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灼
到了“還富于民”的時候了
□/孫瑞灼
據財政部消息,今年1—10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70899.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536.02億元,增長21.5%。而前三季我國GDP增10.6%,財政收入增速超GDP近一倍。
在全球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各國財政收入增長低迷之際,我國卻逆勢而行,總量更是有望突破8萬億,成為“全球第二”的財政收入大國,這讓人欣喜的同時也有著憂慮。喜的是,這說明我國經濟的快速復蘇和發(fā)展;憂的是,財政收入逆勢飛漲,顯然是以廣大納稅人的沉重負擔為前提。在當前物價大幅上漲、群眾生活成本加大的背景下,能否用快速增長的財政收入補貼物價,以降低低收入群眾的生活壓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財政收入一直以兩位數(shù)的速度增長,遠遠超出經濟的發(fā)展速度。以2007年為例,中國國家財政稅收增加了31%,達到5.1萬億元,占GDP的21%,相當于3.7億城鎮(zhèn)居民的可支配收入、12.3億農民的純收入。5.1萬億元的政府財政稅收約等于民間可支配收入總額的一半。相比之下,美國民間的可支配收入總量為8.4萬億美元,2.4萬億美元的政府財政稅收相當于民間可支配收入總量的1/4。政府財政收入的過快膨脹,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本應屬于國民的財富,不利于擴大國內消費,不利于經濟的長遠健康發(fā)展。
與此同時,稅收結構不合理問題也日益凸顯。以個人所得稅為例,作為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稅種,更多承擔的是調節(jié)社會財富、減少貧富差距、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職能,本應當是讓富人多交稅,以補窮人之不足,而普通工薪階層則無需繳納??墒聦嵤牵斍捌胀üば诫A層成為納稅主力軍,占到了個稅總金額的70%左右,這不僅有失公平,也與個人所得稅的宗旨不符。
事實上,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并非越多越好,合理的稅負應當是在保證國家正常運轉的同時,確定合理的稅率,盡量減輕企業(yè)和個人的負擔。在我國即將步入財政收入8萬億的時代之際,如何還富于民,應該是政府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那么,政府該如何“還富于民”?一方面,可以或通過降低稅收來減輕群眾的負擔,特別是要進一步提高個稅起征點,減輕普通工薪階層的個稅負擔。另一方面,政府有了如此充裕的財力,理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政府可以給民眾派發(fā)補貼來增加居民的收入,或進一步加大醫(y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事業(yè)投入的力度,推行免費公共產品,切實解決好衣、食、住、行、醫(yī)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讓每一個公民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這才是科學發(fā)展,才能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為福建省總工會職工法律援助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