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有權
[摘要]大學是體現人類文明的一種文化機構,應當放之于人類文明的大視角中加以認識,并作為國家文明戰(zhàn)略的組成部分加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早期是多種文明綜合性發(fā)展的自然結果,歷史性地“耦合”歐洲文明生態(tài)體系;是人類文明互動發(fā)展促成了“歐洲模式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并演化為有國別特色的建設模式,其中20世紀前后以“美國模式”為主導。21世紀,中國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則必須緊抓機遇,以和而不同、科學發(fā)展、人民滿意、特色發(fā)展、內涵發(fā)展、借鑒發(fā)展的精神理念來推進有中華文明特色的“中國模式”建設。
[關鍵詞]人類文明;世界一流大學;中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11X(2010)03-0110-07
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AmoldToynbee)指出:“在一個時間和空間均已統(tǒng)一的世界上,對人類事務的研究若想取得成效的話,就必須從廣闊的視角入手。”在人類文明史上,大學的誕生是一個奇跡,也是人類最具深遠意義的偉大創(chuàng)造。從柏拉圖學園到中世紀大學誕生,直到如今眾多一流大學全球互競發(fā)展的局面,都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大學追求進步的客觀表現,也是大學自然發(fā)展的重要體現。站在人類文明大視角看,世界一流大學有其獨特的演變規(guī)律和發(fā)展軌跡,其萌芽、誕生、成長、形成、革新、發(fā)展,不僅是一個受各種客觀因素制約或影響的事物演變過程,而且是一個受人類主觀能動性影響的發(fā)展過程。作為人類文化機構,世界一流大學早期是多種文明綜合性發(fā)展的結果,歷史性地“耦合”歐洲文明生態(tài)體系;是人類文明持續(xù)互動性發(fā)展促成了“歐洲模式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并演化為具有國別特色的建設模式,如英國模式、德國模式、美國模式等,其中20-21世紀“美國模式”占據全球主導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熱切期待“中國模式世界一流大學”創(chuàng)建成功,有關行動計劃為世界各國關注。確實,21世紀中國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的歷史進程不可阻擋。但是,若要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做出杰出的貢獻,則必須緊抓歷史機遇,以先進的精神理念加速推進具有中華文明特色的“中國模式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這不僅是全球化時代的召喚,而且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
一、人類文明進程中世界
一流大學發(fā)展脈絡
環(huán)視全球,絕大多數世界一流大學處于歐美文明體系特別是美國文明中。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用哲學家黑格爾的觀點來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才能存在,那么可以說,世界一流大學作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特殊事物”,也遵循了這樣的存在規(guī)律。
(一)多種文明為一流大學“胚胎孕育”做出貢獻
任何世界一流大學都屬于某個文明,同時是世界文明中的一分子,要認識它,也只能放在具體的文明或文化中。人類文明或文化究竟有多少?據哈佛大學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P.Huntington)教授考察,世界上至少有12種主要文明,其中7種文明已不復存在,5種文明依然存在,后者分別是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另外還有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其中,中華文明歷史最悠久且從未中斷過。又據2001年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多種文化的星球》分析,世界主要文化有8種文化,即歐洲文化、北美洲文化、拉丁美洲文化與加勒比地區(qū)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羅斯文化和東歐文化、印度和南亞文化、中國和東亞文化(包括日本文化和其它東亞文化)。雖然該書討論的是“文化”,但由于“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因而,我們可將其視為對人類星球上各種文明的一種深入探討。于此,我們見識到了世界文明的多樣性。聯系到世界一流大學,不難理解,它是處于多種文明或多種文化的人類環(huán)境中,事實上,站在人類文明進程的角度看,世界一流大學早期可以說是多種文明綜合性發(fā)展的“自然結果”。關于這一點,已有的研究結論可以為“據”。如果說,哈佛大學中世紀史學家哈斯金斯(C.H.Haskins)在《大學的興起》中的結論說明了西方文明的貢獻,即“20世紀的大學是中世紀巴黎大學和(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直系后裔;它們是我們現代大學被砍砸打磨出來的那塊巖石;它們是我們現代大學被挖掘疏理出來的那條壕溝”,那么,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其巨著《歷史研究》中的推論則反映了非西方文明的影響,即“西方文明與東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伊斯蘭文明和東正教文明也根植在同樣的希臘-敘利亞文化復合資料之上”。更重要的是,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對西方世界一流大學的誕生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亨廷頓的結論則表明了非西方文明對西方宗教的客觀影響,他說:“西方從未產生過一個主要的宗教。世界上的偉大宗教(含基督教)無不是非西方文明的產物,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先于西方文明產生的。”他還說:“文明的內涵和外延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各民族的文化既相互作用又相互重合?!睋耍覀兺普撜f,一流大學的“胚胎”客觀上孕育于多種文明提供的“營養(yǎng)環(huán)境”中,或者說,是多種文明供給的“營養(yǎng)體系”中孕育出來的“間接性產物”。這個根源性和起始性說明了一流大學具有全人類性。
(二)一流大學歷史性“耦合”歐洲文明生態(tài)體系
大學史告訴人們,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誕生在歐洲,而后擴展到全世界。應當說,這是比較成熟的觀點。我們注意到,曾任德國法蘭克大學校長的瓦爾特·呂埃格(Walter Rtiegg)在其著《歐洲大學史》中堅持認為:大學是歐洲的機構,而且確實是歐洲最卓越的機構。各種理由都可以支持這個結論。作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體,大學被賦予某些權利,……它是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教皇統(tǒng)治的歐洲——的創(chuàng)造物。而且,大學是歐洲唯一在歷史過程中始終保持其基本模式和社會功能與作用的機構。在他看來,沒有其他歐洲的機構能像歐洲大學的傳統(tǒng)形式那樣擴展到整個世界,因為,歐洲大學所授予的學位——學士學位、資格證書、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教育模式已被全世界大多數不同的社會所采用。確實,“四個中世紀學院——文學院(它有不同的稱呼,如哲學、文學、藝術與科學、人文學院)、醫(yī)學院、法學院和神學院保存至今,并且一直得到許多學科(特別是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充實。在全世界,它們依然是大學的核心?!睂嶋H上,現代學者也認定,現代大學誕生于11世紀的歐洲,如世界上最古老大學是建于1087年的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其次,美國加州大學前校長克拉克·克爾(Clark Kerr)在看到歐洲大學穩(wěn)定性的同時也注意到其變革性特征,“除了變革以外,沒有什么是持久的?!薄瓣P于歷史上的大學,可以說,其他一切都變化,但大學多半是持久的。西方世界在1520年前建立的大約75個公共機構仍舊以可辨認的形式存在,有著類似的功能和未中斷的歷史,包括天主教會?!约?1所左右
的大學?!倍?,“這61所大學大部分仍在同樣的地點,擁有一些同樣的校舍,教授和學生從事很相同的事情,學校管理按基本相同的方法進行。”據專家研究,歐洲中世紀建立的大學中有70%至今仍是世界知名大學,有16%位于當今世界一流大學行列。這不僅說明了大學的堅韌性、傳承性和可持續(xù)性,而且反映了大學與歐洲文明的深度切合性。關于這一點,美國丹佛大學埃里克·古爾德(EricGould)教授說得透徹,他說,美國“高等教育院校實際上就是一個資本主義企業(yè)?!薄按髮W對社會最為重要,因為,大學要為后代復制美國式的生活,還要用適當的精力來研究和保持自由資本主義,并且是在市場導向的文化中做這些工作?!边@句話真切道出了美國大學的人文本性與制度特性。據上海交大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07年版”的報告,世界500強大學中絕大多數是信仰基督教文明的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里的大學;以美國為首的20個高度發(fā)達的創(chuàng)新型國家、地區(qū)聚集了世界80%以上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從這個角度說,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當今世界一流大學在制度設計、內部構造、人文品格等方面都匹配于歐洲文明生態(tài)體系。
(三)“歐洲模式世界一流大學”孕生了多種模式
世界一流大學在“歐洲模式”中充分體現了大學的人文特性,但同時也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巨大挑戰(zhàn),變得難以適應形勢,因此必須加以改變。從歷史進程看,中世紀一文藝復興時代,大學在歐洲(特別是意法英德等國)孕育、誕生、推動、變化、發(fā)展。至19世紀,首先在英國獲得突破,然后在德國獲得重大發(fā)展,再到美國大學獲得更自由的發(fā)展,其間,日本、俄羅斯等國相繼誕生了若干所著名大學。于此,從世界一流大學的“歷史路線圖”看,歐洲模式世界一流大學實際上可以分為幾種“子模式”,即“意大利古典模式”及“法國古典模式”、其次是“英國模式”、“德國模式”以及之后的“美國模式”,還有“日本模式”等。具體說,學者們比較認同世界上最古老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大學是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起初是“學生型大學”,接著是肇始于1208年的法國巴黎大學,其開始是“教師型大學”。據歷史記錄:1300年前,巴黎大學設立了14所世俗性質的學院,14世紀大約設立了36所,15世紀設立了12所??梢?,“法國模式”屬于典型的大學院制。我們知道,歐洲1990年代制定的高等教育綱領性文件——推進歐洲高等教育博洛尼亞進程文件,就是以“博諾尼亞”來命名的,說明了“意大利古典模式”的歷史意義。至于“英國模式”,英國紅衣主教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學的理念》中闡述的是以教學功能為主導的大學模式,如模仿巴黎大學而誕生的牛津大學等;而以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yon Humboldt)為代表的大學理念催生了“德國模式”,如成立于1810年、號稱“現代大學之父”的“洪堡大學模式”,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倡導“學術自由”及“教學與研究相統(tǒng)一”的大學理念。19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大學發(fā)揚其“西部牛仔式”的開拓精神,引入市場競爭理念,并將歐洲大學缺少的“社會服務”功能和理念發(fā)揮到極致,從而造就了自由、開放、競爭的“美國模式”,如哈佛大學等起初是從歐洲引進辦學模式,后來循自我發(fā)展特色,獨創(chuàng)一片天地,至今為世界大學所景仰。其間,美國誕生了眾多世界一流大學。同時,日本、俄羅斯、印度、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也加強學習,使自身的大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不僅壯大了本國和本地區(qū)的教育實力,而且也促進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fā)展。
(四)“美國模式世界一流大學”被各國效仿
20世紀以來,世界一流大學在美國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雖然歐洲地區(qū)仍保持著強大的高等教育勢力,但相對于美國高等教育,則落后了許多年。僅從規(guī)模上看,全球一萬多所大學中,美國大學就占據了三分之一。美國現有4000多所大學。質量上,據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的統(tǒng)計數據,1994年美國就有236所研究型大學,到2005年發(fā)展到283所研究型大學,這個數字在美國整個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所占比例均在6%以上。又據上海交大發(fā)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07版”的報告,美國進入世界前500名著名大學的就有166所,處于前400名的有14所,前300名的有117所,前200名的有88所,前100名的有54所,前50名的有37所,前20名的有17所??梢?,“美國模式世界一流大學”占據了全球世界一流大學數量之最。其巨大成就為世界各國所羨慕,并引來眾多的包括中國在內的“學習模仿國”。近年來,世界各國包括相對保守的歐洲國家的著名大學相繼進行了高等教育改革,推出了模仿美國一流大學的政策及做法,包括建設模式上的效仿和更新,其政策特征是加強高等教育競爭性、提高一流大學引導性、促進民族奮發(fā)向上的鼓動性及推動目標實現的高投資性。例如,日本在2001年推出了“21世紀COE(Center of Excellence,COE)計劃”,這個計劃投資11個學科群,之后又于2007年推出了“國際COE計劃”(Global COE Program),此次資助對象更加集中,資助強度增加;德國2004年初實施的“精英大學計劃”(ExceIlence Initiative)總經費達19億歐元,時間跨度從2006持續(xù)到2011年,該計劃將競爭機制引入高校,在德國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韓國有“智慧韓國21工程”(BrainKorea 21,BK21),涵蓋四大前沿學術領域,在第一階段周期(1999-2005年)7年中投資1.34萬億韓元(約12億美元),旨在有重點地把部分高校建設成為一流水平的研究生院和地方優(yōu)秀大學;英國從1986年起至2001年進行了5次影響研究經費撥款的高等教育評估,且一次比一次完善,確實給大學注入了強大的壓力和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除了1995年推出的“211”工程重點投資建設以外,于1998年宣布國家“985”工程重點投資建設計劃,有效地促進了重點大學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在學習“美國模式”中,香港科技大學就是一個成功典型。
(五)期待“中國模式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成功
近年來,有關“中國模式”(還有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案例”等)的討論已從經濟領域逐步擴展到了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就是說,確實有可能存在“中國模式一流大學”的建設問題,進一步說,能不能像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模式一樣,中國在一流大學建設上也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模式并使之成功?實際上,雖然目前看來這種模式僅是“萌芽”或“雛形”,并且也未被國際認可,但它確實值得中國政府和人民思考、探索和努力。對這個問題的系統(tǒng)性回答,著實考驗著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智慧、勇氣和膽略?;仡欉^去,展望未來,如果說,我國在經
濟領域進行大膽探索,創(chuàng)造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使全體人民在物質財富上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那么,在教育領域創(chuàng)造出成功的一流大學模式,我們就不僅可使中國在知識創(chuàng)造領域取得進步,而且將使中國人民的精神境界得到極大的提升。事實上,冷靜又理性的人們認識到,要使中國一流大學建設事業(yè)取得圓滿成功,不僅需要大學自身的艱苦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外部力量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與政治體制改革密切相關的大學制度改革。對此,不少學者包括大學校長都建議采取“漸進式改革”較為穩(wěn)妥。如南京大學陳駿校長的建議就很有建設性、代表性。他說:“作為一個大學校長,首先要形成一個目標管理。一個學校希望達到什么目標,朝什么方向走,讓所有師生員工清楚。第二步是理念管理,要從上到下清楚。第三步是文化管理,有什么樣的傳統(tǒng)文化,要打造什么樣的新文化,用文化創(chuàng)造凝聚力、激情與理想。最后階段才來做制度管理。體制改革應該放到最后,其他都成熟了以后再來改變它。它是上層建筑。我希望走從下到上的改革模式。我們現在還早呢,目前還在第一和第二個階段,……下一步要集中智慧,把很多理念搞清楚,形成共識?!彼€說:“除了大樓和大師以外,這四個軟實力,是一所大學戰(zhàn)略管理的起點和競爭力所在??梢赃@樣理解,理念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創(chuàng)造制度,制度創(chuàng)造生產力,循序漸進。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從上到下進行目標管理,即我們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笨凇睂嶋H上,教育部2002年起連續(xù)舉辦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可以說就是“一流大學中國行動案例”。這三屆論壇秉承“啟迪領導智慧,憧憬大學未來”的宗旨,中外校長“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共同關注世界和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積極參與論壇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整個論壇碰撞著探索者的思想火花,閃爍著大學領導人的智慧之光?!闭搲鞔_宣示了中國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的決心、意志和力量。于此,需要提醒人們,這一切均發(fā)生在中華文明誕生的國度里,而且“從未有過”??梢哉f,中國教育領域正在發(fā)生的這些大事和喜事,就像我們奧運會的舉辦和神舟飛天一樣,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中華文明背景中“中國模式”建設之道
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1834-1901)指出:“文明之為物,至大至重,社會上的一切事物,無一不是以文明為目標的。”21世紀,擁有13億多人口資源的中國,在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成功發(fā)展的基礎上,應當站在更加宏大高遠的視角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作為弘揚中華文明偉大事業(yè)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不僅是我國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整體戰(zhàn)略推進的必需內涵,而且是提升我們中華文明國際地位的一項標志性工程。
(一)“和而不同”的建設理念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的基本精神?!吨杏埂氛f:“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薄昂投煌钡囊饬x在于:“和”即“共存”,“不同”即“差異”;“和”是“不同”前提下的“和”;“不同”是“和”的基礎;“和”與“不同”相互依存,辨證互動。堅持這個精神原理,一方面要學習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基本原理,借鑒和吸收其“同”,使自己獲得“和”的條件和資本,另一方面,要在強化“和”基礎的過程中講究“不同”的策略,使我們的“不同”充滿“中國特色”,顯示中華文明特別是儒家文明的精神魅力。這里包含的意義有:一是通過學習借鑒以增強我們的建設能力和基本素質,二是通過吸收優(yōu)勢以增強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共存”的理論基礎。在目前形勢下,我們既要建設“和”的基礎,也要探索“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使“和”與“不同”相得益彰、互有促進,以使“中國模式世界一流大學”獲得學理基礎。從這個角度看,全球世界一流大學不僅有統(tǒng)一性,也存在著多樣性,可以有各種建設模式。歷史上如此,未來何不如此?世界一流大學孕育于多種文明或多種文化之中,從多種文明中獲得營養(yǎng)和滋補并發(fā)展壯大,形成符合人類特性和人類需求的基本模式。我們知道,歷史上,作為中國儒家文明“衛(wèi)星文明”的“日本文明”也誕生過世界一流大學。如上海交大2007年公布的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顯示,日本有1所進人世界前20名。應當說,這是東亞儒家文明的一大成就和貢獻。它昭示,世界是多樣、多彩、多元的,我們不必追求發(fā)展模式的統(tǒng)一性,而只求發(fā)展原理的統(tǒng)一性。為此,我們應以“和而不同”的精神理念積極參與到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模式多元化建設目標的歷史進程中去。
(二)“科學發(fā)展”的建設指針
儒家以民為本,源遠流長。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意思是說,人民居首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輕重主次關系很清楚,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當今社會,國家強調的“科學發(fā)展”,是指要把發(fā)展作為第一要務,并在發(fā)展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到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實際上,這是中華文明特別是儒家民本思想在當代的重要體現。研究表明,中國離當今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和境界還有很長一段距離,這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但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之路。首先,要努力使中國一流大學建設不斷地“耦合”中國社會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或歷史階段,不僅要保持大學內部各要素的和諧、健康發(fā)展,而且要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或相協(xié)調;二是中國一流大學建設要堅持為中華文明和國家長遠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服務,即中國和中華文明的未來戰(zhàn)略目標就是中國一流大學建設的主要內涵;三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和勇氣,以“超越性思維”構建真正屬于中華文明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特色,一方面要使“中國特色”獲得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為世界高等教育事業(yè)做出特色性貢獻。簡言之,中國一流大學建設,應是深深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壤,在穩(wěn)步推進基礎教育與大眾化教育前提下,科學契合中國經濟社會生態(tài)發(fā)展階段,引領中國國家生態(tài)發(fā)展,提升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弘揚21世紀中華文明的一流大學建設。唯此,中國一流大學建設,才是真正符合科學發(fā)展觀的一流大學建設,才是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大學建設。
(三)“人民滿意”的建設動力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边@句話揭示了民本思想及其貫徹民本思想的途徑和方法。哲學家馮友蘭(1895-1990)說得好:“中國的儒家,并不注重為知識而求知識,主要的在求理想的生活?!睋Q言之,在中華文明中,做到讓“人民滿意”,首要的是讓人民獲得“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無非就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兩個方面。顯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不僅應弘揚明德新民、奮發(fā)向上、止于至善的民族精神,同時也應使人民得到實惠。具體說,一是表現在一流大學培養(yǎng)精英人才上,就是使國家得到長治久安的棟梁人才,全體人民能得到“引路人”;二是表現在一流大學
將引導各種教育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從而有利于各類教育的成功。然而,世界一流大學客觀上只能培養(yǎng)少數精英人才,而國家富強更多的是要依靠基層受過成功教育的人民大眾。就是說,中國一流大學建設必須是全面和諧的、是能改善人民生活的,最終令人民滿意的?!叭嗣駶M意的教育”應是對全體人民的教育公平、教育效率的貫徹落實及不斷加強的基礎教育、中等教育乃至大眾化高等教育,并在此基礎上建成一流大學。為什么這樣說?實際上,雖然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進步,到200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了三千多美元,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人口多,底子薄,教育水平低”仍是我國的現實,特別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普通民眾比例依然偏低,而占人口比例三分之二多的農村地區(qū)的教育基礎條件還很薄弱。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有關“名牌大學里面農村孩子的比重連年下降”及不少學生放棄國內高考等消息常有報道,這應當引起各級政府、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警惕。總之,“人民滿意”應成為我國推動一流大學建設的根源動力與源頭活水。
(四)“特色發(fā)展”的建設內涵
儒家文明社會有“大一統(tǒng)”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這種文化傳統(tǒng)中,“特色發(fā)展”喊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眾所周知,2004年北京大學推行改革以后,曾引來一浪高過一浪的辯論。著名學者丁學良在肯定北大改革方向的同時也尖銳地指出:“北大的管理領導體制拿到國際上相比的話,很難人流,因為世界主流大學里面根本沒有這樣的架構。……那不是量的差別,是質的差別?!比A裔菲爾茨獎得主、哈佛大學丘成桐教授也指出:“現在的中國大學是由官員和院士管理,整個大學受到他們的管制”,他認為這種管理體制不利于創(chuàng)建一流大學。中肯地說,這兩位學者的評論各有道理,但這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中國大學(如北大)是有特色的或者說與國外不同;二是中國大學需要向國際“看齊”,特別是在大學管理制度上需要改革。那么,我們是繼續(xù)強化這種制度,還是大膽改革這種制度?這就是一個“特色建設”問題。“特色建設”的檢驗標準,應是能否促進中國大學的發(fā)展特別是科研實力的增強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實際上,當代中國大學的特色發(fā)展之所以艱難,不僅有體制內的原因,也有體制外的原因。體制外,是指國家政治、經濟等宏觀體制的影響,包括國家賦予大學行政級別等,都在強化大學的統(tǒng)一性;體制內,是指大學內各種非學術因素加強了行政化傾向,越來越歸順于統(tǒng)一行政模式。于是,中國大學難以“松開手腳”、“放手發(fā)展”,“特色化”大多停留在口頭上或理想中。那么,如何才能開辟新局?第一,鑒于大學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及中國國情特色,建議國家在保持適度的“負責任的權威控制”的前提下堅持以法治校,即依據《高等教育法》等法規(guī)讓各大學制定《大學憲章》,國家只管宏觀而不管微觀;第二,建議“抓小放大”,即對全國重點大學推行以自律為主的“可控式自治管理制度”,支持其謀劃特色性發(fā)展,如革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而對非重點大學實行“規(guī)范式管理制度”;第三,就像允許深圳等實行特區(qū)政策一樣,國家對條件成熟的大學和新辦大學(如南方科技大學等)允許其大膽試驗中國式自治管理制度,待成功后再作推廣。
(五)“內涵發(fā)展”的建設重點
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內涵豐富,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但是,我們可以說,“內涵單一”或“內涵不足”,是當前中國大學乃至重點大學建設的主要弊端或關鍵問題,其中包括制度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這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構成了嚴重的障礙,因為在這樣的情勢下,“建設一流大學”就容易成為一種口號,而無實質的內容,長此以往,不僅會造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終極失敗,而且會造成世界高等教育界對中國大學政策的“不信”。那么,“中國模式”的內涵如何建設?原則上,要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確立目標,創(chuàng)新前進,把一切不利于內涵發(fā)展的障礙加以掃除。首先,宏觀上采取更加自信、開放的大學管理政策;其次,微觀上以寬松自由的政策吸引具有國際水平的各類優(yōu)秀人才到大學任職。有些政策雖不能一步到位,但可“慢步到位”,就是說,要通過“政策推進”不斷累積人們的自信心、自豪感、榮譽感。第二,要重視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鼓勵和支持重點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拿起理性工具來評判一切、建構一切、建設一切。只有這樣,來自中國學者的“理論”才可能具有人類價值或全球性價值,才有可能凸顯“中國級貢獻”。因為,作為具備知識探索本性的一流文化機構,重點大學是一個國家的“知識儲備場”、“人才儲備場”、“學術創(chuàng)新場”,“精神設計場”,一個國家的精神境界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重點大學特別是一流大學的學術水平有多高。第三,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在學術上要克服“以眼前實踐來檢驗學術”的標準,特別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要鼓勵和支持重點大學“仰望星空”,思考未來,專注于那些對人類有巨大貢獻的重大問題或課題。實際上,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究的問題或課題,有很多對當時的人類來說,都是“不管用的”,但恰恰是當時的“不管用”給后來的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變化。21世紀,要使中國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我們千萬不能局限于研究“當前管用的”實踐性課題,而要擴大視野,提升雄心,努力走進全球尖端研究領域。
(六)“借鑒發(fā)展”的建設捷徑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中華文明倡導的一個精神理念。毛澤東也說:“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fā)揚中國的東西,創(chuàng)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蔽覀冋J識到,現代大學直接起源于西方文明,當今世界一流大學也是西方居多。在此形勢下,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必須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建設經驗。為此,首先,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準確把握西方一流大學的歷史特點與發(fā)展趨勢,努力推進“中國模式”建設;其次,跟蹤研究發(fā)達國家一流大學的戰(zhàn)略發(fā)展態(tài)勢和策略性選擇,取長補短,補學補差,夯實中國一流大學特色建設的基礎和條件;第三,堅決破除阻礙知識進步、學術研究、英才教育、社會服務的各種體制性因素,如努力將高校管理體制“去行政化”、“去官僚化”,敢于破除“官員文化”在大學中的不良影響。近年來,北京大學施行的改革方案就是借鑒美國一流大學的積極做法,準確地說,是直接瞄準哈佛、斯坦福、耶魯、芝加哥等國際一流研究型大學模式“走路”:先“形似”,再“神似”,后“自我化”。應該說,北京大學取得了顯著的改革成果,至少形成了一種創(chuàng)新理念和創(chuàng)新氛圍,這種理念和氛圍,不僅吸引了不少海外專家學者加盟北大、支持北大,而且?guī)砹巳珖髮W的思想解放和“政策跟進”。第四,要堅持從更廣闊的視野、以更深刻的哲理、以更高的境界來看待“中國模式”的各項建設,也就是要從弘揚偉大的中華文明包括儒家大學之道的角度來看待和對待“中國模式”的理念、形式、特色等方面的建設。如果說,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預言即“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將逐步讓位于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將進入一個新時期”是有根據的話,那么,這句話里也包含著一個“待檢驗的真理”,這就是,中國世界一流大學的誕生和發(fā)展,將是21世紀全球“人類文明之林”激烈競爭中內含的最重要的“中國大學現象”。這個現象必須引起中國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