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素萍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漢語方位詞研究回顧*
谷素萍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長沙410004)
分別對方位詞的詞性、表達功能、語義特點及文化涵義等方面的研究現狀作了總結,指出過去人們比較注重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和語義特點的分析,但對方位詞的語用研究則非常薄弱。因此,從語用方面來考察方位詞將成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
現代漢語;方位詞;研究
在現代漢語中,方位詞是使用頻率極高的一類詞,這類詞在表達空間方位、時間概念以及數量范疇等方面都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許多學者都對方位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方位詞研究成了現代漢語研究的熱點之一,相關的研究成果出了不少,當然也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對過去的研究狀況進行總結,以促進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開展。
總括以來,目前對方位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方位詞究竟歸屬何種詞類,是實詞還是虛詞,歷來眾說不一。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意見。
《現代漢語詞典》對方位詞的定義是:“名詞的一種,是表示方向或位置的詞,分為單純的和合成的兩類?!爆F今通行的語法書和教科書一般也都是把方位詞當作一個特殊的小類或附類歸入名詞。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就把方位詞看成是名詞中特殊的一類。其它如張靜的主編本,黃伯榮、廖序東的主編本,邢福義的主編本,吳啟主的主編本,馬真《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李裕德《現代漢語實用語法》等也都采取了類似的觀點。“名詞說”認為方位詞在語法功能上與名詞有相同的共性,能夠在句子中充當主語和賓語,如“前面開來一輛車”(主語)?!斑@間房朝南”(賓語)。能用在介詞后面組成介詞結構,并在句中充當一定的句子成分,如“我們應該向前看”。在詞匯意義上,方位詞也具有比較實在的意義,雖然不如一般名詞那么明顯。但“名詞說”的支持者也不得不承認,方位詞與名詞在語法功能上也存在差異,方位詞不受數量短語的修飾而名詞可以,一些方位詞可受副詞的修飾而名詞不能,方位詞還經常附在別的詞或詞組后面,組成表示時間或處所的詞或詞組。
朱德熙《語法講義》里首先把漢語的詞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然后又把實詞分為體詞和謂詞兩類。其中體詞包括名詞、指代詞、數詞、量詞、方位詞等。趙元任《漢語口語語法》,房玉清《實用漢語語法》等也都是這樣處理方位詞的。任湖璉《現代漢語方位詞的性質》認為方位詞是現代漢語里一批具有“定位標記”特殊性質的詞語,即全體方位詞共有的用途是構成方位詞組,這種方位詞組在語法功能上相當于處所詞或時間詞,而其中方位詞的作用就在于使由原來不具有處所或時間意義的詞語構成的方位短語具備處所和時間意義,獲得處所詞或時間詞的語法功能。處所詞和時間詞是有[位置]標記的詞,其它的詞要具有[位置]標記,就必須在形式上另加。這種形式標記就是方位詞。因此,對方位詞的性質可用“定位標記”來概括。儲澤祥的《現代漢語方所系統(tǒng)研究》也將方位詞視為一種語法標,稱之為“方位標”,與“命名標”一起構成現代漢語中的方所標。方所標是作為方所標記的語言形式,是能使某種結構形式“X.標”性質體詞化,范疇方所化的特定標志形式。由于方位詞的特殊性質,它們在語法作用、語義功能上都有獨特之處。所以在漢語詞類系統(tǒng)中把方位詞單獨作為一類是有充分理由的。正如呂叔湘所說:“方位詞跟名詞的關系類似介詞跟動詞的關系,在句法功能上都已經有明顯的分化?!狈轿辉~和名詞一方面因同屬體詞而具有若干共性,但另一方面則由于已成為不同詞類而在語法功能上產生對立,這種對立如前所述。然而這種歸類法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把方位詞與處所詞,特別是多數通行的語法書所認可的合成方位詞一邊、一面、一頭系列與處所詞區(qū)別開來。
金昌吉在《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及其語義分析》中認為詞類是反映詞的語法功能(即語法分布)的類,因此詞只能根據語法功能分類。如果僅僅根據詞匯意義來給方位詞歸類的話,無法反映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因而也就無法與其它詞類劃清界限。方位詞是封閉的類,它的主要句法功能在于附著,一般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這一點上,方位詞和虛詞是一樣的。張宜生所著的《現代漢語虛詞》在第七章第三節(jié)方位詞中,采取了與金昌吉近似的觀點。不過,張宜生把方位詞歸入準虛詞。所謂準虛詞就是承認方位詞的主要功能已經接近于虛詞,但是在某些方面仍保留實用法,還沒有徹底虛化。張宜生把方位詞的語法功能歸納為兩點:(1)后置性;(2)粘著性。單純方位詞只能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充當句法成分,不足以影響對方位詞的總體看法。合成方位詞不能單用。以往認為是合成方位詞的~邊、~面、~頭系列因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后置性和粘著性而被排除在方位詞的范圍之外。范曉在《詞的功能分類》中也說:“方位詞本是一種體詞,但發(fā)展到現在,也開始虛化了。對于方位詞可這樣處理:單音節(jié)方位詞一般不單獨作句法成分(有例外),似可看作虛詞;復合方位詞似乎可看作兼屬方位詞(虛詞)和處所詞(有時是時間詞)。附著在實詞后的是方位詞,屬虛詞;能單獨做主語或賓語的可看作體詞中的處所詞或時間詞?!薄疤撛~說”或“準虛詞說”嚴格按照方位詞的功能和分布給方位詞歸類,較好地將方位詞與其它詞類區(qū)別開來(主要是名詞和處所詞),應該說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人類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之中,時時遇到時空定位問題,對此不同的語言可以用不同手段來表達。在英語中,定位功能一般由介詞承擔。而漢語則主要由方位詞承擔。為了更好地解釋方位詞的這種定位功能,有些學者提出了“參考點”或“參照點”的概念。廖秋忠《空間方位詞和方位參考點》認為對空間方位詞的解釋離不開參考點。除“東、南、西、北”這組方位詞的參考點是固定的外,其余方位詞的參考點是隨需要而定、隨語境而變化的。他的另一篇《現代漢語篇章中空間和時間的參考點》則對現代漢語篇章中空間和時間參考點出現的情況加以歸類,然后探討這種分布情況的實質。齊滬揚《現代漢語的空間系統(tǒng)》將現代漢語的空間系統(tǒng)分為方向系統(tǒng)、形狀系統(tǒng)和位置系統(tǒng)。其中方向系統(tǒng)和形狀系統(tǒng),現代漢語都是通過方位詞來表達的。但方位詞在兩個系統(tǒng)中的表現是不一致的。在方向系統(tǒng)中,方位詞可以單獨使用,用詞或者短語就可以表達一個“方向”,但必須確定參考點?!皡⒖键c”可分為第一參考點,第二參考點,第三參考點,不同類型的方位詞選擇不同的參考點。在形狀系統(tǒng)中,單個方位詞不能表示一個形狀,必須以短語的形式來表示。方經民在《漢語空間方位參照的認知結構》、《論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中的基本策略》等論文中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了空間方位參照的基本理論。空間方位參照反映了語言社會對認知空間中空間方位關系的認知過程,是一種立體的、抽象的、深層的認知結構。方經民從“觀察點的確立,方位詞的選用,方向參照點的確定,位置參照點的選擇四個方面,討論了漢語社會在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中的基本策略。”從八十年代開始,就有學者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方法研究空間方位問題,并取得了可喜成績,方位參照理論的提出便是這方面研究的進展之一。此外,還有劉寧生《漢語怎樣表達物體的空間關系》,從“漢語看待物體空間關系的方式這一角度,聯系認知過程說明漢語為什么用這些方位詞表達這些特定的意義,為什么另一些說法在科學性上是有根據的,甚至是唯一正確的,而在日常語言中卻是盡力避免的?!狈轿辉~表達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時空定位上,而對方位詞在表范圍(包括團體組織、數量度量、概念狀況)、表狀態(tài)等方面的表達功能則研究得還不夠。
由于方位詞的特殊性質,它的意義比一般實詞空泛,但和嚴格意義上的虛詞相比,其意義又相對實在,而且方位詞的語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依附對象的語義特征。呂叔湘《方位詞使用情況的初步考察》首先注意到一些常用方位詞(如上、里、中、下等)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定向性”的,一個是“泛向性”的。所謂“定向性”是指方位詞的所指就是它們本身所表示的實際方向;“泛向性”是指方位詞所指并無明確的方向。特別是當方位詞與一些代表抽象事物的名詞(或其它詞類)結合時,更談不上指示方向了。如“原則上、方法上、背地里、困苦中”等。丁聲樹《現代漢語語法講話》,文煉《時間、處所、方位》都談到了方位詞的引申用法,譚赤子《方位詞的方位意義在語言發(fā)展中的引申和變化》描述了從古到今,方位詞由跟表示具體意義的名詞結合,發(fā)展到與一些較抽象的名詞(或形容詞)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方位結構的意義不斷擴大,從最初的表示具體方位、特定處所發(fā)展到用它來限定時間、形容狀態(tài),還可以用來表示條件、過程、環(huán)境、性質等。實際上,方位詞的“定向性”就是方位詞的本義,“泛向性”就是方位詞的引申義。因為一些常用方位詞大都具有定向和泛向的雙重性,從而造成了方位短語表達上的交叉現象和理解上的歧義現象。
崔希亮《空間方位關系及其泛化形式的認知解釋》和《漢語方位結構“在…….里”的認知考察》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出發(fā),用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來解釋一些由空間方位關系造成的句法歧義現象?!霸凇稀奔啊霸凇铩倍际瞧缌x格式,如“在火車上寫字”,“縣里來了個大人物”等句子都存在多種理解的可能性。崔希亮把這類歧義現象叫做“認知歧義”,即對空間方位的理解不同,則句子的意義就不同。這類現象客觀上就是由方位詞詞義上具有“定向”、“泛向”的雙重性造成的。這也是方位詞最重要的語義特點之一。
呂叔湘《方位詞使用情況的初步考察》還注意到,方位詞“上”“里”“中”是使用次數比較多的,而與“上”相對的“下”,與“里”、“中”相對的“外”,使用次數卻不多。于是推測有一部份“上”不和“下”相對,有一部分“里(中)”不和“外”相對。這實際上揭示了方位詞的另一個語義特點:“對稱”與“失衡”。這個特點尤以“上”“下”表現最明顯,倪建文《方位詞“上、下”在使用中的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就描述了這一情況。
此外,“確切”與“模糊”也是方位詞的語義特點,即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同一個方位詞會隨著不同的語境呈現出確切或模糊的表義特征。金昌吉《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及語義分析》,張宜生《現代漢語虛詞》對方位詞的這些語義特征都有所分析。
近年來,探析方位詞文化蘊涵的文章逐漸增多。張清?!侗本┙窒锩Q中的14個方位詞》從地理方向方位的角度,從商代甲骨文、先秦文獻、戰(zhàn)國漢初的地圖、太歲紀年法與地支、宋代翻唐朝地圖刻石、《遼史》《宋史》的四方順序、明清以來北京街巷名稱等等資料來觀察,闡述了現代漢語的14個單純方位詞(東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中下、內里外)在表示方向或方位時,之所以如此規(guī)范,明確,平易通俗,是由于中國五千年歷史、中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社會習慣、漢語史的演變等多方面因素發(fā)展融匯而來的。高元石《“方位語詞”的文化蘊涵》談到方位語詞反映地理特點,反映男女有別,反映尊卑意識,反映稱謂的敬謙,反映思想觀念,闡明了了解方位詞的文化蘊涵對正確理解方位詞具有重要意義。道爾吉《漢語方位詞的文化涵義探析》認為漢民族的傳統(tǒng)方位觀念中,東、南、西、北、中、上、下、左、右除了表示四方或方位空間外,還與尊卑、陰陽、男女、生死、興衰有關,并對其文化涵義產生并形成的原因作了剖析。除此之外還有張德鑫《方位詞的文化考察》,周前方的《方位稱謂詞的語言文化分析》,宋石青的《方位·語義·文化》,王希杰的《就方位語詞談語言和文化的相互關系》,范慶華的《“東西南北”及其文化內涵》,曾祥委的《從上古的方位觀念看四方名》等。這些文章都將方位詞的研究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聯系起來,指出漢語方位詞在表示方位空間的同時,已融入了濃烈的民族文化色彩。
對這個問題,目前語言學界好像還沒有展開比較深入的探討。如“晚上、街上、河里、鄉(xiāng)下、飯前、窗前、屋內、基本上、暗地里”等到底是詞還是短語,有的語法書避而不談,有的認為全是名詞,有的認為全是方位短語,這給漢語教學造成了不少的困難。有人甚至提出這樣一個解決辦法:凡是單純方位詞+單音節(jié)詞(或語素)構成詞,單純方位詞+雙音節(jié)詞或多音節(jié)詞構成方位短語。但這個辦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它一方面有可能否定詞加詞構成詞組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有可能否定多音節(jié)詞的存在。因此,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任宣知《方位詞組與含有方位語素名詞的劃界問題》,王立《漢語方位詞身份的確認與N+L結構的收詞策略》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過去對語言的研究大都屬于一種靜態(tài)分析,而現在則提倡“研究人們怎樣使用語言,這就是語言的動態(tài)研究”(呂叔湘,1980)。而語言的動態(tài)研究必然涉及到語法、語義、語用三個方面?!斑@三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如何把語法分析與語義分析,語用分析科學的結合起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分析課題”(文煉、胡附《漢語語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對方位詞進行語法分析和語義分析的文章不少,而對方位詞進行語用分析的文章目前僅收集到一篇:林笛《漢語空間方位詞的語用考察》。今后,方位詞語用方面的研究應得到充分的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儲澤祥的專著《現代漢語方所系統(tǒng)研究》運用了“表—里—值”小三角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問題?!氨怼奔凑Z表形式,“里”即語里意義,“值”即語用價值。全書既有表里互證,又有語值辨查,因此研究具有立體性。這種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
[1]儲澤祥.現代漢語方所系統(tǒng)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范曉.詞的功能分類[J].煙臺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2).
[3]方經民.論漢語空間方位參照認知過程的基本策略[J].中國語文,1999,(1).
[4]金昌吉.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及語義分析[J].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4,(3).
[5]廖秋忠.空間方位詞和方位參考點[J].中國語文,1989,(1).
[6]呂叔湘.方位詞使用情況的初步考察[J].中國語文,1965,(3).
[7]齊滬揚.現代漢語的空間系統(tǒng)[J].世界漢語教學,1998,(1).
[8]任湖璉.現代漢語方位詞的性質[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2).
[9]宜生.現代漢語虛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0]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010-08-08
谷素萍(1970-),女,湖南郴州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