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雨
(西南大學文獻研究所 重慶 400715)
漢維人際關系諺語對比
張紅雨
(西南大學文獻研究所 重慶 400715)
人際關系是社會人群中因交往而構成的相互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也被稱為“人際交往”,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漢維兩個民族不同的社會歷史、思維模式、宗教信仰等,對人際關系的處理產(chǎn)生了不同影響。本文以對比漢維諺語的不同為切入點,探討兩個民族對待人際關系的不同態(tài)度。
漢維諺語;人際關系;對比
本文所選人際關系諺語一般包括反映人際關系準則、人際關系中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人們對人際關系的心理感受和體驗的諺語。共選取維吾爾諺語255條,漢語諺語218條。主要類別見下表:
分類 漢語諺語 維吾爾諺語數(shù)量 比率 數(shù)量 比率1 勢利欺軟怕硬 41 22% 32 17%2 謹慎多疑 32 17% 11 6%3 團結互助 14 13.3% 22 12%4 忠誠向善 22 11.8% 11 6%5 陰險虛偽 18 9.7% 10 5%6 交友交往 14 7.5% 39 21%7 人情諺 13 7%8 自私自利 13 7%9 親戚關系 10 5.4% 17 9%11 鄰里之間 9 5% 15 8%13 審時度勢 9 5%15 待客赴宴 20 10.8%合計 186 186
從上表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不論維漢在人際關系中都存在“團結力量大和勢利小人多”兩個共同特點。
1.團結力量大。此類諺語一般包括歌頌團結力量大,強調個人力量弱,倡導人們互相幫助的諺語。其中維吾爾有關諺語占總考察條目的12%,漢語的占13.3%,比例相當。比如:
漢諺:⑴眾人拾柴火焰高。⑵一人攤重,十人攤輕。⑶只要人手多,牌樓抬過河。
維諺:⑴聚沙能成山,聚民能建園。⑵離群的被熊吃,離散的被狼咬。⑶孤樹引不來鳥棲息。⑷一個小伙難成伯克,一根木頭難建房屋。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漢維哪個民族都認為團結互助是人際交往乃至人類生產(chǎn)生活中一種積極的、值得發(fā)揚和提倡的精神。“團結力量大”應該是人類普遍認同的道理。尤其對于維吾爾族,面對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特殊的生存壓力,使他們更加看重團結。其族名也正是團結的一個詮釋。維吾爾(uj?ur)一詞的含義即為“團結”、“聯(lián)盟”。可見維吾爾族將團結互助當作自己的民族精神代代傳承。
2.勢利小人多。這類諺語反映了人們嫌貧愛富、見風使舵、欺軟怕硬的一種心理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漢語占22%,維諺占17%,均“名列前茅”,漢諺甚至排到首位,比如:
漢諺:⑷門前結起高頭馬,不是親來也是親。⑸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⑹勢敗奴欺主,時衰鬼弄人。⑺只有錦上添花,哪肯雪中送炭。⑻打狗看主面。
維諺:⑸轉身上馬,不認親爸。⑹巴依猛吃,說他胃口好,窮人猛吃,說他餓死鬼。⑺青蛙跟犍牛較勁,結果撐破了肚皮。⑻放羊的時候是朋友,享福的時候分了手。
漢諺⑷~⑻均說明人情勢利,順境時,趨炎附勢拍馬的人多,逆境時,同情幫助的人少。維諺⑸~⑻也認為,人心都是嫌貧愛富,欺貧怕富。
1.謹小慎微,疑心重重的漢族,樂于交友,開放熱情的維吾爾。和維吾爾諺語相比,漢諺留給人印象較深刻的特點之一就是人際交往時處處戒備,時時謹慎的心理狀態(tài)和現(xiàn)實表現(xiàn)。這類諺語的數(shù)量占到了所考察的人際交往諺語場中的 17%,位居第二。如:⑼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⑽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怎保不懷毒?⑾話到舌尖留半句,事從禮上讓三分。⑿人心隔肚皮。
⑼、⑽、⑿都是“人心難測”的具體表現(xiàn),認為對人不能太輕信了。⑾是說話要留有余地,遇事要忍讓三分,比喻言行必須謹慎。為何如此設防,原因之一是人與人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這一點我們可以由上表的第五類諺語得到證明。漢諺中反映人際關系中的“陰險與虛偽”的諺語數(shù)量高于維吾爾諺語,說明漢民族對“陰險、虛偽”的心理感受更強烈一些。其二是害怕面對社會輿論。凡身陷‘千目視’、‘千口言’困境的人,會面臨兩種可怕的結果,一是人情淡泊,面子丟光,這對極關注其增值的社會成員來說,不能不感到大禍臨頭。二是當事人與其所依賴的集體由此撕離,“中國人個人依賴于集體,猶如蝸牛的軟體對其硬殼的依賴一樣”[1],一旦失去了這個依托,將時刻處于一種不安全之中。因此人們小心謹慎,以免于人際沖突和遭受禍殃。李慶善在其《“防人”,國人人際交往的誤區(qū)—漢語諺語的人際交往研究》一文中也認為“國人人際交往的基本策略是一個‘防’字”。[2]
與之相反這樣的維吾爾諺語只有6%。維吾爾諺語有大量這樣的諺語:⑼為朋友咽下毒藥。⑽朋友扔的石頭打不破腦袋。⑾好朋友比生命還寶貴。⑿與其牲畜上千,不如友朋上千。⒀人的家鄉(xiāng)人人來,如不相容有誰來。
⑼、⑾、⑿可以看出,維吾爾人非常喜歡朋友,也看重友情,為了朋友甚至可以犧牲生命。⑽比喻朋友的忠告使你幡然醒悟,雖覺疼痛但不傷及性命。⒀表明互相來往是友好的表現(xiàn),如有人來訪,對人不熱情,以后就不會有人來。這些諺語都集中反映了他們的開放熱情和樂于、善于交友的心態(tài)。此類諺語占到了21%,名列榜首。同類的漢語諺語只占7.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維吾爾族對他人的信任程度和熱情程度均要高于漢族,并且非??粗嘏笥阎g的感情,甚至可以為好朋友付出生命。
維吾爾族長期生活在綠洲之中,這些綠洲毫無規(guī)律地散布在沙漠邊緣,每一個綠洲之間往往相隔很遠,尤其對于交通很不發(fā)達的過去而言,互相交流顯得極為困難也極為珍貴。因此他們很看重每一次的相聚和每一位客人的到訪,認為朋友的到來會帶來快樂,能驅趕寂寞。沙漠對生存在那里的人而言是不可戰(zhàn)勝的,沙漠帶給他們莫大的生存壓力,但同時也正是這種壓力使他們凝聚起來。
2.喜歡聚會的維吾爾。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維吾爾熱情、開朗,喜歡交友,看重友情。與此相對應的維吾爾族的熱情不僅表現(xiàn)在交友方面,還表現(xiàn)在他們非常喜歡組織和參加各種聚會。這一點在諺語中也有明顯表現(xiàn):專門反映待客或赴宴的諺語在維吾爾人際交往諺語中占到 10.8%,而漢語則鮮見此類諺語。比如:⒁參加宴席應早去,去得晚了沒席位。⒂吃飽之后赴宴席,綾羅綢緞穿整齊。⒃香梨給孫子,桃子敬客人。⒄客人在座別攆貓。⒅莫問客人何時走,要問客人何時來。
⒁、⒂向大家介紹了參加聚會時應該注意的事項,⒃~⒅說明了對待客人應有的態(tài)度,要對客人熱情,用最好的事物招待客人等。可以說聚會是維吾爾人生活中一個重要調劑,接待客人的態(tài)度是體現(xiàn)禮貌與修養(yǎng)的重要方式。
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維吾爾人社交活動頻繁,每每聚會往往“無聚不茶”,“無茶難聚”的特點,近年來還衍生出一種“茶文化”,比如?ong ?aj(訂婚大禮)、ki?ik ?aj(訂婚小禮)、gyl qojo? ?eji(定親禮)t?klip ?eji(請客)、m?sli??t ?eji(談事情的聚餐)、?j ?eji(喬遷之喜禮)、ajilanma ?eji(婦女們定期輪流坐莊的聚餐)等。此外,維吾爾人在孩子考上大學時或為朋友之間消除隔閡等也舉辦“?aj”??傊龅街匾虑?,人們常常會辦“?aj”活動。[3]可見聚會在維吾爾生活中的重要性。
3.諺語中的人情社會。漢語諺語有一支特殊的“人情諺”。請看:⒀人情大似債,日久好相見。⒁人情三峽水,世事一盤棋。⒂識破人情便是仙。⒃人在人情在,人死兩無交。
⒀說明人情實際是一種社會互換行為,或者情感交換、或者物質交換,或者情物交換,總之人情是無形的債,不可拖欠。⒁認為人情實際是人際關系的核心,因為人與人之間缺乏互相的信任,因此認為人情與世事一樣難料。⒂以很夸張的語氣說明能洞察人心世情的就是像神仙那樣了不起的人。從⒃可以看出因為人情的流于形式使它變成一種很實際和實惠的東西,說起來有情,其實很無情。可見對漢民族來講,人情既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依賴,又是一個讓人有時感到很無奈的負累。
人情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很“本土化”的概念,為什么會有這樣特殊的“人情”現(xiàn)象?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家庭倫理的泛化所致。農(nóng)業(yè)社會的穩(wěn)定性造就了漢民族以家庭為核心的自給自足的經(jīng)濟模式和生活模式,個人對家庭的依賴非常強,家庭中的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每個人對于其四面八方的倫理關系,各負有其相當義務,同時,其四面八方與他有倫理關系之人,亦各對他負有義務。全社會之人,不期而輾轉連鎖起來,無形成為一種組織?!盵4]“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若虛位。中國人卻從中國就家庭關系推廣發(fā)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5]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看重家庭生活,對家庭的感情也推而廣之,泛化到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往往用“自己人”和“外人” 來劃分,心理上的認同比實際的角色關系還要重要。于是種種性質的人情就產(chǎn)生了,人們在處事過程中往往不僅要考慮是否合理還要考慮是否合情。高偉等人則進一步闡明了人情的本質,“隨著社會的變遷,人情地交換行為也從感情為主的交換變?yōu)橐晕锲窞橹鞯慕粨Q,結果造成中國人把血緣關系中的自家人轉換為有心理認同的自家人,進而導致人情的形式化,而不再發(fā)自內(nèi)心,僅僅是一種講究客氣與互惠的交換行為?!盵6]
維諺中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人情”一詞,但有間接反映人情往來的諺語。請看:⒆送上一碗,回敬一碗,有去無返,砸爛此碗。⒇有來就有往。
以上兩則諺語就是說人情方面講究有來有往,來而無往,斷絕交往。也指你對我怎樣我就對你怎樣。事實上維吾爾語中有與人情對應的語匯“ad?mg?r?ilik”。據(jù)筆者多年實際生活觀察,也認為維吾爾社會與漢族社會一樣,同樣是重人情的社會。漢民族的人情是將家庭倫理意識泛化,以期從形式上進而從感情上拉近人際關系,使人際交往更加順利。維吾爾社會人情源于“社團心理”,即將社團中所有的成員當成自家人,給予關心和幫助。請看以下兩個案例:
案例:46歲的早萊姆大姐從小沒有上過學。2005年3月兒子結婚,客人很多,飯后女士們都要把她叫到跟前,將禮物一一疊放在dastixan(餐布)上,大家說著客氣話,禮物很快就被收了起來。婚禮3個月后,一次大姐跟我一起去參加一個“乃孜爾”,提起死者曾給她兒子送過的東西,然后又一一歷數(shù)了她的幾個親戚當時送了塊什么樣的布,什么樣的頭巾或什么顏色的被面兒。她的過人記憶讓我感到很吃驚,而我當時就是怕自己記不住才不斷拍照的……
有來有往才能稱作“人情”,需要雙方通過各種方式表達甚至強化。像割禮、婚禮和葬禮中的“隨禮”屬這類。
案例:93歲的扎克爾伊瑪目(帶領信眾做禮拜的宗教人士)謝世,第二天我跟艾海提伊瑪目一家前去送薄皮包子,只見先后有 5家都端來了熱氣騰騰的飯菜。幾十位親屬坐滿了房間,只有個別人還能吃得下,因為一天中已經(jīng)吃了很多頓飯了。
這些看似簡單的“人情”,在這個社區(qū)卻十分為人看重和稱道。人們所講的“人情”厚薄,或者說關系的親疏遠近,在這種關鍵時刻才能夠體現(xiàn)出來?!盵7]由于人們對于人情總有期望回報的心理,隨著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化,人情也日漸流于形式。但總體而言,維吾爾族的人情觀不似漢民族那樣的悲觀和失望。
4.講究實用的維吾爾。綠洲是生活在沙漠戈壁邊緣人們的惟一生存地。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因為距離較遠,幾乎每個綠洲都自成一國。而這些綠洲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自古成為周邊各種政權和力量爭奪的焦點。面對強大的外力,這些綠洲小國根本無力抵抗,只有選擇依附。放棄虛名甘愿做附屬,不僅免于挨打,還可豐富自己相對匱乏短缺的物產(chǎn),換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在西域的綠洲小國們,如強風中的小草,隨風飄搖,只隨風勢走,絕不與風力抗衡,以換取平安和實惠。這應該是實用心理具體體現(xiàn)的最好例證。維吾爾諺語中反映忠誠類的諺語比漢諺要少(見表 1第4類),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這個問題。如:(21)無法使人低頭,親吻他的雙手。(22)嘴軟的吃飯,嘴硬的挨拳。(23)嘴軟的牛犢吃兩頭的奶。(24)肚子比同胞親。
(21)比喻無法說服對方時就低聲下氣去懇求。(22)、(23)都說明適當?shù)皖^不是一件壞事。(24)表明實際的需要比心理的需求更重要。
5.善于自保的漢族。保護自己應該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漢諺中反映明哲保身諺語有7%,而維吾爾諺語中同類諺語卻達不到這樣高的比例,也就是說和維吾爾族相比,自保心態(tài)在漢民族心目中更趨向于一種社會和大眾心態(tài)。比如:⒄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⒅黃牛過河各顧各,斑鳩上樹各叫各。
⒄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則諺語,它所喻示的觀點在一部分漢人心里似乎已經(jīng)根深蒂固了。⒅也認為人還是管好自己比較好些。這些反映明哲保身心態(tài)的諺語在漢諺中自成一類,成為與維吾爾諺語的又一重要區(qū)別。
漢民族何以有較為深重的自保心理或自私心理,筆者以為家庭或家族本位社會形態(tài)是其根本原因。漢族社會脫胎于宗法社會,為家族本位社會,這已被學界所公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穩(wěn)定性,相對優(yōu)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家庭完全能滿足個人的生存需求,在個人的觀念里要么是小家,要么是天下。天下畢竟太遙遠也太虛無,而家庭卻是實實在在與每個人的生存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倚重家庭,關照家庭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產(chǎn)生了凡事以自己的家庭為中心的心理原則,所謂“家和萬事興”。這樣的心理放最大至家庭,縮小可到個人,總之都是很“私”的社會單位,于是自?;蜃运街某霈F(xiàn)在人群中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但為何維吾爾族不是如此看重家庭,進而有了相對濃厚的自保之心呢?首先,維吾爾族曾經(jīng)游牧生活,氏族部落是社會結構形式,共同生產(chǎn)、共同擁有、共同分享和共同抵御外敵和災害的“共產(chǎn)”模式滲透至心理底層,成為一種“基因”傳承下來,至今影響著維吾爾人的行為習慣。第二,相對封閉又相對分散的生態(tài)生活環(huán)境使維吾爾人形成了一種社團心理,社團內(nèi)部成員不分彼此。其三,面對沙漠討生活,和對抗強大自然力,都需要依靠社團集體的力量,而非單個家庭所能完成。其四,宗教的影響。伊斯蘭教法規(guī)定天下穆斯林是一家。既然大家都是一家了,何必分什么彼此呢?上述原因使得維吾爾族形成了更加重視社團的心理傾向,在劃分內(nèi)外邊界時直接劃至社團,而非家庭。因此在維吾爾諺語里反映自保、自私的諺語較漢諺要少。
通過上述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注重團結是兩個民族的共同特點,勢利小人是兩個群體的共有的丑陋形象,看重人情是兩個社會共同的心理取向。不同點在于由于維吾爾族特殊的生存環(huán)境和歷史,使其傾向于集體、團體式的生活方式,他們好交友,愛熱鬧,喜聚會,看重與親戚、朋友和鄰居之間的關系,與人交往時重實惠。土地的不可移動性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穩(wěn)定性,使?jié)h民族的宗族社會體系千百年來延續(xù)不斷,漢民族待人處事由此都染上了倫理的色彩,家庭本位的觀念也使他們更加注重獨善其身,較難與他人毫不設防地溝通交往,顯得小心謹慎。
[1][4][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
[2]李慶善.“防人”,國人人際交往的誤區(qū)——漢語諺語的人際交往研究[J].社會學研究,1994(3).
[3]周殿生,熱西丹·依米提.維吾爾人的resturan(宴會)及其社交文化[J].新疆大學學報,2002(4).
[6]高偉,陳俊.中國人的人情法則及運行模式[J].社會科學論壇,2008(7).
[7]王霞.農(nóng)村維吾爾女性的行為特征——以庫車縣亞哈鎮(zhèn)克日希兩村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6,P157.
張紅雨(1973-),女,陜西渭南人,西南大學文獻研究所2007級碩士研究生,和田師專計財處處長,研究方向:語言、思維與文化。
20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