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萍
(河南教育學院 歷史系,河南 鄭州 430072)
元代紙幣的防偽
周愛萍
(河南教育學院 歷史系,河南 鄭州 430072)
元代紙幣的防偽,是其紙幣管理制度的重要內(nèi)容。元代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較為完備的紙幣反假法律條文,嚴懲印造、變造紙幣,但由于官吏執(zhí)法不力,營私舞弊,并未獲得預期的效果。偽鈔的泛濫,嚴重破壞了元代的貨幣制度,加速了元朝敗亡的進程。
元代;紙幣;反假
元代承襲宋金紙幣之制,并打破紙幣流通的地域性,首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發(fā)行流通紙幣。在紙幣的發(fā)行管理流通中,如何有效地防止偽幣,保證紙幣信用,穩(wěn)定幣值,始終是發(fā)行者所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元代自中統(tǒng)元年(1260)至元末,先后發(fā)行有“交鈔”、“中統(tǒng)元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至大銀鈔”等紙幣。元鈔的印造,初用木版,至元十三年(1276)改為銅版。鈔版使用一年后,便更換新版,并銷毀舊版。據(jù)《新元史》卷七四《食貨志》改造至元寶鈔,用葉李所獻鈔樣“使鑄板”印造,《元史》卷三三《文宗本紀》“更鑄鈔版,毀其者”等記載來看,元印造紙幣的鈔版是鑄造的。但私造偽鈔的鈔版,一般則是雕刻的?!对贰肪硪弧鹞濉缎谭ㄖ尽份d:“諸偽造寶鈔,首謀起意,并雕板抄紙,收買顏料,書填字號,窩藏印造,但同情者皆處死,仍沒其家產(chǎn)?!薄对湔隆肪矶稹稇舨苛吴n》所記偽造者,均用雕(刻)版直接印造。如至元五年(1268),博州路聊城石治民“于瓦上雕成司天臺印一顆,本頭上雕成至元年、月、日,階見欲寫司天臺文字。又于至元六年八月內(nèi),雕成五百文、五十文、二十文偽鈔板印各一副,兩次自行印造偽鈔二十一貫四百九十文,節(jié)次使訖七貫五百文”[1]。《中國古鈔圖輯》118頁收錄有引自《四朝寶鈔》的“至元通行寶鈔”“壹貫”瓦版鈔圖。
發(fā)行流通紙幣,是元朝的基本貨幣制度,是維系政府龐大的軍費、官吏俸祿、賞賜、行政開支,以及一切經(jīng)濟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等的根本保證。元鈔的興衰,關系到元政權(quán)的興衰。嚴禁雕版?zhèn)卧旒垘?,從源頭上禁絕偽鈔的印造,是維護紙幣信用,保證紙幣正常流通的最重要措施。元統(tǒng)治者在不斷探尋紙幣發(fā)行管理辦法、力圖建立能夠有效地維持國家經(jīng)濟命脈的紙幣制度的過程中,非常重視紙幣的防偽,制定了嚴厲的法規(guī),并從立法層面上對雕版印造紙幣與使用紙幣者的處罰予以明確的規(guī)定。
(一)嚴禁偽造
嚴禁偽造紙幣,從根本上杜絕偽鈔,是元政府始終采取的以法律的形式來防止紙幣造偽的重要舉措。《元史》卷一○五《刑法志》載:“諸偽造寶鈔,首謀起意,并雕板抄紙,收買顏料,書填字號,窩藏印造,但同情者皆處死,仍沒其家產(chǎn)。兩鄰知而不首者,杖七十七。坊正、主首、社長失覺察,并巡捕軍兵,各笞四十七。捕盜官及鎮(zhèn)守巡捕軍官各三十七,未獲賊徒,依強盜立限緝捕?!薄爸T父子同造偽鈔者,皆處死?!睘榫驹靷握?,元政府還在紙幣票面上刻印有嚴懲造偽的刑罰。如1982年于呼和浩特市東郊遼代豐州萬部華嚴經(jīng)塔(俗稱白塔)下積土中發(fā)現(xiàn)的今見最早的元鈔“中統(tǒng)元寶交鈔壹拾文”鈔票面有“偽造者斬,賞銀伍定,仍給犯人家產(chǎn)”字樣,今存的“中統(tǒng)元寶交鈔壹貫文省”、“中統(tǒng)元寶交鈔伍佰文”票面有完全相同的字樣,“至元通行寶鈔貳貫”票面有“首告者賞銀伍定,偽造者處死,仍給犯人家產(chǎn)”字樣。
自中統(tǒng)元年(1260)發(fā)行元寶交鈔后即實施的禁偽造紙幣之法,一直為元政府所遵循?!对贰肪砭湃妒池浿尽罚ā独m(xù)文獻通考》卷九《錢幣考》同)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改造至元鈔,規(guī)定“依中統(tǒng)之初,隨路設立官庫,貿(mào)易金銀,平準鈔法?!瓊卧焘n者處死,首告者賞鈔五錠,仍以犯人家產(chǎn)給之”。按此,對首告?zhèn)卧旒垘耪叩馁p格似乎出現(xiàn)了變化,由原來“賞銀五錠”變成了“賞鈔五錠”。但《元典章》卷二○《戶部·鈔法》“行用至元鈔法”(十四款)、《新元史》卷七四《食貨志》記至元二十四年改造至元寶鈔,頒行的通行條畫十四事均云:“偽造通行寶鈔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定,仍給犯人家產(chǎn)。”由此來看,《元史》卷九三《食貨志》所載“首告者賞鈔五錠”,“鈔”應為“銀”之誤。今見元鈔鈔面所記賞付首告者“銀五定”,而無賞鈔字樣,亦可證其誤。
由于偽造紙幣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元政府在量刑上,對偽造紙幣的懲處也非常重,如遇大赦,每每明確規(guī)定:“除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謀故殺人,但犯強盜,印造偽鈔不赦外,其余罪無輕重,咸赦除之。”[2]“除謀反大逆、謀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謀故殺人,但犯強盜、印造偽鈔、蠱毒魘魅犯上者不赦外,其余一切罪犯,咸赦除之。”[3]偽造紙幣罪與殺人罪的處罰相當,同列于不赦之類,充分顯示了元政府對紙幣造偽現(xiàn)象的重視。
(二)對造偽的處罰
有元一代,雖然始終都對偽造紙幣者實行極刑,但由于造偽的手段、方法、危害不同,造偽者在造偽中所起的作用或充當?shù)慕巧膊煌?,故為警示、懲戒造偽者,有效地防止造偽的泛濫,元政府對造偽者的處罰亦不盡相同。
元鈔的造偽,主要有雕版印造和挑補(把低面額的鈔票面額剜去,補上大的面額等)兩種。
1.對雕版?zhèn)卧煺叩奶幜P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載:“諸偽造寶鈔,首謀起意,并雕板抄紙,收買顏料,書填字號,窩藏印造,但同情者皆處死,仍沒其家產(chǎn)。”“諸父子同造偽鈔者,皆處死?!薄爸T父造偽鈔,子聽給使,不與父同坐。子造偽鈔,父不同造,不與子同坐。”《新元史》卷七四《食貨志》載:“至元五年,詔:同造偽鈔人有悔過自首者,與免本罪。十五年,定造偽鈔者,不分首從,俱處死;知情分使人等,杖一百七;著為令。二十五年,又定社長鄰右知而不首者,比附買、使犯人減一等科罪。”
在具體執(zhí)法中,對偽造紙幣者的處罰,視犯罪情節(jié)的輕重而有所區(qū)別。如至元六年,博州路聊城石治民雕刻,印造使用偽鈔,根據(jù)法律,石治民被定為死罪[1]。但至元七年,德州司都喜、蘇瘦兒等7人“同情節(jié)次印造到偽鈔九百五十貫,俱各不曾使用紅印并墨條印”,故經(jīng)兩審,“將司都喜比其余為首印造偽鈔已成,中使的人減死一等,流入直北鷹房子種田處住坐”[1]。
隨著偽鈔的泛濫,對偽造紙幣的處罰呈加重趨勢。至元十五年(1278),中書省鑒于“近年以來,造偽鈔之人,事發(fā)到官辨驗,堪以行使,為首處死,為從雕版、抄紙、安藏、印造知情受分人等,俱各杖斷,捉事人賞銀五定。其鈔不堪行使,為首流遠,余者依上杖斷”的斷案情形,根據(jù)“各路申到偽造之人甚多,再行議得,但犯偽鈔,無問堪與不堪行使,為首處死,余者皆杖斷,捉事人賞銀一十定,官支五定,犯人名下均征五定,應捕人減半。今又據(jù)刑部呈到偽鈔交鈔起數(shù),于內(nèi)更有經(jīng)斷不改之人,蓋是所定法輕,況兼收復亡宋地面寬闊,若不重立罪賞禁治,儻或鈔法澀滯,深系利害,為此,都省議得,今后印造偽鈔之人,數(shù)內(nèi)起意底、雕版底、印鈔底,抄紙底、項[填]料號底、家里安藏著印底、收買顏色物料底,俱是同情偽造,皆合處死外,知是偽鈔分使底,不用錢買使偽鈔底,斷一百七下,捉事人依上給,應捕人減半。奏奉圣旨準。欽此”[1]。至元十七年,又規(guī)定“造偽鈔似不似同斷”[1]。大德中,杭州等路造偽猖獗,僅大德元年至四年(1297—1300)三月,就破獲印造偽鈔案88起,囚禁涉案人員274人。為有效嚴懲造偽,元政府采納了刑部與戶部侍郎王奉政的建議:“除起意底、雕版底、印造底、收買顏色物料底,俱是同情偽造,合依奏奉圣旨,事意處死外議得知情分買人等,各各罪名,議得知情分買行使之人,初犯決一百七下,再犯除斷外,徒役一年,三犯流遠。鄰佑人等知是偽造寶鈔而不首告,決杖七十七下。禁治不嚴失覺者,各地分當,該巡捕軍兵三十七下,捕盜正官及鎮(zhèn)守巡捕軍官,各決二十七下,坊里正主首社長一十七下。已獲賊徒追板印偽鈔贓物無疑,廉訪司審覆無冤,先行結(jié)案,首告捉事人賞錢。如板印到官,犯人招證明白,廉訪司審錄無冤,本路隨即當官給付,仍申合于上司照驗。若應給而遷延不給,聽廉訪司糾察究治外,其未發(fā)而自守者,原其罪就捕同伴者,仍減半給賞。若有未獲賊徒,應捕官兵依強盜例捕,限緝捉有,令有司嚴加禁治,略節(jié)真書罪賞,排門粉壁,使民知懼,遞相覺察除外,咨請遍行?!盵1]
2.對挑補偽造者的處罰
《元史》卷一○三《刑法志》載:“挑剜裨湊寶鈔,以真作偽,再犯;知情買使偽鈔,三犯,并杖一百七,發(fā)肇州屯種。諸犯罪流遠逃歸,再獲,仍流。若中路遭亂而逃,不再犯,及已老病并會赦者,釋之?!睂μ粞a紙幣者的處罰較雕版印造偽鈔者輕,說明印造偽幣的犯罪性質(zhì)較挑補紙幣的犯罪性質(zhì)嚴重。對挑鈔的處罰力度,總體上呈不斷加重趨勢,但不同時期,有所不同。如《元典章》卷二○《戶部六·鈔法》“住罷銀鈔銅錢使中統(tǒng)鈔”條載,至大四年四月規(guī)定“挑剜裸寶鈔以真作偽者,初犯杖一百,徒一年,再犯流遠”。《元典章》卷二○《戶部六·挑鈔》“挑補鈔犯人罪名”載,延三年(1316)八月,戶部、中書省等與刑部員外郎杜朝例共同“議得,挑剜裨湊描改寶鈔,以真作偽者,初犯依例杖一百七下,徒一年,再犯斷罪流遠,窩主同罪,知情買使,初犯杖九十七下,再犯一百七下,三犯科斷加徒一年。兩鄰知而不首者,杖五十七下,坊里正、主首社長失于覺察,并巡捕官兵各杖二十七下,捕盜官及鎮(zhèn)守兼捕軍官,各杖一十七下。未獲賊依切盜例捕限緝捉”。刑部據(jù)此規(guī)定:“挑剜裨湊描改寶鈔,以真作偽者,初犯依例杖一百七下,徒一年,再犯斷罪流遠,窩主同罪,知情罪使決九十七下,再犯加等科斷。兩鄰知而不首,決六十七下,坊里正、主首社長并捕盜官兵及鎮(zhèn)守兼捕軍官、軍人,失于覺察者,臨事量情究治。”
3.對“買使偽鈔者”的處罰
《元史》卷一○五《刑法志》載,買使偽鈔,“初犯杖一百七,再犯加徒一年,三犯科斷流遠”?!爸T赦前收藏偽鈔,赦后行使者,杖一百七。不曾行使而不首者,減一等”?!爸T奴婢買使偽鈔,其主陳首者,不在理賞之例”?!缎略贰肪砥咚摹妒池浿尽份d,皇慶元年,定“買使挑鈔者,比買、使偽鈔例,杖九十七”。
買使偽鈔與買使挑鈔,斷罪的輕重不同,對買使挑鈔者的處罰較買使偽鈔者輕?!对湔隆肪矶稹稇舨苛もn法》載,至元四年(1267)規(guī)定:“買使偽鈔者初犯杖一百七下,再犯斷罪,加徒一年,三犯依上科斷流遠?!被蕬c元年(1312)前后規(guī)定,偽造紙幣者處死,“挑剜裨湊寶鈔以真作偽者,不分首從,杖斷一百七下,徒一年,再犯流遠。其買使挑鈔之人,合準江浙行省所擬減等杖斷九十七下”[1]。
在元代,維護紙幣的正常流通,是政府官吏的職責之一。官吏打擊偽鈔有功,可作為政績而得以晉升。如江浙省鉛州素多造偽鈔者,豪民吳文友奸黠悍鷙,因偽造致富,并指派少四五十人到政府部門任職,迫害異己,前后殺人甚眾,民罹其害,銜冤不敢訴者十余年。林興祖任官鉛山后,決然清除其害,“張榜禁造偽鈔,且立賞募民首告”,逮捕吳文友黨徒200余人,悉置之法,“民翕然頌之”。于是,江浙行省丞相別兒怯不花向朝廷推薦他,元政府擢其為“南陽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但俱未赴任)[4]。建寧縣尹鄒伯顏因妥善處理安慶路造偽鈔者與獄卒勾結(jié)肆虐崇安良民而得到“行省帥府、御史憲府咸舉其能,選調(diào)漳州路判官”[5]。貢師泰在任紹興路總管府推官時,以斷判“余姚孫國賓,以捕盜獲姚甲造偽鈔,受其賕縱之,誣執(zhí)良民。師泰訊得實,姚處死,孫亦就法”等案,獲“治行為諸郡第一”之譽[6]。
為有效打擊造偽犯罪,元政府實行了對捕獲、檢舉造偽者予以獎賞的制度。捉獲、檢舉偽造紙幣者的獎賞,視捉獲、檢舉犯罪者所犯罪行的不同而有區(qū)別。《元典章》卷二○《戶部六·鈔法》“住罷銀鈔銅錢使中統(tǒng)鈔”載,至大四年四月規(guī)定,“告獲印造偽鈔者,賞銀五定,仍給犯人家產(chǎn)。應捕減半。告捕挑剜裨湊者,賞中統(tǒng)鈔十定,犯人名下追給,應給而不給者,肅政廉訪司糾察”?!爸T造偽鈔其事未發(fā)自首者,除其罪。能自捕獲同伴者減半”。在具體實行中,賞格略有差別。《元典章》卷二○《戶部六·偽鈔》“應捕人捉獲偽鈔理賞”載:“皇慶元年六月,江西行省準中書省咨,該陜西省咨,安西路備同州白水縣申準本縣尉吳好人牒,該至大二年十月十八日,因巡禁盜賊,捉獲印造偽鈔賊人陳法海等,取訖備細招詞追搜賊伏到官,別無爭功之人,除已比役三原縣弓手武直捉獲印造偽鈔賊人郭斌等,經(jīng)川縣弓手張德捉獲印造偽鈔賊人趙綿子等,例減半放支至元鈔五定,責付本官收管,及札付安西路,依例給付犯人家產(chǎn)外,咨請照詳,準此送刑部。照得至大四年四月內(nèi)欽奉詔書內(nèi)一款節(jié),該告獲印造偽鈔者,賞銀五定,仍給犯人家產(chǎn),應捕人減半,欽此。除欽遵外,今奉前因議得諸人告獲偽鈔,欽遵舊例,別無定奪外,據(jù)應捕官兵捉獲印造偽鈔之徒,既是例應減半理賞,所有犯人家產(chǎn),亦合依例減半給付。余有一半沒官,相應如蒙準呈,遍行照會都省,準擬依上施行?!?/p>
為能以破獲偽鈔獲賞或避免誤收偽鈔獲罪,一些官吏人為地制造冤獄的問題十分嚴重。至元六年,監(jiān)察御史崔敬出僉山北廉訪司事,糾正了有司嚴刑逼供下牽連數(shù)十人的李秀造偽鈔案[7]。武宗及明宗時,“監(jiān)燒昏鈔者欲取能名,概以所燒鈔為偽鈔,使管庫者誣服”[8]。如江西“廉訪使苗好謙監(jiān)燒昏鈔,檢視鈔者日百余人,好謙恐其有弊,痛笞之。人畏罪,率剔真為偽,以迎其意,庫使榜掠無完膚”。江南行臺御史許有壬行部至江西覆視,發(fā)現(xiàn)其剔出的“皆真鈔也”[9]。燒昏鈔,本以除弊,而奉行不善,事枉人冤,苛刻之吏則廢利興弊了。
元代懲處紙幣造偽的法律條文,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當時出現(xiàn)的各種偽造紙幣的現(xiàn)象,諸如對雕版?zhèn)卧臁⑻粞a偽造、買使偽鈔、買使挑鈔、知情不報、瀆職官吏等犯罪行為,以及涉案的主從犯的處罰,均有具體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從對偽造紙幣的量刑輕重來看,對雕版?zhèn)卧旒垘诺奶幜P(死罪),重于挑鈔等變造紙幣的處罰(杖或流放等罪,但罪不至死)。從對捕獲、檢舉偽造者的獎賞來看,捕獲造偽者的賞金為銀(或折給鈔),對捕獲、檢舉變造和使用偽鈔者的賞金則為鈔。這說明元代紙幣禁偽,打擊的重點是印造偽幣。
貨幣自產(chǎn)生以后,便面臨著造幣權(quán)的爭奪和貨幣真?zhèn)蔚妮^量。元代紙幣因幣材質(zhì)差易得,印造技術(shù)簡單等,防偽性較差,故政府盡管始終非常重視紙幣的反假,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紙幣反假的法律,但并未獲得預期的效果。此外,官吏執(zhí)法不力、營私舞弊,甚至與罪犯相勾結(jié)以牟利等現(xiàn)象屢禁不止等,則嚴重影響到禁偽法規(guī)的實施?!爸薪y(tǒng)元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至正印造元寶交鈔”等紙幣長期混合使用,且圖案、紙張差別不大,不易辨識等,亦為紙幣造偽提供了可乘之機。元政府不斷加大紙幣的發(fā)行量,卻不能改進紙幣的紙張和印刷質(zhì)量,客觀上也增加了紙幣防偽的困難。據(jù)史載,元政府曾一度把印造紙幣的權(quán)力賞賜給以海運立功的張、朱清。至元二十三年(1286)“以張、朱清并為海道運糧萬戶,賜鈔印,聽其自印交鈔,其鈔色比官造加黑印,朱加紅。自是,、清富埒朝廷,卒以汰侈伏誅”[9]。由此可見,元代紙幣在印刷中就存在質(zhì)量不一的問題,這無疑會給其紙幣的管理和防偽增加難度。因此,元代紙幣的造偽問題,不僅始終得不到緩解,而且越來越嚴重。
元代紙幣的防偽,與紙幣的印制、發(fā)行、昏鈔兌換、回籠等,構(gòu)成了其紙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元代紙幣的研究中,學者對其防偽與昏鈔兌換等問題,多未涉及,或未能深入探討。筆者在收集整理元紙幣圖片資料時,對元鈔的防偽產(chǎn)生了興趣,因理出此文,希望能有助于對元紙幣防偽的研究。
[1]元典章(卷二○)[M].北京:中國書店,1990.
[2]元史(卷三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元史(卷三七)[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新元史(卷二二九)[M].北京:中國書店,1988.
[5]元史(卷一九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新元史(卷二一一)[M].北京:中國書店,1988.
[7]元史(卷一八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7.
[8]元史(卷一七六)[M].北京:中華書局,1997.
[9]新元史(卷七四)[M].北京:中國書店,1988.
責任編輯 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K24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7-905X(2010)02-0179-03
2010-01-20
周愛萍(1960— ),女,河南沁陽人,河南教育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貨幣史、中日關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