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佛教史籍中的兗籍僧人及其宗派淵源略考

      2010-08-15 00:51:36周建剛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0年3期
      關(guān)鍵詞:大正藏兗州舍利

      周建剛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3)

      佛教史籍中的兗籍僧人及其宗派淵源略考

      周建剛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003)

      兗州地區(qū)的佛教傳播源遠而流長,根基深厚,名僧輩出。從《續(xù)高僧傳》、《佛祖統(tǒng)紀》以及禪宗的歷代燈錄來看,兗籍僧人與華嚴宗、天臺宗、禪宗等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都有淵源關(guān)系,并在這些宗派的早期形成過程中起過一定的作用。文章依據(jù)佛教史籍,考察了釋法性、釋寶安、用思、降用藏、 文禪師和 用運禪師等兗籍(包括籍貫兗州和流用兗州)知名僧人的生平事跡、言行和宗派淵源,試圖以此為線索,對兗州地區(qū)的佛教發(fā)展歷史進行一個簡短的回顧。

      佛教史籍;兗州;僧人;宗派淵源

      歷史上,較早見于載籍之兗州籍僧人,是因隋代仁壽年間在各州修建佛舍利塔的因緣關(guān)系而彰顯于世的。首先必須談到的是兗州籍僧人釋法性。唐釋道宣《續(xù)高僧傳》稱:

      “釋法性,兗州人。少習禪學,精厲行道。少欲頭陀孤 游海曲,時復入俗形骸所資,終潛林阜沈隱為任。開皇十四年,文帝東巡,搜訪巖穴,因召入京住勝光寺。仁壽之年,敕召送舍利于本州普樂寺。初營外函得一青石,錯磨始了,將欲鎣飾,變成馬瑙,五似相雜,文彩分明。函內(nèi)斑剝,雜生白玉,凝潤光凈。函之內(nèi)外,光如水鏡,洞照無障。當入函時,正當基上白鳥一雙翱翔緩飛,繞塔而轉(zhuǎn)。塔西奈樹枝葉并變?yōu)檎娼鹚?。及文帝既崩,置大禪定延住供養(yǎng),遂卒于寺,八十余矣。”[1]

      又元夢堂曇噩撰《新修科分六學僧傳》云:

      “隋法性,兗人。少習禪學。孤游海上,雖以分衛(wèi),時入聚落,然于聲名勢利之地,一跡未嘗踐也。文帝東巡,搜訪巖穴,因詔入京,住勝光寺。仁壽置塔,又送舍利于州之普樂寺焉。大禪定者,帝于末年特為性造也。后果終于此寺?!盵2]

      兗州(瑕丘)普樂寺是隋文帝仁壽二年(602)第二批頒送舍利并建塔的五十三個州寺之一。當時詔令護送舍利去各州并主持建塔的僧人都是“諳解法相兼堪倡導者”。[3]釋法性能夠被選入其列,必然是佛教僧侶中出類拔萃的任務(wù)。然而,兗州籍僧人中被選拔詔令護送舍利去各州并主持建塔的僧人不只是釋法性一人,還有釋寶安?!独m(xù)高僧傳》云:

      “釋寶安,兗州人。安貧習學,見者敬之。初依用遠聽涉《依 》,博究宗領(lǐng)。周滅依亡,南投陳國。大隋一統(tǒng),還歸鄉(xiāng)陳。行次 洛,又從遠焉,因仍故業(yè),彌見深隱。開皇七年,慕義入關(guān),住凈影寺。當遠盛日,法輪之下聽眾將千,講會制約一付安掌。于時遠方輻湊名望者多,難用緝諧,故在斯任。安隨機喻接,匡救有儀,雖具征治而無銜怨,各懷敬嘆登白稱焉。講《十地依 》,各熟時各。性存攝默,不好揚演。有問酬對,辯寫泉流。仁壽二年,奉敕置塔于營州梵幢寺,即黃龍城也。舊有十七級浮圖。擁在其內(nèi),安置舍利。當夜半上,并放白光,狀如云霧,初惟一丈,漸大滿院,明徹朗然,良久乃滅,前后三度,相類并同。舊有石龜形狀極大,欲作函用引致極難,各石規(guī)模 截成函,三分去二。安自思念,石大函小何由卒成,懼日愆期,內(nèi)懷憂灼。比曉看之,其石稱函,自然分析,不勞鐫琢,宛爾成就。函雖神造,計應(yīng)大重,薄用拖曳,輕迅若馳。不勞至寺,便依期限,深慶情愿。晚還京寺,不測其終?!盵4]

      又元夢堂曇噩撰《新修科分六學僧傳》云:

      “隋寶安,兗州人。初從用遠法師研究依 ,義解之譽籍甚于北。及周、依之亡,乃南走陳氏,以究所未至。開皇初,輿圖混一,安因入關(guān),住凈影寺。仁壽二年,詔置塔于營州,即古之黃龍城也,故有梵幢寺十七級浮圖,時因以舍利奉安,其內(nèi)議者以為得策?!盵5]

      釋寶安為隋代初年京師凈影寺釋慧遠的弟子。關(guān)于釋慧遠,《續(xù)高僧傳》云:

      “釋用遠,姓李氏, 煌人也,后居上黨之高都焉。天縱疏朗,儀止沖和,局度通簡,崇覆高邈。幼喪其父,與叔同居,偏蒙提誘,示以仁孝。年止三歲,心樂出家,每見沙門,愛重崇敬。七歲在學,功逾常百,神志峻爽,見稱明智。十三辭叔,往澤州東山古牛谷寺。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禪師見而度之。思練行高世,眾所宗仰,語遠云:‘汝有出家之相,善自愛之?!趿钫b經(jīng),隨事訓誨。六時之勤,未勞呼策。登為虐暴不安,攜以南詣懷州北山丹谷。每以經(jīng)中大義問師,皆是個隱,深知長有成器也。年十六,師乃令隨 器湛律師往器,大小經(jīng)論普皆博涉。隨聽深隱,特蒙賞異,而偏重大乘以為道本。年滿進具,又依上統(tǒng)為和上,順都為 器,光師十大弟子并為證戒。時以為聲榮之極者也?!_皇五年……七年春往定州,途由上黨,留連夏講,遂闕東傳。尋下璽書,殷勤重請。辭又不免,便達西京。于時敕召大德六人,遠其一矣。仍與常隨學士二百余人創(chuàng)達帝室,親臨御筵,敷述圣化,通孚家國。上大悅,敕住興善,勞問豐華,供事隆倍。又以興善盛集,法會是繁,雖有揚化,終為事約,乃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東西沖要,游聽不疲,因置寺焉,名為‘凈影’。常居講說,弘敘個奧,辯暢奔流,吐納自深,宣談曲盡。于是四方投學七百余人皆海內(nèi)英華,法輪前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法 法舍。法分州部,日夜祖習,成器相尋。雖復興善諸德英名一期,至于歸學師尋千里繼接者,莫高于遠矣?!_皇十二年春。下敕令知翻譯,刊定辭義。其年卒于凈影寺,春秋七十矣?!盵6]

      釋慧遠為隋代初年隋文帝敕召的六位佛教大德高僧(六位大德高僧是洛陽慧遠、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濟陰寶鎮(zhèn)、汲郡洪遵、博陵曇遷)之一,[7]隋文帝為其在京師敕建凈影寺,“常居講說,弘敘玄奧,辯暢奔流,吐納自深,宣談曲盡。于是四方投學七百余人皆海內(nèi)英華,法輪前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作為論師,釋慧遠最為擅長的是宣講《涅槃經(jīng)》。從其學者,有許多成為“諳解法相兼堪倡導者”,并被詔令護送舍利去各州并主持建塔。除前述釋寶安外,據(jù)《續(xù)高僧傳》記載,還有釋靈璨(送舍利于懷州長壽寺)[8]、釋寶儒(送舍利于鄧州大興國寺)[9]、釋慧暢(送舍利于牟州拒神山寺)[10]、釋凈業(yè)(送舍利于安州景藏寺)[11]、釋靈幹(送舍利于洛州漢王寺)[12]、釋明璨(送舍利于蔣州棲霞寺)[13]、釋靈達(送舍利于恒州龍藏寺)[14]、釋僧昕(送舍利于毛州護法寺)[15]、釋智嶷(送舍利于瓜州崇教寺)[16]、釋道嵩(送舍利于蘇州)[17]、釋道顏(送舍利于桂州)[18]、釋凈辯(送舍利于衡州衡岳寺,本號大明寺)[19]等十二位僧人,連同釋寶安,一共是十三位僧人,大都是仁壽二年第二批護送舍利至五十三州(一作“五十一州”)的僧人,占了四分之一,可見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相互切磋砥礪、共證菩提并在隋代初年的佛教界產(chǎn)生一定影響的僧侶群體。而兗州釋寶安兩度從學于釋慧遠,“住凈影寺。當(慧)遠盛日,法輪之下聽眾將千,講會制約一付(釋寶)安掌。于時遠方輻湊名望者多,難用緝諧,故在斯任。(釋寶)安隨機喻接,匡救有儀,雖具征治而無銜怨,各懷敬嘆登白稱焉。講《十地涅槃》,純熟時匠。性存攝默,不好揚演。有問酬對,辯寫泉流”,長期依棲釋慧遠,成為其講經(jīng)說法的重要助手,晚年又返回京師凈影寺,并在《續(xù)高僧傳》中被稱之為“隋京師凈影寺釋寶安”,當為釋慧遠最主要的傳人之一。需要說明的是,“凈影慧遠”的思想屬于當時的北方“地論師”系統(tǒng),這一派的思想對后來的華嚴宗之形成有過重大影響,在這一過程中,慧遠弟子、兗籍僧人釋寶安應(yīng)當起過一定的作用。

      兗州地區(qū)的早期佛教傳播主要屬于北方禪學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的禪法對隋唐以后的中國佛教各宗派都有影響。東魏武定年間(543~550),北方大禪師慧思來兗州傳授禪法,據(jù)宋代沙門志盤所撰《佛祖統(tǒng)紀》記載,慧思禪師從北齊慧文大師咨受觀心坐禪之法后,“豁然大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后所未聞經(jīng)不疑自解”,遂游行諸郡參訪并宣講禪法,第一站就來到兗州,時在東魏武定六年(548,慧思時年34歲)。在兗州宣講禪法時,因徒眾人品復雜,時生是非,“與眾議論,為惡比丘所毒,垂死復活”。后“意欲南向,即舍眾渡淮”,歷經(jīng)艱險,乃于陳光大二年(586)入南岳,中途一度應(yīng)陳主詔請入住陳都建業(yè)棲玄寺十四年,又回到南岳弘法。[20]慧思禪法與當時其他北方禪學的最大區(qū)別為,他受到慧文啟發(fā),以《法華經(jīng)》為依歸,通過持誦《法華經(jīng)》而開悟“法華三昧”。潘桂明、吳忠偉在《中國天臺宗通史》一書中指出:“慧思的禪學系統(tǒng)由于更加注重《法華經(jīng)》的地位,所以在禪觀上將功夫用于‘法華三昧’,而在教理上則重點闡述‘諸法實相’。這大致相當于后來智顗止觀學說的雛形了?!盵21]也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后來的臺宗僧人在敘述自身的宗派源流時,將慧文追認為“二祖建立中觀北齊尊者圓悟大禪師”,慧思則為“三祖圓證法華南岳尊者止觀大禪師”。

      中國禪宗傳至五祖弘忍(601~674)以后,遂分成南北二宗。唐高宗李治龍朔元年(661年),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慧能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弘忍將兩偈比較,認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遂將衣法密傳給慧能,命他連夜南歸。此后,神秀與慧能便分別以南、北二宗并行于世。后世因以南宗為禪宗傳燈主脈,部分燈錄中便稱北宗之傳人為“旁出”。神秀雖其所出法嗣弟子凡十九人之多,但其中最著名者為嵩山普寂禪師和兗州降魔藏禪師二人。以中華本土系譜序之,神秀為“五祖旁出第一世”,降魔藏禪師為“五祖旁出第二世”;追溯到天竺之系譜,神秀為“三十二祖(弘忍)之二世”,降魔藏禪師為“三十二祖之三世”。[22]

      宋代沙門贊寧等撰《宋高僧傳》云:

      “釋藏師,姓王氏,趙郡人也。父為亳州掾。稚齒尋師,居然慕法,而性好獨處。譙多厲鬼持魅于人,藏七歲只影閑房、孤形 野,嘗無少于。至年長彌見挺拔,故號降用藏歟。請列青衿于廣福院明贊禪師。師意其法器,乃發(fā) 之。 對辯給答出問表,因留執(zhí)事服勤受法。俾誦《法華》 月徹部,登即剃落受具習律焉。次講南宗論,大機將發(fā)俄投麈尾。九州靈跡罕不登升。后往遇北州鼎盛,便誓依棲。秀問曰:‘汝名‘降用’。我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用邪?’曰:‘有佛有用?!阍疲骸耆羰怯?,必住不思議境界也?!唬骸欠鹨嗫?,何不思議之有?’時眾莫不異而欽之。先是秀師懸記之,汝與少 之汝有緣。尋入汝山數(shù)年,學者汝汝,供億克周,為金輿谷朗公行化之亞也。一日告門人曰:‘吾今老朽物極有歸,正是其時?!杂櫠K,春秋九十一矣?!盵23]

      兗州降魔藏禪師也有三位傳人見于載籍,分別是西京寂滿、西京定莊和南岳慧隱。[24]另外,據(jù)《傳法正宗記》和《禪燈世譜》等書記載,北宗嵩山普寂禪師門下,嗣法者二十四人,其一為“兗州守賢”,但其人的事跡未見記載。

      以上為北宗。作為禪宗主流的南宗在兗州也有傳人。清代超永編輯的《五燈全書》卷二十五記載了南岳下十二世北宋臨濟宗雙峰回禪師的法嗣兗州金鄉(xiāng)靈山彥文禪師的一段充滿禪意的語錄:

      “上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缺齒胡僧笑不言?!唬骸畬W人不會?!瘞熢唬骸宦姆滴魈臁!瘑枺骸绾问欠??’師曰:‘問得最親?!嗽唬骸胶吻?,水何綠。風吹南嶺云,露滴東籬菊。詩添松竹歲寒心,盡是無弦琴上曲。碧眼胡僧拍不足,拍不足,一二三四五六。咦!’拍一拍,下座?!盵25]

      往前追溯,兗州彥文禪師的法脈淵源為禪宗南宗的湖南南岳法系臨濟宗一脈。彥文禪師的燈師是雙峰回禪師,宋代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xù)燈錄》收錄有雙峰回禪師三段對機禪語和一首辭眾偈: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云:‘鳥道人歸后,云生雨過時?!唬骸袢沼H見雙峰?!瘞熢疲骸氐匾粓龀睢!松?,拍一拍。師云:‘記取話頭?!瘞熢疲骸嗌降?,綠水滔滔,入理深談,如何話會?’良久,云:‘伯牙雖會彈,須是子期聽。’拍一拍。

      上堂云:‘寒山把糞箕,拾得拈掃帚。寺主不知機,豐干笑破口。大眾還會么?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亩U床,下座。

      上堂云:‘南番人泛船,塞北人搖櫓,波斯入大唐,須彌山作舞,是甚么說話?’

      師元豐六年(1083)九月十七日沐浴凈發(fā),辭眾寫偈云:‘九十二光陰,分明對眾說。遠洞散寒云,幽窗度殘月?!杂欁?。焚化,齒、頂皆不壞,上有五似異光?!盵26]

      雙峰回禪師為南岳懷讓禪師第十二世(臨濟下六世)潭州石霜楚圓慈明禪師的法嗣。石霜楚圓是宋代禪宗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禪師,一生先后住持過袁州南源山廣利禪院、潭州道吾山、潭州石霜山崇勝禪院、南岳山福嚴禪院和潭州興化禪院等五所寺院。臨濟一宗自臨濟義玄(787~866)開創(chuàng)以來,曾經(jīng)長期處于寂寞無聞的境地。自臨濟下五世汾陽善昭(947~1021)開始稍有改變,而到北宋臨濟下六世石霜楚圓(986~1039)則振興于世,并最終在南宋時期發(fā)展成為禪宗的主流。楚圓弟子眾多,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黃龍慧南和楊岐方會。黃龍慧南及其法系形成了“黃龍派”,楊岐方會及其法系形成了“楊岐派”,這兩派法系與南宗至唐末五代時期形成的五家流派,即由南岳懷讓(677~744)法系形成的臨濟宗和溈仰宗,由青原行思(?~741)法系形成的曹洞宗、云門宗和法眼宗,被后世稱為“五家七派”。而石霜楚圓上承南岳懷讓法系,下啟“黃龍”和“楊岐”兩派,其重要影響不言而喻。

      石霜楚圓的語錄、語要甚多,選錄數(shù)則,以見其對雙峰回禪師和兗州彥文禪師的影響:

      “師云:‘五峰岌岌岌,獨露太虛之中;布水滔滔,冷瀉碧霄巖畔。龍?zhí)队钠?,游魚透即無門;天柱山高,水云進而無路。垂鉤四海,少遇獰龍。一句當鋒,罕逢知己。所以三個權(quán)設(shè),應(yīng)病施方;四揀開遮,觀根逗誘。過去諸佛,悲愿難窮;西祖東流,不忘付囑。河沙知識,善巧多方;萬派同源,皆歸大海。且道水不洗水一句作么生道,還有人道得么?試出來道看。設(shè)你道得倜儻分別,也未夢見衲僧腳跟在?!恐粽?。下座。

      上堂云:‘上日作 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難八古皇道。手掩黃河干,腳 須彌八。浮生夢幻身,人命夕難保。天堂與地獄,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橋。五湖參禪人,可問虛空討。死脫夏天衫,生披冬月襖。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缓取?/p>

      上堂云:‘上夜漫天總詩,大地一時皎潔。今朝庭際無人,莫道山僧不說?!?/p>

      上堂云:‘太陽升,南北走。夜月圓,天未曉。鼻孔里藏身一句即不問,你諸人腳跟下一句作么生道,還有道得底么?’良久,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纫缓?。”[27]

      臨濟宗一脈在兗州傳承不斷。如金元時期,有避兵南游,“嗣法虛明亨公,在法兄弟最后蒙印可于臨濟一枝,亭亭直上,不為震風凌雨之所摧偃”的兗州龍興(寺)汴禪師。[28]直至臨濟宗南岳下第三十七世的兗州普濟撝謙運禪師。清代超永編輯的《五燈全書》載有撝謙運禪師的語要,謹錄如次以供參考:

      “師途行。僧問:‘如何是佛?’師指牛曰:‘黑的是牛?!种秆蛟唬骸椎氖茄颉!唬骸蔚脩驊??!瘞熢唬骸氵m 問甚么?’曰:‘如何是佛?’師曰:‘黑的是牛,白的是羊?!惺?。晚參。舉女子出定云云。師曰:‘文殊為甚出不得?因他是個文殊。罔明為甚出得?因他是個罔明?!恐粽仍唬骸雷?、女子、文殊、罔明,總被山僧縛作一束,拋向諸人面前。倘若薦得,許汝與拄杖子把手共行?!?/p>

      客至上堂:‘茅法僻處白云多,古徑年來客少過。老衲自慚非佛印,二公何事到山阿?所以道,象游獅窟,龍宿鳳巢,非其人而不能入也。且道,將何款待?’遂卓拄杖曰:‘聊剪嶺霞五七片,漫烹潭月兩三甌?!盵29]

      根據(jù)以上的歷史記載,兗州地區(qū)自南北朝以來名僧輩出,傳承不絕,與中國佛教各宗派都有淵源關(guān)系。

      在佛教史籍中有記載的兗籍知名僧人(包括籍貫兗州和流寓兗州)主要有釋法性、釋寶安、慧思、降魔藏、彥文禪師、撝謙運禪師等人。釋法性和釋寶安都是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奉詔至各州頒送舍利并建塔的僧人,其中釋法性原籍兗州,他頒送舍利和建塔的地點即為隋代的兗州普樂寺;釋寶安則為隋代僧凈影慧遠的高弟,屬于當時的北方“地論師”系統(tǒng),這一派的思想對唐代華嚴宗的形成頗有影響?;鬯紓鞒斜狈蕉U學,以《法華經(jīng)》為依止而證悟“法華三昧”,是天臺宗的先驅(qū)人物,后被尊為臺宗三祖。降魔藏是禪宗北宗神秀的嗣法弟子,在當時有重要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據(jù)敦煌寫本中的禪宗文獻記載,唐代時將禪宗傳入吐蕃的摩訶衍禪師可能與降魔藏有師承關(guān)系。[30]彥文禪師和撝謙運禪師則為禪宗南宗臨濟宗在兗州的傳人。

      綜上所述,歷史上的兗籍僧人與中國佛教各宗派均有淵源關(guān)系,佛教在兗州地區(qū)的傳播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根基,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1]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勝光寺釋法性傳三十六》,《大正藏》第50冊,第675頁。

      [2]元夢堂曇噩撰:《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7冊,第217頁。

      [3]隋文帝:《立舍利塔詔》,見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卷十七,《大正藏》第52冊,第213頁。

      [4]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凈影寺釋寶安傳三十二》,《大正藏》第50冊,第674頁。

      [5]元夢堂曇噩撰:《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七,《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7冊,第264頁。

      [6]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八《隋京師凈影寺釋慧遠傳十四》,《大正藏》第50冊,第489頁。

      [7]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八《隋西京禪定道場釋曇遷傳一》,《大正藏》第50冊,第571頁。

      [8]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十《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璨傳十二》,《大正藏》第50冊,第506頁。

      [9]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十《隋西京凈影道場釋寶儒傳十四》,《大正藏》第50冊,第507頁。

      [10]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十《隋西京凈影道場釋慧暢傳十七》,《大正藏》第50冊,第508頁。

      [11]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隋終南山悟真寺釋凈業(yè)傳五》,《大正藏》第50冊,第517頁。

      [12]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隋西京大禪定道場釋靈幹傳七》,《大正藏》第50冊,第518頁。

      [13]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大興善寺釋明璨傳五》,《大正藏》第50冊,第669頁。

      [14]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延興寺釋靈達傳二十七》,《大正藏》第50冊,第672頁。

      [15]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大興善寺釋僧昕傳二十八》,《大正藏》第50冊,第673頁。

      [16]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傳四十二》,《大正藏》第50冊,第676頁。

      [17]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沙門釋道嵩傳四十三》,《大正藏》第50冊,第676頁。

      [18]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凈影寺釋道顏傳四十四》,《大正藏》第50冊,第676頁。

      [19]見唐釋道宣撰:《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六《隋京師凈影寺釋凈辯傳四十五》,《大正藏》第50冊,第676頁。

      [20]見宋沙門志盤撰:《佛祖統(tǒng)紀》卷六《三祖圓證法華南岳尊者止觀大禪師》,《大正藏》第49冊,第179頁。

      [21]潘桂明、吳忠偉:《中國天臺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3-74頁。

      [22]見宋沙門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九,《大正藏》第51冊,第765頁。

      [23]宋沙門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卷八《唐兗州東岳降魔藏師傳》,《大正藏》第50冊,第760頁。

      [24]見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第51冊,第223頁;宋釋契嵩編修:《傳法正宗記》卷九,《大正藏》第51冊,第765頁。

      [25]清超永編輯:《五燈全書》卷二十五《臨濟宗南岳下十二世·雙峰回禪師法嗣·兗州金鄉(xiāng)靈山彥文禪師》,《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81冊,第637頁。

      [26]宋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xù)燈錄》卷七《潭州南岳雙峯寺省回禪師》,《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8冊,第682頁。

      [27]宋釋惟白集:《建中靖國續(xù)燈錄》卷四《潭州興化禪院慈明禪師》,《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78冊,第660頁。

      [28]金元好問撰:《遺山集》巻三十一《告山赟禪師塔銘》。詳見萬里:《兗州興隆寺、塔建置沿革及名稱演變考》,參加本次會議論文。

      [29]清超永編輯:《五燈全書》卷一百七補遺《臨濟宗·南岳下第三十七世隨錄·兗州普濟撝謙運禪師》,《卍新纂續(xù)藏經(jīng)》,第82冊,第661頁。

      [30]參見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6-169頁。

      (責任編校:張京華)

      book=12,ebook=260

      B94

      A

      1673-2219(2010)03-0012-04

      2010-01-16

      周建剛(1971-),男,江蘇蘇州人,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

      猜你喜歡
      大正藏兗州舍利
      早期刻經(jīng)、寫經(jīng)的文本流變及其語言文字學價值
      以北齊響堂山石刻佛經(jīng)看《大正藏》文本變化
      通過兗州區(qū)應(yīng)急局看地方安監(jiān)部門存在的問題
      化工管理(2022年13期)2022-12-02 09:23:02
      賽雷三國
      北齊響堂山石窟刻經(jīng)與《大正藏》用字比較研究
      山東兗州:秸稈離田農(nóng)民增收
      UPLC-ESI-Q-TOF-MS法分析兗州卷柏化學成分
      中成藥(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36
      遼《無垢凈光大陁羅尼法舍利經(jīng)記》考釋
      《大正藏》第85卷詞語輯釋
      敦煌研究(2004年6期)2004-01-27 09:54:34
      何謂[舍利]
      峨边| 凉山| 仪征市| 石渠县| 松溪县| 石泉县| 宿州市| 红原县| 阜宁县| 华亭县| 杭州市| 英吉沙县| 晋江市| 皮山县| 湖州市| 轮台县| 敦化市| 南阳市| 于田县| 江孜县| 台北市| 新宾| 潼南县| 岑巩县| 苍溪县| 凤凰县| 原阳县| 南丰县| 镇宁| 广汉市| 墨竹工卡县| 隆德县| 屯昌县| 德阳市| 玛曲县| 原平市| 稻城县| 思南县| 阿瓦提县| 岐山县|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