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的《圍城》題目之日譯

      2010-08-15 00:43:37呂俊梅
      紅河學院學報 2010年5期
      關(guān)鍵詞:用典互文性錢鐘書

      呂俊梅,鄭 敏

      (紅河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蒙自661100)

      互文性理論視角下的《圍城》題目之日譯

      呂俊梅,鄭 敏

      (紅河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蒙自661100)

      自20世紀60年代法國學者克里斯蒂娃首創(chuàng)以來,互文性這一概念就被各國學者賦予了各種新的內(nèi)涵,而互文性理論正式引入翻譯研究是在英國翻譯理論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話語與譯者》一書中,書中提出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通過互文性理論我們可以得知,眾多形式各異的文本間存在廣泛而錯綜復雜的互文關(guān)系,對于譯者來說,翻譯時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譯文及譯語環(huán)境中恰當?shù)胤从吵鲈闹械幕ノ年P(guān)系,則顯得至關(guān)重要。本文擬在互文性理論視角下,以互文性范疇中重要一環(huán)的典故為例,結(jié)合錢鐘書本人的典故思想,探討其名作《圍城》題目的日譯問題。

      互文性;典故;錢鐘書;《圍城》

      一 互文性理論的起源及其研究范疇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朱麗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20世紀60年代首創(chuàng)的概念。它是在后結(jié)構(gòu)主義文論的背景下,通過對巴赫金(MikhailBakhtine)“文本對話”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而產(chǎn)生的??死锼沟偻拊?966年發(fā)表的《巴赫金:詞、對話、小說》中首次提出互文概念,她說,任何文本都仿佛是某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轉(zhuǎn)換?;ノ男赃@個概念取代了“主體間性”(intersub;ective)的位置。詩性語言至少是作為雙重語言被閱讀的。[1]在其后的《封閉的文本》(The Bounded Text)一文中,克里斯蒂娃進一步指出“文本是眾多文本的排列和置換,具有一種互文性:在一個互文空間里,取自其他文本的若干陳述相互交匯,相互中和。[2]”并在此書中明確了互文性的定義,互文性就是“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現(xiàn)的其他文本的表述”??死锼沟偻薜拿枋龀浞煮w現(xiàn)出互文性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聯(lián)系”與“轉(zhuǎn)換”。而聯(lián)系與轉(zhuǎn)換征兆著文本之間的關(guān)系:每一個文本都同他文本相互指涉,每一個文本都是對他文本的重新改造。對于后來發(fā)展成為具有多種意蘊的互文性理論而言,這個剛剛問世的概念強調(diào)指出的這兩點,始終具有核心的意義和價值。不難看出,互文性這一概念強調(diào)的就是文本與文本間的相互指涉、感應、接觸、滲透、轉(zhuǎn)移等作用,它關(guān)注文本的非確定性和非中心性[3]。它體現(xiàn)了語言和文本以及整個文化體系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綜合性。

      而宏觀互文性和微觀互文性的分類中,宏觀互文性是指一個文本的立意、主題思想以及整個寫作手法等與多個文本具有相似或相關(guān)之處,即從語篇層面上來考察文本關(guān)系,是文本在宏觀上與其他文本的聯(lián)系。而微觀互文性則是指一個文本的某些詞句或某些段落的表達與另一個或幾個文本相關(guān),離開了這些相關(guān)文本,或許這些詞語和用法就難以理解,因此對一個文本種某些詞語的釋義必然要牽涉到另一個或幾個文本。文學作品中的微觀互文性關(guān)聯(lián)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典故和原型。在文本中出自圣經(jīng)、神話、童話、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宗教故事以及經(jīng)典作品之中的典故和原型。(2)拼貼。本是一個繪畫術(shù)語,后借指現(xiàn)代派詩歌中的一種手法,即把前文本加以改造、扭曲、拼合融入到新的文本之中。(3)嘲諷的模仿。即有意模仿現(xiàn)成的語言形式,如諺語、俗語、名言警句等,以形成新的詞語篇章。這在當代西方文學作品,特別是后現(xiàn)代主義作品得到廣泛運用。加拿大學者琳達·哈琴把它視為互文性的當代標志。(4)引用。即直接引用前文本。(5)無法追溯來源的代碼。這是巴爾特的觀點,指無處不在的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而非某一具體文本的借用。

      二 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的關(guān)聯(lián)

      自克里斯蒂娃提出以來,互文性這一概念就被各國學者賦予了各種新的內(nèi)涵?;ノ男岳碚撜揭敕g研究是在英國翻譯理論家哈特姆和梅森的著作《話語與譯者》(1990年)一書中,書中提出互文性理論與翻譯研究存在根本的契合。由于翻譯是一種特殊的再創(chuàng)造,互文性理論在翻譯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ノ男岳碚撟屛覀兛吹?文本的意義是開放的,多元的,未完成的:文本的意義實現(xiàn)有賴于讀者的互文性閱讀。隨著新的互文本的出現(xiàn),文本的意義也不斷更新,永遠都不會結(jié)束?;ノ男岳碚撓饬藗鹘y(tǒng)的作者權(quán)威,凸顯了讀者的作用,讀者從被動欣賞者變成主動解釋者。文本閱讀的目的,不再是尋找文本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的夢幻,而是在文本的相互指涉中探討文本意義的多元和不穩(wěn)定性。用堯斯的話概括即“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越時代的本質(zhì),它更多的象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地獲得讀者新的反響,使文本從詞的物質(zhì)形態(tài)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4]”

      上一節(jié)所述宏觀互文性體現(xiàn)為一個文本在整體上與他文本的相似,因此譯者只有對相關(guān)文本進行研究才能對所譯文本形成一個更為全面的理解,而微觀互文性在翻譯中對原文的理解則更為重要、更為具體,對翻譯的影響也更為重要。這種互文性的關(guān)聯(lián)因為所屬文化圈的隔膜往往不為處于另一文化體系中的人們所知曉,成為語際轉(zhuǎn)換中的“超語言因素”,成為理解和交際的障礙。譯者必須緊隨原作者之筆,追蹤另一文化圈內(nèi)的互文性線索,才能準確理解和傳譯原作中所蘊含的社會文化信息。譯者作為原文與譯文之間的媒介,在文本間的轉(zhuǎn)換過程中扮演著三重角色:前文本的讀者、闡釋者和生成文本的作者。因此互文性的含義在譯者身上體現(xiàn):作為讀者對文本的完成;作為闡釋者對文本的闡釋;作為作者對文本的改寫。

      互文性理論將翻譯視為文本間的互換,認為任何文本都與其他文本相輔相存,文本意義的闡釋取決于文本與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譯文和原文是平等互補互動的關(guān)系,從而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中原作者至高無上的地位?;ノ男岳碚撾m然消解了傳統(tǒng)的作者權(quán)威,凸顯了譯者的的作用,但這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并不等于主觀隨意性,其發(fā)揮必然要受到兩種語言的特點、語言習慣、語言轉(zhuǎn)換的客觀規(guī)律、原作的語言文化和審美特征、譯者所處的時代語境、特定時代的翻譯觀等的制約和限制。謝天振教授把“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創(chuàng)造性”定義為“譯者以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現(xiàn)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所譯最終目的是要“接近”和“再現(xiàn)”原作,并非漫無目的“創(chuàng)造”。

      三 互文性對典故翻譯的異化影響

      通過互文性理論我們可以得知,眾多形式各異的文本間存在廣泛而錯綜復雜的互文關(guān)系,那么對于譯者來說,在翻譯時如何感知、理解并在譯文及譯語環(huán)境中恰當?shù)胤从吵鲈闹械幕ノ年P(guān)系,則顯得至關(guān)重要。

      據(jù)《辭?!方忉?典故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典故文字簡練但文化內(nèi)涵豐富,是文化和歷史的沉淀,其特征為委婉性和文化限制性。它們不僅是傳遞思想和感情的方法,也反映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閱讀外文作品時,目的語讀者沒有原語讀者的語境優(yōu)勢,他們對原語讀者熟悉的那些人、物、以及事件不了解,因此經(jīng)常為此種典故所困擾。閱讀過程中如果忽略此種典故的意蘊則必然影響到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評價。從互文性角度來看,這種忽略也必然影響到互文性典故的傳播,不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典故作為互文性范疇較為重要的一種,其內(nèi)涵并非顯而易見的,植根于特有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譯中存在著不少障礙。首先,作者認為這是跨文化語境下典故翻譯的根本難題,關(guān)鍵在于翻譯者能否識別互文并很好地傳達互文。面對充滿互文痕跡的典故翻譯,譯者需要能夠識別出典故并正確解讀典故的隱含意義;另外,譯者如何在跨文化翻譯中既能向目的語讀者傳達其隱含意義而又保留其含蓄、婉約特征。顯然,譯者作為身兼閱讀者、闡釋者和寫作者三重身份的活動主體,只有他的互文性記憶強大、所具備的原語互文能力較一般目的語讀者水平更高,能夠與作者和原語讀者產(chǎn)生更多的互文共鳴,并且能夠在改寫過程中將互文性妙用,才能使譯作更加精彩。即薩莫瓦約所說,“一切文學肯定都具有互文性,不過對于不同的文本,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不管我們分析的是明確加注的引言,是經(jīng)過證實了的范式,還是來源不明的典故,都必須具有三種能力:考據(jù)的能力,功能性的能力(以便研究互文性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的)和語義的能力(以便分析被借用來的話語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以及該話語是如何使文本形式和內(nèi)容發(fā)生變化的)。[2]115-116”

      四 錢鐘書思想與互文性理論的對話

      錢鐘書對互文性問題的論述幾乎涉及互文性理論的全部內(nèi)涵。其文學批評思想足以與西方互文性理論相對話。錢鐘書建構(gòu)出一套獨具特色的闡釋策略和靈活多樣的闡釋方法。而在互文性理論中,記號學和闡釋學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補充的。失去了讀者、記憶、感受,失去開放的闡釋學,文本之間的對話將無從談起,因為是“闡釋學促進了拒絕孤立的諸世界之間的對話交流”。闡釋學思想于互文性理論的意義也正在于此。在此筆者僅稍微詳談與本文關(guān)系緊密的典故思想。

      錢鐘書對典故的態(tài)度一度讓眾多學者爭議不止。錢鐘書寫詩偏好用典;日常書信亦喜征引典故;甚至生病住院期間與人交談仍不忘引經(jīng)據(jù)典。而在文學研究中他更是注重考訂典故的出處,掘發(fā)典故的蘊意,分析典故運化的優(yōu)劣。與一般的泛泛之論不同,錢鐘書對典故的認識和研究是非常深入的。他一方面反對生吞活剝成語典故的“鐘嶸癥”,他在早期作品《魔鬼夜訪錢鐘書先生》中對魔鬼所說的:“做文章時,引用到古人的話,不要用引號,表示詞必己出”十分掃興,又在文學理論上鄙夷“學人之詩”,對獺祭兔園、操作典故、抄書作詩的行為嗤之以鼻。錢鐘書在選注宋詩時,“對大模大樣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和“把前人的詞意改頭換畫而絕無增進的舊貨充新”之詩作為其不選條件之一。

      另一方面,他并不一般反對運典隸事,沒有討論原則上的“用典”優(yōu)劣問題,而是指出具體語境中“用典”有好有壞的方方面面,提醒人們注意它既是修辭學“婉曲語”之一種,又是一種“鐘嶸癥”。錢鐘書在其著作中多以古人實際使用的事實來評說,給人聯(lián)想和啟發(fā)。從他在《管錐編》等著作中的“因舊詞而別孳新意,遂造境而非徒用典”,“假借古文之‘章句’以道今之‘情物’,同作者之運化”,“善運不亞善創(chuàng),初無須詞盡己出也”,運典貴“活用”,運典不能“脫胎”,便成偷詞“鈍賊”。等話語顯然表明他并不認同一般地否定典故的看法,而是主張要思考用典的復雜原因、分析用典的技巧手段以及考察用典的藝術(shù)效果等。他在《圍城》第79頁中寫曹元朗說:“詩有出典,給識貨人看來,愈覺得滋味濃厚,讀著一首詩就聯(lián)想到無數(shù)詩來烘云托月”。這一段話解釋了錢既反對用典又主張用典的矛盾性,也說明了錢作品中旁征博引的外在因素。

      另外,錢鐘書還深入思考了典故的運化以及典故與文本的其他話語成分的融合文體。由于典故本身是流動性極強的話語成分,因此用典也就成為極具互文性色彩的文本指涉行為。他對用典的研究的相關(guān)論述在其著作中是非常多的,他通過對詩人運化典故的程度“明”、“暗”的分析指出了常常為人忽略或為人誤讀的文本關(guān)系。由于典故不僅指涉著表明其出處的文獻典籍,而且作為不斷流動的話語符碼,它還牽連著另外的文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典故的流動性既賦予它厚重的歷史含蘊,同時在很大程度上給使用者帶來麻煩:使用者必須考慮如何消解掉典故的這些他性色彩,使這個從另外的文本那里進入到自己作品的話語符碼,與新語境、新意義融合無間。錢鐘書認為,一方面應從形式上盡量消除典故與文本其他話語成分之間的互異性,使它們達到和諧共存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典故與其他話語成分的互異性也可以通過其意義的消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他認為就典故妨礙意義的讀解而言,生僻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即是說,典故盡管僻奧難懂,但如果它們與詩人要傳達的意思并無太多實際聯(lián)系的話,那么這些“不可捉摸”的典故就不至于妨礙讀者的理解,最多只是造成“華而不實”、“文浮于意”這樣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脫節(jié)而已[5]。

      五 《圍城》題目日譯之問題

      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說;“一國文字與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與原作品的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翻譯總是以原作的那一國語文為出發(fā)點而以譯成的這一國語文為到達點。從最初出發(fā)以至終竟到達,這是很艱辛的歷程。一路上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因此,譯文總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在意義或口吻上違背或不很貼合原文。”在此錢鐘書肯定了翻譯的困難。同時根據(jù)前面所述錢鐘書的闡釋及用典思想,他也認為讀者的理解與原意不符也不要緊,“讀者各以其情遇而自得也可”。

      在《錢鐘書修改“圍城”》第39頁中楊絳女士也提及,錢鐘書認為《圍城》全書用典豐繁,但不要求讀者理解原典故事,只是機巧地利用典故有關(guān)的一邊或一點,來與所寫對象進行類比,達到一種讀者能會意的效果就行了。否則,若看重出處……就會影響創(chuàng)造、干擾欣賞。《圍城》譯者荒井健在日譯版跋中也認為閱讀該小說無需預備知識。可否推測荒井健或許受這些觀點特別是錢鐘書的觀點影響而說出此語?荒井健等對《圍城》的翻譯可謂成功,至今除《結(jié)婚狂詩曲》之外尚無第二個日譯本。但從互文性理論出發(fā),《結(jié)婚狂詩曲》中對題目的翻譯似乎值得探討。

      在文學界,《圍城》題目的隱含意義一直備受爭議。錢鐘書寫作《圍城》時正困頓于上海淪陷區(qū),那一時期的經(jīng)歷和情緒對《圍城》題旨和書名的確定有重要的影響。關(guān)于本書題目的論述是出現(xiàn)在小說184頁:

      慎明道:“關(guān)于Bertie結(jié)婚離婚的事,我也和他談過。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jié)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nèi)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jié)而離,離而結(jié),沒有了局?!碧K小姐道:"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assiege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美國刊物《民族評論》(1980年6月13日)開頭就稱《圍城》是最偉大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文章說,小說的書名應該說隱喻中國被圍困——圍困中國的不僅有日本侵略者,而且有西方的全部壓力和革新。書名還隱喻中國文化一方面受到現(xiàn)代歷史上一切東西的破壞,一方面又被那些半生不熟的、半西化的知識分子(小說中充滿這樣的人物)從內(nèi)部出賣。但這些巨大主題卻是通過一個小得多的主題表現(xiàn)出來的。[6]在《錢鐘書“圍城”批判》中作者說:關(guān)于《圍城》中的象征所指問題,我認為,從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及作品內(nèi)容看,是有特定含義的,不應做任意的附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品中象征的主要是人的命運,人的價值,婚姻家庭等一些在作者看來是較為永恒的東西。而不像有些評論說的,是對那個時代重大矛盾的象征?!覀兏械?錢鐘書先生似乎不屬于魯迅那種具有思想家的博大胸懷和高遠眼光的作家之列,而是一個才華橫溢,但又想避免重大政治糾紛的有正義感的作家。從《圍城》看,作者當時對許多重大問題也找不到明確的解答。一方面,他對現(xiàn)實不滿,在作品中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揭示了污濁現(xiàn)實對知識分子的種種毒害,描繪出一幅冷冰冰的現(xiàn)實圖畫。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僅用社會對人的作用來解釋許多悲劇的產(chǎn)生是不夠的。于是想用人自身的劣根性,用命運和一些神秘力量來解釋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這反映出,在這類問題上,他還不夠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進行觀察和分析。

      筆者也認為,小說中"圍城"一詞確實只是用來描述婚姻的,但在當時那樣一個民族危難、備受壓迫的特殊時期,作者的確賦予了小說題目《圍城》許多隱含意義。在中島長文《「囲城」論——著者への手紙》一文中,作者也提及了與錢鐘書面談時錢提到的“圍城”一詞的來歷。1979年,《圍城》日譯者中島長文到三里河南沙溝拜謁錢鐘書。談到“圍城”一詞的由來時,錢鐘書從書架上取出一冊《史記會注考證》(瀧川資言著),翻開《魯仲連鄒陽列傳》,把新垣衍對魯仲連說的一段話指給客人看:“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觀生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他告訴客人,“作為詞語來說,這是最古老的例子,但沒有什么特別的意思”。結(jié)合錢鐘書寫作《圍城》時的特殊時期,這番話的意思已經(jīng)不言而明。

      荒井健在《圍城》日譯版跋中也提及題目翻譯之無奈。他說,

      原名來自法語的“被圍困的城堡”,同時作者賦予了該書名豐富內(nèi)涵,但由于難以用日語恰當表達,無奈只取其一,以表達作品主題之一的“結(jié)婚”這一近代男女離合的形態(tài)為焦點,定書名為“結(jié)婚狂詩曲”。這一點必須向作者表示無比的歉意。如果把中國的現(xiàn)代小說譯成“圍城”或者“被圍困的城堡”,對于日本眾多喜愛小說的讀者而言未必親切,這就是唯一理由。另外,我查閱了手邊的詞典,“狂詩曲”一詞有“基于民族旋律的自由狂想曲”之意。

      由此可以看出,他把《囲城》翻譯成「結(jié)婚狂詩曲」的唯一理由就是這樣能讓日本國內(nèi)讀者有親切感,而且日語中“狂詩曲”一詞有民族狂想曲之意。

      但是從互文性角度來看,互文性理論消解了傳統(tǒng)的作者權(quán)威,凸顯了讀者的的作用,讀者從被動欣賞者變成主動解釋者、改寫者。文本閱讀的目的,不再是尋找文本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的夢幻,而是在文本的相互指涉中探討文本意義的多元和不穩(wěn)定性。因此筆者認為,從互文性的角度出發(fā),《圍城》一題應該直接翻譯為《圍城》或《被圍困的城堡》(日語為《囲城》或《囲まれた城》),其豐富內(nèi)涵可交由讀者自己體會,如錢鐘書所說“讀者各以其情遇而自得也可”?;木≡诜g時雖然考慮到了讀者的可接受性,但同時也容易令目的語讀者對該題目產(chǎn)生誤讀,筆者在委托日本朋友購買到《結(jié)婚狂詩曲》該書后,這位即將退休的生物學專家曾問筆者為何會選擇這樣一部毫無價值的戀愛作品來寫論文。而其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妻子也表示該書一看題目就覺得是本普通戀愛小說,再翻看一下前幾頁,更覺是幾個無聊之人的戀愛史,不想繼續(xù)看下去。另外,筆者于2009年9月按20至39歲、40-59歲、60歲以上三個年齡段在日本做了隨機采訪,發(fā)放105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01份。其中,看過該書的僅1人,為研究中國文學的在校研究生;另有2人曾聽說過該書。在“從題目上看,您認為這部作品會是什么內(nèi)容?”該題的回答中,選擇“普通的戀愛故事”的為85人。雖說不能以偏概全,但也具有一定代表性。這樣一部經(jīng)典作品在譯語國給人如此普通的印象,只能說明其題目翻譯確實存在一定欠妥之處,或者至少說明在互文性理論關(guān)照下《結(jié)婚狂詩曲》這一書名翻譯已不符合現(xiàn)今各國文化融合的陌生化需求,難以給人豐富的內(nèi)涵聯(lián)想。

      [1]Julia Kristeva,Word,Dialogue and Novel,The Kristeva Reader,edited by Toril Moi,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86,P37.轉(zhuǎn)引自王瑾《互文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8-29.

      [2]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邵煒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

      [3]秦文華.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45.

      [4][德]堯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等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6.

      [5]焦亞東,錢鐘書文學批評的互文性特紀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06.

      [6]湯溢澤,錢鐘書“圍成”批判[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0:225.

      [責任編輯 自正發(fā)]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Fortress Besieged", Under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LV Jun-m ei,ZHENG m 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The concept of"intertextuality"was given a variety of new meanings by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since itwas first used by French scholar Kristeva in 1960s.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was first introduced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in bookD 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by Hatem andMason from United Kingdom.The book presents that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fits translation studies fundamentally.Through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we can learn an extensive and complex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existing between different texts.For the translator,it is vital how to perceive,understand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and properly reflect it in target language.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Zhongshu Qian’sFortress Besiegedtitle’s Japanese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and takes the example of allus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textuality combiningwith the literary criticis m of Zhongshu Qian’s.

      intertextuality;allusion;Zhongshu Qian;Fortress Besieged.

      book=5,ebook=270

      H315.9

      A

      1008-9128(2010)05-0080-05

      2010-04-20

      紅河學院校級碩博課題項目(XSS08027)

      呂俊梅(1979-),女,云南曲靖人,講師。研究方向:日漢雙語翻譯。

      猜你喜歡
      用典互文性錢鐘書
      錢鐘書清華園養(yǎng)貓
      用典與墓志文字考釋舉隅
      《紅樓夢》與《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讀
      錢鍾書還是錢鐘書?
      新教育(2018年27期)2019-01-08 02:23:30
      “浪子回頭”中的倫理敘事——《基列家書》與《家園》的互文性解讀
      習近平用典
      中華書畫家(2018年1期)2018-01-14 21:50:32
      漫談詩詞“用典”
      中華詩詞(2017年8期)2017-02-06 03:15:46
      錢鐘書的讀書筆記
      論錢鐘書《談藝錄》中引文翻譯的創(chuàng)新性
      “谷歌退出中國”美方新聞報道的互文性分析
      台北县| 遵化市| 滕州市| 石景山区| 大姚县| 灵石县| 汽车| 伊宁县| 衡南县| 额济纳旗| 抚州市| 松溪县| 华坪县| 平度市| 汽车| 大冶市| 安平县| 上蔡县| 岱山县| 涡阳县| 亳州市| 通城县| 南部县| 资兴市| 同江市| 垦利县| 九台市| 壶关县| 娱乐| 炉霍县| 甘肃省| 丹凤县| 麻阳| 韶山市| 柳林县| 大方县| 揭西县| 古丈县| 乐都县| 平昌县| 娄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