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印度佛教的主要義理特征及其深遠影響

      2010-08-15 00:51:01何子榮
      天中學(xué)刊 2010年1期
      關(guān)鍵詞:義理眾生佛教

      何子榮

      (青海師范大學(xué) 法商學(xué)院,青海 西寧 810008)

      論印度佛教的主要義理特征及其深遠影響

      何子榮

      (青海師范大學(xué) 法商學(xué)院,青海 西寧 810008)

      印度佛教的主要義理特征是其義理具有高度的反叛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其主要表現(xiàn)為具有理性精神的無神宇宙觀、具有民主意識的平等社會觀、具有實踐特性的自身修行觀、具有和平思想的慈悲倫理觀四個方面。這些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并富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義理思想,對印度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印度佛教;義理特征;影響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相傳由悉達多·喬答摩(即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它最初是以反婆羅門教而產(chǎn)生的,因此,它的義理具有了反傳統(tǒng)的特性。雖然佛教后來在印度教的排斥和伊斯蘭教的入侵壓制下,最終在印度消亡,但它對印度的影響還是極其深遠的。本文試圖從其義理著手,在探析、歸納其義理特征的同時,以期進一步深入了解印度佛教的個性本質(zhì)及其對印度社會的深遠影響。

      一、印度佛教具有理性精神的無神宇宙觀

      佛教一產(chǎn)生就否定了吠陀的權(quán)威,不承認神的存在和婆羅門祭司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充分體現(xiàn)了它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精神。它明確地否定了婆羅門教的神創(chuàng)宇宙觀,否定了神創(chuàng)造世界的觀點。

      從佛教的因緣論來看,世上所有事物的產(chǎn)生都是由一定的因緣條件所決定的,離開了因緣條件,一切事物將無法存在。所以,世上的一切事物、現(xiàn)象,都是諸種相持相待的條件相互成就和合而生,而不是孤立、永恒的存在,一切皆由緣而生、由緣而滅。正所謂:“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滅,此滅彼滅”[1]1238。如此以來,對于客觀的物質(zhì)世界來講,就不存在一個創(chuàng)世主;對于主觀個體來講,就不存在一個永恒常在的自我。于是,諸神在宇宙的生成和變化中不起任何作用。這樣一來,自然就否定了所謂神創(chuàng)造一切、決定一切和毀滅一切的神創(chuàng)宇宙觀,繼而,也推翻了人只有絕對服從神的論點,為否定婆羅門祭司的至高地位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顯然,佛教的這種宇宙觀與其他宗教的宇宙觀相比,已經(jīng)具有了唯物主義傾向的理性精神,從而具有理性精神的無神宇宙觀成為印度佛教的主要義理特征之一。

      佛教的這種無神宇宙觀對印度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它開啟了印度人的理性意識,使其理性地認識到宇宙和自身,從而提高了人在宇宙和社會中的地位,同時也為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至于開啟印度人理性意識這一點,在早期佛教徒身上就可以得到驗證。在對待形而上學(xué)這一問題上,他們一般都不做學(xué)究式的爭論,因為他們已具有了理性精神,認識到了神的觀念是不能用邏輯來證明的這一事實本質(zhì),故而就置之不論。正如佛陀所言:“人在說不出所以然的事情上應(yīng)當(dāng)不開口”[2]208。

      在此宇宙觀的理論中,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因為佛教徒在其無神宇宙觀的開啟下,具有了理性意識,認識到了人類的優(yōu)勝,知道了人類是有智慧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勝過天。因此,佛教把宇宙間的一切生命分為四圣、六凡兩大類十等,“第一類是佛、菩薩、緣覺、聲聞,為四種‘圣者’;第二類是天、人、阿修羅、畜生、惡鬼、地獄,成為‘六凡’或‘六道’”[3]56,人被排在第二類的第二位。由于圣與凡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居住在同一世界里,故不做相比。而在“六凡”中人處于第二位,顯然其地位已經(jīng)很高了。同時,人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提高了,這是因為,佛教否定了婆羅門教的神創(chuàng)說,人們已認識到神不是一切的主宰,于是,他們的理性不允許他們再像往常一樣,一切聽從神的安排。因此,他們在反對婆羅門祭司的至高地位、反對在神的意志下劃分種姓制的同時,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使印度在走向文明的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

      二、印度佛教具有民主意識的平等社會觀

      佛教否定了婆羅門教的神創(chuàng)造世界和種姓劃分的說教,提出了“眾生平等”的社會觀?!氨娚痹趶V義上皆指世上一切生命,既包含一切有情界眾生(一切有感情、有意識的生物),還包含一切無情界眾生(一切無感情、無意識的生物)?!氨娚降取本褪钦f,因緣和合而生的萬物在本質(zhì)上都是平等的。如此一來,有情眾生同無情眾生之間、有情眾生內(nèi)部之間都是平等的。因此,我們應(yīng)對山河草木、日月星辰等無情眾生給予尊重和愛護;而在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六道眾生中,天神、鬼等也不能憑其威力而蔑視人類和其他有情眾生,也應(yīng)對其給予尊重和保護。

      佛教的這種“眾生平等”觀,在社會層面上的體現(xiàn)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先前,古印度是一個奉行種姓制的社會,人們被劃分為四個不同的種姓,人們的權(quán)利、義務(wù)以及政治地位相差懸殊。佛教極力打破這種不平等,建立平等的種姓關(guān)系,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一切平等。于是,佛教的這種社會觀同婆羅門教相比,已經(jīng)明顯具有了民主意識,因而這種具有民主意識的平等社會觀成為佛教的又一主要義理特征。

      佛教的這種平等社會觀也是建立在“因緣和合”的理論基礎(chǔ)之上的。既然世上一切事物、現(xiàn)象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成的,所以一切事物在本質(zhì)上都是相同的,一切事物在其地位上都應(yīng)是平等的。社會上的一切人,應(yīng)享有同等的權(quán)利和政治地位,履行同等的社會義務(wù),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平等。

      這一思想在佛教的大力宣揚下,沉重地打擊了傳統(tǒng)婆羅門教的種姓制,許多低種姓者紛紛脫離婆羅門教而加入到佛教中去,使佛教迅速發(fā)展了起來,推動了印度社會的發(fā)展。因為這一思想已動搖了傳統(tǒng)種姓制的統(tǒng)治根基,從根本上確立了人人平等的理論根據(jù),為政治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現(xiàn)代民主觀提供了理論支撐,從而為印度社會走向民主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所以說,這種平等觀在印度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極其巨大,是無可代替的。

      同時,佛教的這一思想還有助于當(dāng)今世界的和平,因為這種平等觀有助于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的和諧人間秩序。然而,當(dāng)今世界并不太平,世界范圍內(nèi)的種種沖突仍然不斷,究其原因,仍然是由于不能平等共存而引起的。諸如政治上以強欺弱、經(jīng)濟上貧富不均以及種族排擠、宗教競爭等。而佛教這種內(nèi)在的、絕對的、徹底的、終究的平等觀,就是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的理論武器,這也正是佛教在當(dāng)今世界各國流行的主要原因。

      三、印度佛教具有實踐特性的自身修行觀

      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樣,其修行的主旨也是在于使人們擺脫掉生老病死等一切煩惱、超脫生死輪回,達到絕對寂靜的涅槃境界。而在解脫的觀念上,佛教不同于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以神的恩典觀念為中心,認為世人只有通過祈禱、祭祀,得到神的庇護和幫助才能得到解脫。所以,婆羅門教異常地注重祭祀,而忽視個人的修行。由于佛教在世界觀上已經(jīng)否定了神創(chuàng)論,所以它把解脫理解為個人修行的結(jié)果,故而,它要求人們注重自身的修持,強調(diào)通過個人的修行和道德修養(yǎng)來實現(xiàn)人生的真正解脫。因此,佛教的修行觀已經(jīng)具有了實踐特性,這種具有實踐特性的自身修行觀成為佛教的又一主要義理特征。

      佛教通過自身的修行來滅除痛苦,達到涅槃境界而獲得人生的真正解脫,那么“八正道”就是佛教用以達到涅槃解脫目的的修道方法和途徑。佛教有眾多修行方法,但都是八正道的演繹?!罢馈币鉃檫h離邪妄、不趨于享樂而踐行“中道”?!鞍苏馈本褪钦?、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正見,即遠離妄見而有正確的見解;正思維,即是斷滅邪妄貪欲而有正確的意志和思維;正語,即修口業(yè)而有正確的言語,要不虛言、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等;正業(yè)就是身、口、意三業(yè)清凈有正確的行為;正命是要符合佛教戒律而正確的生活;正精進是要正確的努力,修涅槃之道;正念指要遠離妄想而有正確的思想;正定是指正確的禪定。

      這八種要求,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戒、定、慧三學(xué)。戒包括正語、正業(yè)和正命,定包括正念和正定,慧包括正見、正思維和正精進。這三學(xué)的主旨也是教人“清凈其意,以正其行,而入禪定”[4]34。總而言之,這“八正道”不管是在語言、行為上,還是在思想上,要求修行者都要符合其佛教的教義,要勤于修行,固守戒律,安分守己,最終進入涅槃境界而獲得人生解脫。誠然,對于人民來說,這都是些精神枷鎖,但從獲得解脫的途徑上來講,它畢竟把人從神的統(tǒng)治中解放了出來,使其通過自身的踐行來獲得人生的解脫。較之前者,這無疑是一種進步。

      佛教的這種具有實踐特性的自身修行觀,同樣對印度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婆羅門教的有神崇拜和種種祭祀,在這種修行觀的沖擊下,漸漸減弱了,婆羅門祭司的地位也隨之降了下來。原先婆羅門教祭祀種類繁多、儀式繁瑣,而且參加人數(shù)多、規(guī)模大,勞民傷財,無一益處。而佛教的這一觀念,不僅節(jié)約了大量的財產(chǎn),而且還節(jié)約了勞動人民的大量精力和時間,有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時,佛教徒在自身的嚴格修行中,形成了他們節(jié)欲和素食的風(fēng)俗習(xí)慣。因為他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從世間的苦難中解放出來,他們追求的是美好的來世,所以,他們不注重現(xiàn)世的生活,嚴守佛教戒律,節(jié)制性欲和吃素食。在佛教的影響下,后來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也很注重節(jié)欲和素食,形成印度的一種風(fēng)俗。至今,印度教最大的毗濕奴教派的各個分支大都還實行嚴格的禁欲和素食規(guī)定。

      四、印度佛教具有和平思想的慈悲倫理觀

      佛教已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原因在于世界需要和平,渴望和平,而佛教就是不以暴力和武力,而是以勸導(dǎo)、說服的方式發(fā)展起來的宗教。它的社會倫理觀就是以和平為宗旨的慈悲利他思想。

      慈悲思想縱貫佛教的發(fā)展史,佛教在最初興起時就講“慈悲”,而利他思想,是在大乘佛教形成以后才被著力強調(diào)的。“慈”是指給眾生以幸福、快樂,“悲”是指除掉眾生的一切煩惱和痛苦,即所謂“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5]87。

      這種慈悲觀念,大乘佛教把它分為三種:一是眾生緣慈悲心,要求人們以一種慈悲心來看待眾生,如父母、兄弟姊妹、子侄。這種慈悲心多在凡夫俗子或有學(xué)之人未斷煩惱之時產(chǎn)生。二是法緣慈悲心,“已斷煩惱之三乘圣人,達于法空,破吾我之相、一異之相等,但憐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隨其意而拔苦與樂”[5]87。三是無緣慈悲心,“諸佛之心不住于有為無為性之中,不住于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世之中,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心住諸法,取舍分別,故心無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得拔苦與樂之益”[5]87。由此可見,佛教的這種慈悲思想就是一種和平思想,它不僅要求對他人慈悲,而且還要對一切有生命之物慈悲。佛教不殺生等戒規(guī)就是其具體體現(xiàn),除了人之外,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生靈都應(yīng)當(dāng)被保護和戒殺,并且這一條被列為佛教戒律的第一條。在此,利他思想已被包含在慈悲思想之中了。這種具有和平思想的慈悲倫理觀成為印度佛教的又一顯著特征。

      佛教的這種慈悲倫理觀對印度、對世界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佛教的這種慈悲思想,即積極提倡戒殺(非暴力)觀念,早在吠陀和奧義書中就出現(xiàn)過,但是沒有得到婆羅門教的繼承,所以婆羅門教仍在祭祀活動中大量殺生。而這種戒殺觀念在佛教的極端重視和宣傳下,后來逐漸被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所接受,并把它作為自身的一種戒律。如在印度教經(jīng)典《摩奴法典》中:“殺驢子、駱駝、鹿、象、山羊、綿羊、魚、蛇或水牛,應(yīng)被理解為淪為雜種性罪”,“殺大小蟲子或鳥類……是不凈罪?!盵6]222在宗教信仰的國度里,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印度人民利益眾生、慈悲為懷的民族性格。到了現(xiàn)代,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就是在繼承佛教慈悲觀念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的。

      如今,佛教的這種慈悲倫理觀對人與自我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世界的和諧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如果能以慈悲利他思想的倫理道德觀來指導(dǎo)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會懂得關(guān)愛他人,以他人利益為重,從而養(yǎng)成我們高尚的人格,提升我們的道德修養(yǎng)境界,實現(xiàn)我們心靈世界的和平。對于自然,我們就會懂得尊重自然,尊重一切生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同時,它可以幫助我們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化解沖突和矛盾,實現(xiàn)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進而實現(xiàn)國與國之間的和平。

      總而言之,印度佛教的義理充滿了反叛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它順應(yīng)了時代的發(fā)展,滿足了社會進步的需求,為印度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盡管后來它在宗教競爭中遭到失敗,以至于最終在印度本土消失,但它的許多教義和思想已融入到印度教之中,成為印度教的一部分。所以說,印度佛教對印度社會的發(fā)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 任繼愈.佛教大詞典[K].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2] 尼赫魯.印度的發(fā)現(xiàn)[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6.

      [3] 黃東桂,宋金霞.佛教人生觀探微[J].廣西社會主義學(xué)院學(xué)報,2006(2).

      [4] 境野黃洋.印度佛教史[M].慧園居士,譯.武漢:武昌佛學(xué)院,1934.

      [5] 姚衛(wèi)群.佛教的倫理思想與現(xiàn)代社會[J].湖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93(3).

      [6] 摩奴法典[M].蔣忠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6.

      B948

      A

      1006-5261(2010)01-0121-03

      2009-10-26

      何子榮(1984—),男,河南內(nèi)黃人,碩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 郭超〕

      猜你喜歡
      義理眾生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xué)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佛教藝術(shù)
      寫在六合金光寺
      揚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09:39:04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取向與義理轉(zhuǎn)換
      公共理性與整全義理
      油服回暖下的眾生象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1:58
      慈懷眾生
      中華奇石(2017年3期)2017-04-11 17:48:19
      王船山《周易內(nèi)傳發(fā)例》義理演析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jié)合
      蒲城县| 含山县| 海阳市| 杂多县| 高青县| 远安县| 张家港市| 清远市| 阳新县| 横峰县| 南和县| 浮梁县| 云和县| 怀柔区| 师宗县| 阳新县| 湟源县| 武宣县| 湘潭市| 溧阳市| 仪征市| 南安市| 抚顺市| 武清区| 花莲市| 临西县| 黄冈市| 卢湾区| 义马市| 霍邱县| 赫章县| 广水市| 长子县| 武定县| 宁陕县| 贡嘎县| 福清市| 巴塘县| 大同市| 电白县| 南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