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儒家樂教理念及其對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

      2010-08-15 00:43:48李春娟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0年3期
      關鍵詞:樂教儒家道德

      李春娟

      (合肥學院藝術設計系,安徽合肥 230601)

      儒家樂教理念及其對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

      李春娟

      (合肥學院藝術設計系,安徽合肥 230601)

      儒家的樂教理念從人性論的角度闡釋了音樂所具有的情感屬性、中和屬性和道德屬性,深入發(fā)掘了音樂對于人性和情感相關的教育功能,包括音樂的人格塑造功能、道德教化功能、人際交往功能、情感陶冶功能、社會改造功能等等。高校素質(zhì)教育應當以古哺今,利用多種手段開展高校音樂教育,并積極引導學生選擇恰當?shù)囊魳?、樹立健康的音樂欣賞心理,使其在音樂熏陶中提升綜合素質(zhì)。

      儒家樂教;音樂屬性;音樂功能;素質(zhì)教育;影響

      音樂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無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的心靈與性情,尤如春風化雨,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獲取身心的平衡。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對音樂的教育作用給予高度關注。柏拉圖曾說過,音樂是一切國民的必修課。蘇聯(lián)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也認為,在影響青少年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jù)著主要地位。而中國古人更是注重音樂的教育功能,在中國先民的教育體系中,禮、樂、射、御、書、數(sh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六項基本內(nèi)容,音樂排在了第二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總結(jié)前人理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樂教理論,對音樂的屬性、功能進行了詳盡的闡發(fā)。孔子說:“廣博易良,樂教也?!币饧蠢靡魳诽找鼻嗄甑男愿?使其養(yǎng)成文質(zhì)彬彬、溫良敦厚的君子風度。儒家樂教的基本理念對現(xiàn)代高校的素質(zhì)教育具有重大的啟示。

      一、儒家對音樂屬性的人性論闡發(fā)

      儒家是人本主義者,其對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就在于其對人性與道德之關系的疏解。透過心性與德性的視角,儒家對音樂屬性的理解也帶有更多的人性論特點,其基本觀點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樂由中出:音樂的情感屬性?!抖Y記·樂記》中提出,“樂由中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面動,故形于聲”。也就是說,音樂是由人心中自然流出的,由于內(nèi)心情感的波動,才形成聲音,產(chǎn)生音樂。因此,對于儒家來說,音樂具有先天的情感屬性,因為它是內(nèi)心感于外物而動的產(chǎn)物。故而荀子在《樂論》中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荀子認為,音樂乃是人之感情所必不可少,這實際上指出了音樂的情感屬性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盡管聲樂是個人內(nèi)心情感感于外物而動的產(chǎn)物,帶有鮮明的個體性和時間性特點,但是音樂所具有的情感屬性又不僅僅只是個體情感的自我表現(xiàn),而是具有某種普遍性的情感形式。因此,音樂才能夠具有超時代、超階級、超種族的感人力量,成為人類的通用語言。

      2.樂從和:音樂的中和屬性?!昂汀笔侵袊湃藢σ魳穼傩缘囊粋€基本界定?!秶Z》中說:“樂從和,和從平。聲以和樂,律以平聲。”《荀子·樂論》和《禮記·樂記》也都認為,“樂言是其和也”,效儒“樂者天地之和也”?!昂汀笔侵袊缹W和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指多樣性的統(tǒng)一、和諧,單一不能成為“和”?,F(xiàn)代新儒家方東美先生將中和之理視為中國精神最高深的妙諦,了解中國文化最重要的標準。他說:“它(中和)寓于中國的音樂和詩歌之中,潛移默化了中國歷史和社會風俗,更進步形成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要之,‘中’表現(xiàn)出‘不偏’的精神,‘和’展現(xiàn)出‘相應’的關系?!彼^“樂從和”應當包含音樂的物理性、社會性和宇宙性三個方面。從物理性方面來說,音樂的形式應當表現(xiàn)出音律、節(jié)奏的和諧統(tǒng)一,聲律之清濁、大小、長短、緩疾、哀樂、剛?cè)?、高下等等應互補相濟,成為“和聲”,才能感人。李澤厚認為,音樂“內(nèi)在情感的形式不可見,可見的正是對應于這些情感的藝術形式。于是關于‘樂從和’的等等探討便落實到情感形式的尋求”。從社會性方面來說,音樂應當表現(xiàn)個體身心和諧,符合儒家提倡的“中和”境界?!吨杏埂分姓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倍魳肥钱a(chǎn)生于人的內(nèi)心,其屬性恰是屬于“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因此《樂記》中斷言:“樂由中出,故靜。”從宇宙性方面來說,儒家認為,音樂通于宇宙,所謂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五聲等皆是天地之聲,體現(xiàn)著風調(diào)雨順、陰陽交錯、四季更迭的節(jié)奏與規(guī)律,即“大樂與天地同和”。音樂所體現(xiàn)的中和屬性中,音樂形式的中和、個體身心的中和以及宇宙萬物的中和具有一體同構(gòu)的特征,“也表達了音樂應該與整個宇宙和人際關系的合規(guī)律性相一致的重要思想”。這是中國古人的生存智慧在音樂方面的體現(xiàn)。

      3.樂通倫理:音樂的道德屬性?!稑酚洝分姓f:“樂者,通倫理者也?!闭J為只有仁德君子才能夠知樂。因為從性質(zhì)上來說,“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即仁德是性善之端始,而音樂則體現(xiàn)了仁德之精義,所以,音樂具有先天的道德屬性。現(xiàn)代新儒家徐復觀認為,儒家之所以認為音樂具有通達倫理的功能,乃是因為樂與性是同一的?!八^‘樂由中出’實指‘樂由性出’,構(gòu)成音樂的三個基本要素是詩、歌、舞,此三者皆本于心,不必假于外物”。音樂的特點是“情深而文明”,“情深”是指它直接從人的生命根源處流出,也即“樂由中出”;“文明”是指詩、歌、舞,從生命根源向外流出時,與客觀層面接觸所獲取的明確的節(jié)奏形式。音樂之情藏于內(nèi)心深處,并且在根源上與內(nèi)在良心融為一體,所以古人在論及音樂的時候,總是能夠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音樂具有強大的道德教化功能,其根源正在于音樂本身的道德屬性。

      二、儒家樂教理念對音樂教育功能的揭示

      基于對音樂屬性的人性論分析,儒家深入發(fā)掘了音樂對于人性和情感相關的教育功能,其中包括音樂的人格塑造功能、道德教化功能、人際交往功能、情感陶冶功能、社會改造功能,等等。音樂的這些功能對于塑造古代國民的民族性格和儒雅風范曾經(jīng)發(fā)生過巨大作用,也形成了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禮樂文化。

      1.成于樂:音樂的人格塑造功能?!俺捎跇贰笔强鬃訉σ魳返某扇斯δ艿母爬?它是孔子所設定的人的成長階段中的最后一步。孔子認為,人的成長應當遵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三步驟,之所以要在音樂中完成人格的塑造,而不是在禮中或詩中,乃是因為音樂化人于無形,寓教于樂,給人提供一種快樂自由、無拘無束的成長氛圍。它能夠在不知不覺中向青少年輸入音樂中蘊涵的良好素質(zhì),最終培養(yǎng)出健全的人格??鬃颖救耸窒矏垡魳?他“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對音樂的癡迷可見一斑??鬃邮且晃唤艹龅囊魳芳?他對于學習音樂、欣賞音樂都有著自己深入的體會。《史記》中記載了孔子向音樂家?guī)熛鍖W琴的故事,孔子一絲不茍地反復練習一首曲子,師襄對他說可以繼續(xù)往下練了,但孔子卻依次提出“未得其數(shù)”“未得其志”“未得其為人”的三個練琴階段,可見他對音樂學習的最終目標,是一定要能夠從音樂中學得做人的道理?!墩撜Z》還記載了孔子“吾與點也”的故事:孔子曾問弟子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等人的心志理想,子路、冉有、公西華等人都以治國治民為理想,唯有曾點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蹦捍簳r節(jié),約上幾個少年好友,沐浴春風、從田野中跳舞唱歌而歸。這是曾點的理想??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并非孔子沒有治國治民的理想,而是孔子首重人格塑造,在音樂的熏陶中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獲得和諧的人際關系,實現(xiàn)快樂的人生,這既是實際治國治民理想的根本基礎,又是治國治民的最終目標。

      2.樂通倫理: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樂教屬于“修內(nèi)”的功夫?!稑酚洝分姓f:“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所謂“易直子諒之心”即指平易、正直、慈愛、體諒的心情,“致樂以治心”即通過音樂熏陶來實現(xiàn)平易、正直、仁愛、體諒之心境和素養(yǎng)。古人尤其強調(diào)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認為要想培養(yǎng)道德人格,就必須通過“樂”,因為樂通倫理。《樂記》中更是從“聲—音—樂”與“禽獸—庶眾—君子”兩組關系的角度來討論樂對道德人格之形成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認為“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在儒家看來,音樂與道德是合二為一的,不知樂者,德淺,知樂者,德厚。音樂能夠有助于德性的成長。徐復觀先生認為:音樂之情深藏內(nèi)心深處,并且在根源上與內(nèi)在良心融為一體,此良心通過情的外流而“氣盛”,“于是此時的人生,是由音樂而藝術化了,同時也由音樂而道德化了。這種道德化,是直接由生命深處所透出的藝術之情,湊泊上良心而來,化得無形無跡,所以便可稱之為‘化神’”。在這種情況下,道德與情欲、道德與生理的抗拒性就消失了,道德成了生命力自身的一種要求,這正是儒家“為人生而藝術”的真正含義。所以儒家的人生是道德人生,而孔子將音樂融入道德,正是在根源上實現(xiàn)了道德人生的藝術化。

      3.禮樂一體:音樂的人際交往功能。中國古代禮樂并舉,禮樂一體,形成了獨特的禮樂文化。對于古人來說,“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tǒng)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因此,所有涉及人際交往的地方,無不涉及禮樂。禮辨異、樂和同,禮儀使人明白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別,從而秩序不亂、有理有節(jié),而音樂相對于禮儀來說,更能夠顯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親和力和合和力,令父子之間、長幼之間、鄰里之間乃至四海之間,相親相敬、和諧融洽。熟習禮樂,則可以暢行于人倫之間而無過。《樂記》認為,先王立音樂教育之初衷,其目的就在“和”?!皹吩谧趶R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這是音樂所具有的獨特的親和力。關于音樂的教化細節(jié),《樂記》中還說:“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詘伸,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行列是正焉,進退得齊焉?!眰€人之意志、容貌衣著、行為動作都可以從音樂的不同部分獲得體悟,從而使人的內(nèi)在氣質(zhì)、衣著舉止等內(nèi)外各方面都恰如時宜,增強人際交往的能力。音樂不僅塑造著個體的人際交往能力,甚至不同的樂曲本身也都在傳達著不同的交往信息和知識?!稑酚洝分袑σ魳返倪@種功能就做了區(qū)分:“寬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廣大而靜,疏遠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靜,廉而謙者宜歌《風》?!薄俄灐贰洞笱拧贰缎⊙拧贰秶L》分別屬于四種不同的音樂品格,反映的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的目的也都有不同的指向。上述區(qū)分就是引導歌者從音樂的不同品格來選擇與自身品格或歌頌的對象相符的音樂,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在實際交往中的恰如其當。此外,《樂記》還對音樂的地區(qū)性進行了區(qū)分:“肆直而慈愛,商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边@里《商》與《齊》屬于不同地區(qū)的音樂,代表了不同地區(qū)人的性情,對此加以區(qū)分,就能夠?qū)θ穗H交往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明了《商》之音,就可以“臨事而屢斷”;明了《齊》之音,就可以“見利而讓”。

      4.移風易俗:音樂的社會改造功能。《荀子·樂論》和《禮記·樂記》都提到了音樂的“移風易俗”功能。荀子說:“樂者,圣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彼^“移風易俗”主要指音樂以其本身的道德情感和動人節(jié)奏來感動人心,使民心善、世風和,使社會不良風氣無存在之本,自動消除,從而締造一個世風和諧、充滿德性的社會。荀子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可塑造的?!懊裼醒獨庑闹?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也就是說,喜怒哀樂之情都是自然本性感于外物的產(chǎn)物,倘若外感奸佞之氣,則會形成不良心術。反之,如果外感仁德之氣,就會增強人的良知德性。所以,“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而“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是一種最優(yōu)良的社會風氣改造手段,所以古代的統(tǒng)治者都非常善于利用音樂的這一功能,把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統(tǒng)治手段,廣播至和之聲,廣施仁德之樂,最終的目標是“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三、儒家樂教理論對高校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

      近現(xiàn)代以來,基于中國優(yōu)良的樂教傳統(tǒng)以及對西方教育科學的引入,中國教育家都對音樂的教育功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重視。梁啟超先生說道:“蓋欲改造國民之品質(zhì),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現(xiàn)代教育的開啟者蔡元培先生不僅確立了美育的學科地位,更把音樂教育作為其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從儒家樂教的基本理論及其實際效用來看,音樂對于現(xiàn)代素質(zhì)教育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1.音樂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儒家樂教理論揭示出,音樂對于提升人的良知德性具有其他教育方式無法取代的重要功能,尤其是古代的雅樂和頌歌,對于培養(yǎng)先民的道德素質(zhì),形成中國人深厚的孝悌思想,都起到了很大作用。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前的道德教育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儒家的道德教育在內(nèi)容上有很多改變?,F(xiàn)代道德是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展開的,除了傳統(tǒng)的孝悌倫理思想外,現(xiàn)代道德還包括繼承發(fā)揚革命道德的光榮傳統(tǒng),緊緊抓住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嚴格遵守集體主義的原則,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自覺維護社會公德意識等方面的內(nèi)容,此外還包括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各類市場經(jīng)營道德等等?,F(xiàn)代社會實施音樂教育,雖不能代替德育課程,但卻能夠成為德育的輔助課程。因為音樂的最大特點是“動之以情”,它是情感的藝術,能夠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好的音樂,可以讓學生在審美享受和情感陶冶中不知不覺地完成道德教育。相比于空洞的道德說教,音樂訴諸于情感的心靈凈化更容易被接受。學生可以在《義勇軍進行曲》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斗爭,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強面對困難的斗志;可以在《春江花月夜》中體悟自然生命之美,從而把個體生命融入宇宙自然生命之中,增強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總之,一首好的音樂,能夠喚起個體心中強烈的情感波瀾,從多種角度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

      2.音樂教育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鬃诱J為,人的成長階段的最后一步是“成于樂”。他所謂“成于樂”是針對個體的整體素質(zhì)而言,除了儒家的道德倫理和禮儀規(guī)范之外,還包括一個人的智力和能力的開發(fā)?,F(xiàn)代科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音樂能夠使聽者的兩個腦半球同時處于活躍狀態(tài),在聆聽的過程中,聽者往往充分調(diào)動想象、聯(lián)想、對比、選擇、排列等多種思維活動,這些思維活動能直接促使個體智力的提升。科學界著名的“莫扎特效應”實驗,通過醫(y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研究試驗,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莫扎特音樂確實比其他因素更能刺激和啟迪人的大腦,甚至有實驗表明,莫扎特音樂能夠使青少年的 IQ值提升 10至 20。錢學森先生有很高的音樂素養(yǎng),他在晚年談到自己的成長歷程時就說,音樂對于科學創(chuàng)新靈感有啟發(fā),并強烈建議青年人多欣賞音樂,尤其是科技人才,一定要有些音樂素養(yǎng)才行??梢哉f,音樂教育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尤其是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和開闊性,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3.音樂教育有助于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儒家樂教理論認為,“樂從和”。音樂的基本特征是“和”,古代圣王確立音樂教育的初衷,其目的也在“和”。音樂聲律的中和屬性能夠進一步引發(fā)個體內(nèi)心的中和境界,從而實現(xiàn)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從現(xiàn)代音樂教育的角度來說,這種“中和”的特征正好像一味良藥,能夠及時糾正人身上所出現(xiàn)的性格偏差和心理偏差,使其重獲身心的平衡。

      當今社會,青少年極容易受到各種誘惑和利害沖擊,導致各種性格偏失和人格心理分裂,不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青少年人格缺陷明顯,往往表現(xiàn)為煩燥、苦悶、憂郁、自閉、暴躁、自傲、孤立、叛逆等身心失和狀況,他們很難以正常的心態(tài)與他人交往,人際關系不融洽。對于這部分青少年來說,家長或老師的道德說教往往收效甚微。而良好的音樂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諧的節(jié)奏卻可以很快調(diào)動一個人內(nèi)心的各種平衡要素。音樂聲律之清濁、長短、緩疾、剛?cè)?、高下互補相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和聲”能夠很好地中和一個人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之情,使浮燥的心緒恢復平靜與和諧。同時,音樂還能夠通過情感屬性、中和屬性和道德屬性的綜合作用,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幫助學生培養(yǎng)快樂開朗的性格,彬彬有禮的風度,進一步提升人際交往能力,使其無論身處學堂,還是身處社會,都能夠有禮有節(jié),游刃有余,實現(xiàn)健康快樂的人生。

      [1]楊天宇.禮記譯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董增齡.國語正義[M].成都:巴蜀書社,1985.

      [4]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2.

      [5]李澤厚.美學三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M].北京:中華書局, 1983.

      [7]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A].李維武.徐復觀文集 (第四卷)[C].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8]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

      [9]梁啟超.飲冰室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責任編輯 張敬燕]

      I206.2

      A

      1671-6701(2010)03-0115-04

      2010-05-02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 (項目編號:AHSKF07-08D59);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 2009sk242)階段性成果

      李春娟 (1976-),女,安徽淮北人,文學博士,合肥學院藝術設計系講師。

      猜你喜歡
      樂教儒家道德
      樂教 善教 教有特色 愛學 會學 學有方法
      ——長春市第一中學學校特色
      《朱載堉<六代小舞譜>學術復原與“樂教”》(插圖)
      中國音樂學(2022年3期)2022-10-27 09:49:36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十幾歲(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論現(xiàn)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孔子樂教思想研究述評
      用道德驅(qū)散“新聞霧霾”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通化县| 那坡县| 观塘区| 兰州市| 沛县| 永年县| 巴楚县| 长武县| 贵定县| 连平县| 桓台县| 武穴市| 凌海市| 融水| 高州市| 佳木斯市| 都安| 台东县| 双峰县| 陵川县| 永兴县| 杨浦区| 广南县| 池州市| 历史| 通化县| 商洛市| 嘉荫县| 都江堰市| 军事| 彭山县| 房产| 北海市| 嘉峪关市| 漳州市| 内黄县| 防城港市| 亚东县| 天津市| 昔阳县|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