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仲庚
九嶷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的神奇,重要的不在自然風光的美妙,而在人文底蘊的深厚,因為這里是中華文明始祖舜帝的歸葬地,又有著娥皇、女英為追尋舜帝而來、淚灑斑竹、最后投江殉情的千古絕唱。因此,這一片土地,不僅是歷代帝王將相的朝圣之地,也是文人騷客的朝圣之地。同時,在舜帝精神的感召之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更是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書寫了一頁頁輝煌業(yè)績,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人間奇跡,譬如李達,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砥柱中堅的作用,其理論貢獻光耀千秋;再如樂天宇,他為新中國的農(nóng)業(yè)科學所作的貢獻且不去說它了,晚年離休回到家鄉(xiāng),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創(chuàng)辦了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大地上第一所民辦高校——九嶷山學院,為培養(yǎng)農(nóng)村基層急需的人才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后以身殉職,他的貢獻和人格魅力光照后人。
當然,李達和樂天宇都不是尋常之人,他們生活在不尋常的時代,憑著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不尋常的業(yè)績,這是令后人傾慕不已的。似我輩平常之人,常常埋怨自己生不逢時,想創(chuàng)造業(yè)績而無機遇,想創(chuàng)造奇跡而無機會。然而,今讀唐曾孝先生的長篇報告文學《北游記》,猶如當頭棒喝,作品中的主人公劉湘輝和他98歲的老奶奶肖新翠,無疑都是平常之人,但他們僅憑著一輛三輪腳踏車,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跡,令我輩讀來汗顏。
一
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奇跡”就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北游記》向讀者所報告的正是一件讓人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準確點說,這是一個匪夷所思、有悖常理的故事。
第一個讓人想象不到的就是劉湘輝竟然選擇踩三輪腳踏車去北京。在交通高度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天上飛的有飛機,時速可達上千公里,而且已經(jīng)成為尋常百姓的交通工具;地上跑的有火車,時速也已達到三百多公里;再慢一點,買一輛小車載著奶奶上北京,時速也可達上百公里,方便而快捷,而且從劉湘輝的家境來看,買一輛小車也不難。而他卻要舍棄這些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偏偏選擇最原始的、時速不到十公里的三輪腳踏車,這是一悖常理。
第二個讓人想象不到的是劉湘輝竟然敢?guī)е?8歲高齡的老奶奶去北京。民間俗話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七老八十的人已是風燭殘年油干燈盡,其生命之火隨時可能熄滅,如果死在留宿、留餐者家里,這無疑是很不吉利的;而老奶奶已經(jīng)98歲高齡,其生命體征更是極度脆弱高度危險,生命時間只能以分秒計。所以,當劉湘輝的三輪車到達北方的一個鎮(zhèn)上請求住宿時,屋主便堅決拒絕,只允許他“停一分鐘就拉走”,而屋主的兒子更是兇神惡煞地說:“快拉走,一分鐘也不能?!?。這一習俗其實不僅在北方有,南方也有,九嶷山地區(qū)也有同樣說法,但不像北方忌諱到那種程度。而且,北方的忌諱還不僅僅是農(nóng)村,北京天橋醫(yī)院給老奶奶一檢查身體便下達病危通知單,“說她重病垂危很難度過當天晚上”,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她的年齡太高”。別人都如此忌諱,劉湘輝自己居然不忌諱,帶著老奶奶從3月初出去到8月中回來,在外飄蕩長達半年,這是二悖常理。
第三個讓人想象不到的是老奶奶自己,有著98歲高齡而且還下肢癱瘓,竟然敢去北京看奧運。這一個“想象不到”更是包含有三層意思:其一,中國人看重葉落歸根,人到晚年想方設法也要回歸故土,為的就是死后能夠歸葬祖墳,其靈魂可以進祖宗祠堂,如果死在他鄉(xiāng)就會成為孤魂野鬼,這是人生的一大忌諱,因此,七老八十的人不僅是別人不能留,自己也不能輕易外出,怕的就是死在外面。老奶奶似乎從不考慮這些,輕輕松松、快快樂樂地出游,對她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確實非比尋常;其二,中國人固守著家中的穩(wěn)定生活而忌諱出游,“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總認為“金窩銀窩不如自己家里的狗窩”,誠如是,中國文人才有那樣多的離愁別緒故鄉(xiāng)之思,豪放飄逸如李白者,盡管暢意于仗劍出游,但也免不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畢竟,出門在外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僅帶來情感上的疏離,也會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更何況老奶奶還拖著癱瘓的雙腿,諸多的困難就更不用說了,但她卻毫不在意地毅然出游,這也是非同尋常的;其三,對老一輩中國婦女特別是沒文化的婦女來說,一般是不會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像奧運會這種事情,離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距離很遠,更不會關(guān)心,但她不僅關(guān)心而且熱心,非要拖著殘疾之軀到北京去親眼看一看奧運會,這種眼界與執(zhí)著更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這是三悖常理。
在這三悖常理的故事中,哪怕只有其中之一,譬如,兩個年輕人腳踩三輪車去北京看奧運,這就已經(jīng)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文學題材了,滿可以寫出一部很有特色的文學作品了,更何況是一個三悖常理的故事。故事本身不做任何加工就已經(jīng)非常感人了,如果再加工為文學作品,肯定會感人至深??善婀值氖?,劉湘輝的三輪“孝車”一路前行,歷時近半年,行程2000多公里,沿途采訪的記者成百上千,但都是把這一故事當作新聞報道,無人想到要用此題材創(chuàng)作一部文學作品。待到事情過去了幾個月,唐曾孝先生聽說此事后,立即進行深入細致的素材收集,住到劉湘輝家零距離地觀察體驗主人公的生活,然后快速高效地寫出這部《北游記》,拿到《報告文學》雜志發(fā)表時,則只能作為北京奧運“周年紀念”之作了。
我們確實應該感謝作者,憑著當記者的敏銳他看到了這一故事的現(xiàn)實價值,憑著當作家的深邃他看到了這一故事的永久價值,然后用新聞與文學相結(jié)合的形式將這一故事創(chuàng)作出來,讓我們有了永久性的讀本。不然,盡管對這一事件的新聞報道很多,但“新聞新聞,過眼煙云”,誰也不會把新聞報道拿來反復閱讀,那么,這一本該流傳久遠的故事很可能如曇花一現(xiàn)便銷聲匿跡。
二
奇跡的創(chuàng)造決不是偶然的事情,其背后肯定有著精神力量的支撐。那么,支撐劉湘輝和老奶奶的精神力量是什么?我們先來看看作者的描寫:
這輛三輪車上面安裝了一個“蒙古包”式的雨布棚,棚頂插著一面迎風飄揚的國旗,棚子前面的擋風門上寫著一個顯赫的大紅“孝”字,左右兩面用紅漆刷著“九嶷山下一孝孫,騎著單車萬里行,帶著百歲老奶奶,同上北京看奧運”的標語?!@位年輕人憑著一雙鋼鐵般的腳板,憑著一顆熾熱的心,憑著一份至孝的情,踩著腳踏三輪“孝車”近半年,行程兩千多公里,拉著老奶奶來北京看奧運。
在這里,支撐劉湘輝的精神力量,作者唐曾孝交代得很明白:是“憑著一份至孝的情”;主人公劉湘輝自己也交代得很明白:是那一個“顯赫的大紅‘孝’字”??梢哉f,傳達一種至孝的精神是這部報告文學的主旨,踐行一種至孝的精神是主人公的意愿,這是文學源于生活的典型例證,是作者的思想與主人公思想高度統(tǒng)一的體現(xiàn)。作為報告文學作品,作者嚴格遵循反映生活真實的創(chuàng)作原則,真實地再現(xiàn)了“孝車”北游的全過程以及主人公的精神風貌。當然,作者也不是機械地記錄事件的過程,而是有自己的選擇和提煉,這種提煉主要是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風貌。
從精神風貌說,主人公不僅僅是一個至孝精神的踐行者,也是一個宣傳者,他在車上書寫一個顯赫的大紅“孝”字,這本身就是宣傳,而且是一種言傳身教式的宣傳,“孝”字的涵義與“孝車”行動的結(jié)合,比任何教科書或紅頭文件都更有效,主人公的這一設計可以說是一個天才的創(chuàng)造,顯示出主人公在“用心行孝”上的卓爾不凡。
而且,主人公劉湘輝還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思想者。他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有400多個國內(nèi)外記者和官員的簽名留言,這是對他此次行動的褒獎,但他沒有把它當做自己的驕傲資本,而是當做可資教育后代的精神財富:“這筆記本上的外國文字,我雖然一個都不認識,但是我會帶回去好好地珍藏起來,作為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讓子子孫孫都要做一個以孝為天的好后代”?!耙孕樘臁?,這是多么好的理論概括,沒有長時間的思考,是說不出這樣的話來的??梢姡摹靶行ⅰ?,既不是一時的想法,更不是即興的作秀,而是一種有思想有預見、要為后代樹立榜樣的行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劉湘輝的“榜樣行動”當然也不僅僅是為自己的小家,他還有著更大的“野心”。當永州市孝文化促進會會長蔣經(jīng)仟專程去他家拜訪時,“劉湘輝把外國記者和官員饋贈的‘寶貝’端了出來向蔣會長展示,好像自己用激情擁抱了世界,眼簾頓時閃放出光芒來。他揚起這些‘寶貝’,指著那三輪‘孝車’說:‘我打算裝修一個房間辦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孝文化展覽室,把這些東西擺進去,免費開放,讓廣大青少年和群眾接受孝道教育”。很顯然,劉湘輝希望三輪“孝車”和那些饋贈的“寶貝”能夠成為免費教育的教材,因為這里面不僅包含了自己個人的“榜樣力量”,也蘊涵了國內(nèi)外對孝文化的希冀和呼喚,是一種集體力量、社會力量的凝聚,它理應對社會發(fā)揮作用。但愿這個美好的精神家園能夠建立起來并產(chǎn)生影響,能夠為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泛起一片綠洲。
劉湘輝無疑是一個極普通極平凡之人,平凡得在茫茫人海中無法分辨,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毅力和識見,能夠創(chuàng)造出如此卓爾不群、獨標一幟的奇跡來?這與他生活在九嶷山這片神奇的土地恐怕不無關(guān)系。
劉湘輝在“孝車”上特意標出“九嶷山下一孝孫”的字樣,這足可見出九嶷山在他心中的分量,也可見出舜帝精神對他的影響。舜帝南巡,崩于蒼梧,葬于九疑。從此,九嶷山舜帝陵就成為歷朝歷代祭祀朝拜的圣地,作為中華文明的先祖特別是作為中華道德文明的創(chuàng)始人,舜帝精神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本就具有決定性意義,加上歷朝歷代對舜帝陵的祭拜,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影響,使得舜帝精神在九嶷山地區(qū)尤為深入人心。在中華道德文明的內(nèi)涵中,“百善孝為先”,舜帝的“至孝”精神對民間的影響力更為顯著,劉湘輝在這種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于是就有了震動世界的“孝車行動”,這正是舜帝精神感召下的一個最為突出的典型事例。
不僅是劉湘輝的行動受了舜帝精神的感召,老奶奶的思想行為也是受了舜帝精神的影響。舜帝南巡也已到了耄耋之年,他因“勤于政事而野死”他鄉(xiāng),不僅將他的尸骨留在了九嶷山,也將這種精神留在了九嶷山,所以九嶷山地區(qū)的人并不像北方人那樣害怕客死他鄉(xiāng),也不像北方人那樣害怕別人客死在自己家中。所以,老奶奶98歲拖著殘腿還可以心無掛念地外出數(shù)月,別人也可以高高興興地把她當作有福的壽星來接待,“在南邊不管是旅店老板還是農(nóng)民兄弟,大都歡迎三輪‘孝車’的到來,見是百歲老人來住宿,像貴人駕到一般接待,有的收半價,有的全免”,特別是桂陽的一位漢子,硬是把自己的床讓給老奶奶,還說是自己的“福氣”,這與北方那個鎮(zhèn)子上父子倆對待老奶奶的態(tài)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產(chǎn)生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在沒有找到更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之前,我寧可認為是因為舜帝南巡所帶來的精神影響力。
三
從本質(zhì)上說,舜帝“南巡”與劉湘輝以及老奶奶的“北游”是有相通之處的。舜帝南巡是為了社會的穩(wěn)定和民族的團結(jié),他在盡一個帝王應盡的職責;劉湘輝和老奶奶的北游是為了觀看奧運會并為中國健兒吶喊助威,他們是在盡一個平常百姓應盡的職責。職責不同,盡職的形式不一樣,但本質(zhì)相同,精神一致。由是而論,劉湘輝的“孝車”行動,不僅是舜帝精神的感召,也是舜帝精神的延續(xù)和發(fā)揚。然而,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今天我們提倡繼承和發(fā)揚舜帝的“至孝”精神,應不應該有新的內(nèi)涵?怎樣來規(guī)范今天的孝道文化?這是《北游記》提供給我們的更深層次的思考和啟迪。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各盡其責的問題?!皣遗d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在國家民族的危亡之時每每被人提起,而在和平年代則很少有人想到。其實,國家危亡之時需要匹夫盡責來挽救,而國家興旺之時更需要匹夫盡責來推進。劉湘輝他們?nèi)ケ本┛磰W運,表面看起來只是個人的隨機行為,實際上他們是在助奧運的一臂之力,沒有他們等眾多匹夫的積極參與,奧運會不可能取得完滿的成功。因此,帶著老奶奶到北京看奧運,是劉湘輝在盡匹夫之責——不管是從參與奧運還是從“行孝”的角度講,都是在盡匹夫之責。
劉湘輝是在盡匹夫之責,同樣,老奶奶也是在盡匹夫之責。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匹夫”是“泛指平常的人”,并無男女之別,所以老奶奶也在匹夫之列,看奧運也是參與奧運的一種形式,也可算是盡責。當然,她的盡責更重要的不是看奧運,而是盡“本職”之責,也就是對兩個孫子的撫養(yǎng)和培養(yǎng):“劉湘輝兄弟兩個,都是奶奶一泡屎一泡尿拉扯大的?!つ棠處е鴮O子相依為命,過著不是人過的凄慘日子。住的兩間舊屋因年久失修,下起雨來到處滴答滴答地漏水,奶奶拿來所有的盛具接漏,還有漏雨聲在響,她便把兩個孫子緊緊地摟在懷里,任雨水滴打在自己身上”。正因為早年盡了責吃了苦,有了辛勤的付出,到了晚年才有幸??鞓返氖斋@,劉湘輝兄弟才會那樣細致入微地照顧她,歷盡辛勞也要滿足她的愿望。因此,劉湘輝的“孝車行動”,最直接的動因是感恩,是對奶奶養(yǎng)育之恩的回報。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說,作者這樣寫,是為了揭示人物性格的內(nèi)在邏輯;但從社會學和法學的角度說,則是揭示了另外一個問題。
其次,與各盡其責相聯(lián)系的是權(quán)利與義務的關(guān)系問題。毫無疑問,在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和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中,是存在著權(quán)利與義務的關(guān)系的,但這種關(guān)系又不完全是一種對等的交換關(guān)系,父母不能說將來不需要贍養(yǎng)而拒絕承擔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子女也不能說父母未盡撫養(yǎng)之責而拒絕承擔贍養(yǎng)的義務。這種“不對等性”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是不能抹殺的;但也不能過分強調(diào)某一方的權(quán)利而讓另一方只承擔義務。舜帝的父母多次要謀殺他而他對父母仍然是孝順有加,這是舜帝“至孝”精神的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社會,大肆渲染舜帝的這種“至孝”行為是有其合理性的,因為從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看,父母遺棄子女的少而子女不孝順父母的多,所以為了矯枉不得不過正,不過正不能矯枉。但在物欲橫流、個人享樂主義盛行的今天,情形則大不一樣了,遺棄孩子、不要孩子的大有人在,甚至為逃避家庭責任而不愿結(jié)婚,只找性伙伴同居。這種不愿承擔父母之責的現(xiàn)象雖然不能說已經(jīng)超過子女不孝的現(xiàn)象,但也可以作等量齊觀。因此,我們今天在提倡晚輩之“孝”的同時,也應強調(diào)長輩之“慈”,在這一對權(quán)利與義務的關(guān)系中,不能說完全對等,但也應該保持基本的平衡,過于傾斜某一方,就會造成不和諧。老奶奶當年的付出與劉湘輝今天的付出,正因為體現(xiàn)了這種平衡,所以老奶奶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劉湘輝也可以心甘情愿地服侍,他們的北游才那樣地和諧而美妙。誠如是,《北游記》的故事才更值得回味和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