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華
一方面,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和中老關系的正?;?,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漢語。另一方面,約四五十萬的中國人在老撾經商,他們的子女需要學漢語。還有相當一部分老撾人對中國的感情比較深厚,他們也愿意學習漢語。老撾的漢語教學有著廣闊的前景和大量的需求。老撾的漢語推廣主要由老撾華僑創(chuàng)辦的學校和老撾國立大學中文系以及業(yè)余培訓班進行。
(一)老撾華僑創(chuàng)辦的學校
老撾華僑創(chuàng)辦的學校。這些學校雖然沒有向印尼、菲律賓的華文學校那樣直接冠名華文學校,但卻是名副其實的華文學校。一般是中小學雙語教育。比較知名的有:老撾萬象寮都公學、沙灣拿吉崇德學校、瑯勃拉邦新華公學、巴色華僑公學、甘蒙省他曲華僑學校。這些華文學校,都是全日制學校。其中屬老撾萬象寮都公學辦學規(guī)模最大,也最知名。寮都公學于1937年由萬象中華理事會創(chuàng)辦,迄今已有70年歷史。先后培養(yǎng)了6萬多畢業(yè)生,目前已是正式注冊的政府學校,也是老撾最大的完全學校。該?,F開辦從幼兒園到高中部,有在校學生1000多人,以華語和老語進行雙語教學,頒發(fā)政府認可的畢業(yè)文憑。學校從2001年起獲老撾教育部批準開辦高中部,每屆有畢業(yè)生到中國留學,就讀于暨南大學與華僑大學。1991年開始,受國務院僑辦的大力支持,學校一方面派年輕的老師到國內學習,另一方面僑辦派專家親臨學校上課。現在學校除了教華文外還教授代數、幾何、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算術、常識、英文等課程。使用的華文教材基本上是中國大陸版教材。
上述5所華文學校全部隸屬于當地的中華理事會。理事會派專人負責華校工作,從籌集辦學經費、爭取地方當局對華校的支持,到解決師資、教材等方面困難,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等等,全過程參與、全方位負責。
老撾的華文雙語學校由于辦學條件相對比較好,師資力量較強,教學水平比較高。因此,在老撾有點像“貴族學?!钡母杏X,不僅華人子女到華文學校就讀,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老撾人也把子女送到華文學校就讀。在老撾,雖然華文教育規(guī)模不大,中途也有一些波折,但是總體來說發(fā)展較之其他國家要平穩(wěn)。
(二)老撾國立大學
2003年老撾教育部和國立大學在中國駐老撾大使館的支持幫助下建立了中文系。由中國漢辦派教師進行教學,學制原來五年,2008年改為四年。課程設置由中文系中國老師在老撾國立大學語言學院規(guī)定的框架下,自行設置。使用的教材由國內提供,基本上與國內的對外漢語教材一致。
(三)各種培訓班
培訓班有政府辦的,也有私人辦的。政府辦的主要有共青團中央、部隊和學校及一些臨時培訓班。私人的有各個階層會漢語的人士利用業(yè)余時間舉辦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收費靈活。
(四)中文報紙雜志情況
1959年,華僑創(chuàng)辦了老撾第一份華文報紙《寮華日報》,每天出版l大張,后因銷路不好而停辦。接著華僑又創(chuàng)辦《自然報》和《虎報》等,不到半年也告停刊。1965年創(chuàng)辦《華僑新聞》,1967年創(chuàng)辦了《永珍日報》,發(fā)行量都不超過1000份。70年代又創(chuàng)辦《老華日報》,1978年2月被老撾當局查封。現在老撾尚無華文報刊。
老撾的漢語推廣存在的問題很多,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漢語推廣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中華理事會只管五所華文學校,大使館的秘書只是兼職管理,時常因為忙,而無暇顧及。因此,老撾的漢語推廣沒有形成系統(tǒng),推廣起來有點“雜亂無章”,今天漢辦布置什么任務就去做,明天僑辦有什么活動就去參加。漢語推廣缺乏計劃性和主動性。因為沒有專門的機構管理,師資和經費也很缺乏,在老撾的中國留學生想辦一臺漢語節(jié)目,都要通過關系自己去拉贊助。
(二)教學隊伍有些混亂,不僅會漢語的人都可以教中文,有的人學了一點漢語也去教,語音語調五花八門。
(三)沒有用老語編寫的漢語教材。使用的教材要不就是全中文的,要不就是英文或泰文翻譯,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產生了較大困難。面對著大量的學習者,沒有一套為老撾人編寫的漢語教材,甚至也沒有用老語注釋的漢語教材,除了華校因為學生從小到大都學漢語,問題還少一點,其他學校使用目前的教材問題很多,相當困難。
(四)老撾貧富懸殊,經濟能力差別很大,富的人家里好幾輛名牌汽車,家里窮的人無法支付學費,窮人居多,但主流社會多為富人。我們現在推廣漢語的范圍較小,大學生和生意人居多,既少顧及不到平民,也不怎么影響主流社會。
(五)每年中國給老撾國立大學等單位到中國參觀學習的名額比較多。但是有些名額浪費了,很可惜。有的名額作廢,沒有派人去,有的人多次重復派出。這是因為我們只把名額給老撾的各個單位,由他們自己去派,因為機會很多就得不到珍惜。那些名額把持在個別領導的手中,他想派誰就派誰,他想不派就不派,有人想去去不了。
(六)在東南亞做推廣漢語,我們通常很依賴當地的華人華僑,例如,印尼的華文促進會等,他們也有很強的能力來協(xié)助推廣漢語。但是老撾的情況有些不同,老撾的漢語推廣要更多地靠老撾政府同意和協(xié)助。我問過一些學生,他們更像一種內緊外松的政策。老撾華人的基本狀況是這樣的:
1975—1986年,老撾當局在越南政府排華政策的影響下,基本上鏟除了華人賴以存在的經貿根基,大部分華人離開了老撾。目前老撾華僑只有一萬多人,僅占老撾全國總人口的0.2%,老撾是東南亞地區(qū)華人人口最少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可能是由于環(huán)境原因,在老撾的華僑及其子女,對自己是老撾人的身份非常認同,風俗習慣也都基本遵循老撾的,除非在純中國人的圈子,他們一般不告訴你他是華僑;而不像印尼和菲律賓的華僑那樣,對祖國的風俗習慣有著執(zhí)著的向往與保留。這幾年大量的中國人涌入老撾,大概有四五十萬之多。目前老撾的華僑華人社會,由少數留在本地的華人、80年代后期回歸的華人,以及去投資的新華人組成。新去老撾從事經貿活動的人與老華僑不同,他們基本保留中國的風俗習慣,甚至在家門口和店門口都貼上春聯。
老撾的華人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區(qū)。其中在首都萬象和沙灣那吉、巴色、瑯勃拉邦等省會城市最集中,華僑大多數從事于餐飲、旅社、服裝、食品加工、日用百貨、土產、釀酒、碾米、鋸木、機械維修等傳統(tǒng)行業(yè)。近年老撾華僑華人,尤其是新去的華人,開始投資從事礦產、交通、銀行、酒店、網絡、計算機、手機、摩托車、旅游等領域。
這些人經濟都比較富有,但是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不行。因此,要使老撾華僑成為漢語推廣的中流砥柱,還需要等待。
(一)關于教師隊伍建設
1.實行教師工資補貼
隨著中文熱的興起,老撾學漢語的人數必定會迅速發(fā)展壯大起來,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漢語推廣的關鍵。教師隊伍應該由:中國專家、老撾教師、兼職教師組成。建議給本土漢語教師工資補貼。目前只有老撾國立大學中文系的本土漢語老師是正式的漢語老師,但是這些老師工資也很低,而且新任教師工作的第一年,是實習生,按國立大學的慣例是沒有工資的,要留校的學生必須解決他們第一年的生活費用。另外,隨著中國公司越來越多,中文系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目前供不應求,中國公司的工資比老撾教師的工資高得多,所以選擇當老師的人不多,更不用說優(yōu)秀的學生了。如果給本土漢語教師工資補貼,一、兩百美元就可以了,會吸引很多人。
2.教師進修制
要建立一支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必須給教師出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教師進修制,目前老撾中文系已經有了。我建議讓年輕教師進行碩士學位進修,可以在國立大學學習兩年,到中國寫論文進修一年,考試合格者,可以獲得碩士學位。漢辦派出的專家中至少有一人是可以帶碩士生的老師。每年中國政府都要支助老撾教師到中國進修漢語,可以用這筆錢,讓他們在中國作一年的碩士論文?;ㄒ粯拥腻X,辦更大的事,不是兩全其美嗎?
3.兼職教師聘用制
兼職教師可以招聘老撾國立大學別的專業(yè)漢語流利的教師(有一些老師在中國留學過,留學的時間甚至長達九年)、中國留學生、中國在老撾的高素質人才。中國專家教師應該承擔起培訓這支教師隊伍的任務。組建這樣的一支教師隊伍對中國政府和老撾的大學都有很多好處。首先,從經濟上,中國可以花很少的錢,辦更多的事?,F在一個專家派出需要往返飛機票、安家費、每月工資至少1600美元。但是兼職教師每月如果給他兩三百美元的課時補助,他會非常盡心地工作的,而且不需要派遣費用。對學校也有好處,不需要支付電話費、水電費和住宿。因此,一個專家的費用可以請到六七個兼職教師,用錢省而效果同,何樂不為呢?其次,從教學質量上來說,我們派到老撾的專家在對外漢語教學上有很多都是新手,和兼職教師經過培訓的起點相差不會太大,而且兼職教師會老語與學生交流起來方便,會更受學生的歡迎。在我任教的這兩年,和學生交流,了解到:他們喜歡中國派來的老師,但中國老師教得并不很好。這原因主要有:中國老師不會老語影響學生對漢語的理解;也有中國老師的教學習慣和性格問題,學生比較不容易適應。中國教師在這兒都盡心盡力努力工作,但是有的老師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又不會老語,英語也不很好,無法溝通,會非常困難和孤獨,脾氣也會變得有一點奇怪。
我們立足于國立大學,應該放眼于萬象乃至整個老撾。國立大學限于教室等諸多因素,招生是有限的,遠遠無法滿足民間學漢語的需求。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應該面向整個老撾。
(二)學生培養(yǎng)
1.優(yōu)秀生獎學金計劃
在三年級選擇優(yōu)秀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學金支助(一個月30-50美元/月即可),簽署畢業(yè)后當漢語教師的合同。有目的地培養(yǎng)一些漢語教師人才。隨著中國與老撾各方面的交往越來越多,漢語人才非常緊俏,學生留下當老師的很少,解決漢語教師人才問題是老撾推廣漢語的關鍵。
2.碩士生培養(yǎng)
目前,即使老撾最有名的國立大學,它的中文系老撾教師中,也還沒有碩士畢業(yè)的中文專業(yè)教師,更沒有能力招收碩士生。但是有些中國老師可以帶碩士生,利用中國專家一任兩年的機會,幫助中文系培養(yǎng)碩士生,提高中文系招生的等級和范圍。這些高學歷的學生會成為老撾各部門的領導力量,對中國有很多無形的好處。越南就這么干的,他們已經可以招博士生了。
(三)在學校中實施漢語選修課計劃
將漢語作為全校學生的選修課之一,向全校學生開放。目前只有英語和法語有此待遇。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在英語或法語之間任選一門課學習。如果中文加入,漢語的地位就提高了。而且,據我調查很多學生歡迎這個辦法,特別是學經濟的學生。
(四)建立HSK考試點
在老撾國立大學增辦HSK考試點。目前老撾還沒有HSK的考點,這與日益加溫的漢語熱不匹配。
(五)將漢語橋推廣到整個老撾,隨著老撾高等院校越來越多,應該向別的院校派遣中國教師。(韓、日已派)。漢語橋活動也應逐漸推廣到老撾。并通過漢語橋活動,以國立大學中文系為基礎,每年辦一個“中國文化節(jié)”之類的活動,擴大中國的影響。
(六)學習別國在老撾推廣他們國家語言的措施和方法。例如:美國有個教會組織,是志愿者組成的,在老撾教英語。那些志愿者星期一到星期五給國立大學的學生上英語課,星期六就去給一些老撾平民上英語課。很有意思的是,在星期六的課里,他們設計了一個游戲,做游戲的時候送錢給學生,一美元一美元地送,還有一頓免費的午餐,所以老撾人很喜歡去參加。我去看過一次,教會組織只是它的表面形式,背后似乎有比較大的財力支撐。這種表面是民間交往的教學團體更容易被老撾接受。
(從老撾回國已經一年多了,剛回來時,向漢辦提交過書面建議書。今天將那些意見整理成文,也算給在老撾的兩年一個紀念。)
寮都公學簡報.
王田中,張敬然.老撾華僑華人概況[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