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金
(洛陽師范學院公體部,河南 洛陽 471022)
中國武術套路美的發(fā)展歷程與特征初探
張 金
(洛陽師范學院公體部,河南 洛陽 471022)
文章以歷史為縱軸,來探詢武術套路美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征。研究認為,武術發(fā)展過程中吸收了各歷史時期的美學思想、美學理念,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東方文明的審美特征:武術除了具有諸如“強烈的活動感”、“均衡的勢態(tài)”、“恰當?shù)墓?jié)奏”外,“武德美”、“自然美”、“神韻之美”也是武術具有東方特色的重要美學特征。
武術套路 美學特征 發(fā)展歷程
武術在漫長的發(fā)展進程中,處處帶有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從武術起源至今,一直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沃土,蘊涵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奧妙,形成了內涵廣袤,層次紛雜的龐大理論體系?!懊缹W”思想從陶冶性情,豐富情感,滿足愉悅等方面顯示了獨特的魅力,是構成中國武術整體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武術美的發(fā)展歷程與特征進行研究,有助于準確把握中華武術的審美特征,使其避免異化,更好的向前發(fā)展,加速步人現(xiàn)代國際體壇。
在遠古時代,人類茹毛飲血,“人民少而禽獸眾”,“與麋鹿共處”,在這樣弱肉強食的環(huán)境中,人類不斷總結在生產斗爭中獲得的格斗和捕殺技術,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人類的進步,人類學會了制造使用原始的武器,這樣就產生了由簡單到復雜的早期武術格斗技術。隨著部落戰(zhàn)爭的出現(xiàn),早期的武術才具有人與人格斗的本質特點,武術成為殺人的技藝,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武術是很少講究美的。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從歷史上說,以有意識的功利觀點來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審美的觀點來看待事物的?!奔丛诿赖漠a生過程中使用價值先于審美價值。
自有文字記載起,武術之美,悄然孕育,先秦戰(zhàn)亂頻繁,尚武之風大盛,猛士如云,器械翻新。實戰(zhàn)格斗技藝不斷提高。文化藝術的發(fā)展,使宮廷、軍中及民間的武藝開始成為娛樂表演的一種形式,如西周規(guī)模宏大的武舞,春秋門人食客的斗劍等等。秦漢時期“百戲”興盛,不少武術項目也被吸收到百戲中去。至此,武術已發(fā)展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具有攻防格斗作用的實用性較強的技術動作,它緊密圍繞軍事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另一類則是適應表演需要,把攻防技術反復加工提煉而逐漸形成的套路技術。套路技術藝術性較強,被“百戲”吸收后,就朝著表演的發(fā)向發(fā)展,從而給武術美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先秦至兩漢時期,是中國武術成為審美對象的萌芽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活躍,百家爭鳴,許多學者發(fā)表了豐富的美學思想。這些思想影響當時社會的發(fā)展,直接滲透到武術中來。如儒家“仁者愛人”的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給武術罩上了一層倫理道德的光環(huán)。在倫理道德的感染作用下,武術由殺人的技藝變?yōu)閼蛺簱P善,除暴安良,去邪扶正的教化手段,形成了一套維護社會安定,減緩社會矛盾的一種制度,即“武德”。在武德的約束下,習武者要純凈動機,動武者要明辨是非,傳播者要遵循各種清規(guī)戒律,這樣,武術在高奏美善統(tǒng)一主題的同時,保證了武術傳授過程中對“德”的傳承。古代美學家認為,凡善的東西必是美的,美與善是分不開的。這種美善思想一直影響至今?!傲曃湎攘暤隆保拔丛鴮W文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這樣,武術具有了強烈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征。從而形成了武術套路美的重要特征之一——武德美。
隋唐統(tǒng)一后,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鼎盛階段。府兵制的改革與武舉制的創(chuàng)立,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發(fā)展。民族文化的融合,對外頻繁的交流,以及舞蹈、雜技等藝術的滲透,對武術美學思想起到逐步完善的作用。尤其古代哲學思想對武術美的形成影響最大,在此時美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佛、道、禪三家合流的趨勢,對武術美的發(fā)展及特征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首先,在我國傳統(tǒng)的審美問題上,突出的是儒家美善統(tǒng)一和道家“自然觀照”、“物我合一”的審美價值系統(tǒng)。從武術的拳種及動作名稱中即可感受到武術的形式美、內容美來源于人類對自然的精神和生命力的崇拜和尊重,及武術追求自然美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如崇尚古代哲學思想而命名的太極拳、八卦掌、五形拳;崇拜祖神的有太祖拳、神拳、羅漢拳等;以名山立名的有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有動物崇拜而借名的,如猴拳、龍形八卦、虎鶴雙形等等。不僅如此,武術作為一種樸實的民族文化形式,在其技擊方法中,以其模仿動物的生活習性和防衛(wèi)方法,大量注入了武術的技法,增加了武術的欣賞性。大千世界為武術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吸取自然界的精華。這一典型的文化特征正好說明武術追求自然美,并與自然美密不可分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表明了武術與自然世界和諧而統(tǒng)一的自然觀思想,即“天人合一”的整體美學思想風貌。
其次,陰陽學說的建立解釋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變化的特征。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借用陰陽這一概念,作為它的天道本體的基石,認為每一種事物都存在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各個方面之間互相轉化的關系。武術理論中,常將動靜、剛柔、快慢、疾緩、攻防、虛實、開合、俯仰、屈伸、高低等等看作是武術形體變化中的基本美學思想范疇,而這些對稱的特征,正是追求一種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相互依仗又相互排斥的運動中的身體動作,并由此形成中國武術獨具東方文化審美要求的美學形式,為武術美學思想的建立提供了思想理論內核。
宋元時代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成熟階段。晚唐以后,美學思想傾向于抒情寫意,強調平淡天然之美,更加不求形似,力求傳神,在更高層次上抽象出審美活動的理性內容。武術受道家美學的影響,追求放浪不羈,超逸灑脫的精神境界和風度,把韻作為理想的人物美。后來韻的范疇逐漸擴大到藝術領域。表現(xiàn)在武術中,就是通過演練者的動作、神態(tài)和風貌,展示東方古典之美,激起欣賞者的聯(lián)想和情思,以獲得古人通常所說的象外之美,味外之味,言外之意,從而喚起綿綿不盡的美感。韻,表現(xiàn)為武術的含蓄之美,當演練者把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在運動中抒情寫意,展現(xiàn)審美理想,就可以達到“取韻”的階段。因而,韻不失為武術經道家思想及各種文化的浸潤而形成的武術最重要的特征?!绊崱笔俏湫g美走向成熟的標志。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元代統(tǒng)治者仗弓馬之利取得天下后,采取了在民間禁武的一系列措施。武術受到沉重的打擊,但武術在此時改頭換面,潛入到戲曲雜技中。武術在這里從實用徹底走向審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武術的技擊性淡化,殺傷力隱匿,功利價值削弱,更偏重了動作的藝術性,使中國武術審美性得到空前的提高,歷史的原因決定了武術的另一個審美標準“藝術性”,同時武術美學觀點更為深入細致,至此凝聚形成自己固有的形態(tài),諸如“強烈的活動感”、“均衡的勢態(tài)”、“恰當?shù)墓?jié)奏”、“深蘊的意境”。
武術從軍旅走向民間后,套路成為武術的主要形式,這種形式始于宋明,興于清初,風行于清末民國,但此期間套路極為簡樸,程式上有起勢、承接、高潮、收勢等,就好象明清科舉考試采用理學家朱熹《四書》中八股文體一樣,由破題、承題等最后束股,完整富有格式。
近代武術套路演技有了更新的發(fā)展,如路線布局,有直線、曲線、斜線、圓形、三角、對角等,體現(xiàn)了美學中對稱、樹立、平衡、多樣的特點。特別是用美學價值來評定技術水平,對套路的編排和運動員的演練更加注重其藝術性、審美性有了質的促進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體育項目迅速傳入我國,我們的國術受到了國際體育的沖擊。一些藝術性較強的項目,如冰上舞蹈、藝術體操、健美操、花樣滑冰、花樣游泳、花樣跳傘、體育舞蹈等新型項目不斷受到人們的重視。這類項目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模糊了體育運動與人體藝術的分別?!皩徝佬浴耙殉蔀楝F(xiàn)代體育的一個重要特征。中國武術則以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深厚文化內涵,迎合了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如今,國際武聯(lián)已成為奧林匹克家族的正式成員,武術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有的東方之美吸引著世人的注意。
武術歷經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是東方傳統(tǒng)文化積淀后在審美意識上的一種外在顯現(xiàn)。它歷經歲月的洗禮,至今已鑄成較穩(wěn)定的形式。講究內外合一,德藝互補,提倡形神兼?zhèn)?、剛柔相濟、和諧統(tǒng)一,尤為重視表現(xiàn)“精、氣、神”。中國武術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它的美表現(xiàn)出含蓄的、朦朧的、抽象的、寬泛的、整體的、和諧的濃郁色彩。武術除了具有諸如“強烈的活動感”、“均衡的勢態(tài)”、“恰當?shù)墓?jié)奏”外,“武德美”、“自然美”、“神韻之美”則是武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幾個具有東方特色的重要美學特征。
在當今體育運動“高、難、新、美”的指導下,武術無論從力量、速度、柔韌、節(jié)奏、協(xié)調、靈敏、平衡等幾個方面都不遜于其它任何項目。在市場經濟的澎湃大潮沖擊下,人們的體育審美觀念、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都必將受到影響和變化。武術只有高舉民族審美特色的大旗,仔細推敲武術自身特點與外部文化氛圍的哲學矛盾,發(fā)揚光大經歲月洗禮而保留下來的美學特征,才能避免異化,更好地步入現(xiàn)代國際體壇,構筑代表華夏古老文明的東方體育體系。
[1]胡小明.體育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楊 辛,甘霖.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劉福君.武術哲理的和諧美[J].湖北體育科技,1993(3).
[4]胡小明.中國古典美學與武術[J].體育科學,1990(5).
[5]張志勇.論中國武術美學思想的內涵與特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8(1).
[6]劉 靜.體育觀眾審美心理研究[J].河南體育科技,1997(2).
[7]汪云濤.20世紀武術美學研究的綜述[J].高教前沿,2008(8).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Routines
Zhang Jin
(Public P.E.Department of Luoyang Normal College,Luoyang Henan 47102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ctics of Wushu routine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based on history as its ordinate.The paper believes,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Wushu has absorbed aesthetic ideology of different periods and has formed unique orient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In addition toquot;strong sense of activityquot;,quot;balanced posturequot;,quot;proper rhythmquot;,quot;beauty of Wushu ethicsquot;,quot;beauty of naturequot;andquot;beauty of romantic charmquot;are orient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routine as well.
Wushu routin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ourse of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4—0026—02
張 金(1975~),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