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輝
文學倫理學關照下的美國華裔文學解讀
張長輝
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一種重要的文學研究方法,從文學倫理學的角度對美國華裔文學進行解讀,向我們展示了豐富的家庭倫理觀內(nèi)容,既有對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的體現(xiàn),又有對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的背離,美國華裔文學讓我們充分見證了它的藝術魅力。
美國華裔文學;文學倫理學批評;家庭倫理觀
美國華裔文學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引起了美國學術界的關注,從90年代開始,逐漸成為我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內(nèi)容。綜觀近幾年國內(nèi)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成果,雖然研究人員的規(guī)模、構成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關華裔文學的專著、論文也大量問世,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闡釋,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研究成果主要還是介紹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有自己獨立的批評視角的論述還不多,這阻礙了華裔文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文學倫理學批評作為一種文學研究方法,自聶珍釗教授2004年提出來以后,該批評方法旋即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并以其獨特的批評視角與原創(chuàng)性受到廣泛的關注?!锻鈬膶W研究》雜志于2005年10月主辦了專門的學術研討會,不少學者也先后從不同的角度撰文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這次研討會再次把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理論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
聶珍釗教授指出,我們所說的文學的倫理學批評,也可以稱之為文學倫理學批評或文學倫理學,實際上它不是一門新的學科,而只是一種研究方法,即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以及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文學與社會關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1]。從方法論的角度說,文學倫理學批評是在借鑒、吸收倫理學方法的基礎上融合文學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種用于研究文學的批評方法,不僅要對文學史上的各種文學描寫的道德現(xiàn)象進行歷史的辯證的闡釋,而且要堅持用現(xiàn)實的道德價值觀對當前文學描寫的道德現(xiàn)象作出價值判斷[2]。聶教授還指出了對任何時代的不同類型的文學進行倫理學批評的可行性。他認為,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典型、集中地反映人類社會道德現(xiàn)象,描寫了社會存在的道德矛盾和沖突,因此文學也就必然可以成為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我們也就有了理由去運用倫理學的方法研究和批評文學,為文學的批評尋找一條新的途徑[1]。倫理學批評文學的方法同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其它的批評方法相比,有其突出的特點。這種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可以使文學作為人學來評價,可以使文學在批評中更能體現(xiàn)出文學的特點,從而得出新的結論,產(chǎn)生新的認識。因此,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在任何時代的不同類型的文學中都可以得到運用[1]。
中國人重視家庭,對家庭懷有宗教般的情感,猶如西方人信奉上帝[3]2。所以,家庭也必然成為美國華裔文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重點從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的體現(xiàn)和背離探討美國華裔文學中的家庭倫理觀。
(一)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的體現(xiàn)
中國家庭特別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如,父慈子孝、兄有弟悌,夫唱婦隨之類[4]73。首先來看夫妻倫理觀。
1.夫妻倫理觀。恩格斯說過,一夫一妻制“只是對婦女,而不是對男人而言的?!保?]126“一夫多妻和偶爾的婚外性行為是男人的權力……對女人則要求最嚴格的忠實……女人通奸會受到殘酷的懲罰。”[5]111這說明通奸在世界各地都是極嚴重的罪惡,在封建勢力強大的中國更是如此。
《女勇士》里的無名姑媽就是這種倫理觀的犧牲品。小說敘述者的姑媽由于通奸而懷孕,這在中國的封建時代簡直是大逆不道。無名姑媽的家人覺得她辱沒了家族的名聲,而族人更是義憤填膺。在無名姑媽即將分娩的那一天,憤怒的族人襲擊了她的娘家。無名姑媽在豬窩里生下孩子,然后帶著新生兒投井身亡。按照常理,家人理應對死去的姑媽進行祭奠,但是,他們非但沒有上香、點燭、燒紙錢、立牌位來悼念。相反,家人一直把她當作恥辱,絕口不提這件事,即使來到了美國,多少年之后,母親還提醒敘述者:“不要對人家說,你還有一個姑媽。你爸爸不想聽到她的名字?!保?]15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對死去的人來說,最大的懲罰莫過于讓其在陰間受罪。而在整個事件中,無人關心誰是無名姑媽的同伙。無名姑媽只是一個社會和歷史的犧牲品。首先,她是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她和即將出國的丈夫匆匆成婚,夫妻之間毫無感情可言;第二,丈夫出國后一去不歸,既無感情又無性生活的婚姻對她來說名存實亡。但她必須既嫁從夫,恪守婦道,否則就要遭受懲罰?!杜率俊分械牧硗庖粋€人物——月蘭姨媽的慘痛生活經(jīng)歷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30年來,月蘭恪守婦道在家鄉(xiāng)守著活寡,獨自含辛茹苦把女兒撫養(yǎng)成人。30年后,在姐姐英蘭的幫助下,月蘭到了美國,見到闊別多年的丈夫。而丈夫又有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妻子。月蘭受不了生活的打擊又適應不了美國的生活,終于精神錯亂,在瘋人院終其一生。月蘭的悲劇絕不僅僅是她個人的悲劇。
2.父子/兄弟倫理觀。在中國的“家邦”社會里,社會組織是按人生來的地位等級式地形成的[7]22。“父為子綱”是父子關系的基本準則,父慈子孝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要求。在這種家庭關系中,父母有義務為子女的教育及成家立業(yè)操心。子女則要絕對地服從父母。這一點在《花鼓歌》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在《花鼓歌》中,身處20世紀50年代初舊金山唐人街的主人公王奇洋可謂是華裔文學中最堅守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信念,最守舊、落后、迂腐、頑固不化的人物。這樣的一個人物在對待兒子的家教上,自然極為嚴格。每個月王奇洋只發(fā)給兒子們50元零花錢,絕不多給。他寧愿出錢讓已經(jīng)畢業(yè)的大兒子王大再去讀一個大學文憑,也不允許他去端盤子洗碗掙錢,因為干這樣的工作有失老子的身份;他堅決反對兒子娶個洋媳婦回家,因為他要保持自己后代血統(tǒng)的純正;他經(jīng)常給兒子講仁義道德、誠信和孝道,強迫兒子背“四書”、“五經(jīng)”。《吃碗茶》也很好地傳達了這種思想,《吃碗茶》中的王華基認為,兒子成家立業(yè)的一切費用理應由他這個做父親的承擔。因此,當兒子托詞說經(jīng)濟上還沒有準備好不想結婚時,王華基惱羞成怒,覺得兒子是在懷疑他這個做父親的能力。一向省吃儉用的王華基不僅包攬了獨生兒子的來往旅費及家鄉(xiāng)婚禮的所有費用,而且在新婚夫婦到達紐約后,又一手操辦了有250人參加的大型婚宴。把兒子的婚事操辦完畢后,王華基作為父親的義務也就算完成,從此可以心安理得地準備抱孫子了。
在傳統(tǒng)家庭倫理中,兄弟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因此有“長兄如父”之說。“兄友弟恭”,如果兄弟反目,忘卻了手足情,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一致譴責[8]85?!恫鑹亓揖啤分械泥椝暮袜椩疲瑑尚值芑突ブ?、共同發(fā)家致富;《金山》中,艾迪不計前嫌、始終顧念手足之情;《中國佬》中的三公和四公相依為命,等等,都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兄友弟恭”觀念的延伸。
3.孝倫理。中國人注重孝道,古訓道:“父母在,不遠游”;儒家常用“孝悌”兩字來做這一種心的境界和功能之示例。孝悌便是人類超個體而相互感通的一種心境。孝是時間之直通,悌是空間之橫通,故人心有孝,則人生境界可以悠久無盡;人心有悌,則人生境界可以廣大無窮[9]65。而孝的最起碼的要求是對現(xiàn)實父母的孝,它主要表現(xiàn)為子女對父母的尊敬、贍養(yǎng)、聽從、順從以及為父母爭光。
在《喜福會》中的“傷疤”一節(jié),譚恩美將古代孝的故事轉(zhuǎn)為現(xiàn)實中割股療親一幕來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孝道對中國人的塑造。蘇安梅的母親守寡后被有婦之夫誘奸,婆婆將她趕出家門。在婆婆臨死前她又回到婆婆跟前盡孝,她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為婆婆熬粥,并親手給婆婆喂食和著草藥和自己身上肌肉熬成的粥。幼小的蘇安梅目睹了這痛苦的愚孝一幕,深刻感受了舊傳統(tǒng)中何為人孝的一課。正如作品中所說的那樣:這就是女兒如何尊敬母親的。孝的另一層涵義是子女對父母的聽從、順從以及為父母爭光??鬃诱f,孝即“無違”,對父母要“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華裔文學中也不乏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孝子[8]86,如 《吃碗茶》中的王賓來,他的婚姻是恪守“父為子綱”,順從父親的結果?!短迫私帧分械睦先郎芬菜闶莻€孝子,小小年紀,他就知道為了早點去美國,希望奶奶早死是“不孝”?!兜湫偷拿绹小分械睦瓲柗騽t是為父母爭光的典型,他去美國留學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獲取學位,成就功名,光耀門楣。
孝作為敬養(yǎng)父母、祖宗的標志,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是家族精神的母體,它維系了整個家族的和諧。它一方面彰顯了炎黃子孫敬老愛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另一方面,它又關注了大量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如果把孝絕對化,就會變成《喜福會》中蘇安梅母親的那種愚孝,正所謂過猶不及也。因此,盡管對和諧的追求成為孝自身發(fā)展的動力源,但新世紀的中華兒女對其的獲取還是應基于對真理的服膺,不是以一種傳統(tǒng)的靜態(tài)的安倫盡分,而是以一種動態(tài)的安分守己,在和諧的原則中加入理性的因素,使孝散發(fā)出理性的光芒,使家族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從而避免蘇安梅式的悲劇重演[10]。
(二)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的背離
美國華裔作家作為海外流散華人的一部分,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倫理觀一方面表現(xiàn)出深深的眷戀,想通過創(chuàng)作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觀;但另一方面,為了融入主流話語,建構自己的身份,又不免表現(xiàn)出對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的疏離。所以讀華裔文學作品,讀者始終可以感覺到這些文學作品中西方的個人主義與中國儒學的較量。在西方文化語境下出生的華人后代,在成長過程中開始感受到父母所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的束縛。因此,在他們的心目當中,父母自然成了專橫的、不講理的“他者”。為了融入主流話語,他們要擺脫“他者”文化的束縛[11]。于是,華裔文學中的不肖子孫便由此而生。華裔文學中描寫的“不肖子孫”,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來衡量,既有不折不扣的逆子,也有為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敢于向父母挑戰(zhàn)的現(xiàn)代青年[8]103。
首先來看敢于向父母挑戰(zhàn)的現(xiàn)代青年。在 《骨》中,梁家三姐妹的老大萊拉不顧母親的反對,與男友同居了四五年,始終難以接受母親大擺婚宴的主張,最終還是背著母親在紐約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使母親大失所望。在母親看來.結婚不擺宴席是偷偷摸摸的行為,未婚同居更是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她對萊拉在紐約市政廳里結婚而不舉辦婚禮發(fā)怒,她說:“結婚是一輩子的事,是應該好好慶祝的!為什么像賊一樣在暗處偷偷摸摸的呢?”[12]20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的萊拉盡管深知母親一輩子的艱辛,希望看到母親幸福,但她認為婚姻是她和男友兩個人之間的事,只要有愛,同居就是合理并且合乎道德的。小女兒尼娜是三姐妹中最為美國化的一個,在婚事上,尼娜的態(tài)度也比兩個姐姐更為開放。為了找到真正的愛情,她一次又一次地更換男友并且未婚同居、墮胎。這兩人的行為都有違中國的傳統(tǒng)倫理觀,尤其是不恪守婦道,使父母“丟面子”。這顯然是和中國傳統(tǒng)“孝為先”的倫理相背離的。在黃玉雪的《華女阿五》當中,小說中的父親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他時常用儒學思想來教育和規(guī)范孩子們,要他們尊敬兄長、孝敬父母。父母的話,做子女的只有聽從,不需要任何解釋。玉雪認為,父母親們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是束縛她自由和個性發(fā)展的枷鎖。她要反抗,要沖出家庭的束縛。一天,她沒有得到父母親的同意,與男友一起去看了一場電影。回到家,面對狂怒的父親,她第一次開始鼓足勇氣大聲地反抗說,她不僅是一個女兒,而且還是一個獨立的人。
再來看一個不折不扣的逆子。《中國佬》中的少哥是華裔美國文學中一個典型的“娶了媳婦忘了娘”的不孝之子。二戰(zhàn)期間,少哥曾在美國陸軍服役,戰(zhàn)后讓人在中國幫他找了個妻子,并把新娘接到美國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而他的母親卻獨自在國內(nèi)受著饑餓與戰(zhàn)爭的煎熬。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對于當前我國的文學研究,特別是外國文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輕視或放棄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為主要特征”的文學研究傾向是一種較好的矯正。在文學批評中,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給已有的批評增加新的特色,為批評的方法提供更多的選擇”[13]173。把文學倫理學的批評應用在自己的研究實踐中,不斷地豐富了該批評方法的理論內(nèi)涵,推動了該批評方法的實際應用。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的提出,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批評話語在中國的霸權地位,再一次拉近了文學與現(xiàn)實的距離。此外,通過運用倫理學批評美國華裔文學,希望能通過倫理學建立一個學術批評的平臺,為美國華裔文學的批評提供一種新的探索,從而拓寬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1]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研究的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6(2).
[3]史仲文.家庭文化:虎!虎!虎![M].北京:中華聯(lián)合工商出版社,1997.
[4]張岱年,程有山.中國文化與文化論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 Engels, Frederich.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and the State[M].New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6] Kingston, Maxine Hong.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Girlhood Among Ghosts[M].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Edition, 1989.
[7]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4.
[8]薛玉鳳.美國華裔文學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9]胡勇.龍紋:美國華裔文學的敘事藝術[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10]廖洪中,陳紅霞.美國華裔文學的文化淵源初探[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11]陳愛敏.流散者的困惑:美國華裔女性文學中的母親形象解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2).
[12]伍慧明.骨[M].陸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13]劉茂生.文學倫理學批評方法的理論與實踐:兼評《英國文學的倫理學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8(2).
I206
A
1673-1999(2010)08-0089-03
張長輝(1977-),男,河南滑縣人,碩士,河南師范大學(河南新鄉(xiāng)453007)外語部講師,從事英美文學、翻譯理論研究。
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