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懷兵
摘?? 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出了《‘做中學科學項目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這一研究課題,其目的就是尋找優(yōu)化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策略,以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豐富的科學知識?!白鲋袑W”模式在科學課堂中的應用推廣,體現(xiàn)了“實踐出真知”的哲學思想。
關鍵詞:科學課? 做中學? 應用例
小學科學教學,大部分內容都需要學生親手操作、實驗、驗證,才能獲取科學知識,形成科學技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F(xiàn)以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一課的教學為例,談一談如何優(yōu)化“做中學”教學策略,以提升科學教學實效。
一、課堂目標設計合理,讓學生達成“做中學”
有兩位教師在設計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設計。第一位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有關月球的信息,除了讓學生了解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外,還要讓學生研究月球表面土壤的結構、月球的形成等,并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討論,整理有關的信息,發(fā)展對宇宙天文探索的興趣。而第二位教師對本課所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月球是繞著地球運動的。并從科學史角度,闡述了從古到今,人類就在不斷對月球進行探索,了解有關月球的一些基本情況。
月球對于學生來說也許并不陌生,但是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學生也許只能從神話傳說中略知一二,而對于人類探月手段的不斷更新,對月球的認識不斷豐富卻了解不多。所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了解多少有關月球的信息,而是讓學生感受到人類對月球的探索經(jīng)歷。第一位教師教學目標的設計對于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有點難,很難激發(fā)學生“做中學”的興趣。學生可以通過搜集資料來了解月球體積的大小、引力的大小、表面特征等,但是月球的土壤結構,月球是如何形成的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這樣的教學目標就拔高了,不利于學生開展“做中學”。而第二位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僅僅圍繞教材的編寫意圖,讓學生了解人類探月的歷程,并了解月球一些最基本的情況,這樣的教學目標貼近學生,有利于學生去搜集和領悟有關月球的知識。
所以,要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效地開展“做中學”的教學策略,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切合學生實際,要適度,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做”能完成這一教學目標,而且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情緒是高昂的,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動力支配他們“做中學”。如果目標過于淺顯,那么也激不起學生“做中學”的欲望;如果教師所制定的目標過高、過難,超過了學生的探究水平,那么學生對這樣的“做中學”活動不感興趣,即使有的學生通過努力也是得不到結果的。時間長了就會影響“做中學”的效果,甚至會讓“做中學”這一科學教學策略慢慢異化并消失。
二、課堂預設貼近學生,讓學生嘗試“做中學”
教學片斷:
師:課前,同學們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了許多有關月球的資料與信息。下面,你們能不能給你們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呢?
生:可以。
師:那好,你們可先小組討論一下,把你們小組同學搜集的所有資料集中在一起,然后進行分類。(生進行分類后交流。)
生:我們可以按月球的運動、月球的基本情況、月球的地形、人類探月工程等幾個方面進行分類。
師:很好,既然你們已經(jīng)把月球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分類,那么就請你們閱讀教材中“月球卡”的制作,并根據(jù)自己搜集的信息來制作“月球卡”。你們先在小組中交流你們所制作的“月球卡”,然后全班匯報。(生活動)
課堂預設得好與不好直接關系著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特別是科學課,如果預設不充分的話,那么就很難完成教學任務。要想讓學生能夠走進教師的預設,在預設的引領下進行“做中學”,那么教師的預設就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就好比案例中所述那樣,教師的預設并沒有剛性地讓學生按照什么樣的標準來給學生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也沒有強調學生在制作“月球卡”時應按照什么樣的標準,只是給學生一個寬泛的預設,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月球的理解來進行分類,來制作“月球卡”,從而促進學生能夠“做中學”。只有預設融入學生的觀點與想法,才能是有效的,才能夠帶動學生進行探索。如果教師給一定的分類標準,制作“月球卡”也要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格式來做,那么就會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積極性。這些都不利于學生開展“做中學”活動。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落實“做中學”這一教學策略,首要條件就是預設要盡量貼近學生實際,要讓學生想“做中學”,能“做中學”。
三、課堂互動真實有效,讓學生感悟“做中學”
教學片斷:
師:大家已經(jīng)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把“月球卡”制作好了,現(xiàn)在請你們交流一下你們制作的“月球卡”吧。
生(邊演示邊講解):我是根據(jù)月球的運動軌跡來制作“月球卡”的。大家看月球是圍繞著地球做逆時針方向運動的,它圍繞地球一圈需要27.32166天,它自轉與公轉的周期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面向著地球。
生:我制作的“月球卡”主要是介紹月球的基本數(shù)據(jù)的,所以只能介紹,不能演示了。月球直徑大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質量大約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體積大約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引力大約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師:你的介紹非常詳細。
生:通過他的“月球卡”內容,我終于理解了為什么前面老師播放宇航員在月球上行走時像跳舞,那是因為月球引力小的原因。
在科學教學中,讓學生在一起交流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做中學”的教學策略也不例外,只有讓學生經(jīng)過在一起互動,才能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補充,才能讓學生的科學知識更加完備。就好比上面的教學片斷一樣,如果學生沒有展示出月球的引力大約是地球的六分之一這一科學概念,那么學生就會對前面視頻中宇航員在月球上行走的姿勢產(chǎn)生疑惑,而當他通過與別人互動,終于對這一問題得到了釋疑。
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做中學”的教學策略,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互動。當然,互動的內容必需要真實有效,要符合學生的學識水平。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形成互動氛圍,點燃學生互動的火苗,讓學生在互動中感悟“做中學”,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做中學”的學習策略對自己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意義。
四、課堂環(huán)境平等和諧,讓學生樂于“做中學”
學生只有在一個寬松的、平等的氛圍中,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來。在開展“做中學”的學習策略時,教師還要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讓學生樂于“做中學”,無論是實驗還是互動,都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于發(fā)言,敢于批判。尊重學生在“做中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現(xiàn)象與結論,即使學生得出的科學結論有誤,也要先肯定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然后再引導他們通過質疑、實驗、討論、探究等活動幫助學生分析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糾正他們的結論,從而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并可以把這種態(tài)度帶到學習的每一個角落。
總之,要想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把“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得以落實,教師就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好我們的預設,讓學生在一起互動。
參考文獻:
[1]陳華彬,梁玲.小學科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9).
[2]張紅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1).
[3]郝京華.科學課程標準解讀(3—6年級)[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07).◆(作者單位:江蘇省洪澤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