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姣
(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關于高校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宋 姣
(三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宜昌 443002)
國家助學金政策的頒布很好地體現(xiàn)了國家對大學生的關愛。自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戰(zhàn)略實施以來,高校的規(guī)模逐年擴大,貧困人數(shù)也相對增多,因此國家助學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一些不公平的現(xiàn)象,并由此引發(fā)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削弱了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功能。文章著眼于高校在實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從主、客觀兩方面詳細分析其原因,并針對高校的具體實施過程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對策。
國家助學金; 資助; 問題; 措施
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助學金都是資助經(jīng)濟困難的大學生以完成學業(yè)的一種形式,前者更加重視對大學生學費的資助,而國家助學金的設置,更多的考量到對貧困生在校生活的支持。2007年5月國家公布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意見》,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高校貧困生越來越關注,不僅資助的比例越來越大,而且資助額度也逐年增加。設置國家助學金的目的是通過發(fā)放助學金,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從而保證受教育者的權利,體現(xiàn)社會的公平。國家助學金政策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教育公平的追求,對學生人性的尊重,體現(xiàn)了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統(tǒng)一[1]。
1.對學生個人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資助比例和額度的增加,吸引了不少眼球,此時不單是貧困生想得到資助,更多的非貧困生也想在這場免費的午餐中占得一席之位。高校中經(jīng)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新進校的學生中能夠提供貧困證明的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可是再次開學后提供證明的學生數(shù)量猛然增加。托關系辦理假證明、弄虛作假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因此每到評定之時,一堆假貧困證明、假貧困生就應運而生。
除此之外,不乏有部分學生完全依賴于國家助學金。有同學認為自己是貧困生,那么享受國家的待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久而久之造成思想上的倦怠,行為上的不求進取,一味依賴國家助學金。惰性心理由此產(chǎn)生,從而造成思想和精神上的“雙困”現(xiàn)象[3]。由此看來,這種為求得利益而不擇手段的行為嚴重阻礙了學生個體的健康發(fā)展。
2.對班級建設的影響
班級內(nèi)部評定是許多高校所遵循的原則之一,每當國家助學金在校園中展開,總免不了有學生因此而沖突四起,以往相處較好的變得互相猜測,甚至反目成仇;班級內(nèi)、寢室里拉幫結派,最后鬧得分崩離析;還有些學生主觀認為班級輔導老師或者班委有偏袒之嫌,從而導致相互間失去信任,師生感情淡漠[4],……更有甚者,當看到其他人弄虛作假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資助,導致心理上的嚴重不平衡,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
班級內(nèi)部這種明爭暗斗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所以有的班級為了體現(xiàn)所謂的公平,虛假上報資助名單,并將所得的助學金在全班進行分攤,這樣使那些實際上應該得到幫助的貧困生卻沒有真正的享受到國家的待遇,損害了他人的利益。由此可見,同學間的信任和友情受到影響,同時也阻礙了學生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嚴重影響了班風、學風的建設。
根據(jù)2017年度中國經(jīng)理人薪酬大調查的數(shù)據(jù)顯示,其中,除固定薪酬外,浮動收入以及獎金、福利水平也出現(xiàn)較大差距;同時,行業(yè)間的薪酬差距也呈現(xiàn)拉大趨勢。針對這一現(xiàn)象,公眾的疑惑在于,是什么因素影響了高管薪酬的設定呢?
3.對學校發(fā)展的影響
隨著助學金的額度和比例的不斷增加,學生對于助學金的追求不言而喻,很多學生到了第二學年、第三學年便惡意拖欠學費。在他們看來,除了特困生與明顯殷實兩類學生之外,大多數(shù)人的家庭情況都是半斤八兩,很難區(qū)分誰貧困誰不貧困。大家拖欠學費,或者將家長給的學費另作他用,故意不繳費或者拖延繳費時間,以此作為貧困的借口來申請國家助學金。
另外,一部分貧困生由于名額的限制沒能享受到國家的資助,本身經(jīng)濟的貧困加上心理上的不平衡,便造成對學校的漠視,認為是學校的原因所導致。對他人的不理解、不尊重以及不愛校情緒由此產(chǎn)生。很多學生對學校沒有絲毫感情,甚至言行舉止中中傷學校,這些不僅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運作,更不利于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4.對社會道德的影響
目前我國的助學金政策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學生物質經(jīng)濟的資助,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心理、人生觀、價值觀的教導。許多學生在享受到資助后不僅不知道感恩,反而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那些沒有得到的學生更不會正確面對,而且會心生抱怨,產(chǎn)生反面情緒;同學之間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價、道德喪失、誠信得不到保障,長此以往,將不利于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甚至有些同學的價值觀大受影響,一切只以利益為重,從而引發(fā)社會的不道德、不信任,嚴重威脅到和諧社會的建立。
很顯然,國家助學金的無償形式嚴重沖擊和淡化了以勞動來獲取報酬、贏得自立的傳統(tǒng)美德和價值觀,這也許對于社會來說是最嚴重的后果[5]。
由上述分析看來,國家助學金的評比不僅是學生們最敏感的話題之一,同時也是高校相關人員比較頭疼的問題之一。對于造成種種負面影響的原因,本文主要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來分析:
1.客觀上評定程序的不合理
第一,指標確定的不合理。許多高校在實施國家助學金政策時所采用的程序大體上是類似的,首先由學校的學生處按學生比例統(tǒng)一將資助名額分配到各個學院,再由各個學院逐一下達到各年級,并分配到各個班級。這種從整體上看似公平的方式卻對于不同年級或者不同班級的具體情況是不夠科學的。試想,如果相同數(shù)量的兩個班級在貧困學生數(shù)量上有所不同,但由于能夠享受資助的名額一樣,那么很容易造成有些真正的貧困生因為名額有限得不到資助,而另一個班級中的部分非貧困生卻因為名額多余而能得到資助。這在很多學生看來,又是一種不公平的表現(xiàn)。
第二,貧困證明缺乏可靠性。貧困證明是各個高校在進行評定時的唯一可參考的書面依據(jù)。往往待公布班級所分配的名額之后,學生可根據(jù)自身情況提交書面申請以及相關貧困證明材料,然后以班級為單位商議并確定資助名額。但是并非所有能夠提供貧困證明的就是貧困生,而不能提供的就是非貧困生,很多時候沒有貧困證明的學生被視為不具有評選資格,因此很多同學便想方設法地辦理假證明來獲得這種權利。加上學校根本不可能深入到每個家庭去了解具體情況,只能憑借一張證明來充當證據(jù),而僅僅根據(jù)一張貧困證明又很難說明一切問題。
2.評定過程中主觀因素的影響
一是民主評議的不科學。所謂民主,就是在確定具體受助名單時實行班級民主制度。大部分班級首先召開班會梳理整個班級情況,然后根據(jù)申請材料確定候選名單,再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確定最終的受助名單。雖然表面看來民主,但卻無法排除主觀臆斷的嫌疑。班級民主投票無非投的是人緣,一般人緣較好的得票數(shù)就多,就是“貧困生”,甚至就是特困生,然后依次順延。事實上助學金受資助的對象并不是選擇人緣好的學生,有些學生生來內(nèi)向,不善言談,更不會交際,或者因為家庭原因而導致自卑孤僻,那他們恰好因為這種方式而喪失機會。其次還會導致班級內(nèi)部同學相互拉幫結派,共同瓜分助學金的現(xiàn)象。
二是等級把握不準確。國家助學金有等級政策,要求學校根據(jù)困難學生的困難程度來確定一、二、三等國家助學金的具體名單,但是這種困難程度到底該如何把握,又是另一個棘手的問題。學校對于一等助學金,也就是特困生一般都有一定的標準限制,而在處理二等、三等困難生時則很難把握。在很多學生看來,除了特困生比較明顯,其他的困難生都是半斤八兩,不同的家庭自然有不一樣的難處,但是因為名額有限,也許同樣困難的學生之一能夠得到的資助數(shù)額相比另一位學生要高,或者一個能夠得到,另一個卻根本得不到,此時就造成了另外一種不公平。
對于以上現(xiàn)象的發(fā)生,難免有不服氣的學生將其歸結于輔導員或者某些班級委員在其中充當了角色,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一張貧困證明根本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僅憑定性的比較也是不科學的,由此可見,找到更有效的更準確的參照標準非常重要,但是這種標準該如何去制定,怎樣去量化,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隨著國家助學金的資助面不斷擴大,在其實施的過程之中,國家助學金所引起的消極影響也是愈發(fā)清晰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對于國家出臺的這項溫暖工程,我們不能質疑它所產(chǎn)生的效力,更不能質疑其最初的目的。它著實體現(xiàn)了國家對教育的關注、對學生的關懷,我們應該盡其所能來完善這項工程,將其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范圍。
第一,程序上科學優(yōu)化。由上述分析可知,指標分配貫穿著整個評定過程的始終,如何做到公平分配指標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學校所采用的“平均分配”雖然保證了大體范圍內(nèi)的公平性,但是也同樣帶來了另一種隱形的不公平。所以在確保大體平均的情況下,杜絕“一刀切”,真正做到對于具體情況適當考慮,學校不可能深入到每個班級去了解最真實的情況,這就要求充分發(fā)揮班級輔導員的作用。
另外,許多學校在沒有找到更有效的途徑之前,便借用一張貧困證明作為依據(jù),從而簡化程序,造成更多學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其實無論貧困證明還是班內(nèi)選舉投票,都只能作為一個環(huán)節(jié)、一種形式,而不能代替全部。眾所周知,貧困證明不能說明問題,投票也不能說明問題,惟有深入到學生生活之中,才能最準確地掌握學生的信息。
在國家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班級輔導員應該是整個活動的組織者,并應對整個過程予以監(jiān)督,他們對于國家助學金體現(xiàn)其作用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通過他們對于班內(nèi)學生平時的生活表現(xiàn)、家庭情況等考察,深入了解整個班級的情況,秉著公正、中立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并對自己掌握的資料不斷地進行跟蹤修改,以得到學生最完整的動態(tài)數(shù)據(jù)資料。只有做到這些,班級輔導員所反映的情況對于指標的分配才最具有發(fā)言權,同樣對于確定具體受助名單也有一定的參考依據(jù)。
第二,評定方式上量化考核。種種現(xiàn)象表明,評定方式越完善,助學金的評定結果越令人信服,學生越是能夠積極面對,繼續(xù)進取。相反,如果評定結果總是不能令人心服,學生往往會感到迷惑、心存懷疑,由此產(chǎn)生怨言、牢騷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到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6]。由此可見,國家助學金的評定方式的透明性、科學性直接影響著評定結果,所以高校必須對評定方式予以研究和細化。
而大多數(shù)時候高校只是采用了定性的方式來考察,這種定性的考察一般都是主觀的想法。所謂量化考核就是在方式上采用一些可以測量、可比較的數(shù)據(jù),并有效地結合定性與量化的方式,確保評定方式的科學性。例如,在開具貧困證明時,既要求如實填寫家庭年總收入、人均年總收入,并要求開具證明的人如實調查并承擔一切責任,一旦提高了對證明人的監(jiān)督,就會適當?shù)乇苊庖恍┘僮C明的出現(xiàn)。這樣一來,既保證了所提交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同時也促進了群眾的監(jiān)督,更加有助于助學金工作的開展。
另外,學生平時生活作風也是可以量化的,假如學??梢越⒁惶仔@內(nèi)部校園卡機制,學生一切生活消費都要求刷卡消費,然后通過觀察學生平均每月的生活支出來作為參考依據(jù)。當然這種方式也并非完美,因為它并不能排除學生在校外消費的可能性,并且操作起來比較復雜,所以這種方式只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學??梢栽诎嗉壌_定候選人之后作為貧困等級的參考依據(jù),同時結合班級同學間的相互評價來共同起作用。
第三,教育中開展誠信教育。針對在國家助學金評定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諸多弄虛作假的現(xiàn)象,國家應該更加重視對大眾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通過層層監(jiān)督,來指導大家的誠信行為。在學校中經(jīng)常會有部分學生享受到國家的助學金卻不懂得珍惜,不僅沒有將資助用到該用的場合,反而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更有學生因為沒有得到助學金而怨聲載道,給自身和學校都造成不好的影響,那么此時學校更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
大學生入校時一般都已經(jīng)達到18歲的年齡,既然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成年人,所有的人都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承擔自己的教育費用,而不是要求國家或者家庭來買單[2]。國家助學金更沒有義務如此。所以學校不僅要引導學生具有感恩的思想,對于那些弄虛作假的學生應該嚴肅批評并糾正其行為。
很多時候,學校的誠信教育都是流于形式、傳達思想,而沒有真正地啟發(fā)學生的心靈。其實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來增強學生們的意識,班級內(nèi)部談心、匿名寫信交流都是很好的方式,既能進行相互監(jiān)督,也能增加同學間的感情。德育答辯也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一種創(chuàng)新手段,目前為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重視,它是學生畢業(yè)之前的正常程序,它不僅能夠有效地監(jiān)督學生的行為,學院還能夠全面考核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政治表現(xiàn),同時也進一步掌握了學生的成長軌跡,對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第四,制度上增加輔助機制。國家助學金雖然為大學生的物質生活帶來了一定的保障,但也不能排除有同學完全依賴的心理。資助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并且對物質的資助不能代替對于心靈、精神的資助,我們不僅要促進學生們更加積極努力地去學習,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
國家助學金為家庭困難的學生帶去了溫暖,減輕了他們平時生活和學習中的后顧之憂,并不是單純的送錢。所以學校既要考慮到從經(jīng)濟上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更要提倡“自立、自強、自尊、自助”的優(yōu)良作風[8]。學生的最終目的也不是享受助學金,而是更好的學習。假若學校更加重視獎學金的獎勵力度,再配以助學金的輔助作用,使原本申請不到助學金的普通同學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獎學金,使那些原本就懂得上進的貧困生去爭取國家勵志獎學金,這樣獎學金和助學金相結合的方式,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機會,不僅在整個小班級內(nèi)形成公平,更有利于班級中積極學風的帶動,既帶動了整個校園的學風建設,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利益的相對公平性。
學校中的“雙困生”大有人在,經(jīng)濟和精神上的雙重貧困,久而久之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學校和班級輔導員此時應該全面掌握學生心理,鼓勵大家積極參加勤工助學崗位,學生通過實際勞動的鍛煉,有助于他們深刻地了解勞動的辛酸和滿足,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對生活展現(xiàn)更加自信的態(tài)度。
當然,以上提供的僅僅是作者不甚成熟的建議,可能存在許多不當之處。但是我們深知,國家助學金是一項惠及千百萬高校貧困學生的政策,其中承載著國家對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實踐信念,那么對于執(zhí)行此項工作的高校,更應該找到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來保證國家助學金發(fā)揮其最大作用。
[1] 龔彥忠.當前國家助學金政策實施:問題及建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0(6):1.
[2] 謝 琴,李陳武.對國家助學金的新思考[J].高教高職研究(文教資料),2009(4):187.
[3] 胡 芳.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困境及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9(6):102.
[4] 公金梅.國家獎、助學金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0):29.
[5] 楊國平.國家助學金評定中的問題和對策及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J].教育理論研究,2010(17):179.
[6] 胡 婷,孫忠保.高校國家獎助學金評定方式的探索[J].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8):23.
[7] 唐海龍,劉俊霞.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州大學學報,2009(3):12.
G 647
A
1672-6219(2010)增刊-0108-03
2010-09-27
宋 姣(1985-),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