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斯逵, 馬社強
(1.江蘇省交通巡邏警察總隊,江蘇南京 210024;2.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工程系,北京 100038)
20世紀 80年代初期,我國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法律法規(guī)尚不健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無章可循,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主要憑借經(jīng)驗和前輩的傳授來認定道路交通事故責任。隨著機動車數(shù)量的快速增加,道路交通事故數(shù)量激增,道路交通事故認定工作亟待理論支撐,“路權理論”由此應運而生。所衍生的“路權原則”和“安全原則”曾經(jīng)被廣泛用于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實踐,對于道路交通事故認定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為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模式,克服了無章可循、各行其是的弊端,促進了認定工作的規(guī)范化;另一方面路權理論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合理性,許多侵犯路權的行為確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由此作出的責任認定也是基本正確的?!奥窓嗬碚摗焙髞肀辉S多學者和公安交通管理部門接受并認可,也逐漸成為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主要理論之一。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日臻完善,人們對道路交通事故的認識也日益清晰,人們更加關注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公正性和科學性,更多思考的是違反路權的行為在具體的道路交通事故中究竟是否起作用以及起何種程度的作用。有了這樣一層思考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按照路權理論確定的交通事故責任往往與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實際狀況不相符合,有的甚至完全相悖,路權理論的局限性日漸顯現(xiàn),其合理性和適用性受到質疑。
為了進一步推動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理論的發(fā)展,本文試對路權理論進行理性剖析以促其完善。
路權理論對路權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比較抽象的解釋是,路權包括“絕對路權”、“相對路權”、“時間路權”、“空間路權”四個方面;另一種比較具體的解釋是,路權包括上路權、通行權、先行權、占用權四個方面,簡稱 “四權”。至于如何理解和界定這四權,路權理論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
路權理論將“路權”引伸到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中來,認為“侵權者的違章行為往往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繼而以是否違反路權來考量當事人是否應該承擔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由此得出以下結論:“侵犯他方路權的當事人一般負主要以上交通事故責任;享有路權但未履行安全義務的當事人一般負次要或小部交通事故責任”。這兩個結論就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路權原則。
路權理論論述的主要內容是“交通參與者的權利與義務”,其實質就是將法學基礎理論對權利和義務的詮釋移植到道路通行規(guī)則中后形成的對道路通行規(guī)則權利化的論述,于是形成了路權理論。所以路權理論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道路通行規(guī)則和法學基礎理論,其作用就是對人們參與道路交通活動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
路權理論從權利、義務的角度規(guī)范人們參與道路交通活動的行為,對于道路交通管理來講具有積極作用。但從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的角度來看,卻容易造成認知上的錯誤。例如,沒有取得駕駛證而駕駛機動車上路,從道路交通管理的角度講,視其為無證駕駛;從路權理論的角度講,視其為無權上路而上路。前者側重強調的是該行為的違法性,而后者側重強調的是該行為無上路權。當?shù)缆方煌ㄊ鹿拾l(fā)生后,該行為是否對道路交通事故有作用以及作用如何,要通過因果關系分析加以確認。但是按照路權理論理解,該行為屬于無權上路而上路,由此讓人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如果你不上路,就不會發(fā)生這起交通事故。這樣的聯(lián)想使因果關系分析產(chǎn)生了扭曲,實踐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無證駕駛的車輛被后車追尾仍確認無證駕駛的一方負主要以上責任的現(xiàn)象,其原因就在于此。
(1)路權理論的“路權”概念模糊不清
路權理論中的“四權”有沒有輕重之分?從邏輯上講,沒有上路權也就不存在通行權和先行權;沒有通行權也就不存在先行權。當沒有上路權(例如沒有領取牌證)的車輛在路段上與有上路權但沒有通行權(例如逆向行駛、闖單行線)的車輛相遇時,究竟應該誰讓誰?或者有上路權但沒有通行權(例如闖禁區(qū))的車輛在交叉路口與有通行權但沒有先行權(例如左轉彎)的車輛相遇時,究竟應該誰讓誰?如果發(fā)生了道路交通事故,究竟誰的作用更大、過錯更嚴重?這些問題從路權理論中始終找不到答案。再如,上路權的內涵是什么?車輛沒有牌證、駕車人沒有駕駛證或者酒后都無權上路,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車輛超載、人貨混裝、車輛“帶病”、過期年檢、駕車人未按期審驗、未帶駕駛證、違反準駕車型規(guī)定、身體疲勞等,有沒有上路權?如果有上路權,就意味著這些行為上路的合法化;如果沒有上路權,其上路通行是否就是對他人合法路權的侵犯?如果發(fā)生了交通事故,是否就應該承擔主要以上責任?這些問題路權理論至今也說不清楚??梢娐窓嗬碚撾m然對路權做出了定義,但如何解釋這些定義始終都是含糊不清的。以這種含義不明的概念作為認定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基本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產(chǎn)生爭議也就毫不奇怪了。
其實,按照字義去理解,路權就是占用、使用道路的權利。而對如何占用、使用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均有明確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統(tǒng)稱為道路通行規(guī)則。因此對路權更準確的解釋應該是道路通行規(guī)則的權利化。也就是說,路權只是把道路通行規(guī)則中的有關規(guī)定,通過“權利”、“義務”加以表述,其中把道路通行規(guī)則中的車輛上路通行規(guī)定稱為“上路權”和“通行權”;把道路通行規(guī)則中的先行讓行規(guī)定稱為“先行權”;把道路通行規(guī)則中的占用、使用道路規(guī)定稱為“占用權”。可見,路權與道路通行規(guī)則只是提法上的不同,除此以外并無其他特別的含義。因此,當出現(xiàn)了“違反路權”、“侵犯路權”等提法時,別以為這些行為與其他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有何不同,其實就是違反道路通行規(guī)則的行為。既然同是交通違法行為,違反路權行為造成交通事故的作用,也應與其他違法行為一樣納入因果關系的分析和判斷,這應該是基本的道理。因此,違反路權行為并不具有不經(jīng)過因果關系分析即可得出結論的定責優(yōu)勢,“路權”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判定責任大小的標桿。
(2)混淆了“侵犯路權”與“道路交通事故侵權”
路權理論為了證明其路權原則的正確,提出了“交通事故的形成從本質上講即是交通參與者的權利受到侵犯或義務的不履行”的侵權之說。侵權之說僅從字義上看似無不當,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至少有一方的權利受到侵犯,也至少有一方未履行應盡的義務,這是沒有疑義的。但由此得出結論:“侵權者的違章行為往往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一般要負主要以上責任”,則是一種混淆概念的誤導。須知,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與侵犯路權不是同一個概念。道路交通事故侵權的后果是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而侵犯路權的后果是對他人行使合法通行權的干擾和影響,可謂此侵權非彼侵權也。路權理論的錯誤就在于將兩種性質不同的侵權混為一談,即把侵犯路權混同為道路交通事故的侵權,由此確認侵犯路權的一方承擔主要以上責任似乎也就成了理所當然,這顯然是一種謬誤。
其實,法律上的侵權責任都是以產(chǎn)生事實上的損害后果為前提和依據(jù)的。侵犯路權的行為如果沒有造成道路交通事故,其侵犯他人合法通行權的行為只能承擔行政責任,即給予行政處罰;如果造成了道路交通事故,侵犯路權的行為是否是造成交通事故侵權后果的原因,這要通過交通事故認定加以確認,即通過因果關系分析,確認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可見,交通事故責任其實就是交通事故侵權后果的原因責任,而不是路權理論的“侵權”責任。
實踐證明,侵犯路權的行為未必就一定是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具有路權的行為也未必不是發(fā)生交通事故的原因。例如,沒有領取牌證的車輛上路行駛被其他車輛追尾從而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通過因果關系,可以確認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后車沒有與前車保持必要的安全距離,享有路權的后車應當承擔該起事故的主要以上責任,而不享有路權的前車則最多只能承擔次要以下責任。但是按照路權理論的“侵權”之說,沒有上路權而上路行駛就是對他人合法路權的侵犯,侵犯他人路權就應當承擔主要以上責任。這就是路權理論由于混淆了交通事故侵權與侵犯路權的區(qū)別,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3)路權理論忽視因果關系分析
路權理論從是否違反路權的角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在一定范圍內有其合理性,許多侵犯路權的行為確實是導致交通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這是沒有異議的。也正是因為路權原則存在一定范圍內的合理性,因而得到許多人的認可。但一定范圍內的合理性并不能反映侵犯路權行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作用的必然性,許多侵犯路權行為不是發(fā)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不爭的事實。顯而易見,路權原則把侵犯路權行為的作用絕對化了。其根源就是忽視因果關系分析,犯了以偏蓋全的錯誤。正如超速行為在許多道路交通事故中起主要作用,這在一定范圍內是正確的一樣,但不能因此得出結論:凡是超速行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一般要負主要以上責任。因此,路權原則雖然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合理性,但難掩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尤其是將其上升到責任認定原則的高度,對正確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產(chǎn)生很大誤導。
公安部應用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在事故處理中的應用》,對路權原則做出這樣的評價:“路權原則過分強調路權,往往忽視因果關系和回避義務,只是部分反映了違法行為對發(fā)生事故所起的危害作用程度。”這一評價客觀公允、一語中的。
(4)路權原則缺乏理論支撐
路權原則是用來評判當事人行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而作用的評判應建立在因果關系分析的基礎之上。但在路權理論中,找不到這樣的分析和論述,這使得路權原則的兩個結論多少顯得有些唐突。即為什么侵犯路權的要負主要以上責任?為什么享有路權的就只能負次要以下責任,路權理論并沒有給出有理有據(jù)的說法。雖然在路權理論中有一節(jié)專門論述因果關系,但僅僅是泛泛而談,與路權原則沒有任何掛鉤;雖然在其論述中提到一句“侵權者的違章行為往往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但這種說法仍然是只有結論而沒有論據(jù),即對為什么是主要原因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由此可見,缺乏理論的支撐是路權原則先天性的缺陷。
由于缺乏理論的支撐,路權原則使用了“一般”的模糊表述,即在一般情況下侵犯路權的要負主要以上責任,未侵犯路權的要負次要以下責任。也就是說,在“非一般”情況下,并不適用上述結論。至于什么情況是“一般”、什么情況是“非一般”,路權原則并沒有明確的說法。由此可見,作為規(guī)范的“路權原則”,其表述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這種具有不確定性的表述,作為理論上的研究探討可以,作為規(guī)范表述就犯了不嚴謹?shù)拇蠹伞F浣Y果是人們對于路權原則在什么情況下適用,在什么情況下不適用可以見仁見智、自由發(fā)揮,從而使“路權原則”無異于沒有原則。
路權理論的作者也承認路權原則在實際應用中出現(xiàn)了絕對化、擴大化的傾向。不過這種說法與其說是承認路權原則存在缺陷,不如說是為路權原則辯解。應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顯然是指應用路權原則的辦案人員,而不是路權原則本身。但路權原則如果沒有自身表述的不確定性,應用中又怎么可能會出現(xiàn)擴大化、絕對化的傾向?
(5)路權理論定位不當
路權理論把道路通行規(guī)則上升到權利義務的高度,意在告誡人們在進行道路交通活動時要具有法律意識,必須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嚴格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促使人們自覺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從這一意義上講,路權理論對實現(xiàn)道路交通安全、有序、暢通具有積極作用。正如路權理論的定義:“路權理論是建立在法理學、交通工程學基礎之上,規(guī)范道路交通參與人的交通行為,科學管理交通,維護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提高通行效率的科學交通管理的基本理論?!笨梢?路權理論其自身的定位就是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理論。
按照理論類別劃分,路權理論應該屬于行為規(guī)范理論,其主要論述的交通權利義務關系,其實就是對人們在道路交通活動中應當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進行規(guī)范。而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理論屬于行為評價理論,其主要作用是對當事人行為在造成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及作用大小如何評價進行規(guī)范,可見,兩種理論規(guī)范的內容截然不同,其作用也完全不同。
縱觀路權理論的全部內容,都是圍繞當事人的交通權利和義務展開論述。這些論述毫無疑問是屬于行為規(guī)范理論。雖然路權理論中的路權原則涉及了對當事人行為的作用評價,但其評價的依據(jù)依然是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路權),即把不具有評價行為作用功能的當事人權利義務,牽強附會地轉換為行為作用的評價依據(jù),這是路權理論不能成為交通事故認定理論的根據(jù)所在??傊?路權理論可以對當事人行為的對與錯做出評判,但無法對當事人行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做出評判,這是由路權理論自身的屬性所決定的。因此,把路權理論定位為交通事故認定的基本理論顯然是一種錯位。
路權理論當然可以和交通事故認定理論互相借鑒,亦可取長補短,但不能錯位。這正如民法理論中借鑒了刑法理論中的一些理論和觀點,但民法理論不因借鑒了刑法理論而變成了刑法理論,刑法理論也不因被民法理論所借鑒而變成了民法理論。因此,在交通事故認定中即使借用了“違反路權”等提法,路權理論也不會因此而變成了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基本理論。
路權理論曾經(jīng)作為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基本理論之一,對于規(guī)范道路交通事故認定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道路交通事故的認識也與時俱進。時至今日,在理論與實踐都已經(jīng)證明路權理論存在局限性,路權原則不能成立時,當務之急是要正本清源,回歸真理,從其缺陷和不足中總結經(jīng)驗,積極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理論,這是時代賦予理論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1] 傅以諾.道路交通事故處理[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225.
[2] 傅以諾.道路交通事故處理[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232.
[3]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在事故處理中的應用[R].江蘇無錫,2009:66.
[4] 王洪明.試論基于“路權”的交通肇事過錯劃分[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3(4):59-64.
[5] 傅以諾,繆明月,藏志成.對確定交通事故當事人責任基本規(guī)則的思考(上)[J].汽車與安全,2006(1):32-37.
[6] 徐斯逵.道路交通事故險情避讓理論[J].公安研究,2010(3):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