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奎
(河南城建學院外語系 平頂山 467044)
隨著學習型雙語語文詞典的興起,僅提供詞匯在概念層面具有等值性的對應詞釋義范式已不能滿足詞典讀者的學習需求。對應詞概念的靜態(tài)、抽象性與意義的動態(tài)、多維性之間的矛盾,以及雙語詞匯系統(tǒng)和詞義系統(tǒng)的不對稱性(anisomophism),使詞典讀者僅靠對應詞很難在大腦中瞬間構建原語詞的意義圖式。雙語詞典譯義應以對應詞的核心概念義為基點,增設同構建意義框架有關的意義元素,使補充的意義信息與原有信息相互融合,促進語詞意義框架的補充和完善,從而更好地發(fā)揮雙語詞典溝通兩種語言的橋梁作用,提高其跨語言文化交際的功能性。
為了平衡由釋義范式和詞典功能之間的矛盾,更好地發(fā)揮詞典的學習功能,雙語詞典編者把補充的信息以括注的形式標示出來,置于對應詞之后,這便是括注在雙語詞典釋義元語言中產生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釋義括注“既是雙語詞典體例的要求,也是語義要求”[1]。
詞匯意義是由若干意義組合而成的多義聚合體,除概念外延義外,詞義還包括附加義、語法義、搭配義和文化義等具有內涵性質的意義成分。任何一個民族語言詞匯的生成、演變和應用無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的,準確讀解和正確應用英語離不開隱藏在語詞背后的文化義。譬如,讀者在遇到不熟悉的文化空缺詞pint去查詢英漢詞典時,如果獲取的信息僅僅是它的對應詞“品脫”,而沒有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括注“(一種度量衡,用來量液體,約相當于0.57升)”的話,就很難在大腦中獲取對這個詞準確的認知圖式。
一些英語學者意識到了文化義對于雙語詞典讀者成功構建詞目意義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建議將補償文化附加義納入雙語詞典的譯義環(huán)節(jié);章宜華甚至把“傳遞原語言的文化特色(文化附加義)……”和“用適當的方法標注詞目詞的附加語義信息和辨義信息(如聯(lián)想義、情感義、文化附加義、語用義和搭配義等)”當作評判雙語詞典譯義注釋質量的重要參數[2]。文化義對全面、深度認知詞目詞能起到哪些作用呢?經過調查、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雙語詞典釋義括注中的文化信息有以下功能:
有些英語詞在漢語詞匯系統(tǒng)中無與之相對應的詞語,這種零對應詞也叫文化空缺詞(culture-gap words)。詞匯空缺是文化空缺的外在表現(xiàn),因為不同民族的語言有自己獨特的、不同于其他民族語言的構建現(xiàn)實和對事物命名的方法。如在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就沒有 cornhusking(剝玉米會)這樣的體驗?!坝衩资障潞?親友鄰里都來幫著剝玉米,一般還有舞會等余興”是該詞所隱含的文化義,是對對應詞“剝玉米會”意義的解釋。文化闡釋有利于讀者對文化空缺詞意義的完整構建。
除文化空缺詞外,英語詞匯系統(tǒng)中還存在著大量在語義與范疇上與漢語詞匯只有部分對應關系的部分對等詞,它們是雙語詞典中詞匯的主體部分,也是最復雜、最棘手的部分。對應的意義部分一般是雙語詞匯抽象的、穩(wěn)定的概念義,而包括文化義在內的具有動態(tài)性特點的附加義往往是不對等的部分。英語中許多表示動植物的詞語與其在漢語中的對應詞具有相同的概念義,其文化附加義卻不相同。oak和lily在英語中分別象征著堅貞不渝與高雅純潔,它們在漢語中的對應詞“橡樹”、“百合花”卻不具備這樣的文化內涵,漢語中表示堅貞不渝和高雅純潔的植物是“竹子”和“菊花”。這些部分對等詞背后的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補充、延伸和擴展詞目的概念意義,還可防止母語對原語造成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有些原語詞語所負載的文化信息與其在目的語中的對應詞所負載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red flag與漢語中“紅旗”的文化含義截然不同,“紅旗”在中華文化中象征著“民族解放、民族大團結”,而red flag在美國英語中指“犯了錯誤,甚至是違法”。red eye與“紅眼病”的文化義也不一樣,take the red eye在美語中意為“整晚乘飛機旅行”。雙語詞典補充這些具有語義沖突性質語詞背后隱藏的文化信息,能起到辨析兩種語言中詞語的詞義差別和消除歧義的作用。
文化義包括語義文化義和語用文化義。語用文化義也叫交際文化義,指運用語言時在社會情境和人際關系方面所要遵循的規(guī)則。與語義文化義的“言有所指”不同,語用文化義是“言有所為”,是語言的言外之義。介紹原語語詞的語用文化知識,有助于詞典讀者進行有效交際。譬如,英漢詞典在描寫詞目 I mean時,除應提供對應詞“我的意思是”外,還需補充其文化交際義“主要用于糾正前面說過的話,或進行補充說明”。編者應從更有效地發(fā)揮詞典編碼功能出發(fā),適當補充詞目詞蘊含的文化交際義,幫助讀者準確、恰當地使用英語。
文化義對于全面領會和深度認知語詞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文化信息在釋義這個被普遍視為雙語詞典最重要的內容中被表征的現(xiàn)狀如何呢?羅益民發(fā)現(xiàn):“除了涉及文化信息的百科詞條,詞典信息結構系統(tǒng)中的語義信息、語體信息、詞源信息、文化信息以及超語言信息也是我國積極型外漢詞典編撰的弱項。”[3]經過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坊間的英漢詞典釋義括注中的文化信息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憾:
對于在漢語詞匯中不存在對應概念的文化空缺詞,如Christmas這個英語國家最重要的節(jié)日,英漢詞典理應提供諸如節(jié)日的由來、慶祝日期或活動等文化信息。然而《新英漢詞典》和《現(xiàn)代英漢綜合大詞典》在處理該詞的時候沒有提供任何文化信息,僅給了一個對應詞“圣誕節(jié)”。在carry(take)coal to Newcastle的微觀釋義中,《新英漢詞典》缺失了“Newcastle是英國重要產煤地”這一重要文化信息,使處于異域異質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很難領會這個詞目的深刻含義。還有,《英漢大詞典》《新英漢詞典》和《英華大詞典》對于established religion僅提供了“國教”這一對應詞,未補充任何與這個文化負載詞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
與其他同類詞典相比,《英漢大詞典》更注重對詞目詞文化信息的挖掘,如cowboy的釋義括注中就提供了相關文化信息:指19世紀時美國西部的騎馬牧人,現(xiàn)已成為小說、電影中的西部冒險人物,以騎馬、打槍、哼唱西部小調的形象出現(xiàn)。但遺憾的是對該詞作“牛仔”義解時的文化意蘊說明不夠,因為據畢繼萬研究發(fā)現(xiàn),“該詞的文化形象是:獨來獨往,無拘無束,我行我素的`浪漫'性格”。[4]對于文化信息缺漏的部分,雙語詞典要及時增補。
詞匯文化內涵是歷史的沉淀,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變革,有些詞匯可能會失去或淡化原有文化內涵而添加了具有更強大生命力的新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詞匯文化語義具有動態(tài)性特征。propaganda的語義從最初的“(動植物的)繁殖、增值”到“宣傳教義”以及現(xiàn)代英語中的“(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使用的)宣傳伎倆”,它的詞義就先后承載了中性、褒義和貶義三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色彩義。詞義所具備的這種動態(tài)性特征要求雙語詞典編者準確把握語詞文化語義的歷時變化,將語詞鮮活的、生命力更強的文化語義的歷時變化特征納入共時的語義描寫層面?!队h大詞典》在介紹詞語的文化意義方面作出了令人稱道的努力,提供了大量與詞目詞有關的文化信息。該詞典May Day的第二個義項作:五朔節(jié)(每年5月1日,是日為春天到來而舉行慶?;顒?是中古時代和現(xiàn)代歐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然而,它提供的關于 May Day慶祝日期的文化信息卻是陳舊過時的,因為英國的五朔節(jié)1978年以后就改在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一,而不再是每年的5月1日。
囿于釋義范式和詞典容量的限制,雙語詞典釋義括注的數量和括注中的內容均不能過多。如何在有限的釋義空間中對詞目詞進行文化信息補償是個值得認真思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宏觀理論指導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項:
語詞具體文化信息的補償和描寫必須在宏觀理論的觀照下進行。語言、文化之間的關系就像魚和水一樣不可分離,詞典編者只有對語言與文化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才能深刻挖掘和準確揭示詞目詞的文化內涵。
雙語詞典的讀者是根據原語與目的語詞匯間的意義差別來建構原語詞義的,加強英漢語詞文化義的對比研究,揭示原語詞在目的語中的文化義差別可以提高和加深詞典讀者對英語語詞的認知和理解。
在把文化信息補充到釋義系統(tǒng)中的實踐應用層面,雙語詞典編者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毛遠明認為:“只有找準源頭,理清脈絡,文化詞義被準確揭示出來,詞義的解釋才算透徹。”[5]揭示詞語所隱含的文化義可以從多方面切入,但從根本上說,揭示詞的文化伴隨義和概念義之間的內部關聯(lián),就需要追溯詞語意義的歷時演進軌跡,將詞語文化語義的歷時特征納入雙語詞典的微觀釋義系統(tǒng)中。譬如,對 Reno divorce的釋義如果只包括其對應詞“輕而易舉的離婚”,就難以激活詞典讀者的認知圖式,而提供表示其歷史來源的文化信息“因美國Reno市離婚率高而得名”,就在它的所指和能指之間架構了語義關聯(lián),可大大提高詞典讀者對該詞目的認知效果。
積極型雙語詞典承擔著釋義解惑(解碼)和指導應用(編碼)的雙重功能,這就要求雙語詞典除了提供有助于讀者解碼的語義文化義,還要揭示有利于編碼的語用文化義或交際文化義。只有這樣才能使處于異域異質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中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交際時準確傳遞信息而不至于產生誤解或偏差。詞目I suppose so...的微觀釋義系統(tǒng)中如若增設其語用文化信息“對別人看法部分贊同的一種委婉表達,有時表示一種婉轉的拒絕”,能起到避免誤用的作用。
釋義括注中補充的文化信息要以讀者為中心,充分考慮處于異域異質語言與文化環(huán)境中的外語學習者特殊的認知身份、認知水平和認知需求。
概言之,雙語詞典編者既要有讀者意識,又要有文化意識,編者只有自身先成為心中時刻裝著讀者的“雙語文化人”,才能切實保障雙語詞典微觀釋義系統(tǒng)中提供的文化信息能起到有利于讀者解碼和編碼的作用,才能實現(xiàn)透明釋義和“見詞明義”的理想效果。
附 注
[1]解正明.語文詞典釋義括注體例的一致性.辭書研究,2003(2):57.
[2]章宜華.關于雙語詞典評獎的幾點思考.辭書研究,2000(4):65-72.
[3] 羅益民.積極型外漢語文詞典釋義的補充信息:理據和應用.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2):33.
[4]畢繼萬.“貌合神離”的詞語文化涵義對比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17-20.
[5]毛遠明.漢語文化詞語釋義問題.辭書研究,2004(3):10.
1.胡明揚.詞典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黃建華.詞典論(修訂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