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龍,范海贊
(1.河南經東律師事務所,河南鄭州450054;2.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警察管理系,河南鄭州450053)
論信賴原則及其在交通肇事罪認定中的適用
何龍1,范海贊2
(1.河南經東律師事務所,河南鄭州450054;2.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警察管理系,河南鄭州450053)
信賴原則具有平衡社會公共安全保護與交通建設事業(yè)發(fā)展、限制過失犯罪成立范圍的功能,其適用條件有嚴格的限制。國外關于信賴原則的立法、判例對我國在刑法理論、立法領域引入該原則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目前的交通設施環(huán)境、法治觀念等已經基本具備了適用信賴原則的條件。
交通事故;信賴原則;監(jiān)督過失理論;期待可能性理論
當今社會,在危害公共安全的過失犯罪中,交通肇事罪所占的比重是比較大的。我國刑法一直是通過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來判斷交通肇事罪成立與否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11月21日起施行)第1條明確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發(fā)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清事故責任的基礎上,對于構成犯罪的,依法定罪處刑。第2條又詳細地列舉了不同的交通事故責任對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影響??梢?,事故責任是認定交通肇事罪的主要依據,事故責任的大小直接決定著交通肇事罪是否成立。盡管如此明確、詳細的規(guī)定有利于司法實踐中具體認定交通肇事罪,但是,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是以民法學當中的“過失相抵”理論為依據的。這種將民法學理論作為刑事犯罪處罰依據的做法在理論上是無法解釋通的。而國外在交通肇事罪理論、判例等方面引入信賴原則理論后,在正確處理交通肇事案件、認定行為人刑事責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功。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先例,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簡單來說,信賴原則就是將信賴的事實制度化、法律化的規(guī)則。刑法中的信賴原則是大陸法系國家用以限制過失犯罪,尤其是交通過失犯罪成立范圍的一項制度。由于其最初產生于交通運輸領域對事故責任的認定,故其最初的含義表述為:“交通關系的參加者對于其他交通關系參加者應該采取的適卻行動持信賴態(tài)度的情況下,因于對方不適卻的行動而導致事故發(fā)生者,行為人對此不承擔責任的原則?!保?]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科技的發(fā)展、實踐的推動,信賴原則的適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已經逐步涉及醫(yī)療、建筑等領域),其已逐漸成為刑法中判斷行為人過失責任的標準之一。
信賴原則正是由于在限制過失犯罪成立方面的功能極大地適應了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因而得到許多國家的刑法學者的重視。日本學者西原春夫認為,“所謂信賴原則,是指當行為人實施某種行為時,如果可以信賴被害人或者第三人能夠采取相應的適當行為的場合,由于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不適當的行為而導致結果發(fā)生的,行為人對此不承擔過失責任的原則”[2]。同時,大谷實教授認為,信賴原則是指“在有關多數人的事件中,與該事件相關的人,信賴其他有關人遵守規(guī)則采取適當的行動的相當場合,如果其他有關人無視規(guī)則等采取不適當的行動,他與自己的行動相結合發(fā)生構成要件的結果,對其結果不追究過失責任的原則”[3](P261)。
通常認為,信賴原則被確立的理論背景有過失犯理論中的“被允許的危險”的法理和“危險的分配”的法理?;蛘哒f,信賴原則是與“允許的危險’和“危險的分配”互為表里的[4]。
被允許的危險理論,來源于名言“如果禁止所有的危險,社會就會停滯”,是對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法益侵害的危險的行為,根據其社會的有用性,在法益侵害的結果發(fā)生了的場合,于一定的范圍內也允許的一種見解[3](P253)。由于傳統過失理論有導致以結果論責任之嫌等缺陷,19世紀末,德國學者埃克斯納、雷特萊基于“為求得社會更快更大的發(fā)展,就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危險的存在”的構想提出“允許的危險”理論。該理論主張,現在這些大量存在的可以引起災害、帶有侵害各種法益的危險性,而又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事業(yè),如若因帶有危險性就予以禁止,社會生活將陷入癱瘓。盡管這些事業(yè)帶有侵害法益的危險性,在危險與社會效益的相對關系上,還具有社會相當性,應在某種程度上被容許其存在[5]。該理論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危險行為都被法律規(guī)范所禁止,只有那些超出社會所能允許的危險之外的危險行為,才有必要動用法律手段尤其是刑事法律手段加以限制或禁止。被允許的危險原則在信賴其他有關人的適當的行動而實施危險行為被允許這一點上,與信賴原則在思想上是一脈相通的。該理論阻卻了過失行為的違法性或減輕了過失行為違法性,在此基礎之上,信賴原則應運而生。
危險分配理論的基本含義是,“在從事危險的業(yè)務或者事務時,參與者應當以相互間的信賴為基礎,對于該業(yè)務或事務所發(fā)生的危險,相互間予以合理的分配,就各自分擔的部分予以確切地實施,相互間分擔回避危險,使危險減輕或者消除”[6](P186)。結合被允許的危險理論,我們得知:某些危險不可避免,危險業(yè)務本身所具有的危險并沒有得到減輕或消除,只不過是將原先由危險業(yè)務從業(yè)人員承擔的注意義務分解了,并將其分配給不同的主體。具體來說,就是要求危險業(yè)務者集中精力注意最可能發(fā)生危險結果的事項,縮小或限定其注意義務的范圍,不強求他對該業(yè)務可能導致的一切危險都有所注意,而將某些注意義務分配給社會或從危險業(yè)務中得益的人。危險分配是一個利益平衡的問題,它在當事人之間實質上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系。該理論將原本由一人承擔的多項注意義務分配給多人承擔,在義務分配合理化和利益協調均衡化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被允許有限制地實施危險行為,過失犯的成立范圍得到極大的限制。在“過失犯處罰減輕合理化”的大趨勢下,信賴原則繼承了這一思想。
最先體現信賴原則精神的判例是德國聯邦最高法院1935年12月9日的判決。該判決的主要案情是,被告人在某日駕車沿市電車路基行駛,電車軌道高于汽車車道,被告人駕駛的汽車行至橋前時,前方有兩成年人從電車軌道上跳到汽車軌道上,并與汽車相撞,造成一死一傷的后果。柏林地區(qū)法院認為,被告人在天氣晴朗、視野良好的時候,如能充分注意,即可發(fā)現電車軌道上的兩個行人,且可以從兩個人的態(tài)度等方面推斷出他們是想在自己前方穿越汽車道,并可以采取鳴喇叭等預防措施,因而認定被告人成立過失致人死亡罪。但是聯邦最高法院改判被告人無罪。它認為,汽車駕駛員雖對行人有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情況,應有心理準備,然而對于駕駛人的此項要求,也應考慮日常生活上之要求及汽車交通之本質、特性及重要性等因素,而在可以允許限度內,始為適當。因此,汽車駕駛人并無將所有行人的可能不注意的情況都予以考慮的必要和可能。如果根據當時的全部情況,判斷該行人不會如此不注意時,則行為人已經履行了其注意義務。信賴原則由此得以以判例的形式正式確立并在以后的交通事故案例中不斷得到運用和發(fā)展。
在交通運輸中,基于信賴原則而導致在所有交通運輸參與人之間進行義務分配。大致說來,隨著在具體社會中對汽車作為高速交通工具的評價不同,結論會有所變化。在不太注重汽車作為高速交通工具的意義的社會中,法律就會科以駕駛者廣泛范圍的注意義務,就會允許行人有相當的行動自由,因此在發(fā)生事故時,就大都會認為是駕駛者的責任。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重視汽車作為高速交通工具的意義的社會中,法律當然會限定駕駛者所應承擔的注意義務的范圍,要求行人注意汽車的行駛,行走時不妨礙汽車的運行[7]。
信賴原則產生于德國,之后,日本(于1955年)與我國臺灣地區(qū)(于1977年)適用該原則。目前,該原則已經成為德日刑法理論上確定過失責任有無及其大小的重要理論。在德日等國,信賴原則的立法主要表現為法院的判例。而在我國,在刑事立法中雖然并未正式出現“信賴原則”一詞,但是已有相關立法體現了信賴原則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guī)定:交通肇事致死亡1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死亡3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30萬元以上的;或者致1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法定的惡劣情節(jié)的,構成交通肇事罪??梢?,交通事故中如何適用信賴原則,需要分清事故責任。而負交通事故責任并不代表構成交通肇事罪而承擔刑事責任。依照我國道路交通法規(guī)及相關司法解釋,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完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且在兩種情況下適用信賴原則:一是行為人有違章行為,但違章行為與事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例如超載是一種嚴重的違章行為,但超載的汽車被它車過失碰撞而發(fā)生交通事故,這種情況下,超載的違章行為與事故發(fā)生無因果關系,故對行為人可適用信賴原則而不承擔過失責任。二是行為人雖然有違章行為,且違章行為與事故之間有一定的因果關系,但被害人或者第三人也有過錯,行為人在事故中只是負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對行為人當然可適用信賴原則而不承擔過失責任。
如上述,信賴原則是平衡社會公共安全保護與交通建設事業(yè)發(fā)展所得出的理論,其適用是由利益協調決定的;相反,信賴原則的適用也直接關系到不同利益的保護。日本學者在總結信賴原則在交通事故處理中的適用情況后,對信賴原則的適用條件,提出了如下見解:第一,適用的主觀要件。首先,必須存在著對其他交通參與者對于遵守交通法規(guī)以及交通慣例、交通道德的現實信賴;其次,這種信賴符合社會生活相當性的要求;第二,適用的客觀要件,必須存在著信賴其他交通參與者根據交通法規(guī)采取適當行動的具體狀況。具體說,客觀上有以下情況不適用信賴原則:一是在容易預見被害人具有違反交通秩序的行為的場合;二是因被害人是幼兒、老人、身體殘疾者、醉酒者,不能期待其采取遵守交通秩序行動的場合;三是幼兒園、小學校門前,道路有雪等事故發(fā)生危險性高的場合,以及從周圍的狀況看不能期待采取適當行動的場合。具有上述客觀情況的,排除信賴原則的適用[6](P197)。我國臺灣學者在討論交通事故案件中信賴原則適用限制情況時認為,除上述場合外,車輛駕駛人有充足余地采取適當措施場合,亦不應適用信賴原則,因為信賴原則并非主張被害者如有過失時,則加害者過失就消滅,而是如可適用此原則時,加害者即無必須預見被害者不適當的行為(過失行為),以防止發(fā)生事故之注意義務。如信賴被害者能遵守交通規(guī)則為適當行為,而采取與之相應適當措施,即視為已履行注意義務,而可認定加害者并無犯罪過失。但加害者如有充裕時間或情況可以采取避免發(fā)生事故的措施,縱使被害者有違反交通規(guī)則之不適當的行為或者有其他過失,亦沒有適用信賴原則之余地。因為無論任何人,基于道德及倫理的觀念,以及參與社會共同生活的目的,均有相互救助義務,凡可以避免損害對方之生命、身體以及其他財產利益,而于自己無妨害的,就有竭盡全力避免結果發(fā)生的義務,違反此義務,即是在社會上不相當的行為,自然不能適用信賴原則[8]。我國著名學者姜偉對交通事故與信賴原則適用作過探討,他指出,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適用信賴原則:一是行為人自己違反注意義務,不能以相信其他人會遵守注意又務為條件避免危害結果,如果因此造成危害結果,不適用信賴原則,應負過失責任;二是已經發(fā)現對方有反常行為時,不能盲目地相信對方會履行自己的注意義務;三是因某種客觀條件的限制,他人違反注意義務的可能性較大時,不適用信賴原則;四是發(fā)現對方是幼兒、老人、盲人或殘疾人而且無保護人陪同時,不適用信賴原則;五是對方的違反注意行為即將造成危害結果,行為人有時間也有能力避免危害結果的,不能適用信賴原則[9]。
從中外不同學者對信賴原則的適用條件的界定來看,他們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只不過中國學者的描述更具體一些。問題在于信賴原則的適用是否以行為人自己遵守交通法律法規(guī)為必要。在日本,有些學者認為,信賴原則首先應該以行為人自身在行動時遵守交通規(guī)則為基本要件,如果過于廣泛地加以適用,它會造成對過失的認定失去平衡[7]。而有些學者卻認為:“加害者方違反交通規(guī)則有其他不適當行動的場合,否定信賴原則的適用……為了排除信賴原則的適用,還要加害者的違反交通規(guī)則必須是事故的起因?!保?0]筆者同意后一種觀點。信賴原則的適用以行為人自身遵守交通規(guī)則為前提是正確的,但卻不是絕對的。交通違章行為有的與事故的發(fā)生有因果關系,有的無因果關系,只有在違章行為與交通事故的發(fā)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時,才能排除信賴原則的適用。
從德國、日本等國適用信賴原則的背景來看,信賴原則的適用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條件,尤其是整體的交通條件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在硬件上必須要求交通工具先進、安全性能高,交通設施發(fā)達、完善;有能保證交通工具快速運行的道路,有便利的供行人、非機動車通行的道路和設施,各種交通標志、標線、信號等相對完備,交通管理有序。其次,在軟件上必須要求交通規(guī)則得到普及,公民的交通安全、法律和道德意識相對較高。不具備這些條件,便無法在交通參與者之間建立起相當程度的信賴關系,信賴原則也便無適用之余地。有學者認為:“在現有條件下,還不能贊同把信賴原則完全適用于我國的交通事故處理。因為,與發(fā)達國家相比,無論在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以及國民交通意識等方面,均不具備信賴的前提?!保?1]“從我國目前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看,無論從交通工具、交通設施以及公民交通法律意識方面均不具備完全適用信賴原則的理想條件?!保?2]
以上學者的觀點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初期的交通環(huán)境中可能是正確的。但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整體交通環(huán)境無論是在硬件方面還是軟件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fā)展,如:汽車業(yè)的飛速發(fā)展,汽車在社會中的大大普及,道路質量、交通設施狀況的不斷提高、改進,以及交通規(guī)則的宣傳、法治觀念的增強均使人們能夠積極遵守交通規(guī)章制度,等等。尤其是在東南沿海經濟發(fā)達的城市,如上海、深圳等已經逐漸發(fā)展為國際性的大都市。這些城市已經完全具備了在交通事故中適用信賴原則的前提條件。為此筆者認為,在我國交通事故的處理當中應當加快與國際大趨勢的結合,在刑事立法和實踐中積極大膽地適用信賴原則。
[1]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與特色[M].李海東,等,譯.北京:中國法律出版社,1997.265.
[2]劉東根.信賴原則及其在交通肇事罪中的應用[J].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2).
[3]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124.
[4]林亞剛.試論危險分配與信賴原則在犯罪過失中的運用[J].法律科學,1999,(2).
[5]福田平,大冢仁.日本刑法總論講義[M].李喬,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109.
[6]林亞剛.犯罪過失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86.
[7]大冢仁.犯罪論的基本問題[M].馮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出版社,1993.241.
[8]洪福僧.刑事責任之理論[M].臺北:三民書局,1988.286-287.
[9]姜偉.犯罪過失與負責理論[J].中國法學,1994,(2).
[10]川端博.刑法總論講義[M].東京:成文堂,1997.210-211.
[11]姜偉.犯罪故意與犯罪過失[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381-383.
[12]劉東根.信賴原則與交通肇事罪[J].云南大學學報,2002,(4).
責任編輯:趙新彬
Subtract:The principle of reliance has the function of balancing social security and traffic construction,as well as limiting the range of basing negligent crimes.Its application is restricted strictly.The legislation and cases of this principle in foreign countries are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its introduction in our country’s criminal law theories and legislation.The current traffic facilities and sense of ruling by law in China have provided enough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reliance.
Key words:traffic accident;the principle of reliance;the theory of negligence in supervision;the theory of anticipated possibility
On the Principle of Relia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rime of Causing Traffic Casualties
He Long1.&Fan Haizan 2.
(1.Henan Jingdong Law Firm,Zhengzhou 450054,China;2.Department of Police Mangement,Railway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450053,China)
D925
A
1009-3192(2010)05-0088-04
2010-06-25
何龍,男,山西靈石人,河南經東律師事務所律師;范海贊,男,河南洛陽人,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警察管理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