(xiàn)代化發(fā)展所花時間進行對比,讓蒂姆認為“足以讓世人驚訝”。作者通過蒂姆的回憶、語言和感受就讓受眾深刻認識到中國普通人的變化,并從一個側面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第三,借助新聞背景,在新聞中反映作者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并且按照他們的想法和判斷來介紹世界。一般來說,除述評類新聞外,新聞報道忌諱作者自己站出來發(fā)表議論。這時,作者可借助新聞背景的交代和各方面對新聞事件的反應,間接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客觀地表現(xiàn)自己的觀點和傾向。美聯(lián)社一篇報道美國總統(tǒng)兒子失業(yè)的消息是這樣寫的:“就在羅納德·里根總統(tǒng)對全國說美國正在走向‘經濟復蘇之前幾個小時,他的兒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卻在這里同失業(yè)者一道領救濟金?!憋@然,前后兩句自相“矛盾”,作者也沒有任何評論,但受眾是聰明的,借助總統(tǒng)的兒子都在領救濟金這一背景,誰還相信美國的經濟開始好轉了呢?
第四,利用受眾的接近心理,巧用背景,借受眾慧眼將背景“看”出來,使新聞事實活起來、動起來。1998年8月新華社發(fā)的一篇稿件《長江上游仍在砍樹》,反映的是長江上游仍在大量砍伐原始森林的事實,屬于“砍樹”的老問題,很容易給人老生常談的印象。但是這篇稿件卻獲得第九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原因就在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1998年全國兩江流域特大洪災”這個背景,交代砍樹所產生的影響,重點突出一個“還”字。其實這則新聞自始至終都沒有“1998洪災”的影子,但由于“1998洪災”帶給人們的心理陰影太深刻了,人們看了新聞自然會聯(lián)想到“1998洪災”這個特殊背景。所以,利用受眾的接近心理,巧用背景,對于打動受眾,提升新聞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讓背景材料相伴主要新聞事實出現(xiàn),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具有烘云托月之效。一般來說,背景材料往往隨主要新聞事實后面出現(xiàn),但只要運用得好,也可以將背景材料放到主要新聞事實的前面。在《美國資深記者:中國30年最大變化是每個普通人》中,蒂姆有個感嘆:“美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用了一二百年時間,而中國僅在30年的時間里就變得足以讓世人驚訝!”美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情況是個背景材料,其目的是為了襯托中國的改革開放讓世人驚訝。僅僅說“中國僅在30年的時間里就變得足以讓世人驚訝”,這個認識并不顯得深刻,但加上前面的背景材料,一下子就能讓受眾認識到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多么偉大。
另外,將背景材料和議論穿插在一起,可以讓受眾進一步感受到所愛之深、所恨之切;運用知識性、趣味性強的背景,可以增加新聞的趣味性內涵,使其更具可讀性;運用現(xiàn)實與歷史、因與果等關系中的背景,可以說明新聞事件發(fā)生的起源和原因,幫助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貼近主題選用必要的背景,可以深化新聞主題,喚起社會關注,提高新聞價值;運用對比、顯示性的背景,可以突出事物特點,顯示變化程度;運用比喻、比擬性的背景,可以渲染、烘托新聞事實,使新聞更加富于美感;以背景語言加以暗示,還可以表達某種不便明言的觀點。其實,背景材料的運用沒有一定的法則,只要運用得巧,就能提升新聞質量,贏得受眾。
注釋:
①劉麗、張新芳:《背景材料在新聞中的應用》,《新聞愛好者》,2001(10)。
②劉莉、周輝:《淺析背景資料在新聞報道中的作用》,《新聞傳播》,2008(10)。
參考文獻:
1.葉春華、連金禾:《新聞采寫編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l992年版。
2.楊善清:《新聞背景與新聞寫作》,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版。
3.秦杰:《如何運用新聞背景》,《新聞知識》,2008(3)。
4.唐曉玲:《新聞背景的作用》,《新聞愛好者》,2007(2)。
5.王澤遠:《談新聞背景的運用》,《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06(10)。
6.劉保全:《精修綠葉扶紅花,勿做“刪夷枝葉的人”——談新聞背景的運用》,《采寫編》,2002(1)。
(作者為達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漢語言文學副教授)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