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桂
哲學的現(xiàn)實維度
肖文桂
哲學作為一種方法論、一種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在幫助人們獲得智慧和提升思維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無哲學思維,是區(qū)分一個人生活是否自覺的關(guān)鍵。
哲學;方法論;反思;哲學的現(xiàn)實作用
李瑞環(huán)同志的《學哲學用哲學》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有人問李瑞環(huán),您“由一個普通農(nóng)民、工人,一步步走到黨和國家最高領(lǐng)導層真不簡單,這其中一定會有些奧秘、訣竅”。李瑞環(huán)同志的回答是:“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產(chǎn)物,當然也不能否認個人的努力。光靠努力還不行,還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學習哲學。 ”[1]看來,他成功的“奧秘”就是學哲學??墒牵軐W有什么奧秘之處呢?
從小到大,通過父母、書本、廣告、電影、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各種渠道,我們被灌輸了各種各樣的觀念。我們常常認為這些觀念是沒有問題的,因此從來沒有認真地反思過。比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為什么長大了就要結(jié)婚?為什么是男的娶、女的嫁?按照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看法,“未經(jīng)反思的生活是不道德的”[2]。缺少反思、追問,我們的思想就有可能在習以為常的行為中迷途、枯竭,這正像缺少監(jiān)督的權(quán)利容易導致腐敗一樣。因為人有理性,應該思考,選擇有意義的、正確的生活?,F(xiàn)實是良莠不齊、復雜多樣的,惟有冷靜思考,才能使我們獲得生活的自覺。如果有了哲學思維的習慣,你就會對許多事情、事物感到好奇,思考它們是否合乎理性、是否有道理、是否有意義,從而使自己在新的人生起點開始新的生活。
哲學的用處是什么?這是哲學家和哲學教師們經(jīng)常不得不面對而且自己也覺得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哲學的確沒有什么一眼就可以看得見的功能,它既不能當飯吃,又不能當衣穿,但是它能夠幫助你思考吃飯是為了什么、穿衣是為了什么的問題。方東美先生曾經(jīng)說過,哲學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筆者認為,那就是說哲學雖然不能當飯吃,但卻可以使你在吃飯時越來越有味道,也就是增添人文色彩。哲學就是精神面包。如果說面包進人肚子后你不知它變成你身上的哪一部分了,那你為什么要求哲學一定要指出它的感性用處呢?如果說面包的精華成為你身體的組成部分,那么哲學的精華在進人你頭腦之后也同樣融入在你的心靈世界之中了。哲學最大的用處就是無用,然而“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武功練到極致,能“無招勝有招”。
眾所周知,人之所以為人,其超越動物的、獨特的、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或能力是智慧、是思想。增長智慧、提升思想的路徑就是學習哲學。如果說依靠體力就能夠?qū)崿F(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話,那么大家想一下,改革開放前,我們的勞動很辛苦、工作也很努力,可是結(jié)果如何呢?結(jié)果是我們的經(jīng)濟水平長期在低水平上徘徊。這其中原因很多,但從哲學上講就是一條,就是主觀思想不符合客觀實際,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此,鄧小平認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保?]陳云曾經(jīng)也說過,學好哲學,終身受用。李瑞環(huán)同志指出:“哲學是‘明白學’,許多事情只有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哲學是‘智慧學’,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學哲學,天賦再好也不能算明白人?!笔聦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許多事情似乎早就明白,可是如果多問上幾個為什么,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明白;經(jīng)過認真思索之后,就會變糊涂為明白,這個明白才是真明白。因此,懂了哲學,“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
筆者認為,在幫助人們獲得智慧和提升思維能力方面,哲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學的現(xiàn)實緯度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作為一種方法論,哲學能夠從根本上提升人們的思維、講話和行為的能力。
中學語文老師發(fā)現(xiàn),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哲學以后,學生在寫作文時,邏輯性會得到明顯的提高。有個學者說:張三有張三的哲學,李四有李四的哲學。這個說法在表述上是有問題的,因為它造成了一種假象,似乎世界上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的哲學。實際上,正確表述應該是:張三有張三的哲學觀點,李四有李四的哲學觀點。因為哲學觀點可以是復數(shù),但是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卻是惟一的。事實上,只要仔細思考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類似這種缺乏邏輯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人們通常把哲學劃分為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趣的是,這里的“中國哲學”是以國家作為分類原則,“西方哲學”是以區(qū)域作為分類原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學派作為分類原則。而在這些不統(tǒng)一的分類原則中,印度哲學、拉美哲學、韓國哲學、非洲哲學等又將放在什么地方呢?
作為一種方法論,辯證思維是復雜性思維,懂得了辯證思維,就知道事物是復雜而普遍聯(lián)系的,知道事物包含著對立面,知道事物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處理什么事情,必須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多思才能善斷。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經(jīng)意的表達會涉及部分與整體間的關(guān)系。人們常說,窺一斑而知全豹。其實,對于金錢豹這樣的有機整體,整體永遠是大于部分的,從部分(一斑)是永遠推不出整體(全豹)來的,除非你在“窺一斑”之前已經(jīng)先入為主地有了對“全豹”形象的了解。
第二,作為一種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哲學對思想的反思歸根到底是對現(xiàn)實的反思。
思想是反映現(xiàn)實的。哲學本身也是一種思想,不過它是“思想的思想”,即關(guān)于思想的前提、基礎(chǔ)、方法的思想。黑格爾說,哲學的“反思以思想本身為內(nèi)容,力求思想自覺其為思想”。這樣,作為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哲學就具有兩個層面的意思:其一,哲學追問思想;其二,哲學通過對思想的追問來追問現(xiàn)實。這兩個層面決定了哲學能夠拓展人們的視野,從而提升人們獨立或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人們的觀念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過:所有的博士都是哲學博士。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一個人只要研究到博士層次,也就達到了哲學的層次。當然研究到了博士層次和拿到博士學位這是兩回事,不是說你不管拿到什么專業(yè)的博士學位你就是哲學博士,而是說哲學以外各門學科一般情況下總是以某種似乎不言自明的觀念為前提、基礎(chǔ)和方法,他們很少或根本就不會去探討這些前提是否確定,這些基礎(chǔ)是否牢靠,這些方法是否正確。以物理學為例,它是以物理世界的存在為前提的,物理學家可以就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無限的探究下去,然而,他們并不探究什么是他們所探究的物理世界存在這樣一些事實上被他們當作前提的問題而一旦他們進入這些問題的探討,他們也就進入了哲學。其實,人們的日常思維總是建立在某種假定的前提之上。就每個人來說,總是以一定的觀念為思想前提的,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哲學家”,然而,并不是每個人,或者說,絕大多數(shù)人并不都對這種日常思維賴以確立的前提、基礎(chǔ)、方法進行追問、反思??茖W是解決問題,而哲學是制造問題。智慧可以碰撞出火花,但是思考必須冷靜下來。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浮躁和浮夸的時代來說,這種哲學的反思是十分必要。實踐表明,任何偉大的思想都是在長期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它需要以超功利的心態(tài)來追求真理。任何浮躁、浮夸的風氣不僅于事無補,而且還有可能葬送學術(shù)。在學術(shù)上真正有推進的東西并不單純?nèi)Q于數(shù)量,然而,在現(xiàn)實中人們卻總是片面強調(diào)數(shù)量。比如,評職稱就規(guī)定要有多少篇CN論文。還是休謨說得好:“我們?nèi)绻谑掷锬闷鹨槐緯鴣恚缟駥W書或經(jīng)院哲學書,那我們就可以問,其中包含著數(shù)和量方面的抽象推論么?沒有。其中包含著關(guān)于實在事實和存在的任何經(jīng)驗的推論么?沒有。那么我們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為它所包含的沒有別的,只有詭辯和幻想?!?/p>
第三,作為文化的靈魂,哲學能夠以最凝練的方式提升人們的人文素質(zhì)。
馬克思說:“哲學家的成長并不像雨后的春筍,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chǎn)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4]哲學凝結(jié)著千百年來無數(shù)人的智慧。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其哲學,哲學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概括。學習哲學是提高自己文化素養(yǎng)、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學習哲學至少可以使你變得越來越有修養(yǎng)。我們通常以為是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的,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我們也用語言來掩飾自己的思想。所以,有些話必須經(jīng)過“翻譯”,別人才能明白它的真正含義。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當一個人犯錯后,其他人常會用“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句話去安慰他這句話的表面含義是:人人都會犯錯,所以你不必過分自責。其實,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正好與之相反,它的意思是:普通人是會犯錯誤的,但圣賢卻是不會出錯的;你是普通人,所以你會犯錯。
第四,哲學歷史觀能夠幫助人們通曉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與發(fā)展趨勢。
有了規(guī)律性的認識,則常常具備科學而堅定的信念。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保?]哲學能夠幫助你深刻地認識社會、時代了解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從而知道如何使自己的行動與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和速度保持一致,樹立科學的生活信念。哲學的思維使你用理想的眼光把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聯(lián)系起來,構(gòu)成一個統(tǒng)一體,你就獲得了對生活的連貫的、持續(xù)的信念。有了這種對生活的連貫的、持續(xù)的信念,不管風有多大、雨有多急,你都能夠風雨兼程,無怨無悔。
柏拉圖說,教育在其最高意義上而言就是哲學。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哲學。只不過有人自覺學習哲學,有人是不自覺接受哲學;有人能夠靈活正確地運用哲學,有人卻做不到這一點。學哲學的由于天天思考抽象的一般問題,往往容易忽視多樣性和特色性的問題。但是,如果掌握了唯物辯證法,你就能夠超越思維的藩籬,不斷有所思考、有所開拓、有所創(chuàng)新。
黑格爾1816年10月在海德堡大學講授哲學時說過這么一段話:“一段時期以來,人們過多地忙碌于現(xiàn)實利益和日常生活瑣事,因而使得人們沒有自由的心情去理會那較高的內(nèi)心生活和較純潔的精神活動,現(xiàn)在形勢變了,我希望你們除了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利益以外,也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重新興盛起來?!焙诟駹柕倪@段話差不多是兩個世紀以前講的,但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哲學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距離物質(zhì)經(jīng)濟基礎(chǔ)比較遙遠,它和物質(zhì)存在條件的聯(lián)系不那么直接,但這一聯(lián)系卻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著的。哲學之根深植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按照北京大學張世英先生的說法,哲學有如仙女,深居寂寞冷宮,似乎不食人間煙火,但仙女是會思凡,沒有哪個仙女是不動凡心的,凡心一動,就想下到人間結(jié)婚生孩子。我們的哲學仙女也總是有凡心的。
[1]李瑞環(huán).學哲學用哲學: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5.
[2]海德格爾.尼采:上卷[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215.
[3]鄧小平文選:第 2 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B-49
A
1673-1999(2010)23-0026-03
肖文桂(1971-),男,福建莆田人,碩士,中共福州市委黨校(福建福州350014)副教授,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法學研究。
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