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 楨
(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先秦人性論中的君子與圣人
池 楨
(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根據(jù)自身對人性問題的認識,先秦諸子論述了一個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人,也就是君子或者圣人。君子擁有一個以仁愛為根本的綜合性的人格系統(tǒng),其中包括:充沛的愛心、豁達的心態(tài)、快樂與寬容、堅守原則以及充滿自信。圣人則擁有比君子更高級的人性境界,掌握了事物最根本的規(guī)律。但是在先秦文本中,圣人不是一種神性的存在,它在人性的范疇內(nèi)被定義和討論,其關(guān)注的焦點是個體生命的完整性。
君子;圣人;人性
先秦人性論的最終目的是建設(shè)一個美好社會。而要真正實現(xiàn)這一點,就需要讓個體生命有所提升,接近人性理論所期許的標準。先秦思想家根據(jù)自己的觀點,確立了人的“標桿”——個完美或者接近完美的人。一般而言,這樣的人被稱為“君子”或者“圣人”。
站在“標桿”對立面的是“小人”。在先秦語境中,“小人”意指人性處在不完美的狀態(tài)。荀子說:“言無常信,行無常貞,唯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盵1]31對利欲不加限制的追求是“小人”最明顯的標志。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呢?對人性持一種經(jīng)驗主義的冷靜態(tài)度的荀子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性自身是相對脆弱的,特別是面對外部誘惑時,似乎每個人都有成為“小人”的可能性;一個是當(dāng)時正值亂世,社會風(fēng)氣敗壞,人的欲望受到的約束非常弱,人更有可能成為“小人”。所以,他說:“人之生固小人,無師無法則唯利之見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亂世,得亂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亂得亂也?!盵1]40這里當(dāng)然不是講人生來就是小人,就如同荀子并不是真正的性惡論者一樣。荀子認為,小人出現(xiàn)的最根本原因是人沒有適當(dāng)?shù)匾种谱约旱挠^放縱。荀子說:“縱情性而不足問學(xué),則為小人矣?!盵1]92“學(xué)”在荀子的人性論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不單單是學(xué)習(xí)知識,更重要的是指人應(yīng)該積極地去引導(dǎo)人性發(fā)展的過程,努力避免性情欲望有可能帶來的危險后果。這就要求人,特別是身處亂世的人,應(yīng)該有一種“內(nèi)向的”功夫,通過刻苦的精神修養(yǎng)來疏導(dǎo)自己的性情和欲望。
如此看來,亂世中君子的人格就顯得彌足珍貴。先秦文獻中“君子”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在一定量的文本的基礎(chǔ)上,從人性論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把“君子”看作一個以仁愛為根本的綜合性的人格系統(tǒng)。
在當(dāng)時的思想家眼中,一位君子心中必然充滿了愛心。孟子說:“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盵2]2670對動物尚且如此,對人又會怎樣呢?“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2]2691。荀子說:“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盵1]131一個有愛心的人不會為了自己有所成就而傷害他人的生命。真正的君子,“無不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1]63。就像天地溫和地養(yǎng)育萬物一樣,君子在愛敬的基礎(chǔ)上與所有人友好相處。墨子說,一個君子,“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3]80。一個人如果從政,就立志成為給人民帶來福祉的君主,或者做一個忠誠的下屬;在家中,他是一個慈愛的父親,或者是孝順的兒子、友愛的兄長、尊重兄長的弟弟。有這些理想的人,必定有一顆博愛的心:“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dāng)兼相愛,交相利?!盵3]70君子的夢想就是通過兼愛和互利,帶領(lǐng)所有人脫離貧窮混亂,走向富裕和平。
在仁愛之心的基礎(chǔ)上,君子會養(yǎng)成一種豁達的心態(tài)??鬃诱f:“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盵4]2484一個心胸坦蕩的人——“君子”,當(dāng)然不會像一個患得患失的人——“小人”那樣,為了財富、名譽和地位的得失起伏而憂心忡忡。一個君子關(guān)注的是自我是否在能力、品德等方面有所進步,而不在乎別人是否了解和認可自己,所以《論語》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盵4]2518因此,君子就不會為了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如何而煩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4]2457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人無論處在順利還是處在困難的時候,都不會有劇烈的情感波動,都會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從容行事。這就是荀子說的“君子時詘則詘,時伸則伸也”[1]72。君子很多時候看起來很自我,不在意別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秴问洗呵铩分姓f:“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5]158這種“自我”的態(tài)度并非孤傲和自以為是,而是講,只要所作所為符合原則就可以,至于其他人會對自己怎樣,并不重要。我去尊敬其他人,并不是為了換回同等的尊敬;我去關(guān)愛他人,也不是希望他人會一樣地愛我。當(dāng)我們不看重別人的回報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就變得開闊了。這種態(tài)度是君子對現(xiàn)實境遇的超脫。
豁達會帶來快樂。這種快樂不是簡單的快感,而是一種既大且永久的精神境界。孟子說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2]2766如果沒有豁達和博大,這又怎能實現(xiàn)呢?而實現(xiàn)了這一點,的確會有非凡的快樂。并且,一個不在乎個人的名利得失的豁達的人,他超越了煩惱,所享有的快樂是持續(xù)終生的。《荀子》中有一段孔子與子路的對話:
子路問于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生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1]350
這里,對君子來說,得與不得都是快樂的。沒有什么具體的收獲,會為了自己的堅持和奮斗而在精神上感到愉悅;有了成果,則對其感到歡欣鼓舞。人的一生無非是得失兩種狀態(tài),如果對兩種狀態(tài)都感到快樂,那么人生就永遠是美好的??墒恰靶∪恕薄獩]有豁達心態(tài)的人——卻不是這樣:兩手空空的時候,苦思冥想如何有所收獲;等到擁有的時候,又為了有失去的危險而焦慮不安。那么,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他都生活得很不愉快,生命陷入到無盡的痛苦中去。
與豁達相伴的是寬容。荀子說:“故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度己以繩,故足以為天下法則矣;接人用抴,故能寬容,因眾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夫是之謂兼術(shù)?!盵1]54這里,“繩”比喻對自我的嚴格要求,就像是木匠做工使用墨繩一樣,務(wù)求精準,不能有絲毫偏差;“抴”則指的是對待他人要寬松,不必苛責(zé)。做到這一點,君子個人就可以成為天下的楷模,同時又有一顆博大的心,容得下所有的人。君子自己賢能,卻能夠和能力疲弱的人相處;君子自己充滿智慧,卻能夠和愚笨的人共事;君子自己博大,但不和淺薄的人對立;君子自己出類拔萃,卻能友好相待平庸的大眾。這就是“兼術(shù)”——寬容天下的方法。人心中有了寬容,就不會為了個人的利害得失而和其他人發(fā)生沖突,所以《墨子》中說:“子夏子徒問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無斗?!盵3]258
君子行走人間,以豁達寬容的態(tài)度待人處世,同時在內(nèi)心中堅守自己的原則。正是這原則的存在,讓君子獲得了無憂無懼的樂觀態(tài)度,更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看待一切人與事物。司馬牛向孔子請教君子的問題。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4]2503當(dāng)人做到問心無愧,也就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所遵奉的原則的時候,他還會對什么感到擔(dān)心害怕呢?這個原則就是“道”——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只要不違背它,人活著就無所畏懼。君子的一生就是追求“道”的實現(xiàn)和發(fā)揚光大,所以孔子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討n道不憂貧?!盵4]2518那么,這個“道”究竟是什么?孟子清清楚楚地給了我們答案。他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盵2]2730君子和我們普通人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同之處在于他可以在心中保存一些美好的品質(zhì),這就是仁愛和禮。仁愛和禮是哲人眼中的“道”——人性的根本。它們是通往美好人生的必由之路,也是獲得完美存在的必經(jīng)之門。君子的杰出之處就是他們意識到了這一點,把仁愛義禮作為人生的原則以指導(dǎo)實踐:“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盵2]2745這些原則在君子的人性中牢牢扎根,正所謂“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2]2766。在這一堅實的基礎(chǔ)上,君子可以約束自己的欲望,引導(dǎo)人性朝著美好的方向發(fā)展——“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1]22,從而在一個充滿了誘惑和罪惡的亂世顯示出卓爾不群的一面。對于一個真君子而言,他不會因為現(xiàn)實的苦難而放棄這些原則。在孔子和荷莜丈人的著名對話中,孔子在最后表明了他對原則的堅守:“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盵4]2529
堅守原則會讓人自信。墨子說:“君子進不敗其志,內(nèi)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盵3]1-2君子即使身處民間,和普通人為伍,也不會怨天尤人,因為他堅信自己人生原則的正確性,也相信最終會有機會讓大多數(shù)人分享自我的成就。君子自信但不極端,對于自身的錯誤和不足,敢于改正。孟子說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2]2698這里的“古君子”指的是真君子,他們不會隱蔽自己的錯過,他們的言行是清亮的,外人可以看到。有過錯,就加以改正;這樣的努力,會為他們贏得更多的尊重。而那些偽君子,要么對錯誤遮遮掩掩,要么為過失詭辯。這樣做,最終將失去人們的信任。
在先秦思想家的表述中,君子經(jīng)常是作為一個美好品格的綜合體出現(xiàn)的,他的身上同時具備了多種美德。荀子說:“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君子貴其全也?!盵1]11-12要想成為人性的標桿,僅僅具有一兩種美好的品格是不夠的,所以要成為一個君子,必須集多種美德于一身。這種綜合在先秦文本中很常見。比如,《論語》講,君子之道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4]2512。君子同時是一個仁者——博愛天下,不擔(dān)憂個人,是一個智者——有大智慧,不會被事物輕易迷惑,也是一個勇者——為了道義而無所畏懼?!盾髯印芬舱J為:“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慎其身?!盵1]10君子不會孤傲到讓人覺得難以接近,也不會故意遮掩增加神秘感,更不會盲目沖動,而是自始至終保持謹慎。君子人格的完整與美好并不在于超越人類存在的神性,而是對人固有的性情欲望加以約束和引導(dǎo)的結(jié)果,所以才顯現(xiàn)出非凡的色彩。這就是荀子說的:“君子……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盵1]24君子和普通人一樣,也害怕禍患,但為了道義他不怕付出生命;他也有利欲,但不會違背原則行事;他也會和某些人比較親近,但不會結(jié)為朋黨;他也會口若懸河,但不會變亂是非。正因為此,他才會顯得與眾不同。真正的君子,達到了一種境界,荀子把它稱為“至文”:“君子寬而不僈,廉而不劌,辯而不爭,察而不激,直立而不勝,堅強而不暴,柔從而不流,恭敬謹慎而容。夫是之謂至文?!盵1]25“至文”就是說君子的人格在各個方面都不違背原則,同時又不刻板僵硬,在人生當(dāng)中,處處收放自如,更形象的說法是:君子成了一塊集合仁、義、行、勇、情的美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并見,情也”[1]351。這里,仁愛、智慧、堅貞、積極作為、勇氣,連同不隱匿自己的過失與不足——這或許可稱為真誠,都體現(xiàn)在君子身上。
君子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人性最完美的境界?在先秦時代,答案是否定的。這個時代的哲人,設(shè)想了更完美的狀態(tài)——“圣人”。圣人和君子似乎處在不同的層級上??鬃诱f:“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盵4]2522圣人之言讓君子產(chǎn)生畏懼的原因或許是圣人擁有更高級的智慧。荀子說世上有四種不同的智慧——“圣人之知”“士君子之知”“小人之知”和“役夫之知”[1]297。其中,士君子之知是“論而法,若佚之以繩”,也就是有自己的原則、掌握一定的事物的規(guī)律;而圣人之知則是“言之千舉萬變,其統(tǒng)類一也”。顯然,這里的圣人掌握了萬事萬物最根本的規(guī)律,也就自然讓君子感到有所畏懼。
但是,圣人并沒有被規(guī)定為一種神性的存在,而是在人性的范疇內(nèi)被討論的,“圣人,人倫之至也”[2]2718,“圣人者,道之極也”[1]237。圣人并沒有離開人類社會,而是代表了一種比君子更完美的人類存在?!肚f子》說:“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盵6]461君子成為人類社會的楷模,因為他把仁義禮樂等相對具體的道德性原則作為規(guī)范人類存在的圭臬,努力使自己成為這些原則的體現(xiàn)者和推行者,圣人則在更廣闊和深刻的層面上解讀人類的存在。圣人追求人的完整性。孟子說:“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踐形?!盵2]2770我們把這段話理解為:人類存在包含了“形”——物質(zhì)性存在——和“色”——精神性存在兩個過程,完美的人會把這兩個過程都完成,最終實現(xiàn)精神和物質(zhì)的統(tǒng)一。圣人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非常少的。在孟子看來,只有堯舜這些遠古的帝王以及孔子——也可能包括了他自己——才稱得上圣人。其他的思想者似乎降低了要求,認為人如果能夠在精神上完滿,也可以成為圣人。荀子說:“此其道出乎一。曷謂一?曰:執(zhí)神而固。曷謂神?曰:盡善挾治之謂神,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神固之謂圣人?!盵1]84這里的“神”應(yīng)該是精神性的,具體到人性論,它就是對人類存在完整性的渴求。莊子的表達相對簡練:“神全者,圣人之道也?!盵6]195
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先秦文本里追求“神全”或者“神固”并沒有棄絕具體的人,它實現(xiàn)的手段是如何讓現(xiàn)實的人的生命完整。精神性存在和物質(zhì)性存在不是對立的,或者說不是分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是整合起來。這在莊子的一句話里體現(xiàn)得非常突出:“圣也者,達于情而遂于命也?!盵6]225引導(dǎo)“情”——情感和欲望實現(xiàn),幫助生命獲得完整和快樂,最終成圣。人不能壓抑自我的生命,而是應(yīng)該“適欲”?!斑m”一方面指必要的滿足,一方面指要有必要的引導(dǎo)。圣人和普通人是一樣的,他不是那種放棄了生命形式的超人,而是知道如何合適地滿足生命的各種要求。“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欲之若一,雖神農(nóng)、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5]16。“得其情”,也就是對人的各種欲望有正確的認識,并知道如何加以調(diào)節(jié)。
這種對人生命完整的關(guān)注,體現(xiàn)了圣人的大愛?!秴问洗呵铩分姓f:“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盵5]14圣人在意的并不是要為人創(chuàng)立一個幸福的彼岸世界,而是如何讓眾生在現(xiàn)實中好好生活。從這一點看,圣人就像上天和大地一樣,為萬事萬物的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條件:“能象天地,是謂圣人?!盵7]33圣人與大眾的關(guān)系,就如同慈愛的母親對待弱小的孩子,所以有哲人說:“圣人之于萬事也,盡如慈母之為弱子慮也。”[7]111圣人希望的是在同情心的基礎(chǔ)上拯救亂世中的生靈,這就是老子說的“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8]15-16。但是圣人愛心的表達卻十分特殊。君子也有救世的情懷,他的方式是通過個人的努力作為去規(guī)范人性的發(fā)展,最終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圣人則讓人們回歸自然,不再受外部力量左右,真正實現(xiàn)人性的完整和自由。這正是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8]3的精義?!疤斓夭蝗省辈⒎钦f天地沒有愛心,而是說如果真正關(guān)心萬物的成長,就應(yīng)該盡可能地不去干擾它們;“圣人不仁”也不是說圣人對人類社會沒有愛意,而是講如果賦予人一種自然性靈的生活方式,他們反倒更容易獲得快樂。君子和圣人的區(qū)別在這里顯現(xiàn)了:君子的仁愛是一種“小愛”,它是具體的手段,讓社會從動蕩中回歸平靜,但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性完整的問題;圣人的愛是“大愛”,它幫助人從精神的層面獲得完整,并期許隨著精神完整的獲得,人們會真正自然地生活,社會由此進入平靜祥和。
[1]荀子集解[M].香港:中華書局,1978.
[2]孟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墨子閑詁[M].香港:中華書局,1978.
[4]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呂氏春秋[M].香港:中華書局,1978.
[6]莊子集釋[M].香港:中華書局,1978.
[7]韓非子集解[M].香港:中華書局,1978.
[8]老子注[M].香港:中華書局,1978.
[責(zé)任編輯 孫景峰]
K22
A
1000-2359(2010)05-0017-04
池楨(1975-),河南鄭州人,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歷史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
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