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桂華
(伊犁師范學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關于《水滸傳》中宋江的評價是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早在明清之際就以李卓吾和金圣嘆為代表分成了兩派,兩人都是圍繞忠義觀念一褒一貶,新時期提出的“兩重性說”,認為宋江身上既有反抗性的一面,又有妥協(xié)性的一面,這種思想性格的二重性貫穿了他的一生,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其性格發(fā)展過程中“義”與“忠”的矛盾沖突上,宋江上山前仗義疏財是“義”的體現(xiàn),上山后主要是“義”與“忠”矛盾沖突,最后接受招安又表現(xiàn)出他的“忠”。雖然“兩重性說”的觀點不再是片面強調(diào)宋江“忠”與“義”的某一方面,但還是沒有揭示出宋江的內(nèi)在思想根源。筆者認為在宋江的思想意識中,最終是由“忠”來決定“義”,而“義”又對“忠”起到了促進作用。
縱觀宋江的一生,作為其行為內(nèi)在動力的就是封建忠君觀念和建功立業(yè)思想。從宋江的主觀愿望來看,其思想深處占統(tǒng)治地位的始終是“忠”,這也直接導致了宋江上山聚義到爭取招安這種前后不一致的行為。圍繞這一核心作者大致按照三個階段來演繹宋江的生活軌跡:一是狹義英雄時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為寇時期;三是招安之后。而他在這一條道路上所形成的性格,既有雙重性的一面,也有統(tǒng)一性的一面。雙重性、分裂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其性格發(fā)展過程中“義”與“忠”的矛盾沖突;統(tǒng)一性則表現(xiàn)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矛盾沖突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及其最后統(tǒng)一于“忠”的必然過程。下面就從宋江生活的三個階段來分析他的忠義觀。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表現(xiàn)出來的是仗義疏財,作者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突出描寫宋江的“義”。這不僅是人物性格的基礎,而且也是整部小說的基礎。作者這樣介紹他: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鄆城縣宋家村人氏。為他面黑身矮,人都喚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為人仗義疏財,人皆稱他做孝義黑三郎。……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更兼愛習槍棒,學得武藝多般。平生只好結(jié)識江湖上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的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第十八回)
從這段介紹我們知道了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為人又仗義豪俠,喜好結(jié)交江湖好漢,這就勾勒出了宋江形象的草圖,定下了他性格的基調(diào)。以后宋江的性格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fā)展起來,他的一切言行都可以從這里找到根源。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仗義疏財”的義舉雖然使他聞名于山東、河北,可它并非與忠相背,而是在忠的制約下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的,是在宋江作為一個小吏而無權(quán)盡忠朝廷、建功立業(yè)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在宋江看來它只是一個虛名。在這一時期,宋江最大的一次義舉就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綱的晁蓋等人。雖然他出于義救了他們,但從內(nèi)心又覺得他們犯下了彌天大罪,于法度上卻饒不得??梢娖渌兄傲x”,是以不觸及封建專制為前提的純粹的“義”。因此殺閻婆惜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避免暴露他與梁山的關系,從而陷入不忠不孝的境地。在逃亡的路上,不但沒有一點造反的意思,還對武松上二龍山時進行了殷殷祝福,都直接或間接地說明了這一點。
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里,早早的到了彼處。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楊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得做大官。(第三十二回)
從中也可以看出宋江對人的價值的理解,這既是宋江忠義觀念的根源所在,也是其政治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表明此時宋江頭腦中的“國家法度”、“忠孝”等正統(tǒng)觀念依然居于統(tǒng)治地位。因此可以說宋江在上山前的所作所為都受著忠君觀念的支配。宋江在途中突然得知父亡的消息,他便不顧一切地回家奔喪,以“盡人子之道”?;丶乙姼赣H未死,得知官府派人捉拿,此時的宋江倒還心安理得。他對宋太公說:
父親休煩惱。官司見了,倒是有幸。明日孩兒躲在江湖上,撞了一班兒殺人放火的弟兄們,打在網(wǎng)里,如何能勾見父親面。便斷配在他州外府,也須有程限。日后歸來負農(nóng)時,也得早晚服侍父親終身。(第三十六回)
宋江的自白道出了為什么不愿上梁山而急于奔喪的根本原因,他寧可受懲罰也不去違背“天理”。
唯一有矛盾的是他題反詩這一舉動了,這也是最有爭議的一點,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把他看作是造反。因為這首詩反映出他懷才不遇的悲嘆,這是對他生平的寫照,他熟讀經(jīng)史,滿腹經(jīng)綸卻得不到施展,年過三十尚且功不成名不就。一心想報效朝廷,但卻“雖有忠心但不得過去”,而且更被紋了面頰發(fā)配江州,背井離鄉(xiāng)地去過屈辱生活,更不知道何時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他寫的實際上是首感憤抒懷之作,這是欲忠不得之憤,而非造反之憤。并且事發(fā)后裝瘋以圖僥幸,可見即使是在生死關頭,宋江主觀上仍然是不想造反的,宋江也不會自動走上梁山的,當梁山好漢劫了法場之后,宋江就只有上梁山這一條路可走了。
宋江在諸位好漢的簇擁下上了梁山,但這并非就意味著他從此舉起了造反的大旗,因為他是被逼無奈而不是自覺上梁山的,因而他的人雖然上了梁山,但他的心并未完全上山。正如李卓吾說的那樣“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就盡忠朝廷以建功立業(yè)的抱負而言,同上山前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只不過實現(xiàn)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的目的就是爭取招安。
從客觀方面來看,宋江上山后與朝廷的關系就已勢同騎虎,要想不被消滅就必須打敗官軍的一次次征剿,這就勢必形成一種對抗的局面,而這與宋江的主觀愿望是相背的。他曾對被賺上山的將領徐寧說到:“見今宋江暫居水泊,專待朝廷招安,盡忠竭力報國,非敢貪財好殺,行不仁不義之事。萬望觀察憐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第五十六回)正是在這不斷的斗爭中梁山隊伍日益壯大起來。另一方面,宋江此時也沒有被朝廷招安的資本。如果沒有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戰(zhàn)績,朝廷是不會來招安的。在第一次招安之前吳用就對宋江分析到:“這番必然招安不成??v使招安,也看得俺們?nèi)绮萁?。等這廝引將大軍來到,教他著些毒手,殺得他人亡馬倒,夢里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第七十五回)因此梁山事業(yè)的發(fā)展與宋江爭取招安的意愿是并不矛盾的,相反卻是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盡忠朝廷與上山聚義在爭取招安這一點上統(tǒng)一了起來,而不是在宋江思想性格上相分裂。因為從主觀思想來看,主張招安的思想在宋江身上是一貫就有的,而不是在梁山事業(yè)發(fā)展到頂峰時才突然產(chǎn)生的。宋江在晁蓋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打出“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改變梁山聚義“與大宋皇帝做個對頭”的宗旨,帶領全伙好漢接受朝廷招安,況且宋江自上山之日起就一再表明自己只是“權(quán)居水滸”“暫借水泊避身”,將來“專待招安”“為朝廷出力”,在菊花會上宋江填詞道:“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把自己身居水泊看成是犯了彌天大罪,把同官軍對抗看成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宋江只等朝廷招安以便“同心報國,留名青史”,這也是他上山后一切行動的指導思想。由此他舉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這里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皇道”,因而不能說宋江舉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表明他只反貪官不反皇上。
對于招安,上了梁山的宋江不是消極等待,而是積極爭取。當梁山事業(yè)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以后,爭取招安的問題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宋江本來還指望通過梁山事業(yè)的發(fā)展震動朝廷,使自己的苦衷上達天庭,但是由于奸賊當?shù)溃廊皇窍虑椴荒苌线_。在招安這個問題上,宋江的“忠”對“義”的制約作用表現(xiàn)得最明顯。宋江自己也認為李逵與他“情分最重”,但是當李逵在菊花大會上反對招安時,宋江照樣要殺他。而對高俅則不一樣了,這是書中頭號的大奸賊,梁山好漢多有被他所害者,特別是林沖、楊志對其更是恨之入骨,但是宋江為了招安,不但不殺,反而“納頭便拜,口稱‘死罪!’”,并且為了防止眾好漢私下里殺了高俅,急忙又傳下令去:“如若今后殺人者,定以軍令,處以重刑!”由此可見,為了招安,宋江在梁山弟兄與高俅之間選擇了后者。因此即使是在反貪官污吏方面,宋江也是不徹底的,所以我們說宋江的屈義而全忠的性格是不容懷疑的。
以“忠”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一種政治觀念。幾乎作為一種不可改變的政治信條,統(tǒng)一了宋江的思想和行動,決定了他最終與封建統(tǒng)治者的君臣關系,宋江選擇了招安之路,由此終于有了報效朝廷的權(quán)利和機會。這個階段宋江是以“輔國安民”的方式向朝廷盡忠的,這主要由征遼、討田虎、伐王慶和滅方臘這四次大的軍事行動所構(gòu)成,他們都是宋江建功立業(yè)的具體內(nèi)容。宋江曾對吳用說:“我們受了招安,得為國家臣子,不枉吃了許多時磨難!今日方成正果!”可見宋江把招安視為唯一的安身立命的正路,只有他才能使弟兄們“官爵升遷,封妻蔭子”。正因為有著許多好處,他不愿獨享,所以才讓眾好漢同他一起走招安的路來分享它,這也正表現(xiàn)出儒家的忠恕之道,孔子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先達人?!币虼怂谓鲝堈邪膊⒉皇浅鲇诔鲑u結(jié)義弟兄,而是他思想中儒家忠君思想的表現(xiàn)。這不但不能算是對梁山弟兄的背叛,正相反這其中含有“義”的成分在內(nèi),即:“死生相托,患難相扶”的手足之情。這在他臨死還讓李逵也喝下毒酒這一點上表現(xiàn)得最明顯,一般都認為它是宋江背義的最有力證據(jù),筆者認為不盡然,這從宋江的臨終遺言里就可以看出:“……你死之后,可來此處楚州南門外,有個蓼兒洼,風景盡與梁山泊無異,和你陰魂相聚。”(第一百回)宋江盡忠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李逵,但卻至死也忘不了兄弟的情義,因此,死后還要陰魂相聚,這是一種被忠完全扭曲了的義。
從宋江上山前后這兩個階段來看,主要都是為如何盡忠朝廷的問題而奔波,因為宋江是一個小吏,接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忠的倫理道德觀念已經(jīng)滲透到他的性格當中了,并對其性格中的反抗因素起到消蝕作用。因此也決定了他的行為和命運。他一直以來把落草梁山視為不忠不孝,犯了彌天大罪。所以他一方面迫不得已地和官軍作戰(zhàn),另一方面又不斷的尋找被招安的道路。也就是說忠孝的封建倫理觀念是造成宋江悲劇的根本原因之一。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要求的是臣事君以忠,事君盡禮,即使是昏君,也只能離職,而不能犯之。這種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倫理道德觀念,在宋江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
其實從文化哲學的角度看,儒家思想也能包容俠的信念,儒家人格也能生長出俠的精神。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謂成人矣?!泵献诱f:“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說明儒俠本可互補,忠義亦能滲透。宋江的儒家之心、狹義之骨正是這種情形。他思想中的“義”不僅包容在“忠”里,而且是為“忠”服務的,這正是宋江性格的辯證法,也正是他最終接受招安的根本原因。除了忠孝思想,宋江還有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或者說功名思想,“為國家出力”、“名留青史”、“封妻蔭子”是他從沒改變的愿望。
綜上所述,宋江的思想性格中始終是“忠”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義”不但沒有與其分裂,而且還對“忠”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梢哉f,沒有“義”,宋江的盡忠愿望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他以“義”把眾好漢團結(jié)在一起跟著他的“忠”走,呼延灼就曾說過:“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國,實感兄長義氣過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正是出于義氣,宋江帶領梁山好漢走上了在他看來是陽關大道,實際是陷阱的招安之路,不僅害了他自己,而且也埋葬了與眾兄弟的義。
[1]施耐庵,羅貫中.水滸傳[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2]竺青選編.名家解讀《水滸傳》[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3]幺峻洲.論語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2006.
[4]紀德君.百年風云:宋江形象論證的回顧和啟示[J].明清小說研究,2005,(3).
[5]張國風.最難理解是宋江[J].文史知識,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