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介語詞匯概念遷移的認知范疇化闡釋*

      2010-08-15 00:42:42任慶梅楊連瑞
      關(guān)鍵詞:漢英范疇母語

      任慶梅楊連瑞

      (1.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071)

      中介語詞匯概念遷移的認知范疇化闡釋*

      任慶梅1楊連瑞2

      (1.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2.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 266071)

      本文基于范疇化理論歸納出由于范疇化差異引起的漢英詞匯概念差異的類型,分別從家族的相似性、認知模式、文化模式三方面分析論述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的相對性、對語境的依賴性以及文化取向性,并運用所得到的結(jié)論闡釋外語環(huán)境下的詞匯概念遷移。

      范疇化;中介語;概念遷移

      一、引言

      世界由性質(zhì)不同、形狀各異、色彩有別的事物組成,如何區(qū)分這些千差萬別的客觀事物必然牽涉到分類問題,即“范疇化”(categorization)過程,其結(jié)果就是認知范疇 (cognitive category)的產(chǎn)生,即概念系統(tǒng)的建立。概念作為人類思維活動的細胞,是人類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認知過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構(gòu)成人類復(fù)雜的認知體系的基本元素。不同語言的講話者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導(dǎo)致隱含于各種語言講話者大腦中的概念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也以某些方式發(fā)生偏離?!罢Z言所包含的是約定俗稱的形式和范疇。人們借此進行交際活動,并且對自然語言進行分析;他們關(guān)注或忽略某些類型的關(guān)系和現(xiàn)象,傳送理念,并且建立意識的大廈。”[1](P216)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基于客觀經(jīng)驗主義的范疇化理論探討中介語發(fā)展過程中的漢英詞匯概念差異,分別從家族的相似性、認知模式、文化模式三方面解釋分析由于范疇化差異不同所導(dǎo)致的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的相對性、對語境的依賴性和文化取向性,并運用所得到的結(jié)論闡釋外語環(huán)境下的詞匯概念遷移。

      二、認知范疇化理論概述

      認知心理研究表明,范疇化是人們對無窮的事物根據(jù)一定特征進行組合歸類的認知方式,具有普遍性特征。區(qū)分范疇的標準是對范疇成員中自然原型 (prototype)的把握,而不是事物的特征(attributes)或抽象分類。[2][3]大多數(shù)認知范疇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標準,而且,公認為必要標準的往往不是充分條件。同一范疇成員之間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員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視為該范疇的正式成員,非典型成員則根據(jù)其與典型成員的相似程度被賦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員地位。該理論能夠說明語言本義的起源,指出人類的認知過程首先應(yīng)當是根據(jù)經(jīng)驗對外部世界的范疇區(qū)分。為了考察英漢詞匯對應(yīng)關(guān)系,本文借用認知范疇化理論精髓中的三個重要方面:

      首先,該理論認為,大部分的概念范疇并不具有二分性,即范疇內(nèi)的成員不必在每個方面相同,只要在某些方面相似即可,從而構(gòu)成一種帶有模糊性特點的連續(xù)體(continuum),這被稱為“家族的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即一系列形式為 AB,BC,CD,DE的項目,每個項目與其它項目之間至少有一個或多個相似成分,但所有項目相互之間幾乎不存在或極少有相似之處。某個范疇成員,和同一范疇的其它成員相比,相似度越高,這個成員的典型性也就越強。典型程度的高低對范疇成員的識別或范疇內(nèi)成員的聯(lián)想產(chǎn)生直接影響,典型程度越高的范疇成員與所屬范疇的聯(lián)想度越強。

      第二,認知范疇以認知概念的形式儲存在人類大腦中,并以詞匯的形式在語言中予以體現(xiàn)。從范疇化理論觀點來看,“語境”是指大腦對所建構(gòu)概念之間互動關(guān)系的認知表征。借助于對客觀世界形形色色事物的經(jīng)歷和感知,大腦中存儲了大量相互聯(lián)系的語境。認知范疇不僅僅依賴于所處的即時語境(the immediate contexts),而且還依賴于與之相關(guān)的所有語境。因此,認知語言學家提出以“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來涵蓋儲存在大腦中的屬于某一領(lǐng)域的所有認知表征。[3]認知模式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認知模式從本質(zhì)上說是開放的,因此在現(xiàn)實中難以描繪某一認知域的認知模式。二是由于語境是構(gòu)成認知模式的基礎(chǔ),各個認知模式之間相互連接,并非孤立的認知實體。認知模式的作用及影響無處不在,即使遇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物體和情景而苦于在大腦中找不到恰當?shù)恼J知模式,大腦也會提取某個與之類似的認知模式,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認知模式。

      第三,認知模式代表的是大腦中儲存的本質(zhì)上具有心理特征的關(guān)于某一領(lǐng)域的知識,由于人類的心理狀態(tài)總是涉及個性化的經(jīng)驗,對于這些認知模式的描述必然在很大程度上牽涉到理想化 (idealization)的問題。事實上,認知模式不可能是同一的,而是依賴文化背景形成“文化模式”(cognitive model),文化模式被視為屬于某一社會群體的成員所共有的認知模式。文化模式與認知范疇的結(jié)構(gòu)和理解密切相關(guān),例如,法國人與英國人對“早餐”的原型范疇理解顯然不同:法國人的一般早餐較簡單:一大杯咖啡和一個羊角面包足矣。而且飯店常常不設(shè)早餐室,只將食品放在托盤里送到客人臥房中,或者讓客人去附近咖啡廳或酒吧吃早餐。而英國人的早餐則包括燕麥、雞蛋、牛奶、桔汁等多種食品和飲料,英國旅館的客人早晨要到專設(shè)的早餐廳就餐。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國人關(guān)于早餐作用的文化模式存在差異:法國人關(guān)于“一日三餐”的認知模式認為早餐并不重要,午餐應(yīng)當吃飽,而晚餐才是豐盛的;英國人的認知模式則相信早餐、晚餐都是豐盛的,只有午餐可以從簡??梢?“在認知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范疇典型顯然受到熟悉程度和經(jīng)驗的影響:在南極長大的人對于鳥的典型認識跟在亞馬遜河流域或者撒哈拉沙漠地區(qū)長大的人就不一樣。”[4]

      三、范疇化差異引起的漢英詞匯概念差異類型

      語言學家Wilkins認為,“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盵5](P6)根據(jù)以上對范疇化理論的概述,筆者以為,這種由于范疇化差異引起的漢英詞匯概念差異可分成以下三種情況:

      (一)范疇化角度不同引起的詞匯概念差異

      由于各民族受自身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語境的影響和制約而形成各自獨特的習慣表達方式,往往從特殊的視角或側(cè)面觀察和解釋各種關(guān)系和現(xiàn)象,認知主體會以各自獨到的手段修飾和描述各種人和物。例如,漢語中“高、低、深、淺”可歸入描寫人的品質(zhì)和屬性特征的概念范疇,如“高風亮節(jié)、人品低俗、城府較深、為人淺薄”等。而英文中的對應(yīng)詞語多涉及物理方面的特征,即便有high spirit,low spirit,deep feeling,shallow argument這樣的表達形式,詞語概念的引申仍應(yīng)算是一種客觀描述,不同于漢語中帶有明顯主觀評價色彩的概念范疇。究其根源,就是范疇化角度差異的作用。

      (二)范疇歸類不同引起的漢英詞匯概念差異

      范疇化理論認為,每種語言都有一套長期演化形成的概念體系,形成了其特有的(詞語)分類和獨具一幟的表達風格。這里所說的“特有的分類”和“獨樹一幟的表達方式”事實上就是指語言的范疇化歸類差異。例如“雞”一詞在“我屬雞。我從來不吃雞。雞年是我的本命年”的譯文: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6]第一個“雞”字表達的是中國的生肖年,生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習俗,由于缺乏對應(yīng)的英語詞匯概念,the Rooster只能解釋性地傳達了原作的大致意思,因為英語中rooster的概念意義是“雄雞”,不完全等同于漢語中“雞”的概念意義。第二個“雞”字表達了英語中的肉類概念范疇,但chicken有時也表示“小雞仔”的概念意義,也不完全等同于漢語中“雞”的概念意義。上述概念體系存在的差異反映得就是語言的范疇化歸類差異。

      (三)疇概念所指不同引起的詞匯概念差異

      詞語反映人類大腦對主客觀世界的概括,不同的語言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需要,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對主客觀世界進行不同的切分,形成不同的詞匯系統(tǒng)。因此,即便是屬于同一概念范疇的詞匯,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其概念范圍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例如,英語同是表達“香味”這一概念意義,aroma指烹調(diào)香味或香煙所散發(fā)的香氣;bouquet特用于指酒香的清冽;perfume和fragrance可指化妝品或花朵之香;deliciousness則強調(diào)味覺上的愉悅。又如,“鄉(xiāng)土觀念”在英語中的表達方式為sense of place,而不能說 sense of land,因為后者是指對土地的感覺。

      那么,如何闡釋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漢英詞匯概念差異呢?筆者以為,借用上文概述的“家族的相似性”、“認知模式”和“文化模式”三個理論觀點,探討漢英詞語概念對應(yīng)的特點,也就得到了以上問題的答案。

      1、從家族的相似性理論闡釋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的相對性

      如果在母語中以A代表某個詞語的基本意義,即原型,那么其它所有含有A意義的屬于同一范疇的詞語為表示為 A’、A’’、A’’’等。同樣 ,在目的語中以B代表某個詞語的基本意義,即原型,其它所有含有B意義的屬于同一范疇的詞語表示為B’、B’’、B’’’等,那么跨文化交際者首先要確定 A與B是否表達相似的中心概念,然后才能比較A’、A’’、A’’’與B’、B’’、B’’’的相似程度。也就是說 ,英漢詞匯概念對應(yīng)可能有多個解決辦法,跨文化交際者的任務(wù)就是盡可能找到最佳對應(yīng)形式。

      詞匯概念對應(yīng)的相對性,最典型的例子要數(shù)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钡淖g文,只有九個名詞排列,使詞匯概念含義的抒發(fā)情緒化、形象化、審美化,符合漢語朦朧含蓄的悟性思維特點。原文中“枯藤”、“老樹”“昏鴉”等多個相對獨立的詞匯傳達的概念意義在譯文中巧妙地組合成一個完整畫面:At dusk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Neath tiny bridge besides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7]形式齊整,音韻和諧,迎合了英語思維偏重邏輯性的特點,體現(xiàn)出詞匯概念對應(yīng)的相對性特點。

      2、從認知模式理論闡釋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對語境的依賴性

      由于人類的心理狀態(tài)總是涉及個性化的經(jīng)驗,因此人與人的認知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過程都不會完全相同。在考慮詞匯概念對應(yīng)時必須聯(lián)系具體語境,捕捉到原文中詞語意義所包含的概念意義。例如,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初進賈府,賈寶玉乍見黛玉時的印象:“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對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譯者充分考慮到三個“嬌”字(劃線詞)在不同語境中概念意義上的細微差別:“嬌襲一身之病”的“嬌”乃是白居易《長恨歌》“侍兒扶起嬌無力”的“嬌”;“嬌喘微微”的“嬌”乃是李清照《浪淘沙》“歌巧動朱唇,字字嬌嗔”的“嬌”;“嬌花照水”的“嬌”與李清照《念奴嬌》“寵柳嬌花寒食近”中“嬌”字意義相當,將不同語境中的“嬌”字分別對應(yīng)charm,soft和lovely,[8]成功地傳達了原文三個“嬌”字所隱含的不同的概念意義,體現(xiàn)出詞匯概念對語境的依賴性。

      3、從文化模式差異闡釋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的文化取向性

      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畢竟要跨越兩種語言,融合兩種文化。英漢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差異要求跨文化交際者熟練把握目的語中的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同是時間坐標系統(tǒng),英語沿用空間觀點,用back表示過去,用forward表示未來;漢語雖也沿用空間觀點表示時間,但方位相反,稱過去為“以前”,未來為“以后”,這種在時間上的概念差異在英漢指示詞翻譯中表現(xiàn)明顯。英語指示詞在表達時間遠近概念時,說話者立足于“現(xiàn)在”而面對“未來”,因而“現(xiàn)在”和“未來”對說話人來說都是呈現(xiàn)在眼前的,心理距離要近些,而“過去”卻在他的背后,他要轉(zhuǎn)過頭來方能看見,所以是遠的。因此“……五六年前在土地廟的香市中看見一只常常會笑的猴子,一口的牙齒多么白!但這也是她最后一次快樂的紀念,……”的譯文是:…several years before at a temple fair at home—it kept grinning and showing a mouthful of gleaming white teeth.That was her last,happy memory, …[9]原文中的指示詞“這”(劃線詞)對應(yīng)目的語“that”,充分體現(xiàn)出英漢民族在對待“過去”這一時間概念的范疇化差異。

      每個社會的一般發(fā)展歷程總是存在相同之處,表現(xiàn)為詞匯概念體系之間的相似點。但是,由于受到范疇化差異的總體影響,這樣的文化融通總是相對的。例如,“登徒子之徒”對應(yīng) a man of warm temperament也能達意,但 a Chinese Don Juan更對應(yīng)英語本族語者的文化語境。同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應(yīng) get married because of one’s parents’order and matchmaker’s wish 不會引起歧義,但與celestial marriage對應(yīng)則更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宗教心理。

      四、外語環(huán)境下的漢英詞匯概念遷移

      綜上所述,不同的語言基于不同的世界觀,反映著不同的范疇化方式,導(dǎo)致不同概念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語言學習不單單是掌握相關(guān)的語言技巧和詞匯項目,更要掌握目的語系統(tǒng)所包含的概念體系,發(fā)展一種與已有的母語范疇所不同的思維系統(tǒng)和語言表達方式。但是,在中介語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已經(jīng)建立的一整套母語概念體系的影響,當學習者大腦中的中介語系統(tǒng)中缺乏能夠表達類似概念的地道詞語時,學習者只能根據(jù)當前的目的語詞匯信息,激活母語中的概念型式,在母語概念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建立目的語概念系統(tǒng)。這主要表現(xiàn)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學習者在記憶和理解外語生詞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利用母語中的范疇和概念作為參照點,從母語系統(tǒng)的心理詞匯中檢索出與之對應(yīng)的詞匯。漢英詞語天然契合者并不少見,例如,“黑馬”對應(yīng)dark horse;“隔墻有耳”對應(yīng)walls have ears;“一帆風順”對應(yīng)plain sailing;“半老徐娘”對應(yīng)fair,fat and forty等。這樣僅需將母語系統(tǒng)中已經(jīng)建立的概念重新貼上目的語標簽即可,大大簡化了學習者對目的語詞匯概念進行表征的過程,減輕了記憶負擔。但是,這樣造成的結(jié)果可能是誤導(dǎo)學習者忽視母語與目的語在概念上的差異,導(dǎo)致語言輸出缺乏表達的精確度和適切度,無法獲得本族語者的自然語感。

      另一方面,當學習者從大腦記憶中提取與單個目的語詞塊對應(yīng)的目的語詞并加以簡單組合時,必然使這些詞語搭配負載了來自母語系統(tǒng)的特殊概念內(nèi)涵,如 accept the reality;grasp time;read our limit book;reach…aim等。這些只是與目的語概念在語義上存在某些聯(lián)系的表達方式往往只是一些具有一般概念意義的基本范疇詞匯,因為相對于較高層次和較低層次的范疇,具有原型特質(zhì)的范疇具有感知的突出性,更容易被學習者大腦感知、儲存、激活和提取。因此,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輸出一些不地道的,甚至是不被本族語者接受的表達方式。

      可見,母語概念體系既是學習者可以利用的語料庫,但同時也成為干擾目的語學習的根源,導(dǎo)致中介語發(fā)展過程中的詞匯概念遷移。為了盡量減少母語對二語的干擾,避免詞匯概念遷移,教師應(yīng)提高學習者的語言類型意識,提高學習者對兩種語言差異的敏感性。教師要考慮到中介語發(fā)展的動態(tài)性和滲透性特點,隨著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逐步加強母語和目的語詞語之間的概念對比,把握原型的詞匯信息,使學習者清楚哪些部分是兩種語言之間的共同概念范疇,哪些部分是各自獨特的概念范疇,全面理解目的語詞匯的概念意義,避免學習者以偏概全,誤認為母語、目的語詞匯之間存在絕對的概念對應(yīng)關(guān)系。

      五、結(jié)束語

      本文嘗試運用認知范疇化理論分析和解釋外語環(huán)境下的漢英詞匯概念對應(yīng),得出結(jié)論認為,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能夠非常地道、準確、流利地運用該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學習者要學習和掌握的概念系統(tǒng)是該門語言獨有的,要能夠被本族語講話者理解和接受。課堂教學應(yīng)促進、建立和深化中介語形式-意義的聯(lián)結(jié),使目的語形式與母語概念逐漸脫離,形成相對獨立的目的語概念系統(tǒng)。之所以是相對獨立的,是因為目的語系統(tǒng)的構(gòu)建并不意味著母語和目的語概念系統(tǒng)的完全脫離,由于受到語言處理的交互性影響,即便是中介語系統(tǒng)的構(gòu)建達到了比較完善的程度,在學習者的語言輸出中,受母語影響而產(chǎn)生的Chinglish現(xiàn)象仍有可能發(fā)生。

      [1]陳萬會.中國學習者二語詞匯習得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2]Lakoff,G.Women,f 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Ungerer,F.and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Cruse,D.A.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A].In Tsohatzidis,S.L.(ed.).Meaning and Prototypes[C].London:Routledge,1990,382-402.

      [5]汪榕培、王之江.英語詞匯學[M].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6]呂萍.語境與翻譯[J].中國翻譯,2004,(5):59-62.

      [7]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8]曹雪芹,高鄂著,楊憲益,戴乃迭譯.紅樓夢[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9]許余龍 .英漢遠近稱指示詞的對譯問題[A].楊自儉,李瑞華.英漢對比研究論文集(1977-1989)[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tegorization theory,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ree types of conceptual differences in words and phrases caused by categorization differences.Furthermore,explan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se conceptual differences from three aspects:family resemblance,cognitive models and cultural models to illustrate the significant roles of prototype,context and cultural models.Accordingly,it proceed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conceptual transfer of words and phrases during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in EFL setting.

      Key words:categorization;interlanguage;conceptual transfer

      責任編輯:周延云

      Applying Categorization Theory to Expounding Conceptual Transfer of Words and Phrases during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

      Ren Qingmei1,Yang Lianrui2
      (1.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071,Shandong,China)

      H0-05

      A

      1672-335X(2010)02-0091-04

      2009-12-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介語語言學的多維研究與學科建構(gòu)”(07BYY026)

      任慶梅(1970- ),女,山東濟寧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從事第二語言習得與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

      猜你喜歡
      漢英范疇母語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fù)形、余撓對及粘合
      母語
      草原歌聲(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Clean-正合和Clean-導(dǎo)出范疇
      母語
      草原歌聲(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話題鏈在漢英篇章翻譯中的統(tǒng)攝作用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我有祖國,我有母語
      漢英文字的幽默修辭功能淺探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母語寫作的宿命——《圣天門口》未完的話
      马边| 慈利县| 托里县| 惠水县| 西平县| 婺源县| 鄂托克前旗| 三江| 淅川县| 廉江市| 东阳市| 临夏县| 吉首市| 长子县| 白玉县| 喀喇沁旗| 林芝县| 天镇县| 江油市| 华阴市| 金华市| 伊吾县| 长沙县| 昌吉市| 织金县| 格尔木市| 鄂托克旗| 水城县| 湘乡市| 淳化县| 固原市| 丰台区| 平原县| 新野县| 绥棱县| 安徽省| 南澳县| 永福县| 长宁县| 忻城县| 五指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