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摘要:中國文學在儒家倡導的中庸哲學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現(xiàn)的委婉與節(jié)制,向往溫婉柔情和溫柔敦厚的含蓄有致。西方文學則崇尚剛性之美,倡導英雄主義與悲劇精神,在作品中充溢著率性的鋪張、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氣勢。本文通過幾個文本分析,比較了中西文學作品里情感表達的差異性,并簡要闡述了這種差異性的文化根源。
關鍵詞:含蓄; 奔放; 情感表達; 文化根源
一、引言
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含蓄內(nèi)斂的民族,“含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和顯著的性格特征。含蓄的思想首先起源于老莊哲學思想,老莊哲學在言與意的關系上主張守意,認為物有精粗,言只能道其粗者,意才能致其精者,真正的大巧在胸次存焉而不可言傳。在藝術(shù)形式及審美情趣上,處處表現(xiàn)了民族特性,中國的詩文繪畫、處世方法上都忌諱“直露,淺白”,講究的是隱約朦朧,崇尚的是含蓄不盡,這是中國各個門類藝術(shù)理論家的共識。中國文化理論思想,也都是強調(diào)藝術(shù)作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隱隱約約,朦朦朧朧的“含蓄美”、“曲折美”,作品表現(xiàn)的是“神”,而非“體”,從繪畫到哲學,再到其它藝術(shù)領域,概莫能外。
西方的《圣經(jīng)》文化雖然認為主宰世界萬物的是至高無上的上帝,人只是造物主的創(chuàng)造物之一,但每個個體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獨立的。這也為個人主義在西方的形成提供了基礎。因此,西方人生哲學,是在個人主義的旗幟下,以自我為核心,張揚人的個性,主張人要按自己的本性生活,情欲是人的本能,與生俱來,是生命的原動力。
在文學領域里,“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大體上說,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喜歡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傾向于鋒芒畢露的深刻廣大,中國文學則傾向于綿里藏針的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尚一瀉千里的鋪張,中國文學則尚尺幅萬里的濃縮?!盵1]
二、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
愛情語言是人類語言中最相通的。愛情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與心靈對話的層次。愛情在人類社會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隨生命存在。每個民族都有其對愛情婚姻的獨特理解,但純潔美好、堅貞不渝的感情卻是每個民族追求向往的最高境界,因而,每個民族都有其純情愛情的典范。漢民族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
這兩部經(jīng)典的愛情悲劇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包括:母題來源、基本情節(jié)、思想題旨,而差異之處也是它們的明顯標記。
首先,在對愛情的表達上,梁祝表達愛情隱蔽而又含蓄。女扮男裝的祝英臺雖深愛著梁山伯,同窗三年卻始終羞于啟齒,即將分手時才不得不將心事托付給師娘,并在“十八里相送”時六次用語言曲折地表達她對梁的愛慕之情,先是煞費苦心地用“牡丹”、“鴛鴦”、“一對大白鵝”比喻啟發(fā)梁,后又用黃狗“偏咬后面女紅妝”、井底“一男一女笑盈盈”、觀音堂“我與你雙雙來拜堂”來暗示梁。憨厚的梁山伯不知賢弟竟是女兒身,一點都不接受暗示,祝英臺氣得罵他是“呆頭鵝”,卻仍然不公開真相,表達愛情,從而喪失了父親指婚前明確兩人愛情關系的良機。而羅密歐與朱麗葉用最直接、最熱情的語言來表達雙方的愛情,其愛情熾熱而又明確。羅密歐在舞會上一眼瞧見朱麗葉,將其視為“天上明珠降落人間”,是“一位絕世的佳人”,主動邀請朱麗葉跳舞。舞會散后,羅密歐“借著愛的輕翼飛過圍墻”,[2]來到朱的窗前。朱麗葉月夜花園中的心靈獨白,大膽而又熱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愛人,我也不愿再姓凱普萊特”(二幕二場),[2] 并承諾將其整個命運交托給羅密歐,隨他到天涯海角。
其次,在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上,梁祝對待愛情表現(xiàn)得清醒、理智和成熟。其愛情產(chǎn)生于朝夕相處,一起生活、學習過程中,這是一種純真、持久的愛情;審慎、嚴肅而又現(xiàn)實的態(tài)度,是先相知后相愛的。而羅密歐與朱麗葉對待愛情可以說是狂熱、無所顧忌的。他倆一見鐘情,各自為對方的美貌所傾倒,是先相愛再相知的,典型的愛情至上主義者。
在西方人的整個生活和生命的全部里,愛情就是一切。西方文學中往往把愛情視為不可抗拒的強大力量。而中國人則重視婚姻輕視戀愛,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特點在于,圍繞的軸心不是愛情,而是國計民生,風雅美刺等在我們看來是重大的社會問題,愛情在我們看來是不重要的。
兩部愛情悲劇滋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文化背景的差異性導致一個民族的戀愛方式和婚姻習俗的不同。而“愛情和婚姻實質(zhì)是一個民族文化深層結(jié)構(gòu)的體現(xiàn)”,[3] 能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結(jié)構(gòu)下的民族性格、人格意識、婚戀觀。一個民族的文化的基本內(nèi)核,“分為四個層次:即物態(tài)文化層,指人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及其產(chǎn)品的總和,是看得見模得著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人們的衣、食、住、行等;二為制度文化層,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guī)范自身行為和調(diào)節(jié)相互關系的準則;三為行為文化層,指人在長期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不是個人的隨心所欲;四為心態(tài)文化層,指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4]
西方文學體現(xiàn)為對愛情大膽率真的歌唱,同時這些歌唱中包含有強烈的性愛因素,對外貌的贊美,對愛慕的表達,構(gòu)成了西方愛情詩的一個核心主題,其情感奔涌如暴風驟雨,洶涌澎湃。羅伯特?彭斯《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四月里迎風初開。我的愛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諧”;[5] 拜倫《雅典的少女》反復吟唱:“請聽我臨別前的誓語: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乙獞{那野鹿似的眼睛起誓: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有我久久欲嘗的紅唇,還有那輕盈苗條的腰身,憑這些定情的鮮花,我要說:你是我的生命,我愛你?!盵6] 中國文人善于細膩而含蓄地表達宮闈女子的心理狀態(tài)及其微妙變化。建安詩人徐干著名的《室思》,因其情韻之美頗受后人推崇,詩中寫道:“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無有窮已時?!盵6] 這種情感不是如烈火燃燒,不是波瀾迭起,而是細水長流,綿綿不絕?!皭矍榈谋苍谖鞣皆娙说墓P下是如此地真實鮮明,震撼人心。相比之下,中國愛情詩中雖然也有《關鳩》、《上邪》這樣大膽火熱的表白,但更多的是表現(xiàn)得不到的愛情,失去愛情的悲怨?!盵7] 在詩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由于詩內(nèi)容主題的差異,中國的詩歌所要表達的無論是親情友情,都是深藏在字里行間,需要讀者用心去細細品味體驗。體現(xiàn)了獨特的含蓄美?!昂畹淖髌芬獠粶\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情,不看一字,盡得風流。詩中之意不盡隱含于形象之中,而且還使人覺得這種說不盡道不完,愈思愈遠,常常一個簡單的意象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nèi)涵。含蓄的作品言淺情深余蘊無窮,讀者通過藝術(shù)形象的具體分析,在反復體驗中逐步接近作品的內(nèi)涵,這種廣闊的審美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審美愉悅。”[8] 而西方的詩歌,表現(xiàn)的激情是洶涌澎湃的,情感也是熱烈奔放,原始狂野的。西方的詩人們擅長鋪陳,直抒胸臆,傾訴愛慕之情。
因此,可以說,東方的美是靜態(tài)的,像一幅畫,或是一個精美的花瓶,是嫻雅的。而西方的美是動態(tài)的,熱烈的,具有性的魅力和征服力。
三、文化根源探究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必然會帶來各相異趣的民族文化性格。中國文化是發(fā)源于黃河流域的農(nóng)耕文化。漢民族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半封閉的大陸地勢,豐沛的水資源,便于農(nóng)作物的生長。隨季節(jié)變化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自給自足超穩(wěn)定的生活方式,這就養(yǎng)成了順應性、適應性的民族心理,即被動接受、內(nèi)向調(diào)適、避免沖突、追求天人合一、穩(wěn)定和諧的性格特征。由經(jīng)驗性生產(chǎn)實踐而產(chǎn)生的習俗觀念對民族普遍心理勢態(tài)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造成了漢民族嚴格而穩(wěn)固的宗法倫理秩序,以原始血緣宗族傳統(tǒng)為根基,個人嚴格自律,置家庭、家族利益于個人利益之上,這就出現(xiàn)了中華民族重視普遍倫理秩序的堅固、完整而忽視了個體的獨立自主性。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人倫情感、孟子的內(nèi)圣人格,到漢代董仲舒倡導的“三綱五常”以及宋儒要求婦女“三從四德”的倫理綱常,都在不斷豐富并強化這一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
西方文化的源頭則是希臘文化。希臘民族的祖先從遠古時期就生活在愛琴海周圍的島嶼上,這里溝壑縱橫,河流交錯,土地貧瘠,農(nóng)牧業(yè)收獲有限。為解決生活問題,他們進行物品交換和海上掠奪,從而發(fā)展了商業(yè)和航海業(yè)。無拘無束的海盜生活、獨立自主的商業(yè)貿(mào)易形成了希臘民族感情奔放、注重自我的性格特點。公元一世紀,來源于中東希伯萊文化的基督教開始在西方世界傳播,這有異于古希臘文化。它強調(diào)對上帝的絕對服從,主張抑肉伸靈,輕視現(xiàn)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看重來世天國的幸福。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碰撞與融合,希伯萊文化吸納了古典希臘文化中的某些成份后,演化成新形式的基督文化,以神權(quán)中心和來世主義為基本內(nèi)容,實行禁欲主義。直到15世紀末爆發(fā)了文藝復興運動,提出了以人為本、以人性反神性、以個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格全面發(fā)展為理想的“人文主義”。個人的權(quán)力、個人的的獨立性及個人的自由得到充分肯定和發(fā)展。而西方近代資本主義工業(yè)文化,又延續(xù)了這一基本屬性,以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不回避沖突,勇敢地迎接沖突?!拔鞣饺说难芾?似乎熱血時刻都在沸騰,時刻都在準備戰(zhàn)斗,那種躁動、狂熱的激情伴隨人的終生?!盵9]
四、結(jié)語
“內(nèi)傾性的民族性格,要求每個人都做一個謙謙君子,彬彬有禮、舉止莊重、內(nèi)向含蓄。如果一個人說話沒大沒小、敢說敢講,別人會說你張狂?!盵9] 因此,中國人一般不愛發(fā)表意見,特別是不愿公開表態(tài)。非要說話,也是兜圈子,不著正題,更不會觸及問題的要害。非要表態(tài),也是隨大溜,模棱兩可。聽別人說話,不是從直接的話語里,而是從表情、從語音、從手勢中才能判斷他要表達什么樣子的意思。西方文化把人的價值之源寄托于上帝,其價值的標準是外在的?!拔鞣矫褡逍纬赏鈨A性的性格,是建立在人性本身不完善不自足的基礎之上?!盵9] 在為人處世上,西方人表現(xiàn)為個性的張揚,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好表現(xiàn)自己、突出自己,直率、坦誠、正直。他們說話,沒有中國人那么多客套,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沒有含糊、沒有閃爍其詞,不要你去揣摸、猜測。
參考文獻:
[1]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較[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315
[2]莎士比亞. 朱生豪譯. 莎士比亞全集4[Z]. 北京: 長城出版社, 1999. 546
[3]茅于美. 中西詩歌比較研究[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7. 175
[4]程裕禎. 中國文化概要[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8. 3
[5]黎華選編. 外國情詩選[M]. 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1985. 76-77
[6]關立勛. 吳軍. 葛杏春選注. 古今中外愛情詩選[M]. 北京: 中國婦女出版社, 1987. 342-343; 26
[7]虞雅芬. 含蓄與奔放: 中西言情詩特征探究[J]. 寧波教育學院院報, 2002. (4): 36
[8]鄒祖興. 論唐宋詩詞的意蘊美[J]. 江漢大學學報, 1994. (4): 59
[9]董廣杰. 李露亮. 魔力與魅力——中西文化透視[M]. 北京: 中國紡織出版社, 1999.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