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徽音樂史導論

      2010-08-15 00:48:04王安潮
      皖西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音樂史史料安徽

      王安潮

      (1.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蕪湖241000;2.中央音樂學院北京100031)

      安徽音樂史導論

      王安潮1,2

      (1.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蕪湖241000;2.中央音樂學院北京100031)

      在從古至今的音樂發(fā)展中,安徽為祖國的樂史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從音樂史料、樂史體例及內(nèi)容框架等方面對安徽音樂史研究進行了宏觀架構的可行性分析,探索了樂史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潛在的問題,以從學理層面上導引安徽樂史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地域音樂史;地方音樂;專題史;音樂史學;樂史體例

      任何文化的特質都有其依托的地域環(huán)境,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這就是近年來地域音樂興起并快速發(fā)展的文化學基礎。已經(jīng)出版的學術成果有論著《皖西鑼鼓研究》[1]、《中國地域音樂文化》[2]等,論文有《陰山地域文化區(qū)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與當代生存發(fā)展之路》[3]、《論晉北地理生態(tài)文化對晉北民歌的影響》[4]、《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地理學方法新探》[5]等。在這一學術思潮下,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于2009年12月19日在杭州召開了首屆“區(qū)域音樂文化研究”的學術研討會,安徽省也曾于2007年歲末召開了首屆安徽民間音樂學術研討會。在“新史學”觀念之下的地方音樂研究正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顯示出學界開始關注地方音樂史研究。地方音樂史研究也是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課題方向中“地區(qū)音樂文化及形態(tài)”的研究方向之一。已有的成果中地方音樂史已經(jīng)有學者涉足于此,如許常惠的《臺灣音樂史初稿》[6]、更堆培杰的《西藏音樂史略》[7]、孫星群的《福建音樂史》[8]。東南、西南一隅的兄弟省區(qū)率先開拓了地域音樂史研究,比較而言,安徽音樂在歷代的遺存并不遜于臺、藏、閩。因此,安徽音樂史亦有研究之必要,下面將從選題的學術價值及研究途徑進行闡論,拋磚引玉,擬為引起方家的注意,是謂之“導論”。

      一、史料的豐富是安徽音樂史構架的學理基礎

      史料的豐富與否是史學研究的基礎保障,安徽歷代的史料可謂之“豐富”。雖然安徽在歷代的界域一直不斷變化,但基本以現(xiàn)今的疆界為基礎,這為地域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能。而安徽自古以來就有較為詳實的音樂史料記載的傳統(tǒng),傳統(tǒng)史書如“二十五史”中也有安徽地域的音樂史料,加上近年來音樂考古史料的挖掘,使安徽音樂史料多層而豐富。其況大致如下:第一層是文獻典籍中的音樂史料,它為綿延的歷史發(fā)展勾勒了線索與蹤跡;第二層是考古發(fā)現(xiàn)的音樂史料,它為第一層史料提供補證、印證、佐證甚至獨立解疑古代音樂史實;第三層是口訴和現(xiàn)存樂種等史料,它們?yōu)橐陨蟽煞N提供有利的補充和鮮活的例證。下面將簡述安徽音樂史料的豐富性,以此闡述安徽音樂史研究的可行性。

      從早期史料遺存看,考古學提供了較為明晰的圖景。已經(jīng)發(fā)表的論文論著、調查報告有數(shù)百篇(部),如《楚系墓葬研究》[9]、《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新收獲》[10]、《壽縣楚墓調查報告》[11]、《楚藝術史》[12]等三百余篇部。天然的水源優(yōu)勢為農(nóng)業(yè)文明的誕生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這也為安徽音樂史料衍生出多層次文化形態(tài)。安徽地處中國東南部,有長江、淮河、漸江三大水系之利,很早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了安徽的古代文明。境內(nèi)所發(fā)現(xiàn)的三百余處古文化遺址分布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印紋陶文化等四種不同類型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此后的殷墟文化、西周文化將這一文明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一大批古文明遺址及出土墓葬提供了有力證明,如繁昌縣古人類遺址(發(fā)現(xiàn)了距今200-240萬年前的猿人)、和縣古人類遺址、壽縣蔡侯墓葬、廬江的商代大鐃、潛山的西周大鐃、壽縣的春秋蔡侯編鐘、渦陽縣的東漢彩繪陶釉戲樓、亳縣的隋代樂舞戲傭等。最為重要的是,安徽地域文化有著它的延續(xù)性、交融性,處于南北交流要沖中的安徽文化經(jīng)歷了夏商、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發(fā)展,且形成了從未中斷的文化鏈條[13](P4)。

      從中期史料看,文字記載的史料使文明進程中的安徽保存了音樂的經(jīng)典之作,這是古代文明所給予安徽音樂史的饋贈。安徽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展示了其迷人魅力而得以流傳至今,如文獻記載中的中國最早的一首民歌《候人兮猗》就是涂山(現(xiàn)安徽懷遠縣境內(nèi))氏之女等候治水的大禹而唱的思念歌曲(《呂氏春秋·音初篇》),它后來被譽為中國“南音”之始;《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涂山氏之子夏啟“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開焉得始歌《九招》”(《山海經(jīng)·外西經(jīng)》);《老子》中記載的老子的“大音希聲”和《莊子》中的記載的“天樂”的音樂美學思想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安徽音樂史料;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zhàn)中劉邦軍中所唱的楚歌(《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還記載一首淮南厲王劉長謀反不成后民間作歌“歌淮南厲王”的歌辭;漢樂府《雜曲歌辭》中的著名長篇《孔雀東南飛》就發(fā)生在廬江縣境內(nèi)。這些典籍無不顯示出安徽音樂歷史曾有過的豐碑。更為重要的是,安徽記載音樂史料的傳統(tǒng)從有文字記載的文明社會以來就薪火相傳,綿延至今,這為安徽音樂史的全面研究奠定了基礎。

      從古代社會晚期的史料看,遺存的樂種和文獻的互證為安徽音樂史研究提供了多層構架。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宋以后的安徽音樂伴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出現(xiàn)并極大地發(fā)展了戲曲藝術,貴池儺戲、徽州目連戲等中國早期戲曲自宋代形成并發(fā)展至今,為戲曲研究提供了“活化石”;而青陽腔、徽劇、皮黃腔等更是對后來中國戲曲的發(fā)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這些在徽商經(jīng)濟作用于音樂上發(fā)展起來的戲曲,也隨著徽商走遍全國;正在央視“大戲連播”的、誕生于清末的黃梅戲是安徽現(xiàn)存戲曲的代表性戲種,它已成為如今國人耳熟能詳?shù)某?一代代戲曲伶人如程長庚等才俊迭出。伴隨著戲曲的勃興,清代的戲曲理論在安徽樂人如朱權的《太和正音譜》等論述中,給當時的“劇論”研究注入新的理性思維,晚清徽人陳獨秀的《論戲曲》更是提升了戲曲的俗文化特質。明代皇室弟子朱載堉的大量音樂理論著述如《律學新說》、《律呂精義》等,在中國古代音樂理論史上的地位已經(jīng)得到了世人的公認,其中發(fā)明的“十二平均律”(新法密律)比西方的研究還早;而清代皖人凌廷堪的《燕樂考源》等樂律學著作將乾嘉學派的考據(jù)學進行了音樂方面的推進,一度成為燕樂研究重要典籍。

      從近、現(xiàn)、當代的音樂史料發(fā)掘看,安徽的音樂發(fā)展與全國的形勢相似,留傳至今的“抗戰(zhàn)歌曲”(包括歌舞劇)表明,它始終與革命、生產(chǎn)緊密相連,謳歌了時代的心聲。尤其在安徽三大抗日革命根據(jù)地內(nèi),抗戰(zhàn)的歌聲極大地推動了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張曙、孟波、呂其明、朱踐耳等都是在這塊熱土上成長起來的音樂家,其中有關前兩位的研究已經(jīng)進入細化、深化的階段,而后兩位所開拓出來的學術理論研究也堪稱目前國內(nèi)學術的前沿。建國以后,安徽音樂獲得了全面的發(fā)展,專業(yè)院校、院團、新聞出版的發(fā)展,使安徽音樂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些單位和文化部門著力于對史料的保存與建設,為安徽樂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如各音樂院團所建立的資料庫,各種出版讀物所保存下來的珍貴史料。其中如:安徽文聯(lián)不間斷的音樂成果的統(tǒng)計與搜集;安徽民間音樂的“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戲曲音樂”、“曲藝音樂”等卷本的集成和曲集;各種志書中包含的音樂部分,如“安徽省志”及各市縣等地方志等。各地的文化館站還在為此不斷深入挖掘民間保存的音樂資料。

      由此可見,從史料蘊藏看,安徽音樂具有蘊藏豐富的多層內(nèi)涵,包括了從遠古誕生的、綿延至今的音樂,這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史料基礎和較明晰的線索方向,對其整理與深入研究,必將使它和其它省區(qū)的音樂一起為構筑祖國音樂絢爛多彩的歷史而起到基礎性作用。而逐漸勃興的地方音樂史研究更為“安徽音樂史”研究的必要性增加了壓力,其豐富的史料和曾經(jīng)取得的成就使其具有了學術研究的可行性,安徽音樂史的研究已箭在弦上。

      二、古今史書的典范體例指引了安徽音樂史研究的線索

      體例是史著的重要基礎之一,大凡古今典范史書都會特別注意宏觀構架的體例。從中國第一部大型史書——司馬遷的《史記》,再往前推如前述所提到的《山海經(jīng)》和諸子言論(四庫全書之“經(jīng)”、“子”),“其文則史”(《孟子·離婁下》)。而先秦《禮記·玉藻》中的“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還說明了對于紀錄古代的“行動”和“言論”等不同史料運用相應的史書,“左史”和“右史”雖無考,但分門別類的記述史學傳統(tǒng)卻在以后的史書中得到體現(xiàn)。

      以“二十五史”為代表的“正史”雖被歷代文人認為是“皇室家族史”,但其史料的可信性和其中的撰寫體例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它們對后來各分支史書乃至地域或斷代史書的編寫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如臺灣連橫所撰《臺灣通史》就是按照紀傳體展開的(仿《史記》的體例)。紀傳體是司馬遷《史記》中開始創(chuàng)立的一種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其中有“本紀”、“世家”、“表”、“書”、“志”、“列傳”等篇章 ,它對歷史人物、典章制度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敘述,但對歷史事件及歷史因果關系的線索較為模糊。紀傳體的“正史”中有關音樂的部分在“樂志”、“禮樂志”或“音樂志”等篇章下,如《史記》、《晉書》、《宋書》、《南齊書》、《魏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明史》、《清史稿》等書中的“樂志”,《漢書》、《新唐書》、《元史》等中書中的“禮樂志”,《隋書》、《舊唐書》等書中的“音樂志”。將“二十五史”聯(lián)相閱讀,可以詳細地了解中國古代音樂史的蹤跡,但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則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今人吉聯(lián)抗、丘瓊蓀、修海林等學者曾將其中的音樂史料進行過整理或校注,而揚州大學音樂文獻如任半塘等研究者的“歷代樂志”的系列研究更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古代音樂信息。

      “編年體”是史書中另一重要體例,它始創(chuàng)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歷代事件和歷史因果進行了較好的敘述,但缺點是人物生平和典章制度不能詳細闡明。編年體撰寫體例在當今的音樂史書中被大量運用,如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沈知白的《中國音樂史綱要》、廖輔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夏野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陳應時的《中國音樂簡史》等。編年體音樂史有助于音樂線索的縱向比較,能較好地考察音樂歷史的因果關系。

      其它還有“會要體”、“典志體”、“綱目體”、“紀事本末體”等史書體例?!皶w”是唐代蘇冕的《九朝會要》所創(chuàng),它屬政書類的斷代“典志體”史書,是專門記載一代典章制度的史學著作,雖與正史中的“志”相同,但它極大地補充了正史記載所不足,對各代的典章制度、文物等史實頗有借鑒價值。此后,[唐]崔鉉、楊紹復等所撰《續(xù)會要》,[宋]王溥所撰《(新編)唐會要》和《五代會要》(宋代先后修纂有11部“會要”),宋官修的《宋會要》等?!暗渲倔w”是[唐]杜佑所撰的《通典》所創(chuàng),它以典制為中心對歷代典章制度及其因果、沿革中的損益進行分門別類的敘述,是匯纂方式的“政書”。它發(fā)端于紀傳體史書中的“志”以及東漢以后出現(xiàn)的典章制度專史,其中可以看出它是從紀傳體史書中的書志分離來的,它強調典章制及同類史實的統(tǒng)一性?!熬V目體”始創(chuàng)于南宋朱熹的《通鑒綱目》,此后還有明商輅《通鑒綱目續(xù)編》等。它按照史實發(fā)生的事件順序內(nèi)容編排,在敘述之前先列提要,后敘述具體內(nèi)容,“綱”是提要,“目”是史實,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便于閱讀的中國編年體史書體裁?!凹o事本末體”是南宋袁樞所撰《通鑒紀事本末》所創(chuàng),它以歷史事件為中心,把與某事相關的散見于不同時段的史料集中編次,能清楚地闡述重大歷史事件的始末原委,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歷史事件及其發(fā)展線索,克服了編年體中“記事割裂”、“首尾難稽”和紀傳體敘事重復、主次難分的缺點。但其缺點是無法反映事件間的因果關系,不能對整個歷史發(fā)展進行背景和脈絡的再現(xiàn)。

      1922年葉伯和出版的《中國音樂史》是運用現(xiàn)代研究方法編寫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它綜合運用了編年體史書中朝代更迭的敘述體例,結合西方歷史研究中的論證分析手法,對古代音樂史進行了勾勒。此后出版的童婓的《中樂尋源》[15]、鄭覲文的《中國音樂史》[16]、許之衡的《中國音樂小史》[17]、繆天瑞的《中國音樂史話》[18]、朱謙之的《中國音樂文學史》[19]、楊蔭瀏的《中國音樂史綱》[20]和《中國古代音樂史稿》[21]、藍玉崧的《中國古代音樂史》[22]、李純一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23]、沈知白的《中國音樂史綱要》(寫于1958年)[24]、廖輔叔的《中國古代音樂簡史》[25]、吳釗和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圖鑒》[26]、呂驥的《中國音樂》[27]、夏野的《中國音樂簡史》[28]、金文達的《中國古代音樂史》[29]、秦序的《中國音樂史》[30]、黃翔鵬的《中國古代音樂史》[31]、張世彬的《中國音樂史論述稿》[32](寫于1971年)、劉再生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33]、吳釗的《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34]等,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的闡述中均運用了編年體的史書手法,將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發(fā)展按照朝代更迭來敘述。其中略有不同,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朝代間分得較細,為遠古、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西夏金、元、明、清等時期,是較為詳細的古代音樂史書;廖輔叔按照原始、奴隸、封建前、封建中、封建后五個時期;呂驥的則一分為二而成兩個時期(即唐以前的歌舞音樂、宋以后的戲曲音樂)來展開敘述的;大多數(shù)學者則按照遠古、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為框架。這些體例都很好地遵循了中國古代音樂歷史的發(fā)展線索,運用各自不同的詮釋角度予以展現(xiàn)。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中華書局1934年版)以“典志體”為體例參照,對中國古代音樂中的律、調、譜、器、樂隊、舞樂、戲曲、器樂等專題進行了論述,可視為“音樂專題史”。從吳釗和劉東升的《中國音樂史略》(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起,中國音樂史出現(xiàn)“通史”的編寫,將近現(xiàn)代音樂史加入到整體敘述中,但體例仍按編年體,不過借鑒了近現(xiàn)代史研究成果,而將這一部分內(nèi)容安排得更為細密。此后通史類著作逐漸增多,如孫繼南和周柱銓合編的《中國音樂通史簡編》[35]、田可文的《中國音樂通史提要》[36]、陳秉義的《中國音樂通史概述》[37]、梁茂春和陳秉義合編的《中國音樂通史教程》[38]、夏艷洲等合編的《中國音樂簡史》[39]等。

      在近現(xiàn)代音樂史部分,汪毓和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40]是最早公開發(fā)行的。它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寫起,以文學史上的近代開端為起點,直至新中國的成立,基本以時間為序,將傳統(tǒng)音樂和新音樂在近現(xiàn)代的演變進行了敘述。其中注意了橫向的比較,如對“國統(tǒng)區(qū)”和“解放區(qū)”進行并列敘述,它成為后來近現(xiàn)代音樂史的重要體例。此后,作者根據(jù)研究的新成果又進行了三次修訂(2009年版是第三次)。作者在《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綱要》[41]中又開辟了建國以后的音樂歷史發(fā)展研究。汪毓和之后,梁茂春的《中國當代音樂》[42]、李煥之等人合編的《當代中國音樂》[43]、居其宏的《新中國音樂史》[44]和《共和國音樂史》[45]、夏艷洲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簡編》[46]、劉再生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簡述》[47]等不斷開辟中國音樂的近、現(xiàn)、當代歷史研究,體例上仍按照汪氏書中運用的編年體手法??梢?該手法取得了大眾的認可,成為學習、研究的基本體例。

      從李純一的《先秦音樂史》[48]開始,中國音樂史開創(chuàng)了斷代音樂史編寫的先河,他將先秦時期的音樂以考古發(fā)現(xiàn)為主要史料參考,以文獻記載為輔的方法,進行了符合編年體例的歷史敘述。此后,孫星群的《西夏遼金音樂史》[49]、關也維的《唐代音樂史》[50]、葉棟的《唐代音樂與古譜譯讀》[51]等就不同斷代開辟、發(fā)展音樂史的編寫。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學者岸邊成雄的《唐代音樂史的研究》[52],它從音樂制度和音樂機構的角度出發(fā),對唐代音樂的歷史進行了細考。從孔德的《外族音樂流傳中史》[53]開始,學者們就注意到音樂交流史的研究價值,并由此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之后,馮文慈的《中外音樂交流史》[54]、張前的《中日音樂交流史》[55]、陶亞兵的《中西音樂交流史稿》[56]和《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57]等,將中外音樂交流的歷史進行了編年體例的敘述。

      地方音樂史研究是近年來新興的史學領域,前述的藏族音樂學家更堆培杰對西藏的音樂史進行了“局內(nèi)人”的考察,全書共分為四章,分別將“西藏原始時期”、“雅礱部落文化時期”、“吐蕃時期”、“地方政府時期”的樂器、歌舞、戲劇,以及音樂組織及音樂人物等,進行了編年體例的敘述。孫星群的《福建音樂史》是按照多重體例進行敘述的,首先是以專題為綱領,設置了傳統(tǒng)音樂篇、音樂創(chuàng)作篇、音樂表演篇、音樂研究篇、音樂教育篇、音樂交流篇等五大專題,這利于對各專題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其次是專題內(nèi)有編年體、典志體等多重體例,這利于對福建音樂史進行縱向的敘述;再次是地方樂史的研究放在全國樂史的背景中進行宏觀考察,體現(xiàn)出作者所意欲剖析的人類學的視角。但縱觀孫氏宏著,其專題之間并非并列關系,其中的史料多有重疊;其次,作者著重史料的搜集,分析論證的成分不多,也沒有看出如他在書稿緒論中指出的“比較研究”,甚至人類學的視角。

      由上述的典范史書體例可以看出,紀傳體例在樂史的編寫中被運用,它有助于安徽樂人、樂典、樂曲、樂事等專題的集中敘述。編年體是另一重要的體例,在樂史的編寫中占多數(shù)。它有助于對安徽音樂發(fā)展過程中的線索進行因果關系的比對,闡明安徽樂史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蹤跡。典志體也是可以運用的,它有助于將各種專題做集中闡述,比如在安徽近、現(xiàn)、當代音樂史中,就可以對某一樂事進行集中敘述,如“黃梅戲”、“抗戰(zhàn)歌聲”等。也就是說,如上體例不僅為安徽樂史的編寫提供了架構上的成功范例,也在研究的思路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指引。接下來,我們安徽音樂工作者就可以靈活選擇其中的體例而行了。

      三、從現(xiàn)存研究狀況看安徽音樂史敘述的內(nèi)容結構

      史料和體例問題為安徽音樂史研究指明了學術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而如何架構則是安徽樂史具體的研究內(nèi)容,除了探討安徽樂史研究主體部分外,還要注意細節(jié)的問題。為此,就不得不分析現(xiàn)今的研究狀況。

      安徽樂史研究現(xiàn)狀集中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是宏觀文化背景下的樂史勾勒。在安徽樂史的研究成果方面,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安徽文化史》,書中以編年體例對安徽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音樂事件進行了勾勒,尤其對典籍中記載的史料進行了一定的鉤沉。但從音樂史發(fā)展線索及其因果關系上看,這一附屬于文化史中的樂史還很不細致、全面,尤其對考古資料的發(fā)掘運用較少,也沒有涉及近、現(xiàn)、當代的部分。它雖對全面認識安徽樂史還很不夠,但卻為進一步研究指明了途徑與方向。類似的研究還有《安徽省志》、《淮南抗日根據(jù)地文藝史》等文化史成果。

      二是研究的問題過于集中,主要集中于戲曲研究方面,而黃梅戲研究又是最為集中的部分,這方面的成果如:王兆乾的《黃梅戲音樂》[58]、陸洪非的《黃梅戲源流》[59],時白林的《黃梅戲音樂概論》[60]、《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61],班友書的《黃梅戲古今縱橫談》[62],安徽藝術研究所的《黃梅戲通論》[63]等。期刊(尤其是《黃梅戲藝術》)上發(fā)表的數(shù)以千計的論文涉及了黃梅戲音樂的歷史和形態(tài)研究等角度,是安徽樂史資料的重要調研對象之一。據(jù)筆者不完全統(tǒng)計,見諸于出版物的文論有三千余部(篇),涉及曲譜、音樂、唱腔、戲劇、文本等多方面研究。而其中的焦點問題表現(xiàn)在“源流”、“唱腔”、“發(fā)展”等專題上 ,至今仍存爭議。其它針對安徽戲曲的研究還有徽劇、廬劇、青陽腔等散布于安徽的十余種民間戲曲。如安徽省廬劇團編的《廬劇音樂》[64]、李泰山主編的《中國徽班》[65],班友書的《古劇青陽腔——青陽腔研究文集》[66]和《青陽腔劇目匯編》[67],茆耕茹編的《皖南花鼓戲一百年》[68]、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的《中國戲曲志(安徽卷)》[69]等。安徽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品種繁多,豐富多彩。早在明嘉靖年間(l522-1576年),在今貴池一帶就流行有“假面俳優(yōu)”(儺戲),被視為戲曲的活化石。明萬歷前后(1537—1620年),在岳西、潛山一帶又產(chǎn)生了青陽腔和徽州腔,至今仍有影響?,F(xiàn)主要有黃梅戲、廬劇、徽劇、泗州戲(拉魂腔)、淮北梆子、曲劇、墜子、鳳陽花鼓、皖南花鼓戲等十余種,但有些已逐漸衰萎。另外,評劇、揚劇、越劇等皖外劇種在安徽的一些地區(qū)也較流行,并適應安徽民間音調產(chǎn)生了相應的變化,可視為“皖派”。因此,就安徽的戲曲研究而言,樂史還有大量的空間可做,而最為重要的縱橫向的音樂比較亟待開掘、拓展。

      三是民歌、器樂曲、曲藝音樂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大多僅對曲譜進行了輯錄,分析者較少,歷史線索與因果關系的研究涉及更少。這方面的研究除各卷本的“集成”外,還有不同時期搜集出版的民歌曲集。搜集者的記譜并未過多斟酌,如不同曲集間還有“同曲異律”現(xiàn)象,說明記譜的準確性值得進一步商榷。在各“集成”中都有簡略的歷史線索的勾勒,是其進一步研究的基礎,對音樂本體的研究和文化屬性的剖析都較缺失,值得進一步深入。

      四是對弱勢樂種和作品、近現(xiàn)當代樂史關注不夠。所謂弱勢樂種,就是那些未曾博得全省乃至全國影響的地方性音樂,如蕪湖地區(qū)的“梨黃戲”、抗戰(zhàn)時期的革命歌曲、散布于城鄉(xiāng)間的民間樂社中的民間器樂曲、活躍于淮北茶樓里的鼓書等。近現(xiàn)當代的安徽音樂取得了許多成就,如:結合于中國革命的步伐而產(chǎn)生的歌曲、樂曲、戲劇和曲藝(如對抗戰(zhàn)時期產(chǎn)生的“洪山戲”的研究就乏善可陳),現(xiàn)當代安徽專業(yè)音樂、音樂交流、音樂教育的發(fā)展等。這些不僅涉及到“非遺”保護力度和成效的問題,更關系到安徽音樂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問題。

      溯史以鑒今,安徽音樂要想向更高、更快的方向發(fā)展,樂史的全面研究值得深入。而如上的成就與不足為進一步架構研究的內(nèi)容是大有啟迪的。筆者覺得可從以下的內(nèi)容展開。

      在體例上,將按照以編年體為主,綜合紀傳體、典志體等多體例相結合、互補的方法安排結構。在內(nèi)容上,可按照現(xiàn)行通用樂史的框架,將其分為古代和現(xiàn)當代兩篇。古代部分可分為“先秦時期的鐘鼓之樂”、“漢魏至隋唐的歌舞之樂”、“宋元明清的戲曲音樂”等。近現(xiàn)當代部分可按照通行的時間界定分為近代、現(xiàn)代、當代。由此形成內(nèi)容比例均衡、時間線索縱橫相間、音樂本體分析與文化宏觀背景描述相結合的多元研究體系。

      樂史著重要解決如下問題:一是主線和輔線問題。主線要以文獻記載和近年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來勾勒樂史的縱向線索和因果關系,輔線要以樂人、樂事、樂曲的研究做橫向間的相互比較。二是解決歷史懸案的考證問題。安徽樂史中的樂人、樂曲、樂事都有令音樂史矚目的懸疑,如楚、吳文化在安徽音樂中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桓伊等樂人的音樂貢獻、安徽根據(jù)地的抗戰(zhàn)之聲等。三是樂典與民間口述、傳說、文學互證的問題?,F(xiàn)存的安徽音樂典籍還不能全景描述歷史發(fā)展,這就要求全面的史料互證成為必需,而這其中安徽地域的豐富文學等它類藝術為之提供了佐證史料,但這部分史料需要縝密的遴選與辨?zhèn)?。四是對近現(xiàn)代音樂史的關注問題。安徽音樂在近現(xiàn)代的發(fā)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歷來對此研究不多。其研究又多缺乏音樂本質的分析。因此,從現(xiàn)有研究中還不足以反映安徽樂史的成就。五是對安徽音樂交流的歷史貢獻考察不夠。安徽從古至今都處于多元文化交匯之地,音樂的交流也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尤其是明清以后至近現(xiàn)代,安徽音樂輻射出很大的藝術魅力,包括寶島臺灣在內(nèi)的兄弟省市都留下了安徽音樂交流的足跡。因此,這一領域亟待開發(fā)。六是對清代樂人的研究問題。安徽的樂人在清代做出了驕人的成績,在樂律學和戲曲表演藝術、理論的發(fā)展上取得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如凌廷堪對燕樂的考源、朱權對古譜和劇論的研讀、程長庚(祖藉安徽懷寧縣人,生于安徽潛山縣)對戲曲表演的推陳出新、楊小樓和余三勝等人(均為懷寧縣石牌鎮(zhèn)人)對徽劇進京表演的多元融合以及對京劇表演程式形成的貢獻等,已經(jīng)出版的有《安徽藝術家檔案》[70]中包含有部分資料。

      四、小結

      安徽地處祖國東南部,它承載歷史上的多元文化,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靚麗的身影。從典籍、音樂考古、音樂傳承等多方面史料看,安徽音樂是周邊兄弟省市中的佼佼者,尤其在先秦、明清等時期留下了卓越的成績。本文從樂史資料、樂史體例及內(nèi)容框架構建等方面對安徽音樂史研究中諸多問題進行了宏觀架構分析,并對即將開展的研究工作進行了全景規(guī)劃,以此拋磚引玉,導引安徽音樂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注釋:

      ①連橫的《臺灣通史》完成于1919年,臺灣中華書局陸續(xù)以三冊出版于1920年,1945年再版,曾作為連戰(zhàn)送給大陸的禮物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注意,大陸引進出版的是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②《五代會要》中的史料較后出的新舊《五代史》翔實。它撰成后,曾詔藏于史館。北宋慶歷六年(1046)文彥博初刊于蜀,南宋乾道七年(1171)施元之復刊于徽州(今安徽歙縣)。

      ③從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至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宋朝專設的“會要所”對宋265年的史實進行的分門別類敘述。清嘉慶十四年(1809),時任全唐文館的徐松將《宋會要》隨同全唐文簽注,并在此后徐松對稿本斷續(xù)地進行過校訂和排比。清光緒十三至十五年(1887~1889),張之洞創(chuàng)置的廣雅書局委任繆荃孫﹑屠寄接續(xù)整理(“廣雅清稿”)。1915年,稿本歸嘉業(yè)堂,并由劉富曾等再行整理(“清本宋會要”)。1931~1936年,北平圖書館委葉渭清研究,發(fā)現(xiàn)《清本》分類隸事頗多失檢﹑移改原稿﹑雜引他書不注所本等問題,在陳垣為首的編印委員會主持下將“清本”進行了修補(上海大東書局影印發(fā)行,《宋會要稿》)。

      [1]田耀農(nóng).皖西鑼鼓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2]蒲亨強.中國地域音樂文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

      [3]馮光鈺.陰山地域文化區(qū)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與當代生存發(fā)展之路[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3):82-87.

      [4]彭栓紅.論晉北地理生態(tài)文化對晉北民歌的影響[J].文化學刊,2009,(5):108-111.

      [5]薛藝兵.流動的聲音景觀——音樂地理學方法新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1):83-88.

      [6]許?;?臺灣音樂史初稿[M].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

      [7]更堆培杰.西藏音樂史略[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8]孫星群.福建音樂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

      [9]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0]安徽省文物工作隊.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新收獲[J].安徽考古學會會刊,1981,(4).

      [11]李景聃.壽縣楚墓調查報告[J].田野考古報告,1936,(1).

      [12]皮道堅.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13]《安徽文化史》編委會.安徽文化史(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4]連橫.臺灣通史[M].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

      [15]童婓.中樂尋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

      [16]鄭覲文.中國音樂史[M].上海:大同樂會,1929.

      [17]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0.

      [18]繆天瑞.中國音樂史話[M].北京:良友圖書出版公司,1931.

      [19]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

      [20]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M].上海:上海書店,1945.

      [2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1981.

      [22]藍玉崧.中國古代音樂史[M].吳大明,整理.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1956,2006.

      [23]李純一.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24]沈知白.中國音樂史綱要[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5]廖輔叔.中國古代音樂簡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4.

      [26]吳釗,劉東升.中國音樂史圖鑒[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27]呂驥.中國音樂[A].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8]夏野.中國音樂簡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

      [29]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30]秦序.中國音樂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31]黃翔鵬.中國古代音樂史[M].臺北:漢唐樂府,1997.

      [32]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M].香港:友聯(lián)出版社,1974(上冊),1975(下冊).

      [33]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2007.

      [34]吳釗.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35]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

      [36]田可文.中國音樂通史提要[Z].武漢:武漢音樂學院(內(nèi)部),1997.

      [37]陳秉義.中國音樂通史概述[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8]梁茂春,陳秉義等.中國音樂通史教程[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39]夏艷洲,王小龍,陳永.中國音樂簡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40]汪毓和.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41]汪毓和.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綱要[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42]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

      [43]李煥之.當代中國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4]居其宏.新中國音樂史[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45]居其宏.共和國音樂史[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46]夏艷洲.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7]劉再生.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48]李純一.先秦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49]孫星群.西夏遼金音樂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50]關也維.唐代音樂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51]葉棟.唐代音樂與古譜譯讀[M].西安:西京周秦漢唐文化開發(fā)公司,1985.

      [52]岸邊成雄.唐代音樂史的研究[M].梁在平,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53]孔德.外族音樂流傳中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6.

      [54]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5]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56]陶亞兵.中西音樂交流史稿[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57]陶亞兵.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58]王兆乾.黃梅戲音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7.

      [59]陸洪非.黃梅戲源流[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5.

      [60]時白林.黃梅戲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61]時白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國 ISBN中心,1998.

      [62]班友書.黃梅戲古今縱橫談[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2000.

      [63]安徽藝術研究所.黃梅戲通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64]安徽省廬劇團.廬劇音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

      [65]李泰山.中國徽班[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5.

      [66]班友書.古劇青陽腔——青陽腔研究文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2.

      [67]班友書.青陽腔劇目匯編[Z].合肥:安徽省藝術研究院內(nèi)部資料,1991.

      [68]茆耕茹.皖南花鼓戲一百年[Z].宣城:安徽省宣城行署文化局(內(nèi)部資料),1986.

      [69]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安徽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70]安徽省文聯(lián).安徽藝術家檔案[Z].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usic History in Anhui

      WANG An-chao1,2
      (1.College of Music,Anhui Norm al Universtiy,Wuhu 241000,China;2.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Beijing 100031,China)

      Since ancient time,Anhui had leftmany sp lendid chap ters in Chinesemusic history.The paper would feasibly analyze the musical history material and style and content frame in Anhui to explore essentiality and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 problem in music history study so as to lead Anhuim usic histo ry into more deep academic study.

      regional music history;local native music;subject history;musicology history;style

      J609.2

      A

      1009-9735(2010)04-0087-07

      2010-05-28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安徽音樂史”(10CD088)。

      王安潮(1975-),男,安徽六安人,文學(音樂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猜你喜歡
      音樂史史料安徽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史料二則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0
      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研究
      ——評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
      人民音樂(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例談數(shù)據(jù)史料的辨?zhèn)闻c解讀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音樂史的研究使命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6:29
      淺析音樂考古學在音樂史研究的作用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
      安徽醫(yī)改自我完善主動糾錯
      安徽藥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諸多方面走在前列
      沭阳县| 永寿县| 陵川县| 来安县| 金华市| 金寨县| 宁晋县| 西青区| 教育| 和田市| 岚皋县| 班戈县| 开远市| 垫江县| 凭祥市| 平江县| 桂东县| 虹口区| 崇礼县| 中卫市| 沾益县| 金门县| 邯郸县| 天全县| 定陶县| 商水县| 五常市| 思茅市| 南昌县| 乳源| 体育| 上栗县| 陕西省| 观塘区| 彰武县| 阿拉善盟| 江永县| 鹤峰县| 临洮县| 双柏县| 中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