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歸隱江湖到追求舒展人生
      ——論魏晉、唐代山水田園詩的精神內(nèi)核

      2010-04-07 13:00:01郭瑞芳
      湖南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年1期
      關(guān)鍵詞:儒道田園詩魏晉

      郭瑞芳

      (湖北大學(xué) 知行學(xué)院,湖北 武昌 410010)

      從歸隱江湖到追求舒展人生
      ——論魏晉、唐代山水田園詩的精神內(nèi)核

      郭瑞芳

      (湖北大學(xué) 知行學(xué)院,湖北 武昌 410010)

      魏晉時期知識分子的生存環(huán)境惡劣、遭遇信仰危機、無法改變現(xiàn)狀等刺激了山水田園詩的興起,并使該時期山水田園詩表現(xiàn)了當時知識分子在內(nèi)憂外患的惡劣現(xiàn)實條件下,超脫名利,返歸自然,尋找人類自由精神的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在唐代被繼承,并進一步表現(xiàn)為強烈的時空意識,以及尋找生命終極價值的超越情懷。魏晉和唐代山水田園詩的精神特質(zhì)可以在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抱心守靈”中找到根源。

      山水田園詩;時空意識;儒道

      山水詩和田園詩的研究文章浩如煙海,其發(fā)展脈絡(luò)也十分清晰。但山水詩和田園詩往往被分開做細化研究。山水詩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強調(diào)國人審美意識覺醒方面,田園詩的研究更強調(diào)詩人對現(xiàn)實困境的精神超脫。其實,山水詩和田園詩的核心精神基本一致,都是中國文人感知到強烈的生存困境和信仰危機時產(chǎn)生的珍愛生命,淡泊名利,返璞歸真,重回自然懷抱的情懷。

      魏晉六朝以來,山水田園詩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一時期,政治黑暗,朝代更替頻繁,儒家禮樂已然崩壞,強權(quán)就是真理,軍人高壓政治下的知識分子命不保夕:退不可自守,進不可全身,名譽難以維持,操守須付出血的代價,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們,或被殺,或被迫同流合污,或通過佯狂以逃避兩種選擇,進而在最終逃無可逃時郁郁而終,這是一個生命尤其輕賤又尤其可貴的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生命的感悟和認知突飛猛進,被迫早早跨入了人性覺醒的時代。表現(xiàn)在文學(xué)中,生命意識的覺醒和對自由渴望的追尋勝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出身士族者財大氣粗、衣食無憂,寄情山水,飽覽名勝,在奇峰秀水的欣賞中怡情悅性,忘卻煩惱,如山水詩始祖謝靈運,不光寫了大量山水詩,甚至還發(fā)明了專為爬山之用的木屐鞋。出生沒落士族或庶族者,只好回家種地,謀求生活,在雞鳴狗吠,柴扉桑麻中安身保命并維持個人的完整尊嚴和健全人格,如田園詩派的祖師陶淵明,在種田開荒的艱辛勞作中讀出了人性自由,隨性安適的田園詩意,開啟了中國詩歌史的田園牧歌時代。[1]同時,特殊的政治氣候、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孕育了文人不同的價值取向,儒家思想顯然已行不通,禮崩樂壞,綱常紊亂,已無堅持的可能和現(xiàn)實可行性。于是,偏激的道家思想在這一時期改頭換面,以和儒學(xué)結(jié)合的方式搖身一變而為玄學(xué),打破傳統(tǒng)儒學(xué)對細枝末節(jié)禮節(jié)的滯守,而強調(diào)堅守大義,生活逍遙,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自然為本,名教為末。儒家的禮儀規(guī)范只是一種外在表現(xiàn),是為末;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然情感為內(nèi)在本體,因此自然名教是內(nèi)外統(tǒng)一的兩面,自然為核心,是為本,本末之間當然要取本舍末。從這個意義上說,儒道的本質(zhì)相通而并非沖突,但儒家容易流于舍本逐末顛倒重點,并由此導(dǎo)致虛偽、造作和違背人性。就此而論,玄學(xué)一方面通過坐而論道激活知識分子的論辯、思維,顯示其才能,另一方面又為士人擺脫有志難展的痛苦尋求了一條精神解脫之路。同時,玄學(xué)所提倡的自然為本,名教為末,為魏晉士人解放人性,保持真我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和導(dǎo)向。如阮籍、嵇康之類的名士都提倡越名教而任自然。從此意義上說,魏晉盛行玄學(xué),流行自由放誕不足為奇。而魏晉士人熱愛山水田園,熱愛本性自然,也就順利成章。因為自由自在的本性在世俗功利,塵囂喧擾,繁文縟節(jié),人情世故中是不能得到真實展現(xiàn)的,虛偽、掩蓋、圓滑、小心往往才在世俗生活中贏得生存之道,真實自我的堅持談何容易?只有在遠離塵囂、遠離俗世,貼近清凈無憂,和人類沒有直接利害關(guān)系的自然景觀時,個體的真我本性才能夠得以舒展。放聲大笑,還是嚎啕痛哭,縱情訴說還是怒目發(fā)泄,都無從約束,不受壓制。正因此,魏晉士人對自然山水,田園風(fēng)光由衷的贊賞、親近、熱愛遠勝之前的任何一個時代。自然山水不再是和人無關(guān)的對象,而成為審美的對象——優(yōu)美的自由生存空間。田園生活也由簡單的艱苦勞作生活變成了自我自在的生活方式選擇結(jié)果,于是也成為了審美化的詩意存在。當然,這也還包含一部分外圍因素,比如魏晉六朝莊園經(jīng)濟的繁榮,也是催生士人關(guān)注山水田園的一個物質(zhì)條件。但我以為,魏晉六朝莊園經(jīng)濟和名士熱愛自然也算是互相催化的一個互動關(guān)系。因為莊園景觀優(yōu)美,熏陶士族們的良好審美趣味和對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而對自然的熱愛又促使他們更進一步的去改善和建設(shè)莊園景觀。

      總的來說,魏晉六朝特殊的政治氣候、社會風(fēng)尚、莊園經(jīng)濟、文化氛圍造成了山水田園詩的興起,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魏晉六朝士人們對自然風(fēng)光或田園生活的真誠熱愛,魏晉六朝士人們賦予自然與田園的詩意化存在,也被唐人繼承和發(fā)揚。

      和魏晉山水田園詩一樣,唐代山水田園詩也表達著對生活困境的感傷,對人格自由的追求,對生命超越性的探索,不過在唐代山水田園詩中,這種對生命的思考往往深化表現(xiàn)為強烈的時空意識、宇宙意識。譬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詩歌用大段優(yōu)美的句子描述夜幕下有花有月的春江:“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眲倓偯枋隽损髟孪碌某彼⒒?、流霜、白霧、天色與江色,緊接著就發(fā)出了追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顯然這是個無解的問題,然而宇宙的無限性,由之而產(chǎn)生的凝重感撲面而至,不知道多少年前,在這個春江畔,是誰第一次被月亮所照?問題并不是重點,重點是月亮還在,春江還在,可是當年照過月亮的那個人早已經(jīng)不見了。宇宙是無限的,日月星辰、山水風(fēng)光都是無限的,可是人的生命卻是多么有限啊。所以詩人立刻自問自答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兩句話,一組沉重的對比。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包含著多少的無奈和惋惜,遺憾與感慨!為什么自然界這么亙古長存,而人類個體卻匆匆而逝,聯(lián)想到自我生命的有限性,如何能夠不愁緒滿懷呢?事實上,自然風(fēng)光越是旖旎,宇宙時間越是無限,每一個個體之“我”越是有限,越令人感到悲哀。于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無限的意義,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類似的詩作還可以找到很多,比如,杜甫的《登高》:“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边@首詩的時空意識不似《春江花月夜》那樣直白清晰,但分析一下就不難明白了。起始兩句描寫長江邊上的風(fēng)、天、水、沙、鳥、猿聲還不覺得怎么深邃,然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突然就把時空拉開:樹木在不斷變化,葉子的生命有限,而滾滾長江之水卻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后面的“萬里”、“百年”雖然是夸張的說法,實際上寄予了杜甫對生命有限,一事無成的抑郁悲嘆,對顛沛流離,亂世求生的艱辛感慨,對家國飄零,人如浮萍的憂心表達。

      如果擴大一點,唐代山水田園詩中流露出的深沉宇宙意識,歷史時空意識,不僅存在于山水田園詩里,在邊塞詩里,在其他許多類型的詩歌里儼然都在。它是中國人所特有的,超前的一種深沉哲思。正因為具備了這種意識,唐代山水田園詩顯得深邃迷人,富有格調(diào),境界非凡。

      進一步來看,如何擺脫生命的苦惱?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如何獲得長久的存在?先秦的哲學(xué)家們就已經(jīng)在思考這一問題。儒家、道家給出了不同的解答。在儒家來說,世人可以通過“立德、立功、立言”三種方式達到身死而留名,通過群體記憶和群體生命的延續(xù)來延續(xù)個人生命。就是說,個體雖然死亡了,但是個體或在個體所在的一定人類群體中,個體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但人類群體的生命卻是延續(xù)的綿長的,通過在人類群體中代代傳遞自己的名字來獲取人類記憶中的永生。這就造成了知識分子奔波在“立德、立功、立言”的不同道路上,雖死而不悔。所以才會有面對生命威脅,仍然堅守氣節(jié),堅守個人歷史形象的氣魄,才會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和諸多被奸臣陷害也拒絕抵抗朝廷的忠臣賢相。三不朽的背后,是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是生命信仰的堅持。為了實現(xiàn)個人價值,就要掃清阻礙價值實現(xiàn)的一切障礙。比如,克服世俗名利的誘惑,克制生命受到威脅產(chǎn)生的恐懼,也就是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儒家的積極進取意識和追名逐利的現(xiàn)世主義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這種對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強烈渴望,對個人信仰操守的堅持,給信奉儒家的知識分子帶來了一份莊嚴的陽剛之氣,使他們面對各種困難、誘惑,能夠堅守個人的自我選擇。在這個意義上說,當他們的個人意志受到壓制,信仰選擇受到威脅的時候,或者選擇對抗,或者選擇退而自守。當個人犧牲已無意義時,他們就走向了歸隱田園或者半官半隱的不妥協(xié)道路。這時候,往往道家思想浮現(xiàn)出來給他們以精神撫慰。莊子認為,人是由氣聚成形,氣散而亡,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因此,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死。死不過是一種形態(tài)的轉(zhuǎn)換而已,因此不用懼怕什么死亡。既然連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那么虛名浮利、世俗羈絆又何須掛懷?道家主張在有限的生命里,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生活,以精神的自由來獲得對肉身的超脫。所以有“心齋”、“坐忘”之說。這樣,失意的文人們通過道家的“放下”,把煩惱和抑郁,沮喪和灰心都一并放下了,從而感到身心的和諧。這樣就形成了中國士人身上儒道互補的局面: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格局之所以形成并在中國士大夫身上長久存在,歸根到底還在于儒道本身是相通的。表面上看,儒家進取,道家散漫,儒家充滿陽剛之氣,道家則飄逸瀟灑,具有陰柔特點。然而,從深層次看,儒道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都注重人與外部環(huán)境的和諧(天人合一),人類自身的身心和諧(抱心守靈)?!啊睹献印匪v的‘盡心、知性、知天’,《中庸》在進一步發(fā)揮時所講的‘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ㄟ^對主體對于客體的認識,而在價值上取法于天地,從而在價值上與天、地合一,這也就是儒家學(xué)者們常講的天、地、人并列為‘三極’,亦即‘與天地參’?!盵2]“道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明確把自然作為人的精神價值來源?!盵2]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上,儒道都贊成人和自然的和諧關(guān)系,都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觀念。一切的一切,最終是向天地模仿、學(xué)習(xí),于是外界自然和人的關(guān)系不是一個對立的關(guān)系,而是一個和諧共處的關(guān)系。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也是人類的第一位老師,它和人不可分割。儒道家一致承認自然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進取者或是隱退者,都可以在游山玩水中,在田園生活里,在自然的懷抱內(nèi)敞開情性,回歸本體。自然如此可親可近,又那么撫慰心靈,彌合人格。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旅行業(yè)長盛不衰,許多都市人逃離都市,走向鄉(xiāng)村。而當人在現(xiàn)世中驀然發(fā)覺生命如此短暫,如此脆弱時,有限的生命顯得彌足珍貴。因珍惜短促的生命,也更重視存在的當下意義。在古人,更好的生存在當下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中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一種是生活在太平盛世時的追求,一種是茍全性命于亂世的理想。前者在王維、孟浩然的詩筆下生動展現(xiàn),后者在謝靈運、陶淵明的吟詠中鮮明展示。

      總體說來,魏晉和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既展示了中國的山水田園的自然風(fēng)光之美,又顯示了中國古人深沉的生命自覺意識,以及對人的終極價值作出的思考和回答,對生命的珍愛和謳歌,進而折射了中國儒道文化的內(nèi)核精神。

      [1]王涘海.陶淵明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隱士[J].零陵學(xué)院學(xué)報,2004,(3).

      [2]彭永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宗教基礎(chǔ)[J].探索與爭鳴,2001,(4).

      Frome Back to nature to escape Persecution to pursue free life——On Pastoral Poetry in Tang Wei and Jin the spiritual core

      GUO Rui-fang
      (Zhixing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Wuchang Hubei 430062, China)

      Wei and Jin Dynasties intellectuals living environment is poor and these intellectuals suffered a crisis of faith, could not change their status. Which stimulated the rise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so that those nature poetry of the period manifested the spirit traits of the intellectuals at that time,in the harsh reality of conditions inside and outside, detached fame and fortune, back to natural, Searched for the human spirit of freedom. these traits are inheri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further demonstrated a strong sense of time and space, and fellings of finding the ultimate value of life . The spirit traits of Wei-Jin and Tang's Pastoral Poetry can be founded out the root from the etho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s " harmony in human and nature","harmony in body and psyche ."

      landscape and pastoral poetry ;consciousness of space time;ConfucianismTaoism

      I222

      A

      1673-2219(2010)01-0048-03

      2009-06-23

      郭瑞芳(1979-),女,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學(xué)知行學(xué)院人文系教師。

      (責(zé)任編校:周欣)

      猜你喜歡
      儒道田園詩魏晉
      中國樂派形成的思想傳統(tǒng)中儒道釋的特殊闡發(fā)與貢獻
      中國音樂(2022年3期)2022-06-10 06:27:36
      田園詩
      圣王與革命——由“湯武革命”看宋儒道統(tǒng)論中的“排荀”
      沒落期|魏晉南北朝至唐代
      田園詩,走向細微處
      中華詩詞(2018年7期)2018-11-08 12:47:36
      田園詩苑
      淺談田園詩的創(chuàng)新
      中華詩詞(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魏晉風(fēng)流,縱是靜坐也繁華……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晉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
      儒道文化對當今廉政教育的影響
      张家界市| 平度市| 高淳县| 阳高县| 镇坪县| 梁平县| 曲麻莱县| 六安市| 自贡市| 五原县| 文登市| 盐津县| 永济市| 泗阳县| 湛江市| 华蓥市| 班玛县| 永康市| 永修县| 稻城县| 四川省| 剑阁县| 特克斯县| 北辰区| 喀喇沁旗| 星子县| 青州市| 宜良县| 炉霍县| 乳山市| 玉树县| 卫辉市| 平阳县| 饶阳县| 乐东| 六枝特区| 祁东县| 绥棱县| 巧家县| 抚顺市|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