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阿倫特與馬克思“異化”理論互參

      2010-04-11 18:37:27
      關鍵詞:阿倫特異化馬克思

      高 燕

      (中山大學 哲學系, 廣東 廣州 510275)

      學界對于阿倫特與馬克思的關系頗多爭議。無可否認, 阿倫特與馬克思都對人的活動進行了本質結構分析, 并且他們的分析都是對同時代人所遭遇的重大災難進行反思的結果。在馬克思那里, 與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異化勞動相對立的, 是作為人的類本質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即勞動; 阿倫特在批判極權主義的背景下, 把人的活動細分為勞動、 工作和行動, 而“行動”才是人之為人的活動方式。在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阿倫特與馬克思在分析人的活動時都不約而同地發(fā)展出一種異化理論?!禩he Human Condition》一書作為阿倫特最重要的哲學著作無疑引起了極大關注, 然而其異化理論卻幾乎沒有得到認真對待, 更加沒有注意到阿倫特的異化理論與馬克思對異化勞動的分析之間的契合性。

      在《The Human Condition》中, 阿倫特勾勒出一幅關于近現(xiàn)代世界的圖景: 近代以來公共領域的喪失和共同世界的萎縮, 尤其是三個重大事件(美洲大發(fā)現(xiàn)、 宗教改革、 伽利略望遠鏡的發(fā)明)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 使得人們一方面希望離開地球而進入太空, 另一方面又逃避世界而轉入個人的內在性中。阿倫特對這一圖景的擔憂集中體現(xiàn)在她對人造衛(wèi)星首次進入太空而受到歡欣鼓舞感到無法理解。她由此看到的是, 人對世界變得冷漠, 世界不再是我們存在于其中的居所, 以至于人們希望逃離自己的家園。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論“異化勞動”中也指出, 人, 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人(1)與他們的生產對象相異化: 工人生產的越多, 他得到的越少; (2)與其生產活動相異化: 工人的勞動不是自愿的, 而是被迫的, 他在勞動中不屬于自己, 而屬于別人; (3)人與其“類生活”相異化: 人的自由自覺的生產活動是區(qū)別于動物的類本質, 卻被貶低為維持自己肉體生存的手段; (4)人與人相異化: 人與其類本質相異化, 一個人也就同他人相異化, 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

      阿倫特認為, 馬克思關注的是自我異化, 即一種主體異化, 而她關心的則是人與客觀物質世界的異化, 或更確切地說是“世界異化”(world alienation)。馬克思對異化的論述由于導入了辯證法而過分重視對過程與經驗的分析, 從而忽略了我們生存于其中的世界的實存性。她據此批判馬克思只注意人在世界中的生產經驗, 而不關心世界本身的實存, 其實質是一種“主觀主義”。

      阿倫特批判現(xiàn)代世界異化的目的是要再現(xiàn)一個穩(wěn)固可靠的世界, 這個世界是人的“積極生活”中各項活動的生發(fā)場所, 并使其成為可理解的和可觀察的。這個世界具有超越有朽之人的生命限制的持存性和結構。持存性即客觀性, 創(chuàng)造持存性本身就構成了人的一種本質活動, 即“行動”﹙action﹚, 與之相對的是屈服于人的生物生命循環(huán)的“勞動”(labor), 因而勞動喪失了某些特別屬于人的東西。在阿倫特看來, 客觀世界的失落在馬克思之前早已發(fā)生, 其標志就是社會領域的興起吞噬了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傳統(tǒng)界線, 勞動從私人性活動擴展為整個社會的根本活動模式, 經濟需要成為關注的核心, 政治生活成為不必要的和沒有意義的, 結果就喪失了對重要的、 偉大的事物以及世界持存性的關切?!吧鐣褪沁@樣一種模式: 人們?yōu)榱吮4嫔瞧渌麆e的什么而相互依賴這一事實呈現(xiàn)出公共的重要性, 并且與純粹生存相關的活動被允許顯現(xiàn)于公共場合?!眲趧涌偸呛蜕^程相聯(lián)系, 因而應該隱藏于私人領域中。當它“獲得公共性地位時, 也絲毫沒有削弱它作為這一過程的特征”“相反, 它把這一過程從單調的循環(huán)往復中釋放出來, 轉化為一個迅猛進步的過程, 其結果是在短短幾個世紀里完全改變了我們居住于其中的整個世界?!盵1]46-47

      勞動本質上隸屬于私人領域, 一旦它擴展為一種公共活動, 其災難性后果就是“過程”概念開始支配人類生活以及隨之而來的穩(wěn)定感的喪失, 一切都處于變動中, 世界也失去了可靠性。社會領域上升到引人矚目的地位, 成為一個集體性的“家務管理機構”。社會的關切壓倒所有其他東西, 與此同時我們又反抗甚至是想逃離社會領域, 從中撤退出來。阿倫特把這種現(xiàn)象稱為“隱私”(intimacy)的興起?!八诫[的”和“社會的”是兩個對立范疇, 與此不同, 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是一種遞階結構的關系, 它們相互依存, 因為“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之間的區(qū)別只是應該隱藏的東西和應該顯示的東西之間的區(qū)別”[1]72, 一個沒有自己的私人處所的人也不可能是人, 因為他失去了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個位置。私人生活是公共政治生活和自由的前政治條件, 但公共領域這一彰顯空間才是人之本真政治存在和自由之實現(xiàn)的必要條件??梢?, 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區(qū)別不僅顯現(xiàn)為存在結構上的不同, 而且它們是人在世存在的兩種受到嚴格界定的秩序, 任何模糊甚至是顛倒這一區(qū)分的做法都會導致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同時毀滅, 而這正是現(xiàn)代世界異化的一種表現(xiàn)。

      把私人的帶入公共空間, 以一種家庭組織方式來看待公共事務, 就是現(xiàn)代大眾社會的特征。公共領域如一群圍桌而坐的人, 從而使人們既相互聯(lián)系又確保彼此之間有一適當?shù)木嚯x; 社會領域則如一群坐在一起卻無一桌子置于其間的人, 以至于人們不僅無法分隔開, 而且也沒有什么東西能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梢?, “桌子”所提供的穩(wěn)定性和結構類似于政治生活, 它關注的是持存之物, 如紀念碑、 政治性建筑、 歷史學家記述的故事、 政治建制等永久性痕跡?!白雷印钡牟辉趫鼍鸵馕吨鐣钪薪Y構的缺失, 人們或者成為孤立的原子個體, 或者抱著一團、 人云亦云?!霸谑澜缟弦黄鹕?, 本質上意味著一個事物世界存在于共同擁有它的人們之間; 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在-之間’(in-between)一樣, 讓人們既相互聯(lián)系又彼此分離”。[1]52

      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對現(xiàn)代世界的批判并不充分。原因即是他把勞動作為人存在于世的主要活動。由于馬克思主要關心的是他那個時代的經驗, 專注于過程而非人活動的產物, 在他那里就呈現(xiàn)出一種蔑視世界穩(wěn)固性的傾向。最明顯的就是他忽視了“勞動”和“工作”之間的決定性區(qū)別。馬克思把勞動看作是所有人類生產活動的模型, 阿倫特卻認為勞動和工作的區(qū)分必然像我們的語言所顯示的那樣“頑固地保存”了下來。[注]見阿倫特.The Human Condition , pp79-93對勞動與工作的詞源學分析。勞動是最不具人性的活動, 它不關涉任何持久之物、 任何超出生物生命之基本保存的東西。它不事生產, 最多是產生了轉瞬即逝的消費品。它可能有一個明確開端, 但沒有一個終點。勞動是循環(huán)的, 可輕易借機器來進行。工作則產生了能在世界上持存一段時間的產品。一塊蛋糕, 作為勞動的結果, 無論它是否被食用或消費, 都會腐壞。而一雙鞋子或一張床, 作為工作的產品, 如果被恰當?shù)厥褂没蛘吒纱喟阉鼈償R置一旁不使用它們, 能在世界上持存一段時間。勞動和工作的區(qū)別主要在于它們的產物, 而非生產經驗本身, 即它們的區(qū)別是客觀的, 而非主觀的。因此, 《The Human Condition》可以看作是一種挑戰(zhàn)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把哲學拉回了世界, 使“世界哲學化”了。但對阿倫特而言, 他對人性的看法仍然是抽象的和主觀主義的, 因為他忽略了人和事物必須存在于其中的那些空間, 即她所說的“在-之間”。阿倫特自己的唯“物”主義就在于客觀世界的“物性”(thing-character)和空間性。她對馬克思的批判隱含著一種控訴, 即辯證法本身必然會導致主觀主義。馬克思仍被束縛于主觀主義中, 因為勞動產物和工作產品的區(qū)別不再有任何意義, 所有東西都被盡可能快地分解掉, 變成消費對象。

      然而, 馬克思是否真的忽略了現(xiàn)代世界的客觀形態(tài), 從而忽略了異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呢?又或者, 馬克思對勞動的分析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世界在現(xiàn)代喪失的原因, 從而展示了一種被阿倫特所忽略了的解釋層面。

      阿倫特對客觀世界的描述不同于馬克思從辯證法角度對世界的看法, 在她那里, 客觀性具有一種靜態(tài)性質, 也即客觀世界雖然是人創(chuàng)造的, 但一經創(chuàng)造出就不變地獨立于人而存在, 與人這個主體相對立。主客兩分是人“在世存在”的生存論前提, 這種區(qū)分的喪失恰恰顯示了世界的異化。在馬克思處, 主體與客體的截然兩分是社會發(fā)展狀況的產物, 正是這種“兩分”導致了異化。

      阿倫特認為, 正是世界的持存性“使世界之物相對來說獨立于生產和使用它們的人, 而它們的‘客觀性’使它們至少在一段時間里能經受住、 ‘抵擋住’生存著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貪婪無度的索求而持存一段時間。就此而言, 世界之物有穩(wěn)定人之生活的功能, 而它們的客觀性就在于以下事實——與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相反——盡管人的本性變化無常, 卻能通過與同一張椅子、 同一張桌子的聯(lián)系來重獲他們的相同(sameness), 即他們的同一性。”[1]137客觀世界在人與自然之間構成一個庇護人的屏障。沒有這種客觀性, 就只有變遷、 流動, 而沒有任何結構。

      顯然在阿倫特看來, 馬克思對辯證法的強調使得其思考必然具有過程性, 他的政治理論建基于其上的物質世界也無穩(wěn)固性可言, 因為“永恒沖突又不斷消解沖突”恰恰標志著世界之“持存性”(permanence)的喪失。 從馬克思“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方法來看, 阿倫特在物質世界中尋找穩(wěn)固性的做法也是虛幻的, 勞動“概念”的具體內涵隨著物質世界的歷史演化而不斷變化的。

      馬克思關心的是工人與他的勞動對象之間的關系, 至于勞動的產物是什么, 或能持存多長時間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產了產品的勞動者能否支配和控制其產品。可以說, 雖然兩者都關心客觀世界在現(xiàn)代的變化, 但馬克思的重點是誰占有了對象。因為在他那里, 認識論與政治學不能分割。對象世界對工人和資本家來說決不具相同意義, 因此問題的重點就落在了“誰攫取了勞動者的勞動產品”。如果工人根本不能獲得任何勞動對象或產品, 那么桌子、 椅子或鞋(工作的產物)與蛋糕(勞動的產物)之間的區(qū)別就更不在他們關心的范圍內了。

      根據唯物主義辯證法, 人與客觀世界之間的靜態(tài)存在關系是不可能的。它迫使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象與其制造者的分離關系上。如盧卡奇解釋馬克思異化論時所說, “對象化是一種人們借以征服世界的自然手段, 因此既可以是一個肯定的、 也可以是一個否定的事實。相反, 異化則是一種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實現(xiàn)的特殊的變種。”[2]34因而, 人與世界之間始終是一種動態(tài)關系?!爸饔^的”和“客觀的”都必須在辯證思維中來重新界定。在資本主義背景下,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對象; 但現(xiàn)在這個生命已不再屬于他而屬于對象了。因此, 這種活動越多, 工人就越喪失對象。凡是成為他的勞動的產品的東西, 就不再是他自身的東西。因此, 這個產品越多, 他自身的東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 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的對象, 成為外部的存在, 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與他相異的東西不依賴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 并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 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是作為敵對的和相異的東西同他相對立的?!盵3]268可見, 一個由穩(wěn)定對象構成的世界并不能保證世界的穩(wěn)定性和人的自我認同。工人被他們所制造的對象奪走了他們生活的力量, 這恰恰顯示了事物的動態(tài)發(fā)展。

      因此, 從唯物主義辯證法來看, 阿倫特指責馬克思忽視了勞動和工作之間的區(qū)別是沒有根據的。對于工人或無產階級來說, 所生產的是什么并無任何區(qū)別, 因為產品剝離了它的生產者, 使生產者只剩下與生產過程的聯(lián)系。如果在資本主義條件下, 產品總是被剝離于它的生產者, 那么, 根據阿倫特的看法, 所有的生產者就只能是勞動者, 因為不管是一張桌子還是一塊蛋糕, 他們的產物都已經從客觀上消失了??梢姡?阿倫特對勞動和工作的區(qū)分以及她藉此對馬克思的批判并沒能真正地解構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思想。

      然而, 阿倫特思想的最大貢獻是對人的行動的澄清。“行動”是賦予世界穩(wěn)固性和永久性的活動, 并且最終說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在家”感?!靶袆印笔侨说谋菊娲嬖诜绞剑?政治行動也即是人們以言行共享的方式來開啟某些新的事情。行動與行為(behavior)不同, 行動的結果不可預測, 具有偶然性、 風險性; 行為則可以統(tǒng)計學規(guī)律來預測, 是一種可重復進行的活動。政治行動獨一無二地留下一種永久的和客觀的人之產物, 它是一個人顯示“他是誰”﹙who is he﹚的活動?!叭藗冊谛袆雍脱哉f中顯示他們是誰, 主動展現(xiàn)他們獨一無二的個人身份, 從而使他們顯現(xiàn)于人類世界中, 而他們物理(或身體的, physical)身份的顯現(xiàn)則無需任何這類憑借自身獨特形體和嗓音的活動?!盵1]179言行的彰顯需要他人在場, 是一種交互主體性活動。政治領域直接出自這種交互行動, 人在其中獲得自由, 因而“行動”不僅與公共世界有關, 而且就是構成公共世界的本質活動。除此之外, 行動者還需要歷史學家、 說故事的人、 藝術家等以故事、 藝術、 紀念碑或其他人造物的形式來確保其業(yè)績的不朽。

      阿倫特認為, 蘇格拉底之后的整個西方政治哲學都潛藏著現(xiàn)代世界異化的根源。政治哲學傳統(tǒng)自柏拉圖起就把沉思生活置于積極生活之上, 不僅積極生活遭到貶低, 積極生活內各種活動的等級秩序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區(qū)分和注意; 近代西方主體哲學的興起和主體自我的膨脹則使此暗流涌現(xiàn)出來: 一方面根據制作來理解勞動, 并賦予勞動無上地位, 由此產生了人能創(chuàng)造一切的“自我膨脹”感, 甚至是能隨意出離我們生存于其中的地球、 世界。另一方面, 人們對主體自我的關注超越了一切其他關切, 進而轉入內在生活, 逃離世界。其結果就是二十世紀人類所遭受的巨大災難——極權主義統(tǒng)治。在極權主義統(tǒng)治看來, 只要遵循所謂“普遍歷史法則”, 人就無所不能; 但同時人們又喪失了協(xié)同行動和言行共享的能力、 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而變成整齊劃一的孤立化原子。一個共同的世界失落了, 而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的生活將失去自我參照點, 我們的身份得不到維持, 我們的行動不再能變成故事流傳, 我們也因此而像自然一樣無窮循環(huán), 變成了無限流變的一部分。世界是我們實在性的試金石: 在那里, 我們與他人共在, 我們的經驗能變成別人共享的客觀經驗, 我們的意義能被別人確證, 我們的自我同一性通過交互主體性的承認而得以保持。只有通過和別人共享經驗, 即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公共世界中, 我們自身和世界才具實在性?!盵4]37世界的異化侵蝕了政治的基礎, 這即是現(xiàn)代性危機的最深層指向——政治的危機, 而政治在阿倫特看來不是生存的結果, 而是生存的條件, 政治的危機所指又是人之存在的危機。因而, 要重建和恢復公共領域與政治的尊嚴, 其前提就是重建一個穩(wěn)定持存的公共世界。公共世界的構造歸根到底即是喚起人的行動。在阿倫特看來, 雖然馬克思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 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57, 顛覆了柏拉圖以來重“沉思生活”輕“積極生活”的政治思想傳統(tǒng), 但馬克思始終是根據“非行動的生活”, 即“勞動”來理解政治, 因而沒能理解真正的政治生活和現(xiàn)代異化的本質。

      誠然, 馬克思雖然把人的所有活動都歸于‘勞動’名下, “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3]306/但勞動不只是生產生活必需品和有用物的“生產性”活動, 勞動本質上是社會性的, 是創(chuàng)造世界和自我確證與自我實現(xiàn)的活動。在異化條件下, 勞動才變成滿足純粹物質需要的手段, 變成壓迫、 剝奪和否定人的力量。異化勞動是資本主義這一特殊階段的產物, 其根源就在于私有財產下的資本主義體系。異化的克服不是回到前資本主義狀態(tài), 而是要辯證地既保存又揚棄, 即廢除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和雇傭勞動以及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 未來理想社會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 而且也是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化的個人, 是人的“類本質”或“類存在”的實現(xiàn)。勞動成為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活動, 人的“生活的第一需求”。阿倫特由于不理解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 僅僅從“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這一個方面來理解馬克思的勞動理論, 因而既沒有理解馬克思勞動概念的豐富內涵, 更沒有理解馬克思從人類歷史發(fā)展角度對異化的批判深度。

      但阿倫特與馬克思對現(xiàn)代異化的反思都是出于對現(xiàn)代人的存在和自我實現(xiàn)之危機的擔憂。近代產業(yè)革命把勞動提升為一切價值的源泉, 在社會財富急劇增長的同時, 人和世界卻逐步喪失了存在之根基。在此背景下, 阿倫特基于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劃分, 反思了現(xiàn)代異化的根源及其表現(xiàn)形式。而馬克思的時代, 由于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出現(xiàn), 私域與公域的嚴格區(qū)分已不再可能, 資本主義的興起及其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災難就成了馬克思關注的中心, 他對異化的批判就是對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人之生存境況的批判。由此看出, 阿倫特與馬克思所關注的核心都是: 什么使得真正的人的生活成為可能?怎樣才能實現(xiàn)人的本真存在?雖然兩者的解決方式不同: 阿倫特以一種靜態(tài)的生存結構分析來描述本真之生存狀態(tài)應該如何, 而馬克思是以歷史辯證法的角度來看待現(xiàn)代異化及其揚棄; 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實, 阿倫特所尋求的是古希臘的城邦政治, 馬克思則暢想了未來的理想社會。

      阿倫特強調行動之“客觀維度”而批判任何形式的主體主義, 甚至批判馬克思不是一個真正的唯物主義者。如喬治·凱特伯就認為, 阿倫特對沉思和行動的嚴格區(qū)分以及她對人的主體意識的規(guī)避, 以一種破壞性的方式限制了她自己的政治概念。“阿倫特堅持真實自我在政治領域中的顯現(xiàn)是與政治領域的公共本性相矛盾的。人心最內在的東西只有在經過某種無意識變形后才能轉為公共顯示?!盵6]94/108/

      然而, 馬克思對人類生活“物化”、 “神秘化”以及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均強烈顯示出他對主觀主義的抵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 馬克思對人與動物生活的區(qū)分和阿倫特認為人區(qū)別于動物之處就在于人創(chuàng)造了客觀世界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事實上, 馬克思關于當人開始掌控了他們生活于其中的物質世界, 人就把自己與動物區(qū)別開來了的觀點, 強調的乃是物質世界之生產的首要性, 而非人的主體性作用: “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 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盵5]67但馬克思對客觀性的強調與他肯定人之主體性密切相關。人區(qū)別于動物之處就在于“動物與其自身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 “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盵3]271人與世界之間有一種以勞動為“中介”的意識關系。因此與客觀世界的疏離必然內含著與自我的疏離, 客觀世界不能與意識分離開來。

      馬克思認為, 真正的人的存在就在于人們有能力做他們所希望做的任何事情, 而不必成為那一類型的人——獵人、 漁夫、 批判家等等, 這與阿倫特堅持認為人行動之意義就是在行動中顯示出他是“誰”, 而非他是“什么”顯然是一個意思。阿倫特強調人之行動的一個重要面向就在于, 行動使人避免于專注自身和用現(xiàn)成的、 固定的范疇來理解自身。一旦這樣做, 人就失去了其“特有的獨一無二性”, 而這顯然也是馬克思所贊同的??梢?, 盡管阿倫特與馬克思都批判主觀主義, 但他們又都肯定了人之主體性的能動作用。這集中表現(xiàn)在他們都認為只有人自己才能克服異化而重新獲得已經失落了的世界。阿倫特在其晚期著作中就明確提出, “思考”(thinking)是抵制盲目服從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唯一保證, 并且獨立地思考和判斷是每一個人的責任。馬克思也認為, 只有人類自己才能重獲他們自身的世界。“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3]297

      可見, 馬克思與阿倫特呈現(xiàn)出某些相容性: 兩人都關注世界現(xiàn)狀, 努力闡釋如何使世界更適合于人的生存, 堅持認為只有人自己才能重獲他們的世界, 確保世界對于所有人而言都是可居住的; 真正的人的生活是比被生物性統(tǒng)治的動物生活更高級和更飽滿的生活; 這兩位理論家都把自己呈現(xiàn)為唯物(“物”)主義者, 但兩者又確實為思考的積極作用、 為主體性意識留下了空間。

      阿倫特與馬克思都強調人的交互主體性或社會性, 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和自由。這對現(xiàn)代社會中日漸冷漠的人際關系和盲目追求物質利益最大化無疑是一種警醒。阿倫特以現(xiàn)象學方法對馬克思異化理論所做的生存論詮釋也為我們拓寬、 深化了理解馬克思思想的視野。她對“世界異化”的分析從生存論上把握住了異化之本質就在于人“在世存在”這一根基之喪失。這一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全面地認識現(xiàn)代異化的表現(xiàn)形式, 并為如何克服異化提出了一種可資借鑒的方法。但阿倫特由于始終堅持自己的生存論概念框架, 并把涉及社會經濟的勞動和工作摒除在公共政治生活之外, 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及其勞動的實際復雜情況, 因而其異化論又是不夠全面的; 馬克思立足于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實或資本主義生產條件, 對勞動的分析更符合現(xiàn)代勞動和勞動者的本質特征, 勞動從“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到“自由自覺的活動”的歷史辯證發(fā)展, 對于解釋人的存在和發(fā)展也更具合理性與現(xiàn)實性。

      參考文獻:

      [1]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London, 1958.

      [2] 盧卡奇. 歷史與階級意識 [M]. 杜章智等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

      [3]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第2版.

      [4] Maurizio Passerin d'Entrēves .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Hannah Arendt [M]. London: Routledge, 1994 .

      [5]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 George Kateb. Hannah Arendt: Politic, Conscience, Evil [M]. Totowa, N. J: Rowman and Allenhead, 1984.

      猜你喜歡
      阿倫特異化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農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阿倫特與馬克思的政治思想比較——關于勞動、暴力與自由問題
      異化圖像的人文回歸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技術與現(xiàn)代世界*——阿倫特的技術觀
      漢娜·阿倫特和三個男人
      世界文化(2016年3期)2016-03-15 20:03:07
      油尖旺区| 太谷县| 泾阳县| 嘉义县| 吉木乃县| 曲水县| 常德市| 天门市| 古丈县| 上犹县| 涟水县| 五峰| 钟祥市| 芮城县| 正安县| 东明县| 馆陶县| 大厂| 海原县| 佛学| 枞阳县| 宕昌县| 云安县| 雅江县| 信丰县| 汉寿县| 绍兴市| 迁安市| 高要市| 正宁县| 博罗县| 仁怀市| 施甸县| 禹州市| 朝阳县| 黄浦区| 呈贡县| 广平县| 宕昌县| 岚皋县|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