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宇
腹股溝斜疝并發(fā)疝內容物急性嵌頓或絞窄為外科臨床常見的疝并發(fā)癥,臨床原則上需要緊急手術探查治療。以防止疝內窄物壞死并解除伴發(fā)的腸梗阻;絞窄性疝的內容物已壞死,更需手術。其術式與疝修補術有明顯差異。近期我科連續(xù)發(fā)現2例要求入院行疝修補術者,在入院前2~3 d均有急性嵌頓后自行返納的病史。在術前準備中發(fā)現絞窄疝表現而改行腸切除吻合術及腸造口術,引起我們警惕,現報告如下。
例1,男26歲,因“發(fā)現左腹股溝可復性腫物11年”為主訴,入院于2009年10月25日,既往有多次疝嵌頓史,均為自行返納,3 d前再次嵌頓約6 h后自行返納,上午曾排果醬樣便2次,量不多,無腹痛,無嘔吐及腹脹,無發(fā)熱。入院時體檢無明顯陽性體征,依疝修補術行術前準備,次日訴腹痛,體檢發(fā)現腹稍脹,全腹輕度壓痛及反跳痛,肌緊張不明顯,腸鳴音弱。輔助檢查示:WBC11.0×109/L。B超示:少量腹水,腹透見腸管有多個液平、擴張。擬:急性彌漫性腹膜炎:絞窄性腸梗阻。行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膜腔內暗褐色腹水約150 ml,降結腸對系膜緣一面積約4×3 cm腸壁壞疽樣改變,色澤灰暗,無蠕動波,未見穿孔;近腸管充血擴張,乙狀結腸,回腸見10余處節(jié)段性致密粘連,左內環(huán)口位于腹壁下動脈外側,可容二橫指,擬:左斜疝嵌頓后降結腸壁缺血壞死,并彌漫性腹膜炎,乃行內環(huán)口縫閉,及結腸造口術。術后9 d出院。
例2,男78歲,因“發(fā)現右腹股溝可復性腫物3年”為主訴于2009年11月2日入院,2 d前曾出現腫物不能返納伴疼痛,約10 h后自行返納而腹痛緩解,今入院要求行疝修補術,無腹痛、腹脹、嘔吐及大便異常。入院體檢:腹平坦,右下腹輕度壓痛,無明顯的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包塊,腸鳴音如常,陰囊右側稍松馳,外環(huán)口可容二指尖,腫物已返納。入院后輔助檢查示:WBC9.8×109/L,B超示:少量腹水。腹透示:腸瘀張。予常規(guī)準備,次日訴腹痛加劇,再次查體見全腹壓痛,輕度反跳痛及肌緊張,未捫及包塊,腸鳴音弱。擬: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嵌頓疝返納后,腸壞死可能。乃急行剖腹探查術,術見腹腔內淡紅色滲液約200 ml,距回盲部30 cm處回腸約8 cm呈紫黑色,無光澤和彈性,刺激無蠕動。溫鹽水熱敷亦未改善,判定腸壞死,內環(huán)口位于腸壁下動脈外側,約可窄二指尖。乃行回腸部分切除吻合術及內環(huán)口縫閉術。術后7 d康復出院。
腹股溝疝的嵌頓或絞窄在臨床上頗為常見,病史明確,癥狀明顯,體征典型或處于嵌頓狀態(tài)者診斷較易。但于一些嵌頓后自行返納者,尤其是年齡大,癥狀較輕或不明顯,體征不典型者,常因疏忽而漏診或誤診。故我科對此類患者在診治上作一些調整:①對年齡大、體質差、反應能力低下者,特別是近期有嵌頓史者,更應注意病史的采集;②體格檢查要多次,反復體檢,做到認真、細致,不忽略每一個細節(jié)。輔助檢查若發(fā)現異常,應認真分析,結合臨床,查找原因,明確診斷,不急于行修補術;③對近期有嵌頓史者,應予充分的臨床觀察時間,約2~3 d為妥。否則可能導致漏診、誤診、術式不當或疝修補失敗;④若發(fā)現疑似病例,應做好必要的術前準備,如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應迅速補液或輸血。觀察期間若出現腹膜炎或腸梗阻表現,診斷明確,則需緊急手術探查治療;⑤常見疝修補術中若發(fā)現疝內窄物或疝水異常,也應進一步探查返納的腸管,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