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艷
我們于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應用莫氟沙星注射液治療下呼吸道感染患者98例,以評價莫氟沙星注射液對下呼吸道感染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F(xiàn)將臨床觀察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98例患者均為本院呼吸科住院患者,以輕、中度感染為研究對象。98例患者中,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齡28~81歲,平均(59.2±10.4)歲;根據(jù)臨床癥狀、體征、化驗檢查、X線檢查等輔助檢查及細菌學檢查診斷為細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凡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入選前48 h已受過喹諾酮類藥物治療者,對喹諾酮類藥物過敏者,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以及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均排除。
1.2 給藥方法及觀察項目 莫氟沙星注射液,400 mg,1次/d,靜脈滴注,靜脈滴注時間≥60 min,療程為7~14 d。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做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X線胸片檢查和痰菌培養(yǎng),療程結(jié)束后再做以上檢查,觀察療效。治療過程中逐日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癥狀(如發(fā)熱、咳嗽、咳痰、食欲)改善情況,體征(肺部干、濕性啰音)的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并予以詳細記錄。
1.3 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療效評價按我國抗菌藥物研究指導原則規(guī)定,以痊愈、顯效、進步、無效4級評定,痊愈與顯效兩組合為有效率。
1.4 不良反應評價 給藥后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和檢驗異常按與所試藥物的關(guān)系分為:肯定有關(guān)、很可能有關(guān)、可能有關(guān)、可能無關(guān)與無關(guān)5級評定,前三者計為藥物不良反應,統(tǒng)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1 臨床療效 本組患者全部完成治療,其中痊愈率為65.31%(64/98),有效率為92.86%(91/98)。
2.2 藥物不良反應 本次治療過程中,可供評價病例98例,其中發(fā)生靜脈炎患者3例,胃腸不適患者4例,興奮、失眠患者1例,及一過性轉(zhuǎn)氨酶升高患者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18%(9/98),以上不良反應經(jīng)對癥治療或結(jié)束用藥后均能緩解。
喹諾酮類藥物是一類較新的合成抗菌藥。喹諾酮類以細菌的脫氧核糖核酸為靶。妨礙DNA回旋酶,進一步造成細菌DNA的不可逆損害,達到抗菌效果。本類藥物與許多抗菌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是理想的抗菌藥。細菌的雙股DNA扭曲成為袢狀或螺旋狀(稱為超螺旋),使DNA形成超螺旋的酶稱為DNA回旋酶,喹諾酮類妨礙此種酶,進一步造成細菌DNA的不可逆損害,而使細菌細胞不再分裂[1]。本類藥物與許多抗菌藥物間無交叉耐藥性。第四代喹諾酮類與前三代藥物相比在結(jié)構(gòu)上修飾,結(jié)構(gòu)中引入8-甲氧基,有助于加強抗厭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雙氧環(huán)結(jié)構(gòu)則加強抗革蘭陽性菌活性并保持原有的抗革蘭陰性菌的活性,不良反應更小,但價格較貴。對革蘭陽性菌抗菌活性增強,對厭氧菌包括脆弱擬桿菌的作用增強,對典型病原體如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軍團菌以及結(jié)核分枝桿菌的作用增強。多數(shù)產(chǎn)品半衰期延長。莫氟沙星屬于濃度依賴性抗菌藥物,在體內(nèi)不易被代謝,即藥物濃度越高,殺菌活力越強,組織穿透性在肺泡巨噬細胞和支氣管上皮細胞中的藥物濃度高于血藥濃度,藥物能充分達到下呼吸道感染部位,而發(fā)揮殺菌作用,已廣泛應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經(jīng)驗性治療。
綜上所述,第四代喹諾酮類藥物莫氟沙星注射液400 mg緩慢靜脈滴注一日一次治療臨床常見輕中度下呼吸道感染,具有臨床療效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耐受性好,使用方便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普遍推廣使用。但在治療重度感染時,其療效如何以及是否需要與其他抗菌藥物聯(lián)合使用,尚有待臨床進一步觀察。
[1]陳才銘,顏靈志.喹諾酮類藥物在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應用.醫(yī)藥導報,2010,29(5):68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