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玉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國語》范圍副詞研究
李 玉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國語》是研究戰(zhàn)國中期齊魯?shù)貐^(qū)漢語語法的重要資料。對《國語》的范圍副詞進行窮盡性的考察、描寫和分析,揭示《國語》的范圍副詞的語法功能和范圍指向(語義指向)。
《國語》;語法;范圍副詞
《國語》又稱《春秋外傳》,當成書于《左傳》之后,反映了戰(zhàn)國中期齊魯?shù)貐^(qū)的漢語書面語的語言面貌。本文對《國語》中的范圍副詞進行窮盡的分析研究。以宋代刻印的明道本作為??焙驼Z法研究的底本,文中的例句及頁碼均引自上述《國語》校點本。
(2)此十一者,夫子皆有焉。(周語下)p.96
該例亦可理解為范圍指向動詞的賓語。
(3)子皆疏之,以及此難。(晉語九)p.491
[凡1]共4例。用于主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對數(shù)量或動量的統(tǒng)計,可譯為“總計”。如: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得其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晉語四)p.356
[凡2]共16例。用于句首主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和賓語,表示對事物的總括,可譯為“凡是”。如:
凡土地人民,越既有之矣,孤何以視于天下。(吳語)p.626
[盡]共15例。范圍指向賓語。從“盡”在句子中的位置的分布來看,9例位于動詞謂語之前(如例1),可譯為“全”、“都”等,6例位于名詞謂語(如例2),亦可譯為“全”、“都”等。例如:
(1)吾盡聞之矣,寧聞他人?(楚語上)p.553
(2)余焉能盡禮焉。(晉語四)P.347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不及物動詞前的“盡”范圍指向施事主語,而及物動詞前的“盡"范圍指向賓語,表示所述包括陳述對象的全部。
[并]共4例。用于動詞謂語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幾個主體共同發(fā)出的,可譯為“同時”、“一起”等。例如:
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周語下)p.103
[俱1]共6例。用在動詞謂語前,范圍指向是謂語的施事主語,表示多個施事主體共同實施某種動作或具有某些情狀,可譯為“全”、“都”。例如:“俱”字置于不及物動詞之前:
范圍副詞是表示動作行為或性質狀態(tài)的范圍的副詞?!秶Z》中的范圍副詞都是單音節(jié)詞。范圍副詞依意義可分為“總括”、“限定”兩大類,其中“總括”有27個,“限定”有11個,共38個。表“總括”的副詞又細分3類;表“限定”的副詞亦可再分為2類。
(一)根據(jù)意義上的差別,“總括”又可分3小類:
1.表示“全部”、“全都”:皆、凡1、凡2、盡、并、俱1、具,咸、備、畢、兼、悉。
[皆]共122例。用于動詞或名詞謂語前,概括所提人、物、事或情態(tài)。范圍指向主語、賓語和話題。表示動作行為是施事者全部發(fā)出,或謂語所表示的狀態(tài)是主語全體所具備??勺g為“都”、“都是”?!秶Z》的范圍副詞“皆”雖然句法位置比較單一,但其所修飾的謂語的構成成分較為復雜:主要是動詞謂語(共89例),名詞謂語(共26例),代詞謂語(共2例),形容詞謂語(共5例)。例如:
(1)幽王二年,西周三州皆震。(周語上)p.26
在范圍指向方面,“皆”較單純:絕大多數(shù)指向主語,4例指向賓語,1例指向句子的話題。例如:范圍指向句子的“話題”:
(1)自今至于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周語上)p.16
“俱”字置于及物動詞之前:
(2)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越語上) p.635
[具]共1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具,假借為俱?!薄墩f文·人部》:“俱,偕也?!薄队衿と瞬俊?“俱,皆也。”“具”范圍指向主語,表示主體發(fā)出同一動作或呈同一情態(tài)??勺g為“都”、“皆”、“俱”、“齊”等。例如:
司里授館,司徒具徒,司空視塗。(周語中)p.71
[咸]共2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咸”訓作“皆”、“悉”。此說甚是。“咸”的本義是虛詞,用于謂語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某一范圍的全部,可譯為“全部”、“都”等。例如:
眾咸曰:“韓厥必不沒矣。”(晉語五)p.396
[備]共5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動作或情況的周遍性。“備”亦可,表示“全面”、“普遍”。例如:
大夫有貳車,備承事也。(魯語下)p.195
[畢]共4例。用于不及物動詞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主語全體共同實行謂語的動作,可譯為“都”、“全”等?!爱叀弊鳛楦痹~,大都置于動詞“從”之前。例如:
百吏、庶民畢從。(周語上)p.18
[兼]共3例?!凹妗钡母痹~義(“并”、“盡”)在春秋就已經(jīng)有了?!秶Z》的副詞“兼”用在謂語之前,表示行為動作所及具有整體性,范圍指向賓語,可譯為“(全)都”、“全部(面)”等。例如:
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吳語)p.617
[悉]共1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賓語,表示主語所指的是人事都具有某一種情狀,可譯為“都”、“全都”、“全”等。例如:
使叔孫悉帥敝,踦跂畢行,無有處人,以從軍吏,次于雍渝。(魯語下)p.199
《說文·采部》:“悉,詳盡。”這是“悉”的本義,引申為動詞“知道”,又引申為虛詞“盡”,表示“總括”。又如《爾雅·釋詁下》:“悉,盡也。”《書·湯誓》:“格爾眾庶,悉聽朕言?!?/p>
2.表示“齊同”:同、共、俱2、偕、旅、協(xié)、相、均、通。
[同]共9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不同主體共同發(fā)生或接受某一動作、狀態(tài),可譯為“一同”、“一起”。“同”字在上古漢語是個實詞(動詞)?!墩f文》:“同,合會也?!薄稄V雅·釋詁三》:“同,皆也?!卑?《說文》的“同”義是本義,《廣雅》的“皆”義是引申義?!巴彼揎椀膭釉~謂語大多不帶賓語。例如:
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中堅力量為十二姓。(晉語四)p.356
[共]共6例。放在主語之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句子施事主語,表示動作是施事者共同實施的?!墩f文·廾部》:“共,同也。”例如:
財用不匱,莫不能使共祀。(魯語上)p.151
韋昭注:“無不共祀,非獨己也?!?/p>
[俱2]共1例。用于主語之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主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共同施行某些動作、情狀,可譯為“一起”。例如:
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jiān)農不易。(周語上)p.17
[偕]共2例?!墩f文·人部》里,“偕”有二義:“偕,彊……一曰俱也?!薄百伞钡牡诙€用法在戰(zhàn)國中期(《國語》)就已經(jīng)存在了(見下文)。表“強壯”的“偕”在《詩經(jīng)》之后就消亡了。值得一提的是,“偕”的“強壯”義與表示虛詞的“俱”不相干?!百伞蔽挥谥^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兩個或多個主體共同施行同樣的情況,可譯為“一起”、“共同”。例如:
且夫偕出偕入難,聚居異情惡,不若走梁。(晉語二)p.294
[旅]共2例。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動作由主語代表的人共同施行,可譯為“共同”。如: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越語上) p.637
韋昭注:“旅,俱也?!倍⒄伦1]:“旅,共同也。”韋、董之說甚是?!奥谩钡摹熬恪绷x是由“俱”的引申義引申出來。《說文· 部》:“旅,軍之五百人為旅。”(本義)。引申為“軍隊”,又引申為“眾”?!奥谩钡囊炅x(虛詞義)“共同”即由“眾”引申而來。
[協(xié)]共1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合作”、“合同”。例如:
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xié)功。(周語上)p.20
韋昭注:“協(xié),同也。”這里的“同”的虛詞用法在商周就存在了?!墩f文·劦部》:“協(xié),眾之同和也?!薄稌けP庚下》:“爾無共怒,協(xié)比讒言予一人?!薄队衿挡俊?“協(xié),合也?!卑?“合”有“共同”義,如“合奏”。
[相]共13例。用于動詞謂語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施事主體一起動作??勺g作“共同”、“協(xié)力”、“互相”等,《廣韻·陽韻》:“相,共供也?!薄兑住?辭》:“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崩?
(1)二帝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晉語四) p.356
(2)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晉語四)p.360
[均]共2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說文·土部》:“均,平也,遍。”“均”與“遍”是同義詞相訓,“平”有“共同”之義,均表示“總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晉語》:‘均是惡也?!?(均),同也?!狈秶赶蛸e語,表示主體的行為遍及動作的對象,可譯為“遍”、“皆”。例如:
(1)民神無怨,故神明降之,觀其政德而均布福焉。(周語上)p.30
(2)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寧宇,以順及天地,無逢其災害。(周語中)p.54
[通]共1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動作由主語所指的幾個主體共同施行??勺g為“共同”。楊樹達《詞詮》卷二:“通,副詞,皆也,共也。”可譯為“皆”、“共”。例如:
里克曰:“吾秉君殺太子,吾不忍。通復故交,吾不敢。”(晉語二)p.286
2.1.3 表示“全面”、“普遍”:遍、周。
[遍]共12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其中帶賓語的7例,如例(1);不帶賓語的5例,如例(2)。范圍指向前置賓語,表示施事者的行為遍及某一范圍的全部??勺g為“普遍”、“全部”。“遍”的范圍指向既可是主語(2例);也可以是前置賓語(10例)。范圍指向主語的例子:
(1)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無不遍諭,而無除。(晉語八)p.478
范圍指向賓語的例如:
(2)稷則遍戒百姓,紀農協(xié)功。(周語上)p.20
[周]共2例。范圍指向賓語,表示動作行為遍及對象的所有范圍,可譯為“遍”、“完全”或仍作“周”。例如:
多其資幣,使周游于四方。(齊語)p.239
《廣雅·釋詁二》:“周,遍也?!薄稄V韻·尤韻》:“周,備也?!?/p>
(二)表限定,可細分為表“專限”,表“各別”2小類。
1.表“專限”:唯/惟/維、僅、祗、只、鮮、亦、專、啻、每、適。
[唯/惟/維]:
[唯]共103例。[唯/惟/維]用于主語、前置賓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前置賓語、謂語、分句等。[唯/惟/維]所限定的范圍是專一的,而接受它的是多種多樣的。《國語》里,范圍指向主語的有57例,占[唯/惟/維]字句的58%;范圍指向前置賓語的有32例,占[唯/惟/維]字句的35%;范圍指向謂語的有3例,占[唯/惟/維]字句的3%,范圍指向分句的有3例,占[唯/惟/維]字句的3%。
[唯/惟/維]表示只有某個范圍的受事或施事才能與謂語發(fā)生關系,可譯為“只”,“僅僅”等。表“僅僅”的[唯/惟/維]用的并非本義而是假借義。《說文·口部》:“唯,諾也。”“唯”字在《國語》一部專書中占這么大的分量,實屬罕見。“惟、維”兩字與“唯”字雖不同但實同一詞。[唯/惟/維]三字因假借相通,王引之在《經(jīng)傳釋詞》中指:“惟,獨也,常語也?;蜃鳌āⅰS’。”按,此說甚是;“獨”是表“各別”的副詞。
A.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對事物或動作的專限,例如:
且唯戎、狄則有體薦。(周語中)p.62
B.范圍指向前置賓語,表示對事物或動作的專限。例如:
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周語下)p.21
值得一提的是,[唯/惟/維]只限定賓語前置句的結構,從不限定“動詞賓語”。也就是說,《國語》沒有[動·唯·賓]式,同時代的古籍也沒有[動·唯·賓]式。
C.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只實施某一動作或狀態(tài)。例如:
唯有諸侯,故擾焉。(晉語六)p.413
D.范圍指向復句中的分句。例如:若罪也,則請納祿與車服而違置,唯人所命次。(魯語上)p.171
[惟]共5例。有三種情況:
A.共2例。用于主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僅限。例如:
國之臧,則惟女眾;國之不臧,則惟余一人,是有逸罰。(周語上)p.35
B.共2例。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僅僅”。例如:
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慤以待時,使民以勸。(齊語)p.234
C.共2例。用于復句中的分句之前,范圍指向“惟”所在的分句,表示專限。例如:
君實有國而不愛,臣何有于死?死在司敗矣,惟君圖之。(楚語下)p.576
[維]共4例。用于謂語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僅限。例如:
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魯語下)p.205
[僅]共7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數(shù)量限于某種程度,可譯為“只”、“勉強”。如:
(1)自后稷以來寧亂,乃文、成武、康而僅克安民。(周語下)p.110
(2)懼之以蜀之役,而僅得以來。(楚語上) p.542
董立章注:“僅,勉強?!?/p>
[祗]共1例。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專限”,可譯為“只”、“只是”。例如:
病未若死,祗以解志。(晉語五)p.402
董立章注:“祗,僅僅?!表f昭注:“祗,適也?!薄稄V雅·釋言》亦言:“祗,適也?!薄斑m”有“僅”義。見下文。
[只]共6例。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僅僅”,例如:
(1)陽不承獲甸,而只以覿武,臣是以懼。(周語中)p.57
(2)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憂也。(晉語一)p.257
董立章注:“只,只是,恰恰?!?/p>
[鮮]共7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主語,表示所指對象中很少做某事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可譯為“很少”、“只是”等。例如:
(1)針聞之,國無道而年谷龢熟,鮮不五稔。(晉語八)p.472
(2)君子失心,鮮不夭昏。(晉語二)p.301
上述“鮮”字結構至少可以修飾兩種動謂結構。一種是表數(shù)的動量短語,如例(1);一種是動詞或其他動詞短語,如例(2)。
[亦]共3例。放在句首,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動作行為只限于某一范圍,例如:
(1)今天降禍災于周室,余一僅亦守府。(周語中)p.54
“僅亦”是同義詞連用,意義均是“僅限”?!秶Z》僅見兩例。
(2)豈謂君無有,亦為君之東游津梁之上。(晉語二)p.311
董立章注:“亦,僅僅?!睏顦溥_《詞詮》卷二:“亦,祗也,特也,但也?!卑?“祗、特、但”均有“僅僅”義。
[專]共1例。用于動詞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賓語,表示獨立去做某事,可譯為“單”、“獨”。如:
是子將有焉,豈專在寡人乎!(晉語四)p.360
[啻]共1例,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前置賓語,表示“但”、“僅僅”、“只”?!墩f文·口部》:“啻:語時[詞]。”徐灝注箋:“時當作詞,字之誤也?!崩?
臣以死奮筆,奚啻其聞之也。(魯語上)p.176
韋昭注:“奚,何也。何啻,言所聞非一也?!倍⒄伦?“奚啻:何止?!?/p>
[每]共4例。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主體反復的動作行為中的任何一次,亦表示多次實施的動作行為。例如:
成王每出子文之不,必于是乎每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楚語下)p.573
[適]共3例。《說文·辵部》:“適,從辵啻聲?!薄斑m”、“啻”同源,它們共有從“止”之義而引申出來的“專限”義?!斑m”用于謂語之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事態(tài)僅限于謂語所述的范圍,可譯為“僅僅”、“只是”等。例如:
(1)今適當之,是故難。(晉語二)p.305
(2)方亂以擾,孰適御我?(晉語二)p.307
董立章注:“適,專一。”按,“?!庇小皟H限”義,見上文“專”字。古漢語里,“適”與“適”是一對假借字而不是繁簡字。
2.表“各別”、“各自”:各、獨、徒。
[各]共20例。用于謂語前,范圍指向謂語,表示動作行為是由多人作為施事共同發(fā)出的,可以譯為:“每人……都”,或仍作“各”。例如:
(1)立五正,各使聽一屬焉。(齊語)p.237
(2)如草木之產(chǎn)也,各以其物。(晉語三)p.411 [獨]共16例。用于謂語前,范圍指向主語或賓語,表示動作行為是獨自進行的或是施事者獨一無二的行為??勺g為“獨自”、“單獨”。例如:
范圍指向主語的如:
王親獨行,屏營彷徨于山林之中。(吳語)p.598
范圍指向賓語的如:
(2)吾不服諸夏而獨事晉何也,唯晉近我遠也。(楚語上)p.547
何樂士[2]認為:《左傳》中,“獨”表示“專限”,意義比較實在。當“獨”與其他副詞連用時,意義比較虛化。《國語》也有類似情況。何樂士[3]、殷國光[4]還認為:表限定的范圍副詞,除“僅”、“啻”外,都可以指向謂語?!秶Z》也是如此。
[徒]共4例。范圍指向主語,表示動作行為是某一施事者單獨發(fā)出,可譯為“只”、“僅僅”。例如:
主其許之先,無以侍,然而不可徒許諾。(吳語) p.612
表1 范圍副詞分布表
結合上面兩表可以看出,范圍副詞的句法分布與所表達的語義并非一一對應。有的范圍副詞可指向多種成分,詳見表1、表2。
范圍副詞可用在動詞、形容詞、名詞謂語之前,主語之后,也可以放在句首,作狀語。范圍副詞的“范圍指向”大多是主語或賓語。范圍副詞可以出現(xiàn)在三種位置:(1)主語之后,述謂中心語之前;(2)主語之前; (3)賓語之前。在多數(shù)情況下,范圍副詞的意義指向是主語、賓語,但也修飾謂語,范圍指向謂語的情況少一些?!秶Z》中,除“凡”一詞外,所有的范圍副詞都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之后、述謂中心語之前的位置上。
表2 范圍副詞語義指向表
從表2來看,范圍意義只指向主語的有16個,都是表總括的范圍副詞,范圍既指向主語,又指向賓語的有3個,也都是表總括的范圍副詞。只指向賓語的有8個,指向謂語的有10個,這10個副詞均是表限定的范圍副詞;指向賓語和謂語的有1個,既指向主語、賓語,又指向謂語的有2個。
參考文獻:
[1]董立章.國語譯注辨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
[2]何樂士.左傳范圍副詞[M].長沙:岳麓書社,1994.
[3]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4]黃珊.荀子虛詞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5]劉云峰.〈國語〉副詞語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6]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王海棻等.古漢語虛詞詞典[K]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8]姚振武.晏子春秋詞類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9]湛琴.國語副詞研究[D].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0]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古代漢語研究室.古代漢語虛詞詞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1]宗福邦等.故訓匯纂[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責任編輯 自正發(fā)]
The Studies of the Adverbs of Scope inGuoYu
L I Yu
GuoYu(《國語》)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sources of grammar in Qi(齊)and Lu(魯)Areas within mid-term ofWarring Statesperiod.This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adverbsof scope inGuoYuexhaustively and then describes and analysis them thoroughly.And this paper aims at the specialized researches of grammar by studying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and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the adverbs of Scope in GuoYu.
GuoYu;grammar;adverbs of scope
book=5,ebook=261
H136
A
1008-9128(2010)05-0062-06
2010-06-02
李玉(1958-),男(瑤族),廣西平南人,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古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