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婷 黃 英
【摘要】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說明《漢書·藝文志》是在《七略》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增刪后而成的,考訂了《漢書·藝文志》對《七略》的目錄學思想、結(jié)構(gòu)、辨?zhèn)畏椒ㄈ矫娴睦^承與發(fā)展,以及《漢書·藝文志》存在的不足。
【關(guān)鍵詞】《七略》;《漢志》;圖書目錄;繼承
我國古代的書籍浩如煙海,著作極其豐富,經(jīng)過秦始皇焚書,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戰(zhàn)爭,到漢初時所剩無幾。直到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秦遺留下來的禁書令才正式廢止。他先后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求書運動,使國家圖書得以恢復(fù)?!端鍟?jīng)籍志》對此有如下記載:
漢氏誅除秦項,未及下車,先命叔孫通草綿蕝之儀……惠帝除挾書之律.[1]
《漢書藝文志》(后簡稱《漢志》)中記載:
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會向卒,哀帝復(fù)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yè)。于是總?cè)簳嗥淦呗?故有《輯略》……有《方技略》。[2]
故產(chǎn)生了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七略》。《七略》是在《別錄》的基礎(chǔ)上完成的,二書均已不存,但我們可以通過清朝學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洪頤煊《問京堂叢書》等知道二書的部分內(nèi)容。慶幸的是班固的《漢志》基本上保留了《七略》的內(nèi)容,關(guān)于二者的關(guān)系詳述如下:
首先,班固繼承了劉向父子的目錄學思想“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我們可以看到《漢志》在每種之后都有一段說明文字,主要用來闡述源流和師承關(guān)系。清代姚振宗《師石山房叢書》中的《七略別錄佚文》載劉向《列子敘錄》:
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向言:所校書中書《列子》五篇……書可繕寫。列子者,鄭人也……號曰道家。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shù),此書頗行于世……[3]
這段文字介紹了列子的生平以及《列子》一書的內(nèi)容及其流傳情況校書情況,《漢志》在著錄《易》時寫道:
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伏羲……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系辭》……傳者不絕。漢興……傳者不絕。漢興……二家之說。 [2]
《漢志》的這段文字記載了《易》的起源、發(fā)展情況,漢興以來《易》的師承關(guān)系及流傳情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漢志》對《七略》目錄學思想上的繼承。
第二,從結(jié)構(gòu)上看,《漢志》對《七略》進行了調(diào)整,《七略》本來有七部分,首先是《輯略》其后是《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shù)數(shù)略》、《方技略》。班固從形式上取消了《輯略》卻保留了它的內(nèi)容,把它們散置在每“種”每“略”之后的說明中,使得原來的圖書著錄與后面的說明文字聯(lián)系得更緊密便于閱讀。在《漢志》中,班固用了“出”“入”“省”,對《七略》的內(nèi)容做了一些調(diào)整?!俺觥奔匆瞥?表明這部分內(nèi)容不適合在此類,《漢志》在著錄時將其移出此類。如《漢志》云: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所謂入,就是移入或新增入內(nèi)容,也就是《漢志》新增的書籍。“入”有班固新加入的書籍,也有從彼處析出加入此處的情況,如《漢志》云: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這是班固新增入的。從彼處移入此處的有:六藝略·禮類: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這是從《兵書略》的兵權(quán)謀類移出來的。所謂“省”就是省略,因為重復(fù)或其他原因,《漢志》在著錄該書時,從《七略》中省略。如《漢志》云:六藝略·春秋《春秋》二十二家,九百四十八篇,省太史公四篇??梢钥闯霭喙淘凇镀呗浴坊A(chǔ)上,對一些書籍的不妥處進行了更改和修正。
第三,辨?zhèn)畏椒ǖ睦^承?!稘h志》中關(guān)于偽書及辨?zhèn)畏椒ǖ挠涊d,基本上繼承了劉氏父子的辨?zhèn)螌W傳統(tǒng)?!稘h志》中關(guān)于偽書的記載正如鄭良樹在《古籍辨?zhèn)螌W》中云:辨?zhèn)畏椒ú煌庵皇菑娜齻€不同層面著手而已,即作者、本書及流傳。如《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是從編著者的虛實來辨?zhèn)蔚?。如諸子略·雜家:《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語。是從從古籍本書的文字和思想來辨?zhèn)蔚?。如諸子略·小說家:《鬻子說》十九篇。后世所加。主要是從流傳過程的實際情況來辨?zhèn)?。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漢志》出現(xiàn)偽書的情況有十九處,六藝略、詩賦略、數(shù)術(shù)略和方技略中沒有偽書,只有諸子略中的道、陰陽、雜、農(nóng)、小說小類和兵書略中的兵陰陽小類中有偽書。六藝略之所以沒有偽書,是因為書籍多是先秦古籍,又被世人奉為經(jīng)典,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思想是當時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在諸子略中的儒、法、名、墨、縱橫五小類中,也沒有偽書的記載,這與它們的內(nèi)容和時代背景相關(guān),其次,詩賦略、數(shù)術(shù)略、方技略沒有出現(xiàn)偽書的記載,因為它們記錄書籍的內(nèi)容大多是關(guān)于客觀形式及方法技巧的,當時并不存在造偽的動機。
班固在著錄《漢志》時繼承了劉氏父子編撰書籍的方法,同時做了很多調(diào)整工作,在追求簡短的同時,也沒有疏漏掉對偽書的辨別,但是《漢志》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漢志》與《七略》前后時間相差30年,《漢志》沒有對這30年間所出書籍廣泛收錄,而是僅僅以《七略》為底本,補錄了揚雄、杜林、劉向三家,清人姚振宗收集了《漢志》失收的書籍有三十四種,二百八十五家,三百一十部。其次,《漢志》中沒有設(shè)史籍類,而是附在“六藝略”中“春秋”類的后面。這表明當時的史學還不很發(fā)達,直到《隋書經(jīng)籍志》才正式確立“史部”。第三,《漢志》中篇卷的稱呼極不統(tǒng)一,在一類的著錄中有的稱篇,有的稱卷,即使在同一條著錄中,前面稱篇,后面卻稱卷。《漢志·六藝略·春秋類》記載:《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經(jīng)》十一卷。公羊、谷梁二家。第四,《漢志》是以《七略》作為底本的,而《七略》作為我國第一部綜合性的圖書分類目錄有很多不足,如分類不明等。
《漢志》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國家圖書目錄,它的存在對考證先秦漢代的典籍,研究古代學術(shù)源流有極大的價值?!稘h志》所提出的圖書分類法對后世也有極大的影響。持續(xù)到二十世紀的 “經(jīng)、史、子、集”的分類法,其源頭則可以推到《漢書·藝文志》。
【參考文獻】
[1]《隋書》 [M].北京:中華書局, 1973
[2] 《漢書》 [M].北京:中華書局, 1962
[3]《續(xù)修四庫全書》 [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文學與藝術(shù)201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