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成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長春130021)
功能性便秘患者,除便秘主癥外,還表現(xiàn)為氣陰兩虛癥候,如氣短乏力,心悸,口干,排便無力等,根據(jù)“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的中醫(yī)理論,擬補氣滋陰通腑湯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符合診斷標準的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內(nèi)六科住院或門診病例60例,男27例,女33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45~70歲,平均58.5歲;病程3~16年,平均5.5年。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9~68歲,平均57.5歲;病程4~15年,平均7.5年。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治療前兩組各項指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便秘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氣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藥新藥治療腎陰虛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制定。辨證屬氣陰兩虛證。主癥:排便時間延長、大便性狀改變、排便困難。次癥:口燥咽干、神疲乏力、語聲低微、腹脹、五心煩熱。舌脈:舌質(zhì)胖大,紅嫩或淡,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沉弱。
2.1 治療組 補氣滋陰通腑湯,藥物組成:黃芪60~120 g,生地黃 30 ~ 50 g,炙甘草 10 g,麥門冬 15 g,肉蓯蓉20 g,麻子仁20 g,人參10~15 g,生白術(shù)20~50 g,陳皮 15 g,當歸 30 g,枳實 10 g,白芍(酒炒)15 g,大棗10枚。加減: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干姜;血瘀加三七粉(沖服),丹參30 g;表虛自汗加浮小麥30 g;虛熱明顯者加玉竹 30 g,知母 15 g。水煎取汁200 mL,早、晚飯后1 h口服,每日1劑。
2.2 對照組 車前番泄顆粒(德國馬博士大藥廠)每次 5 g,2 次/d 口服。
3.1 療效標準[1]臨床痊愈:大便正常,或恢復至病前水平,其它癥狀基本消失;顯效:便秘明顯改善,間隔時間及便質(zhì)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間隔時間在72 h以內(nèi),其它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排便間隔時間縮短1 d,或便質(zhì)干結(jié)改善,其它癥狀均有好轉(zhuǎn);無效:便秘及其它癥狀均無改善。
3.2 治療結(jié)果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jié)果比較 例(%)
中醫(yī)認為,便秘是大腸傳導功能失常,導致大便秘結(jié),排便周期延長;或周期不長,但糞質(zhì)干結(jié),排便艱難;或糞質(zhì)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的病證?!秲?nèi)經(jīng)》稱便秘為“后不利”“大便難”,認識到便秘的發(fā)生與脾受寒濕侵襲有關(guān)。筆者認為,氣血津液不足為主要原因。在“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的理論指導下,結(jié)合臨床對患者的觀察,擬定了補氣滋陰通腑湯,具有益氣養(yǎng)陰、泄?jié)嵬ū愕墓π?。方中黃芪、人參、白術(shù)具有補益中焦之氣,斡旋氣機,使升降如常,精微上奉,濁氣善除,而糟粕下輸;生地黃、麥門冬、麻子仁、肉蓯蓉、當歸補益精血,潤腸通便,增液行舟;陳皮、枳實行滯下行;白芍酒炒后去其寒性,與炙甘草化合,酸甘化陰,潤腸通便。本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口服車前番泄顆粒的患者氣陰兩虛癥狀無改善,而治療組患者在解決了便秘的同時,患者的其他伴隨癥狀(氣陰兩虛的癥狀)均有很大程度改善,甚至消失。故在臨床中采取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功能性便秘效果要優(yōu)于單一的通便藥物治療。
[1]Douglas A.drossman.The Functional Disonrders and the Roma Ⅲ[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