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娜 周祖法 袁衛(wèi)東 王偉科 閆 靜
(杭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菌種站,杭州 310024)
草菇 (Volvariella volvacea),別名美味草菇、美味苞腳菇、蘭花菇、稈菇、麻菇及中國菇等。草菇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1]每100 g干菇含維生素C 207.7mg,糖分2.6 g,粗蛋白2.68 g,脂肪2.24 g,灰分0.91 g。草菇蛋白質含18種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還含有磷、鉀、鈣等多種礦質元素。[2]我國草菇產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華南地區(qū)。近年來,各地都在發(fā)展草菇生產,其栽培品種及栽培模式不同地區(qū)因氣候不同而有異。為了篩選出適合本地栽培的優(yōu)良草菇菌株,更好地指導生產,從2007年開始,我們就對常用的8個菌株進行了生物學特性方面的比較研究。本試驗挑選了其中綜合性狀較優(yōu)的4個菌株進行室內床架式栽培試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供試菌株 編號V1、V2、V11、V12;其中V1、V2為本站保藏菌種,V11、V12菌株引自廣東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
1.2 培養(yǎng)基配方 母種培養(yǎng)基:馬鈴薯250 g,瓊脂粉10 g,葡萄糖20g,維生素B110 mg,KH2PO41g,MgSO41.5 g,pH 8左右,加水1 000 mL。
原種、栽培種培養(yǎng)基:棉籽殼 87%~89%,麩皮6%,石灰粉3%~5%,石膏2%。
床架式栽培培養(yǎng)料配方:廢棉90%,麩皮6%,石灰4%。
1.3 試驗方法
(1)場地選擇及栽培量。選擇適合草菇栽培的保溫、保濕、遮光、通風良好的專用磚房作為試驗場所。每個菌株栽培100袋。記載試驗菌株的數(shù)量并進行雜菌檢驗。
(2)培養(yǎng)基制備。以廢棉為培養(yǎng)料時,將一個寬、長、高為1.8×3.0×0.5(m)的無底木框放置在水泥地面上,隨后在木框中鋪一層廢棉,厚約10~15 cm,撒一層石灰粉,灑水壓踏使廢棉吸足水分,然后撒一層麩皮;再鋪一層廢棉,撒一層石灰粉,灑水壓踏讓第二層廢棉吸足水分,再撒一層麩皮。如此一層一層地壓踏,到滿框時,把木框向上提,再繼續(xù)加料壓踏,直到堆高1.5 m左右。發(fā)酵 3 天。[3]
(3)翻堆。翻堆的目的是通過翻動培養(yǎng)料,散發(fā)廢氣,增加新鮮空氣,改變料堆各部位的發(fā)酵條件,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使培養(yǎng)料得到良好的轉化和分解。建堆發(fā)酵3天后進行翻堆,翻堆時應上、下,里、外,生料和熟料相對調位,把培養(yǎng)料抖松,重新建堆。翻堆后再發(fā)酵2天就可進料鋪料。
(4)進料鋪料。把經(jīng)發(fā)酵的培養(yǎng)料搬進菇房,鋪于層架上。每個菌株的試驗小區(qū)用塑料膜把培養(yǎng)料分隔開,整平料面及四周。
(5)消毒。關閉門窗,向菇房內通入蒸汽,使菇房中溫度達到70℃左右,并保持5~8 h。然后通風降溫,排出廢氣,待料中溫度降至40℃左右時即可播種。
(6)播種。采用混播與面播相結合的方法:取3/4的菌種均勻撒于料面,輕翻培養(yǎng)料,使菌種與培養(yǎng)料混合,整平料面,再把剩余的1/4菌種撒于料面。
(7)發(fā)菌管理。播種后關閉門窗保濕發(fā)菌3~5天,保持菇房溫度33℃左右,播種后第5~6天開始通風,每天通風3~5次,每次30 min,若料面干燥,噴霧化水,保持料面濕潤。
(8)出菇管理。播種后第7~8天,原基開始形成,漸停噴水,待原基長至黃豆大小時,噴霧化水,保持菇房溫度30~32℃,維持較大的通風換氣量,經(jīng)過3~4天即可采收。
(9)采收。要求菌膜未破之前采收。由于草菇生長迅速,必須及時采收。一般每天要采菇3~5次。采菇時一手按住菇體周圍的培養(yǎng)料,另一手握住菇體輕輕旋轉采下,切勿用力拔,以免牽動培養(yǎng)料傷害周圍小菇蕾。
(10)返潮管理。第一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噴1%石灰水以補充培養(yǎng)料含水量,關閉門窗,讓菌絲恢復。經(jīng)過2~3天,第二潮原基開始形成,隨后的管理同第一潮菇。
2.1 生育期 從表1可以看出,4個草菇菌株播種后都很快萌發(fā),并表現(xiàn)出良好的長勢。但菌株V1的菌絲萌發(fā)期、發(fā)菌期、原基發(fā)生期、采收期較其余3個菌株均較短,綜合表現(xiàn)較好。
表1 4個草菇菌株的生育期比較
2.2 主要農藝性狀 觀察菌株蛋形期子實體顏色和形態(tài),對供試菌株進行農藝性狀比較 (表2),按照目前市場上大眾對草菇商品菇的喜好和要求,草菇菌株V1、V2、V12的顏色和形態(tài)均符合市場需求,而草菇V11的子實體顏色較白,呈球形,不符合目前市場需求。
2.3 產量 從表3可以看出,各菌株間子實體產量有差別。其中產量最高的是菌株V1,每100袋產量達167 kg,生物轉化率達到18.5%;其次為菌株V2和V12,每100袋產量分別為152.2 kg和133.5 kg,產量較低的是菌株V11,為106.6 kg,生物轉化率僅為11.8%。
表2 4個草菇菌株的農藝性狀比較
表3 4個草菇菌株的產量比較
供試的4個草菇菌株當中,V1菌株的菌絲生長速度最快,與其他幾個參試菌株相比,農藝性狀較優(yōu),較適應當前市場需求,并且生物轉化率較高,達到18.5%。因此該菌株值得推廣。
[1]胡顯海,周曉飛.草菇高產栽培技術 [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6(11S):55~58.
[2]鄭國揚主編.中國草菇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1~5.
[3]陳振妮,王燦琴,吳圣進,等.幾個草菇品種的對比試驗[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4,35(6):5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