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炳遠
(南陽市衛(wèi)生職業(yè)中等專業(yè)學校,河南南陽 473000)
緊張性頭痛多由精神緊張、情緒異常等因素引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頭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給病人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和經(jīng)濟負擔。筆者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心理療法治療肝郁氣滯型頭痛,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全部觀察病例均為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齡21歲~53歲,平均38.74歲±8.32歲,病程2月 ~12年,平均6.65±5.43年;對照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齡20歲~55歲,平均39.26歲±8.52歲,病程2月~13年,平均6.85±5.35年。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國際頭痛協(xié)會關于緊張性頭痛的診斷標準[1]及《中醫(yī)臨床心理學》[2]關于頭痛的診斷要點診斷,全部病例均符合西醫(yī)緊張性頭痛及中醫(yī)頭痛肝郁氣滯型的診斷。并排除腦器質性病變及感染引起的頭痛;精神病患者及藥物成癮性頭痛;有嚴重心、肝、腎等原發(fā)疾病及功能障礙者;屬中醫(yī)辨證外感性頭痛者;治療期間服用治療頭痛藥物者。
2組均給予柴胡疏肝散加減。藥物組成:柴胡、枳殼、川芎、香附、郁金、合歡皮、菖蒲、天麻、鉤藤各9g,芍藥20g,菊花12g,甘草 6g,若兼胸悶不舒加栝樓皮、桔梗、薤白,肝氣橫逆犯胃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竹茹,氣郁化火者去川芎加丹皮、炒梔子等,每日1劑,機煎300ml,袋裝密封,早晚分服。對照組僅給予中藥治療,治療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采用放松療法:患者處于安靜環(huán)境,自然舒適的躺在沙發(fā)或床上,靜息10min~15min,排除雜念,身心保持松弛狀態(tài),每次30min,中午和晚上各1次,最好保證完全放松治療后進入自然睡眠狀態(tài)。2組均以7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周。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包括頭部脹痛、痛無定處、煩躁易怒、兩脅脹滿、胸悶不舒、噯氣、納少、失眠等)的變化,并對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疼痛強度(VAS)評分標準:無疼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極度疼痛10分。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珋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判定。緩解:頭痛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無復發(fā);顯效:頭痛癥狀明顯減輕,每月發(fā)作時間縮短或減少2/3以上;有效:頭痛癥狀減輕,每月發(fā)作時間縮短或減少1/3以上;無效:頭痛癥狀未減輕。
表1 2組綜合療效比較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珋x±s)
緊張性頭痛屬中醫(yī)學“頭風”、“腦風”與“肝風”的范疇。中醫(yī)學認為“痛則不通”,經(jīng)絡之氣通暢則不會出現(xiàn)痛證,痛證的出現(xiàn)多由于經(jīng)脈不通所致。肝主疏泄而調節(jié)情志活動,性喜條達而惡抑郁;頭為精明之府,諸脈之所聚。若情志不遂,所欲不得,必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脈絡不暢,致使脈絡絀急或失養(yǎng),清竅不利而終致病人自覺頭部疼痛,故治當疏肝解郁、行氣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與枳殼配伍一升一降則氣機調暢;川芎、香附行氣疏肝,和血止痛;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菖蒲開竅安神,合歡皮安神解郁,天麻、菊花平肝清熱息風,并隨臨床變化之不同加減施藥每獲良效。
緊張性頭痛的發(fā)病機理是焦慮-肌肉痙攣,這2種因素往往互為因果,久之造成惡性循環(huán)。因此,抑制焦慮、緩解痙攣是有效的治療手段。放松療法作為減輕焦慮心理行為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通過主觀想象和客觀措施,使患者肌肉松弛、精神安定,進而減輕焦慮緊張,并以放松訓練的形式達到治療的目的。放松訓練可以調節(jié)緊張心理,調節(jié)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與抑制的平衡性,使全身骨骼、肌肉、韌帶、血管和神經(jīng)放松,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性朝著有利于放松的方向轉化,從而改善頭痛癥狀。放松療法又是以整體觀為指導,除局部肌肉的放松訓練外,同時還強調配合深呼吸的全身整體放松訓練,促使患者進入放松狀態(tài),盡快達到較深層次的放松。其次,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的良性語言誘導和特殊的視覺想象訓練,較易出現(xiàn)放松后的愉快高峰體驗,從而改善既往的不良情緒體驗。在此基礎上,體會軀體和心理放松恰是放松療法的優(yōu)勢所在。再者,放松療法無藥物特有的副作用,且因其具有身心兼治的效應,對于伴有情緒障礙和行為障礙的頭痛患者尤為適宜。
[1] 美·倫道夫W·埃文斯,尼南T·馬修主編.頭痛診療手冊[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38.
[2] 張孝娟,黃小玲.中醫(yī)臨床心理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6.185-19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制定發(fā)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2輯).199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