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曉紅
摘要:語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這就形成了語言本身的局限性。新聞語言的運用要求真實具體,使用時要注意降低語言上的不確定性。
關(guān)鍵詞:語言局限性 新聞語言 文學語言
語言是對自然界和人類諸種現(xiàn)象的表達和詮釋,同時也是概括和分類。語言的本質(zhì)應該是一個區(qū)間,或者說是一個集合。除了占比例很小的專有名詞與它所代表的事物是一一對應的,因而毫無例外;除此之外,每一個語言片段(包括詞、短語、句子、段落)都是具有相似特點的諸元素的集合,所以帶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模糊性,從而造成語言表達的局限性。
比如說,“心疼”疼了幾度?“大聲”是多少分貝?“熱愛”愛得有多熱?“深情”又深到何處?再比如,“他微笑著遞給我一個蘋果?!薄八钡摹拔⑿Α保皇瞧渌魏我粋€人的微笑,有什么特點?他遞蘋果又是采用什么樣的姿勢?“蘋果”也是有彈性的,或大或小,或青或紅,或者新鮮,或者已經(jīng)開始腐爛,那么“他”遞給“我”的又是怎么樣一個?所以這些貌似清晰的語言,其實是很模糊的,但并不會影響到人們的言語交際,這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又都是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創(chuàng)造語言所描述的那個過程的?;蛘吣阏f,我仍然借助于語言,多加上些形容詞來明確“蘋果”的定義,于是“蘋果”被定義成“又大又紅又圓又鮮的蘋果”。這樣,固然把蘋果的外延縮小了,但“紅”、“大”、“圓”、“鮮”本身也都是些模糊的概念。所以,你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都不能對事物質(zhì)量的規(guī)定性的所有特征全部描寫出來,語言在此只能是模糊的。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說明語言對情感世界微妙流動過程的無可奈何,真正能夠表達事物全部內(nèi)涵的只能是事物本身,也只有心理過程才最真切地體現(xiàn)了情感過程。好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本身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而更多的是讀者積極參與其中的過程,“一百個讀者一百個哈姆雷特”。這樣模糊的語言反而可以成就文學作品??墒蔷托侣勛髌范裕Z言的運用不僅僅關(guān)乎所陳述的事實清不清楚的問題,而且還決定著是否客觀與是否真實的問題。模糊的語言一方面可能不利于受眾對事實的原貌的還原,另一方面還可能導致完全不真實的印象的產(chǎn)生,這些都是新聞報道語言應當避免的。
就新聞編輯而言,除了要了解語言的一般特征外,還應了解新聞報道對語言的特殊要求。因為新聞報道旨在傳播真實而具體可信的新聞信息,也就是說,新聞報道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作者借助語言符號這一中介告訴受眾世界發(fā)生了什么,即事實的原貌是怎樣的。換言之,新聞報道的作者應做到在受眾閱讀他的作品時,可以通過語言符號來還原事實的原貌,讓受眾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觀其事的感覺,讓受眾通過新聞作品的語言來重構(gòu)事實原貌時非常具體。因此與文學作品相比,新聞語言的運用更有其自身的特點,即為求得新聞作品的真實具體,要注意降低語言上的不確定性。
所有的詞語,都是物質(zhì)本身的“概念化”。傳播學家施拉姆指出:“有效傳播的一個秘密是把一個人的語言保持在聽眾能夠適應的抽象程度上的能力,以及在抽象范圍內(nèi)改變抽象程度的能力,以便在具體的基礎(chǔ)上談論比較抽象的內(nèi)容,使讀者或聽眾能夠不困難地從簡單熟悉的形象轉(zhuǎn)到抽象的主題或概括上來,并在必要時能夠再回到原來的形象上去”。(1)“所有的詞都采用了抽象的方法,亦即省略了細節(jié),但不同的詞的抽象程度是不一樣的,抽象程度越高的詞與現(xiàn)實事物的聯(lián)系越不直接?!?2)
新聞事實是具體真實的,而語言是抽象概括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運用語言表現(xiàn)新聞事實時,盡量做到最大程度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形象化。
第一,新聞語言運用隱喻手法進行定義,使不斷更新的社會現(xiàn)象變得形象可感。“隱喻”一詞來自希臘語,其字源意為“超越”、“傳送”,它的基本涵義是“把一個對象的某方面‘傳送或‘轉(zhuǎn)換到另一個對象上去,以便使第二個對象可以被說成是第一個對象,更好地理解第一個對象”。運用隱喻手法可以擴展語言群體的詞匯,更關(guān)鍵的是它可以幫助我們構(gòu)建一種思維,讓我們在就有知識體系下,去把握不斷更新的社會現(xiàn)象。
如《“砒霜門”再掀飲料安全疑云 能喝白開水就喝白開水》:據(jù)報道,今年11月24日,??谑泄ど叹窒蛳M者發(fā)布了農(nóng)夫山泉和統(tǒng)一企業(yè)3種飲料總砷含量超標的消費警示,稱包括農(nóng)夫山泉30%混合果蔬、農(nóng)夫山泉水溶C100西柚汁飲料、統(tǒng)一蜜桃多汁等品牌飲料在內(nèi)的9種食品總砷或二氧化硫超標。由于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故而這一事件被部分媒體描述為“砒霜門”……(新華網(wǎng)——2009年12月5日)
這則新聞中本來是說兩款暢銷的飲料中砷含量超標,可為什么說是“砒霜門”,作者用“由于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故而這一事件被部分媒體描述為‘砒霜門”給出定義。還有網(wǎng)絡里炒得沸沸揚揚的克林頓的“拉鏈門”、黃健翔的“解說門”、陳冠希的“艷照門”等等,進而被網(wǎng)絡文化統(tǒng)稱為“門事件”。受眾將新近發(fā)生的具有重大影響力或超強娛樂性的事件,取名為“××門”,往往該類事件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和炒作性。這里依賴的是受眾思維里舊有的“水門”事件的感念,形成新聞媒體的一種語言運用。
第二,新聞語言應避免模糊性詞語的使用。語言中大量存在的模糊性概念的詞匯用于新聞報道,就會出現(xiàn)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的偏離。例如:表示時間的名詞不用具體的日期,而選用“近日”、“最近一段時間”等等;表示數(shù)字的時候用概數(shù)的數(shù)詞幾、若干、百把、七十以上;大量使用副詞有些、常常、幾乎、十分和形容詞美麗、矯健、豪爽、專注等等。
如《私車、出租車送子上下學也要遏制》這條消息,讀完全文,我們不清楚,禁止用公車接送學生上下學工作會具體在哪一天、哪一時刻召開,因為導語中僅用極具模糊性的“近日”一詞標志時間,而背景材料中又沒有交待。在背景材料中,模糊性詞語更是層出不窮:“目前”、“較好”、“一些”……我們不知道從哪一時刻起,“我市禁用公車接送學生上下學工作取得較好效果”;“較好”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一些”究竟是多少……(3)
就新聞事實而言,它發(fā)生的時間、涉及的人物、存在的狀態(tài)等等都是確定不移、毫不含糊的。既然這樣,我們應該在新聞寫作中盡量摒棄模糊性詞語。
第三,新聞語言的運用應盡量使用口語化形式。新聞是人們普遍關(guān)心的事實,有群眾性。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識字不多的人,都有通過媒體了解國內(nèi)外大事的需要。因此新聞作品要用最接近口語形式的書面語寫報道,尤其是廣播、電視新聞所用的語言,更應該接近口語,怎么說就怎么寫。在可能的情況下,要盡量少用或避免使用只有少數(shù)人或部分人才看懂聽懂的一些字眼或話語。
比如詩人臧克家去世時,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中國新聞》播出的消息: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首題為《有的人》的詩在中國詩壇無人不曉,而它的作者、我國著名詩人臧克家先生于昨天(5日)晚上8點30分病逝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享年99歲。
臧克家生于1905年,山東諸城人,1934年畢業(yè)于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烙印》,此后,他陸續(xù)出版的詩集、長詩有《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泥土的歌》、《寶貝兒》、《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這則消息語言描述非常少,是為說而寫的,體現(xiàn)了電視新聞語言的口語化。
還有一種口語化新聞形式就是當下非常流行的“說新聞”。廣播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用講話的語體對新聞節(jié)目進行傳播的表達方式,主持人在鏡頭前的播報就如同和觀眾在私底下說話一樣,交流感極強。如央視二臺的歐陽夏丹、鳳凰衛(wèi)視的主播吳小莉及《鳳凰早班車》的陳魯豫在主持節(jié)目時始終保持著自己親切友好的笑容,用口語化的語言來播報,形成了主持人個性化的定位,贏得了受眾。
第四,新聞語言的運用應具體形象。新聞作品寫作要真實具體,新聞的可信程度才會高。有人認為,把新聞事實寫得具體生動就是要堆砌華麗的辭藻,就是要用大量的形容詞,寫作手法更要有固定的格式化。如寫領(lǐng)導用“紅光滿面、神采奕奕”,寫氣勢用“排山倒海、乘風破浪”,寫精神面貌用“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如果只是刻意追求文字的雕琢,忽視內(nèi)容的豐富性,這樣的新聞作品怎么能吸引讀者聽眾,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
注 釋:
(1)施拉姆?波特:《傳播學概論》,新華社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頁。
(2)吳飛:《新聞文本結(jié)構(gòu)與意義生成》,《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9(10)。
(3)王冬梅:《從語言學視角看新聞真實》,《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9)。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學院新聞與傳媒系)
編校:鄭 艷